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视野看乡土背景下的“白鹿原”

时间:2024-03-10 点赞:49050 浏览:9964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文学人类学论文范文,文学人类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文学人类学视野看乡土背景下的“白鹿原”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人类学及乡土及社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人类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白鹿原》引起学界、普通社会读者等广泛认同,关键在于其关于乡土社会及乡土传统的本色写作、乡土社会的构成及其运作与乡土传统内在本质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研究范畴.本文运用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和材料审视文学,把小说《白鹿原》置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中,通过分析陈忠实―白鹿原―《白鹿原》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文学人类学视野中乡土社会及其乡土传统背景下的文本《白鹿原》.

关 键 词:《白鹿原》乡土社会乡土传统文学人类学认同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陈忠实的《白鹿原》自问世以来,其相关评论文章当有成百上千篇,印数更以数百万计,而因《白鹿原》而起的争鸣、评述、论说等,至今仍方兴未艾.但就笔者所见的《白鹿原》研究文章,大体不外乎理论争鸣、作家创作、社会思想、艺术特色、文化特征、人物剖析、批评比较、文本经典化等八种研究取向,虽然历史语境在其中都趋向于模糊化,而且大多言说的背景又都是从“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展开的,但都无法回避《白鹿原》是一个关于乡村及反映乡土社会一个历史时期时代状态的文本的不争事实,故而在论述的过程中都将《白鹿原》置于乡土题材大背景下,并引起了社会多个层面的广泛关注,进而在学界与普通读者中都刮起了一股研究或普通阅读与评说之风.

如何从一个新的视角切入《白鹿原》,并对文本所呈现的乡土社会构成及其运作结构和方式进行清晰的阐释,揭示其中乡土传统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样态,将是本文的重点.实际上,不论是对乡土社会展开论述,还是进一步阐述乡土传统,都离不开对“乡土”这一具有原型性限定词语的界定,而社会与传统其实本为一体,社会构成并能承继持续下去的根本动力就是传统,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和适时改变传统的内涵,两者互为辅助,互相作用,对乡土社会及乡土传统的相关阐释和解读回避不了社会学知识及其研究方法的介入.

一小说《白鹿原》既有研究分析与阐释

概要来说,小说《白鹿原》既有研究大体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方向):一是关于内容研究.主要是对《白鹿原》再现的独特地域环境、特殊时代空间、勾画的不同人物等所具有的社会思想特质进行分析探讨,如作为乡土社会的白鹿原所独具的地域特色,对军阀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背景下白鹿原上对应的人物活动所独有的社会特征,二是关于形式研究.主要在于对《白鹿原》小说叙事脉络的梳理和方法的评介与对比,如从乡土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角度模棱两可地论述其艺术特色,进一步将《白鹿原》置于国内外文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比较研究,三是关于创作研究.主要是围绕作家的创作历程和心得、经典化过程及接受心理等展开分析,揣摩作家、批评家、普通读者等对文本的创作、见解,如,何启治的《〈白鹿原〉档案》、李遇春与陈忠实的《走向生命体验的艺术探索――陈忠实访谈录》等.


《白鹿原》之所以引起学界和普通社会读者等的广泛认同,关键在于它的本色写作,不算久远却仍然萦绕于社会大众心中的那段混沌的历史,数千年农业文明所积淀下来的关于乡土村落的民族记忆,只属于本民族的那些玄虚诡异的文化心理等,均在一个把大半辈子的生命都搁在乡村的知识分子――陈忠实的笔头下得以清晰呈现.这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审视和解读的新鲜养料,从社会思想、民族心理、文化变迁等层面冲击了固有的认知,同时也勾起了研究者与普通读者对于那个影响深远的近代社会共同的追忆.而这恰恰是历经时代变革,保留在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村落甚至一个家族内部的记忆,《白鹿原》就是因为鲜活地展现了与我们心中那个独特历史语境下,对于乡村生活想当然的认知类似,甚至相同而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二文学人类学视野中文本研究的可能

文化人类学作为人类学领域最早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学科,它综合使用了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概念、资料,并对不同民族做出描述和分析,其中关于宗教、考古、心理、民俗、语言等的研究与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一致,差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和所需材料的不同,文化人类学所涉范畴大于文学人类学,但与文学人类学存在相当大的交集,并且描述与分析这一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与本文《白鹿原》研究理路非常契合.

