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

时间:2024-02-12 点赞:42030 浏览:7846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文学作品及文化及武侠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方面新闻传播论文范文,关于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相关论文例文,对写作文学作品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中缅两国自古就建立了良好的睦邻关系和经济贸易合作.中华文明在缅甸传播得广泛而持久,对缅甸的的文化、语言、道德观念、科学技术和经济等都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围绕中国武侠文化对缅甸的影响而展开分析.首先介绍武侠文化是通过什么渠道进入缅甸的,其次结合传播方式,寻找在语言翻译的误解和不同文化的冲突下还能引起武侠热的原因,最后借由缅甸武侠小说的诞生,试图探讨武侠文化在缅甸迅速发展的历程和原因.

关 键 词 :缅甸,武侠文化,金庸,《神雕侠侣》,传播

中图分类号:I10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0)2-0074-07

中国文学进入缅甸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中国使者到缅甸游访,观看了一些文艺表演后,写下不少美妙的好诗,其中《骠国乐颂》广为人知.起初,中国文学是以诗歌和史料为主,大量输入缅甸.因为政治和经济因素,文学的类别仅停留在彼此赞颂的诗歌和后来的一些圣哲思想的译作,这些著作全都是英译的,从古代到近代,“纯文学”的影响少之又少.虽然缅甸也有华侨,但因为政治上的动乱,断定华人是缅甸政治经济的潜在威胁,由此推出打压华人的政策与措施,导致中国文学无法在缅甸得到很好的传播,甚至割断了原有的一切联系.中国文学在缅甸的发展中经历了政局动荡所引起的排华事件,随之又面临英国长达62年之久的统治,因此除了个别学者外,大众对中国文学已经慢慢疏远和陌生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缅两国有了真正友好的关系,两国的文化交流史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8年2月10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红楼梦》缅文译本在缅甸出版发行”的消息,认为它在中缅文化交流史册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但是中国文学对缅甸影响的脚步非常缓慢,当地读者对此的关注度也不高.近二三十年中缅贸易的密切往来,才逐渐引起中国文化的热潮,同时大量的文学作品也通过英译本或电视媒体方式影响缅甸.缅中边境邻近的地方,居民对汉语熟知的比例比较高,其它大多数人对英语的熟识度高于汉语.所以迄今为止,中国文学被翻译的作品是非常有限的.如儒家的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本应该早在缅甸传播,但是近两年来才有缅文版问世,而且尚未引起民众关注.但有些作品却通过影视手段迅速地在缅甸得以传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如一些历史题材剧、都市爱情故事剧和武侠小说剧在整个缅甸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当然缅甸的“中国热”相比其它国家来说是慢了很多,所以近一两年来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也在逐渐增多.具体表现在,大量翻译中国哲学方面的著作和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作品,中国文学可能会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在缅甸掀起热潮.

一、武侠文化的缘起

虽然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小说的汉文典籍早就流传于缅甸,但因存在着语言障碍,缅甸人对中国古代小说非常陌生.缅甸人对中国文学的熟知都是来源于英译本,语言差异一直阻碍两国文学的真正交流.不过可以发现,虽然存在着不利的客观条件,但中国文学仍在慢慢地引起缅甸作家们的关注.缅甸文学史上曾发生“实验文学运动”,作家们也从英文杂志上读到了中国五四文学主将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这对他们的创作思想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缅甸实验文学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那是炽烈的爱国热情,清新、明快、朴实的写作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1.中国文学在缅甸的鼎盛影响时期

中国的文学作品,正是在缅甸新文学运动蓬勃发展的情况下,被大量介绍给缅甸读者的.如鲁迅、蒋光慈、秦兆阳、刘白羽、赵树理等中国作家的短篇小说,后来都由缅甸作家翻译发表过.但缅甸作家们都是阅读了英语版本以后才能翻译成缅文,这对更直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无疑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后来由于政治形势非常严峻,禁止作家们的创作,更不许自由出版,进而全面打击中国文学,所以中国文学在缅甸的传播并未能达到高峰.

