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新型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探析

时间:2024-04-11 点赞:46810 浏览:9339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为关于互联网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互联网时代下新型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探析相关新闻传播论文范文,可作为传播史专业互联网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互联网及艺术作品及文化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摘 要】互联网时代诞生了许多新兴文化,“丝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与一般的网络恶搞不同,“丝”一词背后有很丰富的含义,它深刻的反映了当下的某种社会现实,以自嘲、戏谑的方式表现出来.“丝”一词在互联网中的传播非常迅速,这与网络媒介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丝”及“丝文化”引起了社会各方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这既是网民的一场“狂欢”,同样也是网媒的一次胜利.

【关 键 词 】互联网;网络媒介;丝文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包容和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新事物和新文化不断迸发与碰撞的时代.互联网是流行文化交汇的重地,是人们娱乐精神集中表达的场所,也是“亚文化”形成和展示的重要平台,网络媒介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传播和扩散功能.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因而互联网中普通的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新表达”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当这个“新表达”能紧跟时代,反应某种社会现实,迎合人们在娱乐、戏谑和自嘲等方面的需求时,它就会被许多人接受并迅速的扩散开来,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这些表达能够由小群体迅速扩展到大群体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形成一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达到文化的特征,被人们普遍接受.“丝”一词及其背后的意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过程中而诞生的.

一、“丝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丝”的起源

“丝”一词源于百度贴吧“李毅”吧,由贴吧中的元老级会员在一篇文章中所创造,后来该词被其他人用来讽刺和攻击“李毅”吧的网友,而李毅吧的网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欣然接受了这一称呼,并以“丝”自居,赋予“丝”新的解释,从而由一个贴吧中的网民扩散到整个网络中去.该词在年轻人群体间的语言文化中被广泛应用,直到目前,“丝”一词背后已经拥有了很丰富的内涵,和“高富帅”、“白富美”这些标签一样成为社会某一类群体的指代.

“丝”这个在传统语境中颇为不雅,无法公开谈论的字词到如今却风靡网络,成为年轻人乃至整个社会接受和认同的话语,这背后既有网民的娱乐和自嘲精神,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与现实写照.“以‘丝’自居的网民多指年轻男性,他们大多出身卑微,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网游、爱帖吧、爱‘女神’也爱幻想,却缺乏勇于担当的行动力;他们内心纯真善良而谦和,却又不满‘高富帅’一族而故作清高姿态;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这些有着相似情况的青年,相互感染、传递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久而久之形成了特殊的网络群体.” [1]

(二)“丝文化”背后的庶民狂欢

正是因为“丝”有这样一种指代,因而“丝文化”就是对青年文化在网络世界中的一种映射,是年轻人寻求社会角色和认同的一种途径.“丝”现象传达了一种态度,一种需要被关注被认同,并且渴望解决问题的态度.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描述的文化的娱乐化趋势一样,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娱乐性正为“丝”文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成为底层民众独特的文化表达.

仔细想一想,出身卑微,长相普通,资质平庸等“丝”所指代的人群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呢?而很多不具备“丝”特征的人也都以“丝”而自居,这其实是通过自嘲以及某种“示弱”来获得更多的情感认同,也是为了迎合群体而不被孤立.可以说“丝文化”就是庶民的一场狂欢,是网络民众话语创造与现实解读的胜利.它因为自嘲和恶搞而迎合了广大网民的心理趣味,其背后则反映了广大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是普通网民对某种社会现实在网络世界中的建构和解读,它即是对社会生活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网络时代凸显的大众“狂欢”精神和娱乐需求.