因而,本文选择文学人类学作为研究视角,将白鹿原上存在的乡土社会、作家陈忠实的创作历程与《白鹿原》文本时空中的乡土社会纳入一个审视和分析的维度,通过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述即可得出在文学人类学视野中如何切入《白鹿原》的阐释空间,如何在文本时空的基础上建构乡土社会,如何对乡土传统及其内在特质进行解读与阐述.

三小说《白鹿原》与百年“白鹿原”乡土文化认同

《白鹿原》作为一部主要描写上世纪前半叶乡村题材的小说,激发了社会大众广泛兴趣,并获得了多个层面读者的广泛认同,这必然会引发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力量导致了百年后文化的认同很显然,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答案:1、题材选得好.一个多事之秋,瘟疫、灾害、兵祸、匪事掺杂家庭矛盾、家族争斗、情爱鬼魅等,集中发生在一个特定区域,2、故事讲得好.开篇抛包袱,运文构思虽有时间先后,却因村落平常事杂以神乎其神的说辞,活脱脱地讲出了乡野其事可信,3、很见作者功底.文字穿插地方土语却未影响整体行文,性爱描写已显却不淫不色,神鬼灵邪传乎其神却为众认可等即如前文所言,《白鹿原》之所以获得广泛认同,根本原因是基于陈忠实的本色写作,本色地描述乡村生活,本色地还原历史,其中一以贯之的影响着我们的东西只存在于乡村生活,不同的读者不论基于什么原因认同和喜爱《白鹿原》,都不能脱离乡村而谈及其他.

这种认同表明,《白鹿原》所叙述的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村落及其相关联的人和事,而是一个时代乡村社会的缩影,是对乡村社会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示,更为恰切的说,《白鹿原》呈现的是一个乡土社会的全貌.就《白鹿原》文本呈现的时空而言,其主要人物都是农村人,他们之间的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在农村发生的,即处于中国“基层”的、“乡土性”的社会,简略说就是乡土社会.那么,引发当下社会广泛认同的力量当然来自乡土社会本身,更为明确地说,是传统的力量确保了当下认同的可能.为了后文论述和理解的方便,借用费孝通先生的语词,即乡土传统来命名这一导致百年后的文化认同,比较恰当.

四白鹿原的命名与乡土社会的存在

有一道黄土塬子,古称“首阳山”,立于西安东郊,位于灞灞两河之间,被蓝田、长安、咸宁(明清至民国)三县(今分属蓝田、长安和灞桥区)所分,“南北宽处约三十余里,东西斜长处七十余里”,因“平王迁都,见白鹿游于原”与汉时“获白鹿于其上”的传说而得名――白鹿原.在地理空间、时间序列上,对于具体的某人、某事,我们不可能做到一个瞬间接着一个瞬间的记录,因此,“古者列国皆有史官掌记时事匪直,徵恶示褒贬已也.人阅人而成世,凡其政理谣俗.夫人才之消长,物产之盈虚,靡不笔之于册,所以成一国之掌故,而上继往昔下开来.”