直到近十几年来中缅恢复深度关系后,中国的文学思想在缅甸才有了更广泛的影响,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也不断被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缅甸《星》杂志,一方面刊登具有新思想的文学作品,一方面用大量篇幅介绍中国的文学作品和文艺思想.各类著名思想家的文章也在这个时期进入缅甸的文艺界.众多译文的发表,在缅甸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此时缅甸读者群对中国文学不再陌生,而且民众对既有作品的不满足,促使缅甸作家们展开了对中国文学的全面译介,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新的、有意义的文学因素.于是武侠小说就受到了民众们普遍的重视和肯定.这在当代缅甸,可以说是一个天翻地覆的重大事件.

2.武侠文化形成的初期影响

武侠小说的诞生,使得中国文学在体裁和写作手法方面,对缅甸文学产生了影响.早在吴腊早期的小说《茉莉花》,就有中国章回小说的痕迹.作者常常在一章的末尾写两行诗概括全局,吸引读者往下看.《茉莉花》每章结尾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正是”、“大侠请高抬贵手”之类的笔法,在中国武侠小说中,是最常见不过的.但缅甸的文学在此之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词语.而且像《神雕侠侣》中出现的词语――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也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词语.武侠小说的诞生并非纯属偶然,而是拥有一个非常良好的时机.自从缅甸政治动乱恢复后,文学类别一直非常少,创作模式非常有限,缅甸读者早已产生了阅读疲劳,对沉闷的历史题材小说早已麻木,甚至对小说都逐渐失去阅读兴趣.所以当武侠小说初入缅甸时,除了让读者感到新鲜刺激,还把他们的好奇之心立即给引爆了.武侠小说的特质本就容易引起大众共鸣,娱乐性也特别高,其文本样式可以跨越语言和国籍上的障碍,武侠所引起的反响真的是可以做到无国界的.

3.武侠文化在缅甸的发展历程

武侠文化在缅甸的发展过程是非常特别的,简言之武侠小说在缅甸能引起热烈的反响,是和以下三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1:

一、国家政治的稳定,

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媒体的介入.

以上的三个原因都是非常客观的,因为政治得到稳定发展后,政府就不会对异国文化的输入有明显的制止现象,当地市民也不会有明显的排华表现,反而会以轻松姿态接受并融入到新文化带来的乐趣中.经济的发展也与武侠文化有着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关系,因为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是靠媒体的介入才得以发扬的.报纸在缅甸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影视在缅甸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1949年10月1日,缅甸仰光的华文报纸《》和《新仰光报》诞生了,但没多久就面临了非常严重的排华,导致华文在缅甸无法得到继续传承.同样缅报对民众的影响力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武侠小说完全不可能连载在缅甸报纸上,因为缅甸一直把报纸视为具有政治意义的一种载体,所以对报纸的监管非常严格,这也是缅甸特色之一.所以报纸的种类非常有限,政治意味非常浓,能吸引到的读者也一直比较少.

4.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承

随着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受众阅读行为转向图像阅读,视觉媒介取代文字媒介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金庸小说也随着图像化的方式涌入缅甸.“金庸热”突破文字符号传播的单一渠道,广泛地介入大众传播诸领域,通过影视作品改编、网络游戏等多种形式构建出玄幻多彩的江湖世界,形成了一种“跨文类的流行现象”.由于种种原因,缅甸政府对媒体有了较松的管制,希望将民众的兴奋点都吸引到娱乐方面,于是允许缅甸当地电视台转播各种各样的家庭和爱情文艺片.此时无缅甸政治背景又能结合当下群众的需求成了媒体的首选.所以武侠电视剧便进入了缅甸电视台的视野,因为这不止能吸引缅甸的群众,更能把大量的华裔群众给吸引过来,这对电视台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华人们能够解决电视台的经费来源.

