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学的解释学困境其可能

时间:2024-04-21 点赞:44371 浏览:8552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解释学及现代性及美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解释学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当代美学的解释学困境其可能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解释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基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遗产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野,伽达默尔发展出普遍解释学思路;相反,列奥·施特劳斯则对普遍解释学进行了批判.此种解释学争端并非是所谓作为一个学科的“解释学”争论,而是作为现代性之理解框架的解释学问题.文章试图指出两者的分歧之处在于对主体概念的解释和规定,并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学思路的分析,探讨当代美学所面临的解释学思路的困境,进而讨论一种近年来关于“美学”议题的新提法和思想路向.

关 键 词 :美学;普遍解释学;现代性;主体概念;生产美学

海德格尔基于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批判和拆解,带出了伽达默尔的普遍解释学思路.在艺术经验的解释领域(美学领域),这一思路则集中表达为拆解审美主体性,以及对艺术经验的还原和重构.至少在伽达默尔看来,对艺术经验的解释(即《真理与方法》中由康德美学所演绎出来的“艺术理论”)是其解释学论题的“预备”其所反映的恰好是艺术概念在审美意识批判中的变化.①这一点变化应该被恰切地放置于自德国唯心主义以来的德国思想史中来理解,其最重要的结果便是海德格尔通过存在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拆解.关于这场由海德格尔所带来的思想革命,伽达默尔曾对施特劳斯说道:“我想我通过海德格尔所理解到的(以及从我的新教背景所能证实的)首先是,哲学必须学会不靠一个无限理智的观念而安身.我已经努力描绘出一个相应的诠释学.”②

基于这种哲学基础的更新,传统美学受到了根本性的质疑.这是因为美学就其为一种现代思想而言,乃是与古典哲学清晰有力的对抗.海德格尔不仅通过对思想史的检视,也通过具体的文本批评实践来表达这种质疑,例如著名的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根据存在论解释学的要求,解释者必须反思自己的解释学处境,同时必须把文本运用于这种处境.因此,“海德格尔与希腊原典之间的搏斗漫长而深入,但这并不是炫耀学识,而是海德格尔澄清自身思考的必需.”③这种思考以及具体的文本批评实践带来了对时代处境的深刻思考.正是这一点促使伽达默尔将西方解释学庞大的遗产加以集中转换,发展出一种普遍化的哲学解释学.也正是出于对哲学解释学所意欲揭示或者说代表的时代困境的思考,列奥·施特劳斯挑战了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路.这种解释学思路的争端,不仅仅是对海德格尔思想遗产的反应,亦是对西方整个精神科学(人文科学)发展历程和处境的一个根本反思.换句话来说,则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与施特劳斯之间的思想对话,本身便构成了今天我们反思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语境.这个语境无疑将暂时归为“美学”之名下的那些基本问题加以重新揭示和反思.联系汉语学界自八十年代“美学热”以来的思想历程,我们借此得以反思传统美学在当下是否仍然具有说明时代精神的思想效力,并且探讨近年来关于“美学”议题的一种新的提法和思路.

一传统美学的失效语境中的普遍解释学思路

自海德格尔试图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回答黑格尔有关美学的最终论断以来,美学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重要部分受到了有力的质疑.但是,关于艺术的本质的反思,仍然必须通过对形而上学的反思才能够达成.海德格尔写道:

西方艺术的本质的历史相应于真理之本质的转换.假定形而上学关于艺术的概念获得了艺术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决不能根据被看作自为的美来理解艺术,同样也不能从体验出发来理解艺术.④

出于存在论进路,海德格尔拒绝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体系.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体系将艺术、宗教、哲学统统纳入其带有浓厚基督教神学史观的历史主义框架,一度规定了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这个关系,用黑格尔自己的话来讲:“对我们来说,艺术不再是真理由以使自己获得其实存的最高样式了.”⑤ 因此,对艺术的解释,必然要打破这一相应于“已经发生了的存在者之真理”的主体解释学框架,从而朝向当下的“历史性此在”.⑥

