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

时间:2024-02-23 点赞:49383 浏览:9779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语文课相关大学生论文网站,关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语文课及学生及太守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语文课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引言】古希腊的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在全社会呼唤要积极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是问题教学的精髓.那么,到底如何构建“让学生带着更多问题走出课堂”的教学模式呢?

【背景】中学课本里有许多传统名篇,《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一.记得第一次教此文时,完全没考虑学生方面的因素,只管尽情编写个人精彩的演讲词,布置预习过于笼统,问题设计繁琐,节奏进展飞快.第二次执教时,功力性占了上风,情知诵读鉴赏也无多大改进作用,便以做文言练习为主,再把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加以介绍,思路清晰,但实则全然不顾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然而从学生的随笔及课后的提问中才了解到,针对此文学生其实还有很多疑惑,我有讲的,学生已懂或可借助各种渠道去弄懂,学生未懂的我又没讲.因此第三次教时,我就把问题式教学的思想贯穿其中.

下面以《孔雀东南飞》教学片段为例,具体阐述.

【过程描述】上本堂课(第三课时)之前,安排语文课代表收集学生手头的疑难卡片,并对其进行归纳,主要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一、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丈夫与他情深似海,而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二、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兰芝求婚?三、刘兰芝和焦仲卿反抗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殉情之后,两家会求合葬吗?

问题一:

师:刘兰芝是一位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的女子,丈夫与他情深似海,而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

生1:刘焦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要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生2:那她当初为何又把兰芝娶进门?

生1(得意的神情):当初许是没合适的人选,退而求其次吗?

生3:我觉得兰芝太优秀了,自惭形秽,再加上兰芝遇事太有主见,焦母不容.

生4:我认为焦母是精神变态.(哄堂大笑)

师问:为何有这种看法?

生4:焦母看到儿子与儿媳感情这样深,就百般刁难她,硬要棒打他们.

师:据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焦母骨子有“恋子情结”,是“恋子情结”在作祟.焦母丧夫之后,与儿子相依为命,把自己博大的母爱专注于儿子焦仲卿一人身上.儿子结婚后,与爱妻兰芝感情很深,势必引起焦母的嫉妒之心,于是对自己多才多艺、勤劳贤惠的媳妇百般刁难,这也是兰芝被遣的一个原因.

师再问:还有什么原因?(生沉默)

师点拨:万事得讲究依据,那么据书中所言焦母休兰芝的理由是什么?

生5:“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师:但根据文中一系列的事证明刘兰芝是极有礼节,不自专的.可见令儿子休掉媳妇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那么,焦母有何难言之言?

生6:结婚多年,刘兰芝没有给焦家生下一子半女.

师小结:在古代,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做丈夫的可根据其中的一条,命妻子离去.而刘“共事二三年”“贱妾留空房”,中了“出妻”的首款,犯了“无子”的大过,焦母令儿子休妻,忌讳说出的理由是“焦家不能断香火”.

问题二:

师: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想兰芝求婚?你怎样看待这一情节的?

生7:这一情节肯定是虚构的.从文中得知,当时门第观念极强,婚姻求门当户对,因而县令、太守娶儿媳不可能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无论她是何等的美丽贤惠、善良.

师: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又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生7:《孔雀东南飞》是文学作品,文学是艺术,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对兰芝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民间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

生8: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古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

师:《孔雀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但在传唱过程中又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可否举几例?

生9: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

一生反驳道:我认为县令和太守派媒人向兰芝求婚是真的,只不过替儿子求婚是假,而为自己纳妾是真的.

生10:是何道理?

生9:若是为儿子娶妻,肯定要考虑“传宗接代“的问题,但兰芝又不会生育.可这对儿孙成群的县令、太守来说,不是缺点,而是优点.

(学生对之投以羡慕的眼光)

问题三:

师:刘兰芝和焦仲卿反抗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殉情之后,两家会求合葬吗?

(学生在沉思,叫了几位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但都不会回答,看来的确有点难度.)