二、互联网传播的特点与“丝文化”的养成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曾经提出过“游牧”(Nomad)的概念.他认为,与国家诞生之后出现的“条纹化”或栅格化空间相比,游牧民的“迁徙性”平滑空间更有利于社会和思想的发展,“充满了自律与互动,标志着一种开放性的思想游牧.” [2]从这个角度上讲,互联网本身有许多类似于“游牧社会”的特征,网络能够为网民(游牧民)提供这样一个自由的平滑空间,从而让每一个网民都能够在上面发表和传递碎片化信息,而较少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丝”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这也是其能够迅速而且无节制地得到传播的主要原因.互联网传播的特性为“丝文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开放与宽容

互联网区别与其他媒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非常开放而自由的信息空间,在这里,人们对信息的宽容和容忍程度也是非常高的,因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价值在这个平台上产生.我们讲开放,是指互联网能够集纳各种各样的人,集纳各种各样的想法,人们可以轻松而自由的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这种自由的环境,像“丝”这样的“不雅词汇”肯定早就被屏蔽了.互联网中的宽容程度也是超乎想象的,人们能够理解网民用“丝”自嘲背后的娱乐精神,也能够对“丝”这种新兴文化给予极大的关注,并且参与其中.这种开放又宽容的氛围正是互联网所独有的魅力.

(二)复制与再造

从内容的制作与传播方面考虑,互联网能使内容不断的被复制,而复制往往伴随着再造的功能,其过程是从简单的复制到创造性复制的转化,在初始内容基础上不断创新.“丝”一词就是这样在网络传播中经过不断的复制与再造,形成了现在指代广泛,意义独特的亚文化现象.从对李毅吧粉丝的称呼,到现在的“丝文化”,其意义已经发生很多变化,“丝”也不仅是原来所特指的那一群出身卑微、内心充满纠结而无奈面对现实的年轻人.现今的“丝”也有男女之分,自称“丝”的人群也非常广泛,“丝”的含义就是这样在网络中不断被复制、在现实中不断的被应用,而在复制与应用的过程中被网民不断的演绎与创造,从而形成现在内涵丰富并且还在不断扩展的文化现象.

(三)虚拟与现实 互联网可以被称之为电子社会,它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它与现实世界是密不可分的,是社会现实在虚拟空间的一种呈现.虚拟与现实的密不可分性,是互联网创造的新媒体时代流行文化的突出特点.“丝”表面上看是网络语言,然而在其意义的解释上却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社会现实,是社会中很大一部分具有“丝”特征群体的抽象化,这也是“丝文化”能够得到如此广泛认同的原因所在.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现实、更直接地表现自我、释放能量的平台.“丝”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只是一种“恶搞”的游戏,正是因为不同人将“丝”一词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世界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的结果.

三、“丝文化”的网络传播与再造

(一)“丝”的异化

“丝”一词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脱离了最初带有污蔑性的话语含义,而异化衍生成为一种“丝文化”.“丝文化”简单的讲就是解构文化,既有自暴自弃的颓废,也有蔑视主流的骨气.“丝”看上去轻薄而肤浅,却藏着双重嘲弄的意味:既是对自己缺乏资源、缺乏向上流动机会、日益边缘化的生存现状的嘲弄,也是对中国时下最热的主流品味以及成功学的嘲弄.“丝”不相信卡耐基也不相信李开复,他们甚至连自己也不相信.反抗主流品位与成功学的同时,他们形成了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同,有点像网络时代的“阿Q”,只是比“阿Q”更清醒.他们知道理想遥远、现实残酷,于是用逃避来忘掉理想的遥不可及,用自嘲来消解现实的残酷迷离.某种意义上,他们也可被视为古希腊犬儒主义在当代的WEB2.0版.[3]

现在的“丝”已经变为某类人群和某种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是社会现实在网络时代的抽象化和具体化,已经具备了亚文化的各项特征,是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并且进行分析和讨论的.由于“丝”的指代性较广,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几乎是具有普适特征,年轻人又是网络传播中的主力军,因此他们对“丝”这一新兴文化的认同和传播是非常迅速的.