换言之,这意味着海德格尔从拆解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论证出发,将美学领域对艺术经验的规定性解释还原为更加源始的生存价值论证.⑦这种进路实乃海德格尔超克启蒙现代性的著名“回返”.尤其在海德格尔晚年,对人寓于世界的源初关系之回返,生动地体现在对诗歌的批评实践当中;同时,基于存在论视野,海德格尔对解释学的历史进行了重构.这些由存在论视野所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为伽达默尔普遍解释学的建构打开了通途.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思路,明确将美学经验视为一种异化经验.在此,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开始失却了解释效力.这种对艺术经验的解释被认为是一种遮蔽,同时也被作为回返所谓“更基本的人的经验”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在伽达默尔看来,艺术合法性问题随着传统形而上学的失效,必然要求全新的论证和说明.这种合法性论证问题伴随着苏格拉底以降的西方形而上学历史,直到被纳入美学的范围,成为一种对艺术和艺术家的专门解释.以往的艺术合法性问题(即对艺术经验的确定性解释)根植于美学的哲学传统之中,这种合法性现在已经遭受了现代性分化的重要挑战:

我们在此提及美学的哲学传统,仅仅是为了有助于拟定问题的提出,那就是,人们如何才能理解什么是过去的艺术,什么是今天的艺术,并用一个共通的总括的概念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今人们既不能谈论所有过去的伟大艺术,也不能谈论在冲击了所有富有意义的“纯”艺术之后才出现的现代艺术.⑧

在伽达默尔看来,惟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野,才能够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对艺术经验的规定性解释,从而回返到人类的源始经验.换句话说,由现代性所带来的整个价值基础的转变,促使美学把握当下人类的精神状况.这种精神状况相应于一种全新的现代性处境:一方面,西方传统对艺术的合法性问题的论证随着形而上学的解体失效,但艺术合法性论证的要求本身却始终存在,始终产生着现实的精神效力,从而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鸿沟;另一方面,现代艺术所带来的全新感受力和冲击力,不仅打破了传统美学范畴的概括和描述,而且直接挑战了由传统美学所形成的人类艺术经验的价值规范. 因此,惟有从人类的源始经验出发,一种克服了由黑格尔哲学所引发的艺术终结论的艺术经验才得以被揭示.艺术不仅仅表现为康德或者黑格尔所理解的现象学意义上的人的自我建构,且更为源始地表现为某种境域化.这种境域化无可置疑地导向了对人类中心论的彻底破除.在海德格尔划时代的演讲《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这一意图的贯彻是以对艺术作品的独特追问开始的:其入思方式拆除了审美主体性的规定和制约,从而将现代性分化视野中的审美艺术回溯至存在的深切召唤.海德格尔写道:

只有从存在问题出发,对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沉思才得到了完全的和决定性的规定.我们既不能把艺术看作一个文化成就的领域,也不能把它看作一个精神现象.艺术归属于本有,而“存在的意义”(参看《存在与时间》)惟从本有而来才能得到规定.⑨

因此,由存在论视野所带来的对艺术经验的阐释,成为了对抗现代性分裂的拯救之途.同时,这种入思方式,或者说赋予了全新意义的“理解”本身,使得伽达默尔有必要去追溯解释学本身的历史,为其寻求一个合理的合法性论证,从而揭示出海德格尔已经予以提示的一种普遍解释学的可能性.

这样,《真理与方法》的准备性论题就展现为对德意志思想传统中历史学派和美学的双重回应.重构历史阐释和艺术经验阐释的历史,是为了锚定人类基本经验的总体性.这种对人类总体性经验的诉求,根植于所谓“精神科学”发展的历史,成为精神科学发展内在的要求和预设.

“因此,诠释学问题从其历史起源开始就超出了现代科学方法论概念所设置的界限.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不仅是科学深为关切的事情,而且也显然属于人类的整个世界经验.”⑩对人类基本经验的此种总体性的通达,表现为一种与世界打交道和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对海德格尔所称之为“事实性”的发现.这种“事实性”不可能存在于作为人感知对象的世界中,而只能存在于人寓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在伽达默尔看来,对解释学历史的重构,就是要将一种基于主体性的独断论解释学导向一种基于存在论的普遍解释学.