至少在清末至民国,在白鹿原上的社会形态必然是基层的和乡土性的,相互之间“做到自己的心安”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那么,乡土社会依着怎样的社会制度运转又产生了哪些独具特征费孝通先生勾画了乡土社会“特具的体系”,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按着亲疏远近向外推的社会波纹,是在亲缘与血缘及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生成并选择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庭”,“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同时,“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人们按着“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行为就是对的,维护这样的社会秩序,乡土社会理所当然地规避法治社会才有的诉讼,而是按着教化的方式灌输着社会道德:一方面是“无为政治”,另一方面却是“长老统治”,并最终从“人类行为的过程”:“――紧张――动作――满足――愉快”的根本上总结得出,乡土社会是个经得起自然选择的经验的累积的传统社会,“各人依着去活动就得了”.这里的乡土社会,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乡土社会当然不是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简单,至少还有一个天上和地下世界与人的世界共同存在于人们社会生活的观念体系之中.

五作家陈忠实与《白鹿原》的创作

“地理上的白鹿原”在陈忠实“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作为小说的名字――《白鹿原》,却只因他“没有找到更恰当的名字”被最终选用.也正是这个将大半生的生命都抛洒在这片黄土塬上的陈忠实,“为了画出这个民族(中华民族――笔者注)的灵魂”,基于“对正在经历着的生活(现实)和已经过去了的生活(即历史)的生命体验和对艺术不断扩展着的体验”,“历时约三个年头”,“一次性拉出50万”汉字,通过“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笔者注)的全部构想”,重新审视了“这个民族”已经经历的“从清末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一历史过程中“所有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充分展示我(陈忠实――笔者注)的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和现实内容.”

就创作本身而言,与其说陈忠实用文字抒写了小说《白鹿原》的文本,不如说小说《白鹿原》是白鹿原上人老几辈子的生活经验及生命体验的总和,是一个集体创作的描写乡土社会的文本,而乡土传统就是推动整个乡土社会秩序性运转的推手.小说《白鹿原》素材取自白鹿原,其反映的文

本文是一篇文学人类学论文范文,文学人类学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文学人类学视野看乡土背景下的“白鹿原”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人类学及乡土及社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人类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化精神虽来自于陈忠实的感受和体验,但并未脱离白鹿原而独立存在.

六小说《白鹿原》与历史记忆中的白鹿原

“已经下了白鹿原”且“基本可以肯定,我永远不会再上那个原了”的陈忠实,身后留下了一个“艺术形态的白鹿原”,“一种强烈的实现新的创造理想和创造目的”驱使着陈忠实,打开他“心灵库存中”从“孩提时代”就“只当热闹听”的,关于“近当代关中发生的许多大事件”的“尘封的记忆”,并“迫不及待地详细了解那些儿时听到的大事件”.“围城”、“年馑”、“虎烈拉瘟疫”、“反正”等时代的事件,所指向的都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数十年之后,信服于“心理结构形态”的陈忠实,兼及“生活的启示”与“刻意的设计”,“对每一个重要人物在书中的出场和在生活的每一步演进中的命运转折,竭尽所能地斟酌只能属于他们这一个人的行动,包括一句对话”.

《白鹿原》呈现的乡土社会,能够得到大众广泛认同,是因为它所构建的乡土社会及其中的乡土传统与当下大众心目中的认识存在广泛的共识.因此,陈忠实所呈现给我们的乡土社会是一个艺术化的乡土社会,能够让大众在阅读的过程中想当然地认同其中的人物及其言谈举止、事件及其发生机制、环境及其兴衰成败、节奏及其社会形态等.

相关论文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危机

本文是一篇文学人类学论文范文,文学人类学有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学危机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人类学及文学作品及。

现代学科分类中的“文学人类学”

本文是一篇文学人类学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人类学大学毕业论文,关于现代学科分类中的“文学人类学”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文学人。

壮族花婆神话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本文是一篇文学人类学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人类学类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壮族花婆神话的文学人类学解读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文学。

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中的使命

本文是一篇网络文学论文范文,网络文学相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文学人类学在网络文学评中的使命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网络文学及文学评论。

塞丝原型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本文是一篇文学人类学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人类学方面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塞丝原型的文学人类学解读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文学人类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