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时间:2024-02-19 点赞:50022 浏览:10278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法律基础及互联网及道德和法律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法律基础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新媒体时代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法律基础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运用了新媒体中的一种或几种,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搜集教学资料或时事案例,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博客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和资源的下载,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作业沟通或专题探讨等.但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一课的教学上综合运用新媒体,目前的研究和探讨仍然较少.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实践,探索运用新媒体以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式方法.

关 键 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44-02

互联网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的所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影响.尤其是近几年博客、微博和社交等新媒体的兴起,更是将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推向纵深发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同样受到这些新媒体的深刻影响.如何运用这些新媒体来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成为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在已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运用了新媒体中的一种或几种,比如通过搜索引擎搜集教学资料或时事案例,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博客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和资源的下载,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进行作业沟通或专题探讨等.但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一课的教学上综合运用新媒体,目前的研究和探讨仍然较少.即使仅有的几篇探讨新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论文,作者也仅满足于纯理论分析或者只简单列举一些新媒体的特点和可对教学产生的潜在影响,而缺乏实证研究.

本文将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实践,探索运用新媒体以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式方法.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特征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或适合采取各种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比如诗歌朗诵课程,与其用花里胡哨的媒体手段,还不如教师声情并茂的专业朗诵和赏析更能打动学生.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否有必要采取新媒体手段呢?

在大量网络信息的冲击下,提高该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式以及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然而这门课程包含的两个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的主题,恰恰对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思想道德修养着眼于培养学生内在的人格素质,而法律基础则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

此外,当今社会,道德堕落与法治迷失并存,有关这两方面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教师和学生们的视线,使得我们无法回避这些现实.而这些资讯本身又为这门课程提供了无穷丰富的资源和参考坐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媒体来辅助“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新媒体的优势

在课堂上运用新媒体技术并不是为了追赶时髦,也不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而采取的花哨手段,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分析在课堂上采用传统媒体技术存在的不足以及新媒体在课堂上能产生的作用.

媒体,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由于本文并不是一篇传播学的研究论文,因此对新旧媒体的分类并不遵循传播学的经典分类,而是根据过去和现在课堂采用的媒体手段的差异来区分新旧媒体.

过去课堂上采用的传统媒体主要有板书、幻灯、录音和视频等.这些传统媒体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促进了教学相长目标一定程度的实现.但是它们有一系列致命的缺点:如以单向灌输为主,并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课堂之外的学习环节较为薄弱;教师与学生除了面对面的沟通,很少有其他沟通方式;教学资源贫乏,课程单薄;教与学都缺乏连贯而清晰的过程记录等等.而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有很多类型,与教学关系密切的有以下七种子类型:1)以网页和网站为基础的网络资源.这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无限丰富的背景材料和学习资源.2)以搜索为主的网络搜索引擎.借助搜索引擎,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查找特定主题的互联网内容.3)以个人日志为主的博客.教师和学生可以以更个人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对课堂和教学的感想和观点.4)以发布短小信息为主的微博.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思想片段的分享互动.5)以即时通讯为主的(MSN及其他及时通讯软件在学生中使用较少,不再纳入讨论范围).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交流.6)以延时沟通为主的电子邮件.电子邮件主要用来进行延时沟通.教师和学生可以用电子邮件进行点对点的深入沟通.有时这比当面的直接沟通或等即时沟通效果更好.7)以构建人际关系网络为主的社交网络.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更亲密的、私人化的关系,而不只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教和学的双边关系.

因而在《思想道德修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将有如下益处:

提高备课和预习效率,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弥补教材的不足,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将课堂从教室搬到学生家里甚至学生的手机上,将课堂40~90分钟的教学延长到课后无限长的时空范围内.

三、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实例

一般将教学活动分为教与学两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如下所示:

教:备课——授课——课后学:预习——听课——课后

因此,新媒体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实际上是新媒体在以下三个教学“阶段”中的应用:备课(预习)、授课(听课)、课后.