因此,就文本的解释而言,随着浪漫主义美学的兴起,作者之于文本的特殊权力遭受了解构.作者在解释学中的地位问题的转变,是浪漫主义解释学兴起的一个关键转折点.B11对作者权威的摒弃,伴随着现代启蒙话语的逐渐成熟.文本的确定性随着作者权威的倒下滑向了效果历史.这种区分伴随着作为所谓“再创造活动”的读者阅读与作为“创造活动”的作者写作之间的本质不同.B12这一点由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构想率先完成,在其看来,考虑到时代和语言等障碍,读者无法与作者处于“同一层次”,无法建立起一种“同层次性活动”.这一断言在所谓能够包含解释学所有问题的一句名言中到达顶峰:“所以施莱尔马赫主张,我们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是以后一再被重复的一句名言,近代诠释学的全部历史就表现在对它的各种不同的解释中.”B13

某种程度上,这一历程也可以视为文本解释的规范性和标准性的不断丧失.伽达默尔看上去并没有过多地考虑文本解释最终相对化的问题.这种相对主义立场最直接的效果是造成了文本解释的泛化.看起来,解释泛化是主体性原则被抛弃的必然结果.从启蒙现代性的角度来看,这一结果无疑是悖谬的:文本解释的泛化彰显了启蒙话语的方式,同时,解释的泛化意味着现代性分化所带来的规范维度被消解.换言之,文本的存在方式并非恒定的,稳定的:决定文本存在方式的那种现成论形而上学已经被生成论的历史意识所代替.在此视域内,文本的存在方式显现为效果历史意识.

二列奥·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解释学思路的分歧及后果

正是面对这一解释学处境,列奥·施特劳斯提出了他的质疑.由于施特劳斯认为普遍解释学并不成立,文本解释总是独一无二的事件.B14因此,本文需要冒一定的风险,根据施特劳斯对解释学的看法来试图重构他的论证.当然,这种重构也许会忽略他学说的总体性,而专注于文本解释这一点上.

按

本文关于解释学及现代性及美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解释学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当代美学的解释学困境其可能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解释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9031;施特劳斯的观念,我试图引入一个概念“历史事实”来重构论证.文本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读者的不同引起的“indeterminate”可称之为文本的“历史事实”.文本总是提供一个空间,以便容纳各种对之进行阐释的个性风格、视野、各类思想要素等.但是,几乎不存在普遍的读者,正如他们形形色色的阅读经验和阅读反应,也不存在一种对文本或者对文学阅读活动而言的普遍机制.文本、读者,乃至于作者的不同,决定了任何一类阅读活动都是独特的.用施特劳斯的话来说,“我相信,那一(对普遍解释学理论是否可能的)怀疑来自我感觉到每一个值得做的解释的无可弥补的‘应时’(occasional)特性.” B15 但正如不应该将阐释和阅读的行为模式上升为普遍模式,我们也不应该将此种“独特性”视为那种“普遍机制”.对一个文本的阐释和阅读,意味着与文本的“历史事实”打交道.但是,文本之“历史事实”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文本“原意”不存在,文本是“历史化”的,而阅读和阐释只是不断重复和生产“历史化”,因而是泛化的.

在施特劳斯看来,恰恰是阐释活动的“历史事实”提醒我们,文本的“历史化”基于一个“前-历史化”的事实:如果一个有能力的作者(他充分了解写作-阅读活动中的indeterminate这一经验事实),他总会想方设法地通过语言手段来保证他写作的意图和原意.他组织语言,协调情绪,乃至注入灵魂,通过高超的文学修辞形式来为自己设置理想读者.他的写作预设了他能以正确的方式被阅读.B16 没有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伟大作者不晓得他的文本注定会面对“历史化”这一事实.但如果不存在文本的“前-历史化”事实,文本的阅读活动根本无法成立,遑论阐释.阅读总是对某一文本的阅读,阐释同样如此.读者阅读期待或阐释期待,恰恰应该被视为作者所暗中设置和期许的对文本的进入.但作者无法完全控制读者的意图,他试图引导读者去接近其意图和信息.按照好的、理想的标准,作者和读者在其最高状态下是同一个人.换言之,千载之下,作者仍有可能通过读者的阐释活动重生为他自己. 在施特劳斯看来,伽达默尔对解释学历史的重构,即解构作者的权威,将文本视为“有序列的符码”,树立读者作为反应主体的新的权威性,背后含蕴了启蒙话语.按照这种观点,任何文本的流传都是效果史、接受史、影响史,但这丝毫没有说明为什么某些效果、接受和影响与其余的不一样,这些迥然不同的接受史最终仍然显示为极少数的、得到公认的阅读体验和阐释.B17 同样,它也无法解释重复出现的误读和误解.但我们不得不被迫去考虑理想读者时,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作者的意图,同时不得不思考文本的“历史化”与“前-历史化”的关系,不得不解释“误读”和“误解”,甚至去解释语言符码的排列和运用以此种而不是他种方式显现的意义.因此,对每一个文本的解释,都是当下发现的一个事件.除非始终诉诸于一种最低限度的阅读标准,否则就不存在令人满意的普遍解释学.因此,普遍解释学的建构,被施特劳斯视为成问题的启蒙现代性的一个致命结果.而理解作为一种历史性事件的发生,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逃离主体的伦理姿态.这一伦理姿态在施特劳斯看来不是别的,恰好是关于思想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施特劳斯认为,伽达默尔缺乏对启蒙现代性之正当性的质疑,同时,伽达默尔接受了海德格尔对西方理想主义的清算,实质上走向了弥赛亚姿态下对存在的诗意召唤.这种召唤有力地直面了传统美学的失效,但却通过回返前苏格拉底哲学这一路向,拒绝了理性主义的任何规范性内容,从而导致了激进的历史主义,最终无法解决价值虚无主义问题.施特劳斯指出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这一普遍解释学构建忽略了人在生活世界中具有根本重要性的政治姿态,从而力图恢复解释学的政治语境.B18换言之,在理解问题上,施特劳斯同样拒绝了审美主体性,但要求回返整个传统美学兴起之前,艺术的政治地位问题.