没想到武侠剧播出后的反响是如此惊人,短时间内在缅甸迅速引起了“武侠热”,不只得到华人们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新文化的汹涌冲击.正如严家炎先生所言,金庸小说的受众群体已经超越了国家界限、文化层次和政治分野,成为真正大众传播的文化产品.缅甸当地人也好,华人也好,对“武侠文化”大多数都是外行看热闹而已.华人也许在更早期已通过其他渠道,如泰国的《世界日报》等读过金庸小说的连载,但绝对是极少数.或者是通过卫视看了很多武侠电视剧,但同样只是当成休闲观赏而已,并没有过多的认识.此时电视台大胆尝试,选择整个星期都连播武侠作品,至今已有《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小李飞刀》、《绝代双骄》、《楚留香》、《陆小凤》、《白发魔女传》、《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雪山飞狐》和《鹿鼎记》等作品.这是一个挑战性很大的举措,因为缅甸电视台很少.缅甸的MWD(一个电视台)每晚7:00~8:00的黄金时间播放不同类别的电视剧,全是引进国外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都非常有保障.但以往都是按顺序,一周同时播三部电视剧,收视率较强者可以连续播放三天,这样就不怕丧失一些有不同喜爱倾向的观众.但武侠剧热播后,没想到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应,所以电视台就直接做了调整,全周都在播放武侠剧,可想而知,武侠对大众的吸引力有多大.

缅甸的观众也比较特殊,最后演变成只要是武侠片就好,没有人在意是谁的作品,只要是“中国武侠片”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甚至认为只要是武侠片就是中国拍的,所以作者是谁的问题就不关心了.其次,在缅甸懂汉语的人是非常少的,而且水平也都不高,当地华裔没有一个人有能力把中文作品直译成缅甸文.所以当武侠电视剧播出时,只能找到一些懂汉语的人,把大体意思翻译出来,播出时就采用了中文语音和缅文字幕,没法做到配音.选了金庸的一系列作品是因为电视台负责人认为,连续翻译一个人的作品总比翻译不同人的作品轻松得多,于是就这样“果断”做出决定了.1后来电视台选了古龙、梁羽生的作品来转播,如:《小李飞刀》、《绝代双骄》、《楚留香》、《陆小凤》、《白发魔女传》等,观众还认为都是一个作者的作品,电视台也并不做任何纠正,从这点也能看出缅甸群众对武侠剧存在着多么可爱的“错误的认识”.

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才有人开始关注武侠文化,此时电视台对金庸才进行了大量的介绍,还有很多武侠粉丝开始通过英译的众多作品细读钻研,读者逐渐开始认识了金庸.“金庸热”在大众媒介中引发了“马太效应”,金庸武侠最终确立了在缅甸群众心目中的地位.金庸武侠剧也为缅甸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电视收视传奇.电视剧大量播出后,金庸武侠小说作品的译本就开始问世了.

5. 传播方式的不同对读者和作品有着不同的意义

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媒体发展程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金庸小说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度和速度都是不一致的.传播方式的不同,对作品和读者所带来的影响差异性也是非常大的.金庸的作品在缅甸的传播、对作品的诠释,确实都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但这是可以理解的.比较令人欣慰的是,至少能把金庸武侠的基本思想传递给观众,大多数的群众通过金庸,认识和了解到中国的社会和价值观.电视剧把小说的是非善恶观念诠释得很形象,这点对缅甸观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缅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很容易能在作品中找到同样的价值观,在短时间内引起共鸣.

