伯格曼创作心理

时间:2024-02-12 点赞:40569 浏览:7374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艺术作品论文范文,关于艺术作品方面论文范文检索,与伯格曼创作心理相关大学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艺术作品及艺术学及广播电视方面的消费心理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艺术作品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作者简介:陈芳,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11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电视剧史论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伯格曼电影主题的分析,试图探寻其创作的动机 创作风格以及人格.

关 键 词 :伯格曼 创作动机 创作风格 人格

伯格曼以其简洁的影像风格,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对人生存中面临的终极问题的探讨,成为世界伟大的电影导演.在他的电影中始终存在哲学思考,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略知其创作动机创作风格以及人格.

一、主题

1.死亡

《野草莓》开头段落,主人公做了一个噩梦:伊沙克医生梦见自己走在一条空旷的街道上,路边的时钟没有指针显示,而自己的怀表也如出一辙的没有指针.没有面孔的黑衣人轰然倒地.一辆马车驶过,车上的棺材掉了下来,一只手从里面伸出来,使劲拉住伊沙克,无法挣脱的医生看到棺材中的人正是自己,从梦中惊醒.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梦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中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得到满足的意愿.伊沙克医生的这个梦可以解释为焦虑的梦,因为年事已高的医生将要面临死亡,但是他又不愿接受死亡.

对于死亡的描述在《呼喊与细语》中最为直接,也最为残酷.即将死去的安妮在床上声嘶力竭的嚎叫,所有人都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死亡气息.《第七封印》中,死亡化为具体的形象――死神.死神来到骑士身边,宣告骑士的死亡.骑士在棋局中得胜,得以重新踏上旅途.而他在旅途中遇到的人无不笼罩在死神的阴影下,最后只有善良友爱的约瑟夫一家得以幸免.


导演多次提到死亡,源于他对死亡的恐惧.幼年时和外婆相处的时光就经常听她谈到死亡,从那时起脑中不时充满着死亡的阴影.10岁时被关在停尸间,和死人同处一室使他担心死人突然站起来抓他,在后来他曾给别人描述一个老牧师死去后的情景“他脸上盖着一块白布,因为他的死状很难看.突然之间,他竟坐了起来,把脸上的白布拿开,露出一副狰狞的面目,整个棺材翻倒在地.”①这样的想必是上文《野草莓》中段落的最早版本.伯格曼认为死亡的恐惧不是言语能够解释的.它像一连串的噩梦缠绕着你不放.导演认为,经由死亡,“我”即化为乌有,穿过黑暗之门.而等待着的,是无法控制,预料及安排的东西,犹如无底的恐惧深渊.②

2.隔阂

《野草莓》中父子关系不和,《呼喊与细语》中姐妹间情感的漠视态度,都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冷漠.

对于冷漠,伯格曼有深刻的体悟.他幼年时代一直生活在一个无爱的家庭中,“父亲在教堂大谈上帝之爱,在家里却绝口不谈,大家之间只存在着怨恨.”父亲是一位牧师,家教甚严,伯格曼从未在父亲身上体会到父爱,只有严厉的教育和体罚.为了赢得母亲的关注,他装病来赢得母爱.被母亲拆穿后,他刻意抑制自己的感情,在母亲面前表现出一副高傲冷漠的态度,以此引起母亲的注意.因为她不能容忍别人对她的漠视和偏见.因为哥哥赢得了母亲的爱,他嫉妒不已.而哥哥却认为父亲更加疼爱弟弟.兄弟二人因此不断争斗.在两人都老去时,伯格曼与哥哥在散步时想到:真没想到我们两个的世界竟是那么的隔阂.我们早已不互相仇视了,然而两人之间竟是一片空白,没有关联,也没什么感情.③

《呼喊与细语》源于萦绕脑海多年的一个念头:贴满红色壁纸的房间内,三个女人正在等待一个女人的死亡,并轮流照顾她.垂死的安妮呼唤自己的姐妹,但却没人理她.女佣安娜用自己身体温暖安妮,像母亲抚慰婴儿一样.卡琳拒绝爱,渴望抚摸的玛利亚却在安妮抚摸她时大叫着逃开.

可以说,电影中人物的情感态度,正是伯格曼本人的亲身经历.伯格曼自己写到,驱使自己拍摄《野草莓》的动力,来自他尝试对离弃自己的双亲表白强烈的渴望.④和父亲宿愿已深,俩人都试图和解,但是努力失败.因此,他试着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寻求解释.他在寻找自己的父母,却找不到.