三解释学困境的“主体”根源

如果伽达默尔的普遍解释学和施特劳斯对解释学的重构的背景都根植于“历史主义”传统之中尤其是经过海德格尔批判的历史主义,那么,其中最显著的区别也许恰恰在于对“主体概念”的批判和重新规定.

海德格尔对存在结构的揭示,对存在的生存论描绘实质上驱逐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概念”.存在并非对象化、客体化的存在者之存在,存在并非表达在主客结构中的存在者-存在.存在乃是域性的,乃是存在者所共同享有的整全性.换言之,存在具有一种根本优先的原始性.B19 这种分析将“主体概念”还原为一种生活世界中主体活动于其中的根本融贯性,一种根本的事实性.为了逃避那种对存在的先验规定,这种原始的域性必然要在当下不断生成和发挥效力,必然要摆脱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规定.因此,这一存在的意识向度必须是“有死的”.这个存在必须不是形而上学视野中的“永远存在”.对主体概念的破除并不能逃避他人性或者说主体间性问题,因为对主体概念的破除如若是真理,就必须具有普遍共享的结构;其次,存在的源始性必须在如下断言中得到确证:存在着为一切人所共有的逻各斯.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在两个路向上达至效力:基要主义和源始哲学.B20这种概念力量驱使他去思考概念表达本身(语言本身)的终极奥秘.语言如何能保持为一种对存在的通达,一种对存在的“自行显示”的场域,一种拒斥伦理学之后的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姿态?

伽达默尔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这一问题:他诉诸于艺术与历史的解释经验,未尝不可以视为在批判科学解释规范维度的同时,企图维持一种人类经验的先验性规范.这种规范即使在“精神科学”之中,也没有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处理.因此,伽达默尔认为他本人的主张在于:“问题不是我们做什么,也不是我们应当做什么,而是什么东西超越我们的愿望和行动与我们一起发生.”B21

就这一点主张而言,伽达默尔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经验和存在论解释学构建:“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B22因此,普遍解释学经验相应于我们“此在”的发生,相应于我们的“历史处境”这一点通过反思处境本身,可以获得一种恰当的普遍视域.

但施特劳斯的解释学批判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这一问题:艺术和历史都无法提供一种善(或者说一种规范性维度).尤其是在普遍解释学经验上,艺术和历史都处于一种实质上无规范的地位.归根结底,施特劳斯要重新恢复在当代科学主义/历史主义中被排斥的问题:知识与善的关系问题.但这也意味着不得不走向一种心性价值,重构古典理性主义视域下的主体性原则.而伽达默尔对这一问题的忽视,某种程度上是陷入了海德格尔源始哲学的走向.B23

因此,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此种语言论转向,张扬了语言的神秘特性,实际上发挥了一种语言本体的形而上学.那么,语言本身是否能作为规范性源泉呢? 在维护现代性批判的遗产,拒绝先验预设的前提下,如何恰当地看待理论(语言)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呢?

