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餐后血糖的临床意义

时间:2024-03-20 点赞:49539 浏览:10122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统计学论文范文,关于统计学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监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餐后血糖的临床意义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统计学及下肢及参考文献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统计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目的探讨餐后高血糖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进程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11月在糖尿病病房住院患者273例, 经多普勒外周血管检查仪测定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根据测量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 0.9≤ABI<1.3为ABI正常组, ABI<0.9为ABI异常组.通过连续监测空腹及三餐后2 h血糖、血红蛋白值分析其与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结果ABI异常组餐后2 h血糖及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ABI正常组, P<0.01. 结论餐后高血糖, 持续性高血糖状态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加剧恶化的重要因素.

【关 键 词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 踝肱指数; 餐后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通常是指在下肢动脉中发生的粥样硬化或者血栓形成, 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本研究通过监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空腹, 早餐、中餐、晚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评估其与PAD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2010年5月~2011年11月, 在本院糖尿病房住院治疗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73例.按ABI值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0.9≤ABI<1.3为ABI正常组共132例其中男68例, 女64例, 年龄16~70岁, 平均年龄55.6岁.ABI<0.9为ABI异常组共141例其中男75例, 女66例, 年龄20~72岁, 平均年龄58.4岁.所有入选病例排除全身严重非糖尿病性其他器质性病变.

1. 2方法

1. 2. 1踝肱指数ABI测定研究对象静息仰卧10 min, 采用外周血管多普勒检查仪, 使用8 MHz探头, 袖带宽度10 cm, 探头向心方向与皮肤成60°夹角, 测得收缩压并描记多普勒2维图象.踝肱指数的计算以患侧踝动脉收缩压除以双侧肱动脉收缩压中的最高值, 0.9≤ABI<1.3为正常, ABI<0.9为异常.

1. 2. 2所有病例均连续监测3 d空腹、早、中、晚三餐后2 h血糖值, 入院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测糖化血红蛋白.

1.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餐后血糖比较ABI正常组132例, 餐后血糖(11.41 ±2.91)mmol/L.ABI异常组141例, 餐后血糖(17.36±3.26)mmol/L, 明显高于正常组.

2. 2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ABI正常组HbA1c (7.89±1.1), ABI异常组HbA1c(9.18±1.4), 明显高于正常组.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目前仍是一种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 有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确诊时, 8%~10%的患者已有明显的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2].

踝肱指数是公认的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最简单可行且准确的筛查方法, ABI<0.9可诊断下肢缺血, 敏感度为95%, 特异度接近100%[3].严格控制餐后血糖是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根本措施.本研究显示, 并发下肢血管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 餐后高血糖引起的急性血糖波动及持续高血糖状态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 从而破坏内皮结构完整[4].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一旦启动, 即标志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开始[5].由此, 餐后血糖失控, 餐后高血糖, 日间血糖高波动时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 因此, 餐后血糖监测是评估和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关论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98例临床

为您写统计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统计学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98例临床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统计学及浓度及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