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结合”

时间:2024-01-31 点赞:46217 浏览:9099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结合”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包括关于马克思主义及什么是及现实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摘 要 ]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实际包括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三个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每一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是“三个结合”的核心.

[关 键 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现实,传统文化,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B0-0,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10-0013-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里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实际搞清楚,搞不清楚中国实际有哪些,必然要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理解,进而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笔者认为,中国的实际不仅包括中国现实,而且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国人民的利益,因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

首先,中国现实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不化什么”,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一个客观问题.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运动发展到哪里、中国面临什么样的时代课题、人民群众有什么样的新期待,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往哪化”、“化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思想主要“化”的是革命,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以为代表的中国人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以思想最根本的主题是“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化”的是建设,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人面临的时代课题是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什么是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在这一主题的统摄下,这一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又各有侧重点,其中理论着重回答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重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着重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其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国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革命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执政规律的认识过程.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变中国的现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认识过程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能否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是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唯一标准.正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才需要马克思主义,否则,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把产生于欧洲的外国人的理论奉为圭臬.所以,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现实相结合,不结合中国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教条主义,不是中国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了中国现实马克思主义无法实现中国化,离开中国现实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空洞抽象、荒唐可笑的.

以上两方面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中国的现实,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正确认识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脉”.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同理,中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也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对当时的现实把握得准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能顺利推进,什么时候我们对当时的现实认识得不准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遭受挫折甚至失败.新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对中国当时的国情把握得准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起了作用,真正实现了中国化.相反,我党历史上几次全局性的错误,从思想理论高度来看,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出了问题,要么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用理论“裁剪”活生生的实践,要么对当时实际情况的认识有偏差或不清楚,马克思主义无法起作用,无法实现中国化.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现实是世界背景下的现实.离开世情孤立地看待国情,就不可能对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国情反映和体现着世情,世情决定和影响着国情.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世界现实、把握时代问题是个关键,它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依据.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因为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天下大势”没有变化,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仍然处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当中,我们之所以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今天的世界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世时相比,发生了新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呈现了新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提出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际局势特别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势”和中国实际的清醒认识.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前苏联、东欧和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特色化,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同时,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一个经济、科技、管理等均占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我们就必须处理好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的关系,通过搞市场经济、搞改革开放进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在与资本主义的合作共事中寻求社会主义的生长点.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一种外来文化来到一个国家,要解决这个国家的实际问题,要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普遍接受,要成为这个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善于与这个国家原有的文化相结合.这是文化交流发展的普遍规律.产生于印度的佛学,来到中国后之所以发展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儒、道、释“三家”中的“一家”,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其善于从中国的本土文化儒家和道家中汲取养分,互通有无.

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不仅没有犯“水土不服”的毛病,反而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当然根本原因是中国需要它,但光需要还不一定行.试想,20世纪以来,世界上有那么多国家需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在一些国家里没有“化”成功而在中国“化”成功了.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重视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断实现着两者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由浅到深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话语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比如用传统文化的辩证法思想证明唯物辩证法,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些重要思想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比如对“实事求是”和“知行统一观”的唯物辩证的解释,比如我们党在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基础上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互通有无,用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比如,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政治哲学、伦理哲学、人生哲学思想,这些都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理论资源,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结合,比如,所强调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强调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都渗透和体现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中华民族精神.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感到,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上,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在党外,一些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东道西,不相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而热衷于“尊孔读经”,甚至把今天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归罪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讲,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已经几十年了,但总体上仍然处于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和学理层面,没有很好地实现大众化,恐怕也与这种不足有关.因为,传统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已经在中华民族后代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几千年,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被更多人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多的是处于前两个层次上,而后两个层次的结合远远不够.一方面,在借鉴和运用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空白上,我们还显得有些“羞羞答答”.其实,这大可不必,借鉴和运用儒家思想的精华绝不等于“以儒治国”,绝不是要“儒化”,更不是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实际上,“儒家思想由于其固有的缺陷,不借助于其他思想体系,就不能将其有生命力的内容拯救出来.”[3]只要我们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勇敢地拿起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个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武器,大胆地学习借鉴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会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空间,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结合上,还远远不够.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魂,海内外炎黄子孙,之所以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其根本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只有和民族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大众化,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现代化.然而当前,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到底有哪些仍然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争议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整理挖掘传统文化,提炼出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气质的民族精神,使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水融在一起.

二是我们今天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懂传统文化、不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把精力用于研究欧洲的“老祖宗”,“言必称希腊”,忘记了中国自己的“老祖宗”.这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个“软肋”,也必然制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现在许多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学者谈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字不提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暗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排斥.这当然有历史的原因.但现在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对传统文化持有偏见,形而上学地看待传统文化.于2006年4月22日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一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把学习、研究、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责任主动承担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善于从前代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使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维护和巩固的例子.西周在刚刚建立时,统治者特别是周公吸取了夏商王朝因残暴统治而最终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从历史中总结出一套如何更好地统治人民的经验,从而为周朝统治天下长达八百年之久、成为统治时期最长的朝代奠定了思想基础.汉朝建立之初,贾谊认真总结秦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教训,写出了著名的被鲁迅称之为“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过秦论》,从而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凡是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在历史上留下佳话的朝代和统治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善于总结“前车之鉴”,都体现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历史辩证法一定程度的自觉.

中国的成立,开始了“家天下”向“天下为公”的转变,如果说封建统治阶级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的话,那么中国总结历史经验则完全是为了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而且,由于中国在总结历史经验时运用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个最科学的“批判的武器”,所以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就更深刻、更自觉.1944年,郭沫若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和的高度重视,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整风的文件

为您写马克思主义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结合”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包括关于马克思主义及什么是及现实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

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事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38年,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时就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当前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4]这就是说,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学习理论、了解历史、研究现状这三者结合起来.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5]于2003年11月24日在政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加深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立足现实,指导现实.”[6]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割断历史.珍惜历史、研究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切实发挥历史的“资政育人”作用,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经验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的动力.

上述“三个结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三个结合”的地位作用也各有不同.结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是“三个结合”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历史经验的结合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展开的,我们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才把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结合起来的,离开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谈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的结合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同时,历史和文化也是分不开的,本文是为了论述方便,才硬将两者分开,传统文化体现着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经验是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

相关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内涵

这篇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属于国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毕业论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内涵相关哲学硕士论文。适合马。

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实践论及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哲学类论文,关于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

出版发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本文是一篇出版发行论文范文,出版发行类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出版发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出版发行及教程。

二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此文是一篇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关于马克思主义类论文范例,与二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马克思主义及时。

礼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该文为关于参考文献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礼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医学硕士论文,可作为畜牧兽医专业参考文献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

刍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主题

这是一篇关于文化建设本科论文范文,与刍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主题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是论文总结专业与文化建设及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