施特劳斯和伽达默尔基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野各自发展出对解释学困境的解决之道.但无论是伽达默尔的普遍解释学构建,还是施特劳斯对古典理性主义的重建,都会对现代性分化所带来的合理性成果产生冲击,从而产生新的理论困境.有没有一条道路能调和这种困境,从而在现代消费社会的现实语境下重建美学的合理遗产,恢复美学对于当代现实的积极效力呢?这个要求的提出,不仅要求对海德格尔所引导的现代性问题取向进行一种学理上的批判,同时也要求汲取新的思想资源,以走出主体哲学的统治.看来,有必要走向并思考“生产美学”.B24

四作为精神与现实之新关系的“生产美学”

伽达默尔与施特劳斯之间关于解释学问题的争论,揭示出了相应的时代困境,实际上是现代性问题的冰山一角.或者可以说,解释学路向,就是现代性问题的路向.解释学的真正锐利之处,正是在于对现代性问题本身的“理解”.这一争论尤其涉及到艺术经验的解释问题,从而涉及到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美学与现实的关系.由于这场争论的问题发端来源于海德格尔对哲学基础的决定性修改和更新,而海德格尔思想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通过汉语学界的译介、研究和传播,对中国学界,尤其是美学领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因此,这场争论所涉及到的解释学处境问题,仍然隐含了今天我们介入美学,思考当代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思想背景. 中国当代思想语境中,海德格尔“热”乃是持续时间最久,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时代风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直至今天的后现代论说中,无不可以窥见海德格尔思想的决定性影响.B25 在吴兴明看来,海德格尔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所引领的两次转向,至关重要,且造就了中国当代思想语境异彩纷呈的局面.B26 一,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存在的特征描述(即“生存性”和“向来我属性”)所打开的存在论视野,成为了人们论证权利论意义上的个体独立价值之自足性的思想视野,从而在八十年代兴起的人道主义“热”及主体性讨论的思想氛围中,实现了从“反映论、实践论”到“存在论”的扭转.这一扭转及时地契合了当时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需要,准确地表达在如下描述中:

由于“存在论”与“本体论”(ontology)在西文中的同一性,由于当时学术界深信本体论在思想逻辑上的基础性和优先性,“存在本体论”被看作是比认识论、实践论更基础、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在这一视野中,感性生命、个体作为无可置疑的“存在”被直接论证成为“存在本体”,从而具有无法剥夺的独立价值和尊严.这是中国80年代存在论探究的真实所指.这一“所指”是启蒙现代性主体性原则的曲折表达它是中国的权利论哲学在一个独特时代的形而上学的回声.B27

二,随着“存在论”视野的转移,海德格尔所引导的思想探索意向又发生了两次转变.“第一次,关注焦点从现实的批判性考察和权利论的思想建构转移到对人生意义的普遍追思(1988-1992年).

本文关于解释学及现代性及美学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解释学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当代美学的解释学困境其可能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解释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B28存在论演化成为一种新的人生哲学,成为锚定价值信念和意义依托的“本体论根据”,进而深化了美学的议题.而“令人困惑的是,到了90年代中期,海德格尔‘热’的思想指向竟又一次变了.它从人生哲学的沉溺转向了后现代立场的现代性批判(1993-2007年)”B29. 其意图及后果在于“这种批判的实质是一种心性价值的扩张,它的要害在于:把满足心灵渴求的源始诗性上升为本真性,上升为存在的尺度本身,并以此为根据去要求存在总体,摧毁理性和生活世界诸领域的现代性分化.不管这种思想的表述多么曲折、幽深,它都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审美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B30.

