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社会史

时间:2024-02-17 点赞:44924 浏览:8535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文心雕龙论文范文,文心雕龙类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一本书的社会史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文心雕龙及文艺学及图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心雕龙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004年我到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第一堂专业课就是童庆炳先生的文论课,讲的是《文心雕龙》.当时童先生已过古稀之龄,带着20多名文艺学专业的博士们,从头开始一字一句地阅读这本书.文艺学专业,开一门古代文论课本无可厚非,但当第一堂课结束时,童先生跟大家说《文心雕龙》这本书他已讲了十五年之后,我不禁振颤了一下:掂了掂手里这本书,开始感觉到它的重量.

是什么力量决定了

一本书的生命力?

一本书的生命力,可能更多地体现在流传的历程与轨迹之中,一本书的流传史就是它的社会史.从刘勰写完这本书开始流传至今,传承到我的手里,它至少经过了大约1400多年.据我所知,刘勰是在一座庙里,伴着青灯黄卷写完这部书稿的.但无由通达之路,于是扮作买书人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等待当时做大官的沈约经过,期望经由大名于当世的沈约推荐而在社会上广为传播.沈约不负刘勰之望,也慧眼识珠.但当终于如愿以偿之时,刘勰早已离开人世了.

公元1899年,甘肃敦煌发现了《文心雕龙》唐写本.唐写本《文心雕龙》是被一名叫斯坦因奥雷尔的英国人从敦煌盗至国外,今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这个史实的发现表明该书经由沈约的推荐已经进入主流传播系统.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传播系统呢?无由得知.

元代一位郡首刊印了《文心雕龙》,至此才结束了写本流传的历史,这就是“龙学”史上的至正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了现存于上海图书馆的元至正本《文心雕龙》,这是最为珍贵的孤本.正本前有一个名为钱惟善的人写的《序》:“嘉兴郡守刘侯贞家多藏书,其书皆先御史节斋先生手录,侯欲广其传,思与学者共之,刊梓郡痒,令余序其首等至正十五年龙集乙末,秋八月,曲江钱惟善.”

我最感兴趣的是《序》中的信息,一部论述文学批评的论著,被一位郡守收藏事件背后的意义.而学界通常都认为,元代是中国文化最为荒凉的时代,刻印图书是花费十分巨大的事情.历史上并没有文字记载该郡守的身份是一位文学家,及其出于何种目的而收藏《文心雕龙》,但可以推定,中国典籍的收藏与流传一定是沿着自己的一条河流涌动着,只是目前我们了解的还不确切.

到了明代,一批有钱有势的文人、一大批学者官僚收藏校勘《文心雕龙》.比如明代著名版本是梅庆生的《文心雕龙音注》,堪为明代“龙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据日本学者考证,梅庆生从万历三十七年开始一直到天启六年,前后二十余年时间,关注《文心雕龙》的校勘和研究,因此明代《文心雕龙音注》的学术水平很高.该版本在卷首开列了参与校勘的一大串名单,除杨慎(字用修)作过《文心雕龙》的点评外,其他30人据考证,有的是当时的文坛名人,有的是爱好诗文的官僚,名声大小不一,所处地域分别是今天的江苏、福建和江西等地.其中有一名为谢兆申(字耳伯)的福建人,是刻印《文心雕龙》的主要出资者.在《四库提要》的跋语上记载:“明谢兆申字耳伯,福建邵武人,倜傥好奇,每岁必游吴岳,喜交异人、购异书,摭拾异闻异见,人自荐绅学士子墨客卿黄冠缁流靡不接;书中坟典丘索经纬流略稗官琐语靡不收.名山奇壑,足迹几遍.囊中金半以佞佛、半以市书.游吴师事刘子威,尤与临川汤显祖、竟陵锺惺、谭元春善.出入载书以随,客死麻城,书留僧舍,久遂散失.”可见谢耳伯是一个性情中人,游历甚广,交游广泛.只要有钱都用来购置各种书籍,用钱刻写《文心雕龙》自然是出于对这部旷世之作的景仰,是一种自发的文化选择,虽然身后客死异乡是一件悲凉的事情,但通过资助《文心雕龙音注》的刊刻而名垂青史,地下灵魂也足可安息.