影视文化与小说文化相比,对一些细节没法深刻细致地表现,这也是影视传播最大的不足.但它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它能超越文字和语言上的障碍,在短时间内抓住人们的眼球,而且异国文化差异的情节,能更具体和直观地通过场景来传达,这就是电视传播比小说传播在缅甸更占优势的原因.再者,从媒介经营的角度去看,当市场供给处于相对匮乏的时候,大众媒体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遍的消费需求.假如因为电视传播在缅甸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和缺陷就予以忽略的话,就算是有更多人在努力钻研小说文本,那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应该更理性地来理解电视传播在异国受众群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二、金庸《神雕侠侣》的重点分析

武侠文化在缅甸的诞生和发展,迄今都没有以小说形式得以立足,都是先由影视进行大量的传播,借此再发行武侠小说的译本.缅甸武侠迷也是比较独特的一个群体,都是先看了电视剧,再看小说译本,最后才关注写作品的人是谁,有的甚至只看译本作者是谁.

在掀起了非常强烈的武侠电视剧风潮后,缅甸群众对中国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中国文化也在衣、食、住、行、语言文字、建筑艺术乃至医药等方面深深影响缅甸.缅甸群众已经不满足电视剧中所传达的信息,不仅仅是抱着纯粹欣赏娱乐的心态了,更会主动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于是武侠文化开始扩散开来.

在众多媒体中,武侠电视剧对缅甸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大家的痴迷程度让人感到非常震撼.缅甸观众熟知汉语者非常少,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人就更稀少.他们是完完全全通过媒体,非常形象地来理解中国的武侠,完全不懂武功和派别之间的差异和关联――那一切都太难懂了.本文选取《神雕侠侣》进行分析的原因是,《神雕侠侣》在缅甸同时播放了三个版本:港台版、内地版和新加坡版,收视率高居榜首,因此是一个典型的分析对象.

1.《神雕侠侣&#

关于文学作品及文化及武侠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方面新闻传播论文范文,关于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相关论文例文,对写作文学作品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2299;之巨大影响

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资源,它被电影、电视、动画、漫画等方式,进行不同的版本诠释.但没有一个版本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金剧总是拍了又拍.可不管是什么版本,总有很多缅甸的粉丝喜欢看.这使得很多文化水平较低的缅甸人也认识了中国的武侠文化.《神雕侠侣》的三个版本轮流在缅甸电视台播出,其中,香港和内地的版本对缅甸影响最大.内地版本无论是人物、情节、道具,都让缅甸观众大开眼界.这部电视剧在缅甸如此流行,白发垂髫几乎无一不识影片中的主人公,片中的演员也成了不少缅甸人心目中的偶像.

《神雕侠侣》是一部言情之书,不仅描写了主人公杨过和小龙女惊世骇俗而又磨难重重的生死之恋,而且还包括少女郭芙、陆无双、程英、公孙绿萼、郭襄等人“一见杨过误终身”的单身情伤,郭芙与武氏兄弟之间迷离难解的懵懂之爱,李莫愁与陆展元之间、裘千尺与公孙止之间的婚姻悲剧,堪称“情爱宝典”.整部作品都是围绕爱情而展开的,当然也涉及到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每个不同角色的成长都是非常有故事性的,简单的细小情节都能深刻显示出个人特色,使得人们在观看时,能在不同角色中联想到自己.一些场景、武功派别之分和一些无法直译的人物描写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理解偏差,对缅甸影迷来说,如果没有电视这么形象的媒体是无法轻易理解的,因为存在太大的文化差异,除了能看懂一些人类共通性的思想感情以外,很多细节不容易让当地影迷找到共鸣.

《神雕侠侣》个别人物在缅甸造成的影响已经达到夸张的程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主人公小龙女在缅甸掀起了一股“小龙女”风潮.电视剧播出后,虽然不同角色都会对影迷有一定的影响,但小龙女却尤为突出,无论是男女老少都特别推崇和喜爱这个角色.缅甸影迷给小龙女取名为“神仙姐姐”,觉得她特别的纯净.师徒恋在缅甸人的观念里是非常不能被接受的,因为与当地的道德规范存在着很大冲突,但在这部电视剧的欣赏过程中,这一点却完全被轻易包容了,这足以证明小龙女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缅甸大多数人的思想.