这种思想背景和走向,实际上揭示了当代中国思想独特的解释学处境.一方面,中国学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接受,以及海德格尔思想在中国当代思想语境中的移用、走向,充分暴露了中国现代性分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便是,随着中国社会整个根本结构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人文学科的学理基础必须经受重新打量.如果不重新思考精神和现实的关系,理论则成为了空中楼阁.上述引文已经证明,对海德格尔的跟随在中国当代思想语境中造成的几次转向,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特殊的现实语境.另一方面,跟随海德格尔的取向导致的对现代性基础的毁灭性批判,已然成了对中国当代社会景观进行阐释的当然预设.换言之,这个已经形成的思想框架,在西方思想本身中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和知识架构.同时,这个思想框架在中国思想语境中的施用,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错位和误读.B31 这种因素,实际也来自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思想框架本身的解释学难点:我们已经先行将中国社会预设为具有西方现代性危机中的种种症结的一个待批判的-消费-技术社会,面临着巨大现代性分化的难题.但事实上,“中国的根本问题不是现代性分化的系统统治过度,而是根本没有真正实现在诸多领域的现代性制度奠基和强有力的现代化规范系统的建立”B32. 这种观察的另一种后果,则是跟随施特劳斯对现代性批判的独特反驳.这种反驳认为普遍解释学难以成立,其立论的基点在于现代性所推进的所有形式上的架构(即指无论现代制度,还是现代性分化的规范系统),统统来自于西方“古今之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即古典政治哲学所应许的对人的德性的完善和教育的要求,被现代政治哲学所应许的通过制度设计能达至的人类至福的方案所取代.换言之,这是一场发生在西方思想中的“质料”和“形式”的根本性颠覆.B33 这种解释学处境要面对的,是如何理解哲人在西方思想历程中的身位问题,从而诉诸于一种既孤立于社会,却又对社会具有绝对担负的道德使命的心性价值.就这一点而言,施特劳斯的解释学处境在中国当代语境中迅速发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引导了一种不同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现代性批判,形成了独特丰富的学理张力.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路向,探索的都是所谓“知识非现代性集结的可能性及其指向”.B34 从西方思想史来看,无论是伽达默尔所引致的精神科学的充分“事实性”回归,还是施特劳斯通过重建古典理性主义,从而将在形而上学语境中被压抑和扭曲的非-理性质料重新纳入对人性结构的理性观照,都具有其合理的学理依据.但若不经深刻的反思,以其来对付现代中国社会,那么,在传统的分类视野中,就会造成一种紊乱,从而达至人文学科的理论困境.美学(在此“美学”仍约定俗成地指向那些曾经在美学之名下得到扭曲的基本议题)因此在当代中国思想语境中失却了其思想效力.这里的思想失效便是指“美学与现实的传统关系急剧解体,它甚至丧失了视野重建的分类学根据”.“如今,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审美化,美学或类似美学的研究比如文化产业研究却成了一副在学理上无法收拾的烂摊子.”B35


从这种对理论困境的忧虑出发,吴兴明借助两个概念对当代世界景观展开理论描述.其一是“解分化”,“它是人类自现代性分化以来多维度乃至全方位的系统性变更和现实重组.”B36 借助于波德里亚的论述,解分化被描述为现代性分化诸领域重新获得其新秩序的浩大的历史进程.这种社会解分化的程度,囊括了后现代社会的几乎所有的社会维度.而传统美学则由于其针对性来自“主体的现代性分裂及其自我确证”而失去效力,“它所揭示的与人们的现实遭遇大相径庭,它呼唤的并不是人们敏感需要的”B37.对照当代中国对现代性分化诸领域中规范系统的缺失和应当诉求的呼吁,新的文化现象及其效应已经难以简单地以西方现代-后现代批判性姿态来描述.同时,这种困境似乎也难以通过简单的跨学科而解决.“由于在社会消费的浪潮中纯粹审美的活动日益减少,传统美学从主体性分裂而获得的学科自主性在新现实面前逐渐执着为一种拒绝姿态.”B38 其二是对当代消费社会中生产逻辑所推进的、具有明确生产目的性集结的社会基础性变更的揭示.这一揭示摆明了“文化进入基础领域”这一现实.文化进入基础领域,是解分化得以成立的历史语境和依据,标志着解分化之不可逆.在消费社会的生产逻辑不倦的推动下,文化向基础领域全面进入,开辟了全新的时代景观,直接影响了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样式.这是在解分化日益深入的当今社会,人们要从现代性意义上获得新的感性和解的根本预设.“从此,我们所面对的就是文化和基础二元合一的生产.它始终既是物质的,又是文化的,既是精神生产,又是物质生产.”B39 出于这种对现实景观的洞悉和描述,吴兴明认为,对消费社会整体结构的理解和评价,必须要摆脱西方思想语境中对现代性分裂的单纯批判.如果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独特境遇,必须要服从西方思想历史进程所形成的独特解释学处境,那我们对于现实和精神关系的洞悉只能是亦步亦趋地错位跟随.消费社会所预设的,能够最终在消费经济领域达成新的感性和解,不能从与解分化的对抗中获得,而恰恰是从解分化本身中获得的.这是因为,对消费社会生产逻辑的重新评价,必须摆脱主体哲学的视野,这意味着既对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所引导的存在论视野下解释学处境的拒绝,又对施特劳斯所引导的向古典心性价值和相应的文化构成几乎无望回返的拒绝.因为,摆脱了主体哲学视消费社会的和解为操纵的工具理性,解分化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全新含义.“惟其是向着感性生活需求集结,解分化才意味着和解;惟其是在现代性充分分化基础上的解分化,和解才意味着对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提高和更高的合理化,而不是蒙昧、空洞的返魅和扭曲.”B40而与此同时,由于哲学基础的更新所引导的工具理性向交往理性的变更,使得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消费的交往界面”出发,拒绝具有“宗教情怀”、“向往实体性价值”的思想家、理论家对当代人类生存状况、当今社会状况所下的终极判词.“实际上,以现代制、社会理性化、世俗生活化为特征的当代世界根本不是一个混乱无度的畸形世界,而是一个以高度专业性分化为手段来重返生活整体性的新感性世界.这是后现代和解与前现代魅惑的根本差异.”B41