不同教学阶段对新媒体的运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来灵活运用新媒体,丰富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相长的终极目标.

下面,以一堂具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案例,来演示新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一)备课—预习阶段

在备课一预习阶段,教师和学生都要为课程作准备.

教师可用电子邮件或及时通讯工具将要预习的内容通知学生.还可以建立讨论组和学生一起讨论授课的具体方式.

接下来,教师可利用强大的搜索引擎来搜索丰富的网络资源,查看网络中同行的备课和授课经验,查阅课堂教学所需的各类资料,做好备课工作.而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利用网络来完成预习作业.

在《道德与法》这堂课开始之前,笔者给学生们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要求他们借助网络资源,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A.什么是道德?B.什么是法律?C.道德和法律如何规范人类的生活?D.当自己的亲人违法之后,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作为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将明确的道德和法律的定义念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而是要展示道德和法律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那里的不同定义,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些定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明白它们为何会被如此定义.同时,让学生能积极上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因此,通过群和学生讨论了具体的授课方式,最后确定采取轮流上台演讲加讨论式的课堂模式.这种开放的课堂模式很适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学生切身相关的论题.

在课堂上作为一名普通的演示者上台演示自己的观点,因此,用微软提供的PowerPoint工具制作了图文并茂、音画结合的演示文稿.

学生们由于老师提出了不同以往的预习要求,因此对预习作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他们在预习阶段所做的准备工作远远超出老师的意料.在授课-听课阶段,他们展示出了他们是如何利用新媒体精心准备自己的预习作业的.

(二)授课—听课阶段

在传统教学思想看来,授课—听课阶段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教学活动最重要的任务要在这个阶段完成,主要的教学目标在这个阶段要达到.但是借助新媒体手段,使能够将授课—听课阶段延伸到课堂之外更广阔的时空中去,而不是仅仅限于40~90分钟的课堂.

这也促使老师们思考40~90分钟的课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实践发现,课堂其实是一个平台和入口.所谓平台,即它能成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活动的平台;所谓入口,即通过它,学生可以进入到更自主更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去,可以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按计划采取了演示加讨论的课堂模式.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电脑来完成自己的演示,空手上台或者拿着稿纸念的学生将被剥夺上台演示的资格.

学生们对几个问题准备得相当充分,他们对新媒体的运用也远超出老师的接触和想象范围.有学生利用dropbox云存储来同步自己在家里和手机上准备的演示资料.有学生建立了一个wiki页面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将其他人的观点补充进去.有学生将自己随时思考所得记录在微博上,并与其他同学和不认识的人进行分享和互动.

同时要求学生将这堂课记录下来,共享到思政老师在校内开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栏里.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相机和dv记录下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场面.一些学生用微博实时直播课堂.

这堂课比平时足足多出了两倍时间.但效果非常理想.课后,学生们仍然抑制不住激动,边走边继续课堂上未讨论完的话题.

(三)课后阶段

课堂结束后,教学活动并未结束,借助新媒体工具可以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后更广阔的时空中去.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授课—听课阶段和课后阶段是有重合并且无法截然分开的.

针对这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效果,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对这一堂课的深刻感受.他的感受也很快得到学生们的响应,他们通过回复博客内容表达了自己的全新感受,有的学生把这些感受同步到微博,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还有的学生在自己博客上以博文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点评了自己和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了自己从这堂课中获取的知识.另外一些学生则在课堂讨论基础上,查询和收集了更多资料,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学习.于是,借助新媒体,课堂延伸到课下,老师和学生就教学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立体深入地交流探讨.

结束语

在使用这些新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防止“工具变成了目的”的弊端出现.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特别有好奇心的学生对老师引入课堂的这些新工具本身产生了浓烈兴趣而忽视了课堂本身的教学内容.比如,在使用wiki系统来记录教学过程时,学生们对wiki本身充满了强烈的好奇,他们关注和交流的焦点都转移到了wiki系统上而不是老师要探讨的课堂问题上.这一点,需引起教师的注意.


(责任编辑:石 银)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