到了清代,参与《文心雕龙》版本校勘的学者众多,并且是以官府组织的集体形式来研究,最著名的版本是黄叔琳的《文心雕龙辑注》和纪昀的《评文心雕龙》,其中的学者有何焯、郝懿行、卢文昭、冯舒、顾广圻、孙冶让、纪昀等.他们熟谙小学,广涉四部,并且专精于古籍校勘、注释,学术根基深厚,学术意识自觉,古籍整理经验丰富,在中国学术历史上均是划时代的人物.清代《文心雕龙》的研究是一种国家意识,与元、明两代的民间、自发性个体研究相比,有着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时至21世纪的今天,《文心雕龙》的注本、释本不下几百种.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中国大学、研究生课程里必读的经典,更有童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地讲授与参读.

我一边跟着童先生一字一句阅读《文心雕龙》,一边开始了我的思索:为什么《文心雕龙》这本书从诞生开始即有了生命,能够流传千年,但有的则刚面世就“死亡”?是什么力量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

于是,我长久地沿着这个方向去追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并痴迷于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传播历程,希冀从中找出蛛丝马迹.我曾背着一本万曼先生的《唐集叙录》从北京到伦敦,参加2006年国际书展,之后在英伦三岛观光的大巴车里,在苏格兰酒店的木床上,甚至为了不打搅同事的睡梦,我躲在洗手间里借助昏暗的灯光,找寻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述流传至今的力量.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唐诗结成文集大部分是在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发达的坊刻、官刻,还有一些水平较高的士大夫刻书,误以为是图书出版的力量传承了这些璀璨的中华文化经典,为身在出版界的自己找到了传承文化使命的崇高感.然而当我借助四川大学祝尚书先生的《宋人别集叙录》,梳理完苏轼、欧阳修、黄庭坚、王安石、陆游、朱熹等诗文集的流传历程时,发现那些专以刻书牟利的坊刻却是个“捣乱者”,不仅张冠李戴,把假托苏轼之名的诗当成苏轼的大作来买,迷惑了很多人.连当时的大学者陈振孙都承认:“东坡文集行于世者其名不一,惟《大全》、《备成》二集诗文最多,诚如所言,真伪相半.” 反倒是那些宋代名门望族的后裔,包括学生门徒、包括同里乡亲,有的尽管很穷,很困顿,但依然积攒资财,把祖先文集的刊刻与整理作为家族、作为同里的一件大事.宗族的力量往往使某本图书在湮灭几百年后又薪火相传.

显然,我自己高估了一本图书的生产、传播的力量,图书刻写、书稿校勘、甚至今天机械化印刷、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图书专业出版机构固然重要,但没有作者,没有书稿,显然也谈不上图书的生命力.在图书生产到传播的文化链条里,作者永远是龙头,永远是源头活水,就像没有李白、杜甫,哪里来的“李杜诗篇万古传”?

文字的刻写、校勘、印制乃至传播是有形的,有时就误以为这种有形的力量就是文化生命的全部,因此中国图书历史上的刻本搜集、编撰校勘、刻写乃至于收藏都打上浓厚的社会印迹.

比如中国图书的竹简、雕版时代,图书使用范围基本限于皇权、贵族、士大夫等社会上层,内容主要是总结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传达士大夫思想感情、记录最重要历史时刻等,使用的目的是“文书档案、历史纪录、私人信函以及与鬼神和后代子孙交流之用”. 因为这种特殊的传播目的,图书与普通人的精神生活无缘.中国的历代政府都设有专门收集、管理、典藏和编撰出版图书的专业机构,在商代藏于宗庙,周代承殷商之制,也设天府等宗庙性质的机构专门收藏、保管盟约、大事记等典籍,先秦时期是一些史官代管,并由史官整理编撰,直到汉代,进一步发展为系统的专门机构和专门官职的出现.从东汉开始,编撰、出版和收藏、保管图书成为中国图书历史上一个蔚为大观的政治系统工程.在隋代,图书的保存是根据内容分级保存的.如将典籍分为上中下三品分藏各处,上品红玻璃轴,中品绀玻璃轴,下品漆轴.“窗户、床褥、橱幔,咸极珍丽.每三间开方户,垂锦幔,上有二飞仙,户外地中施机发,帝幸书室,有宫人执香炉前行践机,则飞仙下,收幔而上,户扉及橱扉皆自启,帝出,则复闭如故”(转引自李致忠的《中国典籍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03页).这种通过国家政权赋予图书文字的符号象征功能,形成了中国近千年历史传统:历朝历代的修史文化,图书的政治价值被大大强化,时至今日仍然留存在现实生活中.