(二)网络传播与再造

道格拉斯凯尔纳将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 [4]定义为媒体奇观.从这个角度来讲,“丝”正是在互联网时代横空出世的媒体奇观.人们对简洁有力、易于理解且带有娱乐性的网络文化的接受程度是非常高的,加上网络媒介的自由和通达性,“丝”文化的传播才会对如今的社会生活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可以说“丝”只可能在互联网时代才会出现,并且只能依靠互联网才能获得如此广泛的传播与认同.

网络媒介已经超越了类似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大众媒介,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工具.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现代人更加依赖网络来获取信息.网络媒介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它的内容不仅是由提供商制作,近年来自媒体的火热也告诉我们,新闻和热点可以被我们每一个人创造,可以被网民集体进行广泛的传播,而且这些内容汇聚了整个网络集体的喜好.

从议程设置的角度来看,网络媒介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内迅速聚焦于某一热点,进而全面发散,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轰炸”.每一个身处互联网中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并且吸收这些信息.与无“生命力”的内容在快节奏的网络传播中销声匿迹,石沉大海不同,“丝”经过网媒不断的扩散和演绎变成一种新的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

目前,“丝”一词在Google的搜索结果达到1亿多条,新浪微博搜索也有超过1亿条相关微博,这些数据侧面反映了“丝”文化在网络上的活跃程度,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使用这个概念.不仅如此,网络上更是产生了一大批以“丝”为题材的小说、电影、音乐作品,比如《丝女士》、《丝男士》等等,这些作品同样也是通过一些视频网站、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介进行传播,这是人们理解并接受“丝文化”的一个绝佳方式.用艺术作品去熏陶和感染人,客观上也在不断强化“丝文化”的影响力,带动更多有娱乐精神的人以“丝”自居.

另外,网络上对“丝”的争论从传播的角度上讲也在不断“炒热”这一概念.比如冯小刚曾经在自己的微博中对“丝”进行了炮轰,认为“丝”就是自贱,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像人民日报这样严肃的传统媒体也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出现了“丝”一词,点评了网络中流行的“丝心态”.先不评价这些网络大V和官媒对“丝”的抨击或点评道理如何,仅就结果来说,“丝”无疑是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人们可以争论其中的心态、社会现实、亚文化属性等等.其所造成的影响本身来说就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的一场胜利.

四、小结

“丝文化”的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是普通网民自下而上地对主流话语和价值观进行反抗.以“丝”自居让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压力的途径,符合当下许多人的心态,这也是它传播之快的原因.“丝”是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同,是这个时代底层小人物群体的形象代表,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自所具有的某种“普适”特征,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在他们身上纠结.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去创造和抒发,网络媒介也凭借自身的特点和信息传播的优势不断扩展和重构“丝文化”,不断出现的文学艺术作品更加丰富了“丝文化”的内涵,让这个社会中有相同境遇的人们能够找到一个温暖轻松的发泄场,获得继续前进的能量.“丝文化”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共同创造和传播的产物之一,互联网将继续扮演文化引领者的角色,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该文为关于互联网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互联网时代下新型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探析相关新闻传播论文范文,可作为传播史专业互联网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互联网及艺术作品及文化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1;1]李超民,李礼.“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3(01).

[2]汪民安.文化研究关 键 词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百度百科,“丝”词条 文化解构http://baike.baidu./link?url等于KzOd9PSOx_rT2mifexUUQA6r-Am0wCit-0AMxbBRO0aiwZnCZ-totugkaYumEllg0maWeOuWH1o3K8hpMB5vLa

[4]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猛.刍议网络热词“丝”的文化张力[J].文化学刊,2012(05).

[6]王玉香.新媒体时代透视青少年“丝”文化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2(09).

相关论文

马云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大师

本论文为互联网有关电子商务学术论文,关于马云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大师相关硕士学位论文,可用于互联网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服务管窥

本文关于互联网及金融市场及谷歌眼镜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互联网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服务管窥相关毕业论文。

E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本文关于图书馆及文化建设及数据库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图书馆方面论文范文集,与E时代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