二、创作风格

伯格曼视斯特林堡为自己的偶像.在创作中,也深受其影响.斯特林堡作为瑞典戏剧的代表性人物,推崇自然主义,提倡简洁.在伯格曼的作品中,镜头语言力求简洁明快.《呼喊与细语》中色彩处理运用简单的红色白色黑色,巧妙的表达了情绪.

这种简洁还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他深受中产阶级一些行为准则的影响:效率,准时,纪律等等.《第七封印》只用了三十五天的时间就杀青⑤,但这并不影响其成为伟大的艺术作品.在伯格曼的作品年表中,可以看到,很多时候他一年要拍两三部电影,同时兼任剧场导演.事先把准备工作做好,拒绝即兴创作.这正是中产阶级这种明快作风所赋予他的.

作为一个瑞典导演,伯格曼深知自己要在自己的国家用母语拍摄电影.因为瑞典这个国家赋予了他太多的特质,体现在创作风格上,就是冷静的思索和梦幻般的情境.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所致,北欧人具有独特的冷峻气质.伯格曼所探讨的问题充满哲学意味,散发着深沉的理性的光芒.在北欧这片充满神话的土地上,瑞典电影作品表现出对超自然现象及幻想的热爱.伯格曼承袭了这一传统,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一种梦幻的感觉.正如伯格曼自己所说,他的电影大多无意写实,像是一面镜子,几乎跟做梦一样.《假面》《呼喊与细语》《野草莓》

等片中都表现了梦境与现实的结合.《野草莓》按照人物心理情绪剪辑,再现了人类心理真实.伯格曼曾说,要区别现实与幻想是困难的一件事情,除非努力尝试,现实世界才会显得真实.他认为电影是一种梦幻的东西,他一生所要追求的,就是敲开那扇梦幻世界的门.在现实世界和梦境之间游走,成为伯格曼电影风格的一部分.

三、人格

伯格曼的生平际遇决定了他的人格.理智型人格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既热情的关心现实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又冷静的观察现实和剖析人生.伯格曼作品中包含的宗教,死亡,情感主题的探索,体现了对于人类生存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的哲学思考.他始终以一种冷静的态度剖析人的内心世界,体现其理智型人格的特点.

由于他作品中的主题都来自其自身对于生活中的感悟,用一种含蓄的充满隐喻的电影语言来表述他的看法,而不是直抒胸臆,表现出鲜明的内倾思维型人格特点.这种内倾性体现在他的情感表达上.在家庭生活中,他表达渴望得到亲人关爱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为了得到母亲的关注,他装病,甚至刻意表现得冷漠.这种外在表现与其内心想法截然不同.伯格曼自己曾说,小时候自己因为家教森严而变成爱说谎的孩子⑥,但他知道那是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无关,内在的“我”是酷爱真理的.基于这种内在的“我”,伯格曼具有了一种探寻精神,迫使他想要得到自己面临问题的答案.

根据上述创作风格的分析,可以看出伯格曼是文如其人的,也就是创作风格与人格相一致的.所以,伯格曼的电影就像是一面镜子,无不反映着他对于世界体察与感悟.(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注解

① 英格玛伯格曼.魔灯――伯格曼自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62

② 英格玛伯格曼.伯格曼论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67

③ 英格玛伯格曼.魔灯――伯格曼自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42

④ 英格玛伯格曼.伯格曼论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2

⑤ 英格玛伯格曼.伯格曼论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164

⑥ 英格玛伯格曼.魔灯――伯格曼自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p9

相关论文

王小波早期创作心理

该文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专业意识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意识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与王小波早期创作心理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意识及现实。

当安德森遇见扎克伯格

这是一篇公司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当安德森遇见扎克伯格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是电子商务专业与公司及书店及时代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

扎克伯格的移动文化

为您写马克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马克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扎克伯格的移动文化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马克及用户及智能手机方。

梦想成为抗菌药界的扎克伯格

此文是一篇药物论文范文,药物方面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梦想成为抗菌药界的扎克伯格相关毕业论文提纲。适合不知如何写药物及公司及新药方面的。

读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

本文是一篇道德和法律论文范文,关于道德和法律类大学毕业论文,关于读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道德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