师提示:同学们思考一下,刘兄和焦母在各自的家庭中代表什么角色?性格有何特征?两人殉情之后,刘兄和焦母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据此断定会不会求合葬.

(生再次沉思)

生11:刘兄和焦母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刘兰芝蔑视礼教,反抗兄长之命,新婚之夜“举身赴清池”,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而焦仲卿饱读诗书,任职台阁,得知刘兰芝,也竟然丢官抛母,“自挂东南枝”,实属不忠不孝.从刘兄和焦母的思想立场来看,合葬是不可能的.

生12:阿兄冷酷无情,而焦母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当初,太守派媒人来求婚,刘兰芝不忘“府吏见丁宁”,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可阿兄对妹妹的感情却无丝毫的理解和尊重,粗暴训斥兰芝“后嫁得郎君”,“足以荣汝身”,“作计何不量”!而焦母一手毁了儿子的幸福,面对儿子殉情的拜别,仍是一副铁石心肠,丝毫不肯回心转意,收回成命.从刘兄和焦母的性格特征来看,合葬是不可能的.

生13:富贵不淫的刘兰芝一“举身”,不仅毁了阿兄的高攀梦,还丢尽了阿兄的脸面;焦仲卿一“自挂”,不仅使焦母日后无靠,还使焦家断了香火.巨大的打击无疑会激起焦母和阿兄心中的波澜,然而,除了绝望、痛苦、恼怒和怨恨之外,还会有些什么?从刘兄和焦母的内心情感来看,合葬是不可能的.

(上课铃声响起,但仍有许多学生“蠢蠢欲动”.)

[小结]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反思与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但我们授课的目的不只是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因此,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直接给出问题答案而是把学生的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即老师的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的解决困惑而问的.如学生问:“刘兰芝和焦仲卿反抗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殉情之后,两家会求合葬吗?”我把它分解成三个小问题:刘兄和焦母在各自的家庭中代表什么角色?两人性格有何特征?两人殉情之后,刘兄和焦母分别是怎样的情感?据此断定会不会求合葬.我的“提示”实际上是将学生的疑难分解,分解以后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实”,自己发现,符合“小步子”教学原则.

二、学生的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本中的疑惑通过再感知文本找答案.个体学生的问题通过汇总,让全体同学讨论,这样课堂的重点就放在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上,而非问题的答案上.

三、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的认识,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拨,教师的点拨常常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比如,学生说焦母是精神变态时,老师可点到佛洛依德的“恋子情结”,让学生了解焦母的这种做法,从某种角度说是合乎情理的.


四、在某一问题的讨论中,学生的观点截然不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没有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在语文课堂中,由于个体经历、情感特征、认知差异的存在而呈现出体验的独特性,教师必须尊重,赞赏,甚至纵容这种独特的感受

五、学生提出的疑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全部解决.不妨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留为作业,或用其他灵活的方式解决.如学生提的较多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可安排学生课外自主讨论完成.这样可使大家对刘兰芝这个人物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也激发了大家质疑和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终极要允许非句号的存在,有时也许一个问号就是探究的结果.

此外,备课以人为本,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为学生指点迷津.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言:“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解放学生的大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愿问、乐问、会问,使他们个性张扬,精神愉悦,使他们焕发生命活力,使他们从想象走向创新、走向创造.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从封闭中摆脱出来,让我们用问题式教学理念去点燃学生的思维这支火把吧!

相关论文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此文是一篇学生论文范文,学生类论文范文检索,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学生及教师及思维方面的学生论文专业大。

政治教育教学学生思维之我见

本论文为思维创新方面有关怎样写政治论文,关于政治教育教学学生思维之我见相关毕业论文题目,可用于思维创新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

点燃学生激活语文课堂

此文是一篇小组论文范文,关于小组方面论文范文素材,与点燃学生激活语文课堂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小组及学生及同学方面的论文前。

关注学生思维触点,扬起学生学习风帆

此文是一篇思维论文范文,关于思维论文范文集,与关注学生思维触点,扬起学生学习风帆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思维及课堂教学及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