但是,不论是《永乐大典》还是《四库全书》,它至多是一种已有历史文献的修缮与整理,对于明清时代的文化创新反而不如唐诗宋词的时代,更无法与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相比.有些学者采用批评的视角揭示了明、清两代组织大批文人穷经皓首于故纸堆,是对一个时代思想精神的禁锢,其实是有道理的.

图书所具有的超越力量,到底是什么?

一个时代的精神创造与文化追求,激励着这个时代的人们去用哪些文字、载体记录下这个时代的思想活动,这种记录就是包含图书出版在内的一种文化活动.不论是意气风发,还是萎靡沉沦,抑或是金戈铁马,只要这种时代精神活动的本质是与历史以往不同的真实存在,就是一种巨大创新.记录这个时代精神活动的不管是碑刻、竹帛,还是图书、期刊,抑或是声影媒介,都会获得一种生命永续存在的理由.这种精神活动,包含着人类一种超脱凡尘的主观努力与抗争,只要这种精神抗争所挥洒的生命光华足够灿烂,就足以彪炳史册.

而这种精神活动,常常与外在的载体并不紧密相关:并非是因为一本镶嵌了的卷轴书就具有了永垂不朽的灵魂,也并非因为是九五之尊的钦点而就世代相传.正如《文心雕龙》的流传,大名于当世的沈约推荐固然起关键的作用,但只是一代而已.如果不是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价值,也无法让明代性情文人谢耳伯的慷慨解囊.一本图书的生命力,正如爱弥儿涂尔干所说的,“今天所有的人都认识到,还有国家之外的更高力量,它们并不是稍纵即逝的,因为它们与任何既定政治群体的特殊条件无关,也不会与这一群体的命运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力量更普遍、更持久.我们确实可以说,它们的目标也是最普遍、最永恒、最高尚的.随着我们的不断进步,我们看到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已经摆脱了世界某一地区、某一人群的地域条件或民族条件,超越于所有特殊的事物,逐步达到一种普遍性”.

图书所具有的这种超越力量,到底是什么?

回顾刘勰的《文心雕龙》流传史,可以确定的,它首先是一种人生信仰.这种信仰的存在,把图书与人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图书文化传统.《左传》有一段妇孺皆知的话揭示了这种信仰的内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把著书立说当做立言,视为人生不朽之大业,并作为人生信仰来追求.这个信仰是中国几千年读书、写书、刻书历史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是留给今人宝贵的思想遗产.


我们看到古人为一本图书的写作,经常是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写就一首传世诗作,构思一篇文章,祖孙三代人合力完成一本著作,蕴藏其中的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人生不朽之盛事”的人生理念.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牵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禁,《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体圣贤发愤之所为为作也”,这段文字是中国图书著述的最好精神写照.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史学、文学经典产生于逆境之中.“文章憎命达”,成为中国知识阶层对精神产品生产规律的自觉认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实践之中.狱中著书、残而著书、落第著书、老而著书的事例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层出不穷,著述成为中国知识阶层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将自己有限生命无限延续的唯一精神寄托.

除人所共知的司马迁外,后世还有大量的模仿者.如残而著书的西晋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215―282年),少家贫,带经而农,人称“书淫”.博通百家之言,淡泊名利,屡召不致,刻意著述,史书称“轩冕未足为荣,贫贱不以为耻”.42岁患风痹之症,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仍然手不释卷,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传》,此外,还有《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玄宴春秋》等著述留于后世.明代太监作家刘若愚,就以司马迁为榜样,也在狱中写就《酌中志》,留下了大量的宫殿规制、内俯职掌、内臣服佩、饮食风尚、内版书数等历史资料.今传的《明宫志》五卷直接选自《酌中志》一书.

正是立言不朽的著述理念,才使包含刘勰在内的一大批知识人,把著述看作自己有限生命的历史延续而倍加珍惜,淡漠财富,看轻显达,一切显贵与荣华在著述面前均一钱不值.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篇首就把著述为文提高与天地并生的高度:“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这是中国知识人著述观的极好写照.