《神雕侠侣》热播后,各行各业、衣食住行,几乎无不受到影响.男女老少、不同的阶级都在讨论着同一个话题,每到播放时间,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看,这种收视现象,在缅甸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商家看到了市场的热点所在,从商场到大街小巷开始出售印有小龙女图片的各种物品,没有什么“版权”之说,民众们似乎不在乎价钱昂贵,争先恐后去抢购,以致相关的笔记本等日常用品出现短缺状态,真是令人惊异.

从国家文化的角度来讲,这部作品中很多人物都是多才多艺,也融入了许多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更加明晰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良莠不齐,但整体来说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缅甸观众很容易通过金庸作品,间接地对儒、佛、道、兵、武,医、农、琴、棋、书、画、诗、酒、食、俗等有进一步认识.但迄今为止没有对金庸的武侠小说有进一步的研究,学术界差不多是一片空白.此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障碍,翻译的水平有限,而且对中国武侠文化的了解也不够.以下就翻译偏差和文化差异对武侠作品传播的影响进行具体解析.

2.传播中的翻译偏差分析

武侠小说在早期的缅甸是完全不存在译本的,在电视台播出之前只有极少部分人接触过武侠小说,这些人要么就是文化水平较高的华裔,要么就是知识分子通过英译本进行阅读,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可言,更不能在缅甸找到几个能完完全全解读金庸武侠的人.但因为电视的传播,就开始有人把作品的大致内容给翻译出来.当时电视台是采用了中文语音和缅文字幕,缅甸至今为止对中国作品还没能做到翻译的同时也配音.能找到懂中文又对中国文化熟知的人难上加难,所以更多的翻译都是建立在英译作品之上,很多没法翻译之处,就直接用外来词替代,对一些地名人名都采用注音方式或是另起一个新名.对形容人的言语和景物的描写大多数直接采用替代法来翻译,这样会造成很多的误解.


同时,翻译作品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通过几人分工合作编译而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译方法:由精通缅甸文和粗通中文的华裔,将其口译成缅甸文,再由缅甸人写成缅甸文并加工润色.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缅甸还没有精通中缅两种语言的翻译家.因为武侠电视剧的播出非常快,后来参与到翻译中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翻译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武侠小说译者的文化水平参差有别,加上对异国文化、习惯和实物等了解不够,缅甸语本身也有相当大的难度,中国武侠小说译成缅甸文还有一些特殊困难等种种原因,造成了译本与原著有一定的差异.下面举个具体的例子进行简单介绍:

两国对场景实物的理解差异:

小说原著:

细看花树,见枝叶上生满小刺,花瓣的颜色却娇艳无比,似玫瑰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艳,问道,“这是什么花我从来没见过.”那女郎道:“这叫做情花,听说世上并不多见.你说好吃么”

译本:

这里直接把缅甸译本里的意思转述出来:

杨过仔细观看了花树,见树叶和树枝上都生满小刺,花瓣的颜色却娇艳而且非常香,如茶花而增艳,问道:“这是什么花我从来没见过”那青衣女子道:“这叫做情花,听说世界上很少见.你说好吃吗”

单看这一小段译文,似乎跟原文相差不大.但《神雕侠侣》里的“情花”是金庸想象的一种植物,事实上这种花并不存在.书里如此描写“情花”:“见枝叶上生满小刺,花瓣的颜色却娇艳无比,似玫瑰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艳.”又说“情花的刺上有毒.大凡一人动了之念,不但血行加速,且血中生出一些不知什么的物事来.情花刺上之毒平时于人无害,但一遇上血中这些物事,立时使人痛不可当.”又说“但见果子或青或红,有的青红相杂,还生着茸茸细毛,就如毛虫一般”.