基于此,吴兴明提出,“鉴于消费社会和解的核心是以生活形式的审美创造及文化注入为中介,本文将对和解的研究命名为‘生产美学’(productive aesthetics).”“美学作为感性学,其时代内涵在于:专门从感性生活的形式化角度无限制考察现代理性化强制如何被突破.”B42在这种要求下,文化产业作为消费社会生产逻辑及消费逻辑的核心领域,应当摆脱过去传统美学的批判视野,获得其所缺失的思想理论维度,从而不仅从理论上,也从实践上,从人对生活世界的设计塑造上推动中国当代现代性进程.换言之,生产美学的提法,根本上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现代性思路及解决方案,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反思性的解释学语境成为了可能.

注释:

①⑩B11B12B13B21B22参见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导言,第234-236页,第249页,第249页,第二版序言,第二版序言.

②B14B15施特劳斯等:《回归古典政治哲学:施特劳斯通信集》,朱雁冰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第415页,第406页,第406页.

③伯恩斯:《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见刘小枫选编,《施特劳斯与现代性危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页.

④⑥⑨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2004年版,第70页,第67-69页,第64页.

⑤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卷,第131页.

⑦B25B26B27B28B29B30B31B32吴兴明:《海德格尔将我们引向何方:海德格尔“热”与国内美学后现代转向的思想进路》,《 文艺研究》 2010年第5期.

⑧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张志扬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8-29页.

B16关于这一点与施特劳斯所谓“迫害”这一政治现象的紧密联系,请参施特劳斯著,《迫害与写作艺术》,刘锋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B17Leo Strauss, City and Man, Chicago and London 1964,PP8-9.

B18Leo Strauss, On tyranny, Chicago and London 1961,PP25-26.

B19参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页.

B20参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版,第176-178页.

B23正如吴兴明所指出的,在美学论域内,存在之思的恰切位置是“美学冥思的本体论解释”;“这是一个揭示人生、艺术、审美的意义论维度,具有不可替代的心性价值.可是,要让它成为高于一切的基础价值就毫无根据了”.参吴兴明《海德格尔将我们引向何方》,载《文艺研究》2010年第5期.

B24B34B35B36B37B38B39B40B41B42吴兴明:《重建生产的美学:论解分化及文化产业研究的思想维度》,《文艺研究》2011年第11期.

B33施特劳斯:《什么是政治哲学》,李世祥等译,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作者单位:四川标鼎时代建筑工程有限咨询公司)

责任编辑 黄莲

相关论文

民族舞蹈的当代美学价值

本文是一篇民族舞蹈论文范文,民族舞蹈方面电大毕业论文,关于民族舞蹈的当代美学价值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民族舞蹈及民族艺术及。

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地理生态

本文是一篇生态美学论文范文,关于生态美学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地理生态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生态美学及生态。

中国当代作家小美学思想的一种构想

这篇小说论文范文属于少数民族文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小说类有关电大毕业论文,与中国当代作家小美学思想的一种构想相关有关现代文学的论。

传统美学对当代艺术的关照

关于雕塑及历史及题材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雕塑类艺术建筑论文,关于传统美学对当代艺术的关照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对写作雕塑论文。

当代西方环境美学

本文是一篇环境美学论文范文,环境美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环境美学及生态环境及自然环。

当代民歌歌词的美学

本文是一篇民歌论文范文,民歌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当代民歌歌词的美学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民歌及歌词及美学方面的的大学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