其次它是一种职业伦理.立言不朽的图书历史价值观,直接影响了著述、刊刻与收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职业伦理传统.在图书的刊刻、校勘、收藏方面,这种职业伦理导致了中国私人刻书成为历史最稳定、质量最精良、学术价值最高的“家刻”传统,图书家藏成为版本最全、最精湛的一个私人藏书系统.家藏、家刻虽然在规模上可能次于官刻,但千年绵延不绝、并分散于千万个独立的学术与文化家族、科举家族之中,“家刻”、“家藏”,以血缘、宗族为传承纽带,成为中国图书几次浩劫之后文化复兴的母体和再生土壤.这些文化&

本文是一篇文心雕龙论文范文,文心雕龙类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一本书的社会史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文心雕龙及文艺学及图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心雕龙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4892;为的背后,直接源于图书历史传承价值的清晰追求,并在中国图书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个个性鲜明人生轨迹.清代有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叶德辉(1864―1927),他的《书林清话》、《书林余话》,记载了宋、元、明等历代关于书籍印刷、出版、收藏、鉴赏等种种史迹,是中国古代出版研究的必读著作.他在“总论刻书之益”一章中列举了宋、明几位著名刻书家的事例,阐明“积金不如积书,积书不如积阴德”,“积书与积阴德皆兼之,而又与积金无异,刻书也”,“其书终古不废,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灭”的刻书动机.叶德辉本人,也同样是这种思想观念的实践者.他是湖南长沙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一生致力于古书收藏、校勘和刊刻出版,“不以避兵为苦,而以还乡为乐”,“五十余年,未尝稍解”,终于以取得了“所以绍往哲之书,开后学之派别”的成就,筚路蓝缕之功,为后世的中国目录版本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然,强调立言不朽的人生信仰,强调图书与人生不朽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校勘、刻书文化传统和职业伦理,并非忽略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环境.正如人不能脱离历史环境而存在一样,一本图书的诞生即带有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特色.刘勰在崇佛的魏晋时代,只能把自己精神世界放在寺院里安顿,才写出了《文心雕龙》这部旷世之作.今天的图书出版,也不再具有远古社会生活中的唯一信息传播媒介的显赫地位,在面临电视、报纸和杂志和网络等多样化竞争的媒体世界中,图书不会再也不会提高到人生的高度,而成为唯一精神寄托.尤其是商业化浪潮席卷一切的大背景下,中国出版业必须与资本为伍但又不能深陷在金钱的泥沼之中.然而鱼龙混杂、质量低劣的作品充斥市场,罕见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作品,这种现象也是一切以金钱为衡量标尺的文化消费时代里的必然.

然而,图书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载体之一没有变.从技术层面来讲,书的载体从最初的龟骨、竹简、纸张,到现在的电子载体,外部技术形态上不论有怎样的革新,都没有脱离人类精神活动的本质.精神产品的价值就在于,金钱是无法来衡量人类精神思想的原创性价值的.我们的祖先将图书这种精神属性与人生不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跨越了财富金钱、政治利达的现实欲求,形成了中国独特图书的历史价值观,它是我们超越文化资本时代局限的法宝.

显然,一本书的社会史出发,发现的是图书刻写、校勘、印制乃至传播这种有形的力量,不是图书生命力的根本,如果不从图书内容的创新方面用力,可能适得其反.一本图书的生命力源于一个时代精神追求的有无、高下,它往往与时代的物质发展水平无关,不是越富足,文化就一定越发达,而恐怕恰恰是相反.

相关论文

写好人生这本书

本论文是一篇人生方面学术论文集前言,关于写好人生这本书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人生及师长及父母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人生。

忘不了啊!何鲁成的一本书

该文是论文资料专业档案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档案相关学年毕业论文,与忘不了啊!何鲁成的一本书相关论文范文,适合档案及行政及档案室方面的。

明清桥梁社会史综述

本文是一篇桥梁论文范文,桥梁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明清桥梁社会史综述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桥梁及交通建设及参考文献方面的的。

阅读“整本书”的四个层次

本论文是一篇雷雨相关wps如何生成论文目录,关于阅读“整本书”的四个层次相关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雷雨及读者及作者方面论文范文资。

《毕淑敏***幸福》等6本书

这篇经济学论文范文属于硕士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经济学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与《毕淑敏幸福》等6本书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选。适合经。

北京社是怎样将一本书发行270万册的

这是一篇关于编辑出版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与北京社是怎样将一本书发行270万册的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是论文提纲专业与编辑出版及文学类及。

社会史角度辛亥革命

为您写博士生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博士生方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与社会史角度辛亥革命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包括关于博士生及历史教。

改革开放来的中国社会史

这篇跨学科论文范文属于中国论文中心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跨学科方面学士学位论文,与改革开放来的中国社会史相关中国论文下载中心。适。

几本书的假期

本文是一篇天壤论文范文,关于天壤类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几本书的假期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天壤及舞台及机场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