可见“情花”是非常精彩与独特的一种花,作者以此花来比喻男女之情.《神雕侠侣》的人物中了情花之毒,也可以说他们都被爱情所困扰.这个“情花”的奇妙构思,是原著极为精彩的部分.现实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一种植物,在书中却有莫大的功效,不但成为了《神雕侠侣》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还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作者安排得合情合理,它的功效不会让人感到离奇,而且非常具有说服力,这是这部作品中最伟大和最重要的构思.

但在缅甸的翻译里,完全没有把“情花”特殊的意义翻出来.电视剧译本非常粗略,而且也只能把大体意思传达出去,翻译的职责停留在解决理解上的阻碍,仅此而已.武功派别的名称、地名和人名都是直接采用注音法,还存在着很多误差.如果是一名中国读者,即使熟知缅甸文,去看译本也有很多处会感到迷茫.这样的译法无法让武侠小说拥有独立的市场,毕竟存在着太多与原著的抵牾,所以武侠小说在缅甸的发展还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缅甸对中国武侠小说的翻译还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学习.就现阶段而言,在缅甸的传播方式还是以电视最为合适.

3.价值观念差异与武侠文化理解差异

金庸是一个拥有最多读者的武侠小说作家,在国内外都有大量的武侠迷.《神雕侠侣》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金庸作品之一.武侠小说在满足基本娱乐需求以外,还提供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也能让接受者有更深一步的思考,同时随着“武侠热”的发展,也为很多外国读者和观众打开了一扇接触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窗口.站在缅甸角度来理解金庸武侠小说的思想,这属于接受美学意义上的“正常误读”.对缅甸观众来说,不同价值观产生的误差,也可理解为不同的观点.因为读文本的人极少,甚至可以忽略,大家都是靠译文和电视媒体的传播来理解,所以对作品中的一些不解就显得比较次要了.

中国与缅甸同属东方文化,又是非常友好的近邻国家.在两国文化中,价值观念、家族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很接近,这使得中国文化更易于被缅甸接受和吸收.中国人对人性的认知与缅甸人基本一致,这与各自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深受儒家与佛教的影响,缅甸人也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虽然两国佛教文化存在小乘、大乘之别,但同样源于印度佛教文化.

中缅的很多道德观念也十分相似:尊老爱幼、男女有别、忠孝礼仪、仁至义尽.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在以儒、道、佛三教为主干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传统文化中儒、道、佛精神的积极内涵都在武侠小说中有所体现.最明显的是“侠义”精神,这是中国武侠小说所描写的一个重点.“侠”出现于春秋战国,经历了汉、魏、隋、唐的游侠历史的黄金时代,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英雄象征,它经过儒家文化的伦理化改造,侠便具有了义的品质,又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道德范畴,从唐代豪侠传奇发展而为现代武侠小说及声像并茂的影视作品,也是大众传播和审美形态的一个重要话题.

在儒家思想中,“义”与“仁”是密切联系、互为表里的.“义”不仅是一种外在的伦理准则,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无论于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还是于中国文化视野下的人生态度,“侠义”虽然不一定代表中国文化的主流,却也是中国文化水系中的一条奔腾澎湃的大河.传统的“侠义”精神往往充满着浪漫的:轻生命,重然诺,锄强扶弱,惩恶扬善.它不仅使武侠小说中的侠士有生命,也使得“侠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随着“武侠热”,我们可以看到,武侠文化中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诺千金”等,早已灌入缅甸文化的基本层面.于是中国武侠小说所展现出来的侠文化,和缅甸的伦理道德上发生了一个契合,找到了一种共鸣.但是对于一些武侠作品中表达的“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等想法和行为,缅甸人觉得太夸张、太过分了,而且这点和佛家所提倡的慈悲为怀有了明显的差别,所以很难被缅甸读者和观众普遍地接受.

武侠文化在缅甸最不大容易被接纳的就是“报仇”的行为.在播出《天龙八部》时,主人公乔峰这一角色,在缅甸就引发了特别大的争议,而且一般不被观众们所推崇.《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为何她的影响就比杨过高出很多也正是这个深受佛教影响的原因.在观看《神雕侠侣》时,像奸污了小龙女的尹志平这种“恶人”,是无法让缅甸观众理解的,当时观众对电视剧提出了很大的不满,总是觉得尹志平为什么没有得到该得到的严厉惩罚呢这样的人不是应该遭受报应吗甚至有很多声音说应该让他立即被雷劈死之类.奇怪的是,此时深受佛教影响的善良的缅甸观众,他们的容忍和包容怎么不见了呢笔者认为,这里正是研究两国文化奥秘的一个入口.

三、结语

金庸武侠小说,以英雄为主人公,内容广泛且通俗易懂,每部作品都结构开阔,情节丝丝入扣,将读者带入一种虚幻的世界中,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其作品传播途径广泛,除书籍外,电视、电影等也积极介入.所以他的作品在缅甸等东南亚地区都非常流行.中国武侠小说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能满足大众对娱乐、休闲的要求.同时还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给人以理想、价值的召唤,力图对现实的不如意进行反拨.与其他艺术样式相比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于是,多年来中国武侠小说在缅甸流行不衰,对缅甸伦理、道德、文学、语言、媒体,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此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即缅甸读者从优秀的中国武侠小说中,获取了其所包含的深刻的生命意义、美学内涵,以及武林豪杰重义重诺、舍已从人的高尚品德,这些精神滋养,是其他作品难以给予的.

随着中国对缅甸的影响越来越深,在缅甸外国语大学里,设立了中文系,但课程还是以学习语言为主,暂时无暇顾及文学.如果当地人要对中国文学有更多认识,就必须通过英译文本才能得到更全面和更完整的材料.但对武侠文学的研究来说,如果建立在英译本上去研究,对缅甸来说是不可取的,或者说是得不偿失的,中缅双方都应为此付出努力.

依照上述的发展趋势,“中国热”和“武侠热”不但会深刻影响缅甸的每个人,同时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缅甸人熟知汉语,中文水平也将得到不断提升,他们不再仅仅停留于语言学习的层面,而会有人进入文学和文化研究的领域,对中国的优秀作家作品进行研究.

其实这个进程已经开始了.

Uaye.Myanmar History,Yangon:InWa .a publishing house,1998.3,P94.

Uaye.Myanmar literature History,Yangon:.a publishing house,1992.5,P87,p129,P148.

林锡星:《中缅友好关系研究》,济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5页.

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48页.

陈墨:《评金庸――影像金庸》,东

关于文学作品及文化及武侠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方面新闻传播论文范文,关于武侠文化在缅甸的传播相关论文例文,对写作文学作品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方出版社2008年版.

金庸:《神雕侠侣》,广州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十六回,第573页,第574页,第575页.

参见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相关论文

中国文化支撑对外汉语传播的可能性

本文关于汉字及符号及物质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汉字方面论文范例,与中国文化支撑对外汉语传播的可能性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对不知道。

城市文化需强调“价值传播”

该文是植入式广告专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文化建设类学士学位论文,与城市文化需强调“价值传播”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适合文化建。

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

这篇人际关系论文范文属于公关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人际关系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相关新闻传播论文发表。

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对外传播

这是一篇博物馆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对外传播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是数字媒体专业与博物馆及文化传播及传统文化方。

电视文化的构建与传播

本文是一篇持续发展论文范文,关于持续发展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电视文化的构建与传播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持续发展及人际关系及文。

简企业文化内涵建设和传播

本文是一篇企业文化论文范文,企业文化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简企业文化内涵建设和传播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企业文化及文化。

当“文化艺术”插上“传播”的翅膀

本文是一篇文化艺术论文范文,文化艺术有关学士学位论文,关于当“文化艺术”插上“传播”的翅膀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化艺术及书法艺。

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述略

本文是一篇文化艺术论文范文,文化艺术有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述略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化艺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