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与披露综述

时间:2024-03-06 点赞:49600 浏览:9947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内部控制方面毕业论文综述范文,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与披露综述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及评价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内部控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公众、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重视、监管的深度和力度的加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在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以理论指导,同时也是对完善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研究的贡献.

【关 键 词 】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理论体系;上市公司

科学、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体系可以有效指导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可以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内部控制评价的相关法律和规范的制定提供指南.

一、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理论、评价体系或系统构成、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程序和方法、评价模型等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并非仅局限于上市公司方面,而是针对所有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评价的普遍性研究.

第一,在评价理论基础方面,国内外学者借鉴的理论和出发的角度大致相同,主要理论包括:控制理论、契约理论、古典经济学需求理论、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及现代管理学等.国外早期对内部控制评价理论和评价本身的研究主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需要,这些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内部控制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如何影响事务所审计的实质性程序上.Ashton(1974)认为权责分工是公司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构建指标,同时发现不同的审计人员在相同审计案例中的职业判断具有高度一致性.Zuber和LoebbeCk(1980)建议审计人员将交易和资产进行分类以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系统理论研究开始较晚.经过国外理论和实践的启发,我国在内部控制评价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2000)对COSO报告进行详尽研究后认为国外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新趋势是“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 Assesent,简称CSA),并进行了简要介绍.张宜霞(2007)认为由于对企业内部控制及评价的需求差异性以及不同个体的专业局限性,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及评价赋予了不同的性质和范围,这导致了理论阐述上的混乱和实务操作上的偏差,严重妨碍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理论体系统一框架的构建及评价实务工作的完整性操作,所以理论界应从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角度重新界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性质和范围,并根据企业不同的规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一观点在后来的《基本规范》和评价指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二,在内部控制评价主体方面,陈海清(2002)认为,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控制评审的两个不同主体,内部控制评审应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相对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具有优势,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作为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主体.王立勇,刘文丽(2011)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体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评价主体权重,以便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过程中予以借鉴和参考.魏东兵(2012)认为我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明确或者不合理的现象,并提出了内部控制评价主体选择时需要关注的问题,最终得出由监事会作为最高级别内部控制主体,承担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有利于实现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

第三,在内部控制评价标准方面,李金路(2005)认为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是指应用于内部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即内部控制制度整体运行应遵循和达到的目标,并结合对内部控制因素的分析对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作出阐述.张宜霞(2007)认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通常是一个框架体系,它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相关性、没有偏见、一致性、可验证性和充分完整,并提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将内部控制定位于广义的内部控制;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出发;考虑规模不同企业内部控制的差异;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最后指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总体上应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和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实施的指南.

第四,在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方法方面,国外学者已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Barry E.Cushing(1974)通过设计缜密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系统.Purivs(1989)采用实验方法分别研究了问卷式、流程图式及文字叙述式等三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臻丰富,陈汉文、张宜霞(2009)企业内部控制框架提供了一个有效内部控制系统的模板,也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但是根据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却可以选择不同的起点或切入点,通过比较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两种方法,认为风险基础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必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无论是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还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确保评价的合理性来说,风险基础评价法都比详细评价法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二、内部控制评价披露研究综述

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倾向于信息披露的方式、披露量、披露成本效益、信息披露与公司性质之间的关系、法律法规的颁布对内控评价效率和效果带来的改善情况及其执行和实施的情况等方面.2002年SOX法案明确提出了在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强制要求,针对此法案,FEI和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03)调查发现:97%的公司实施了该法案,其中有55%的公司显著实施、42%有限度的实施;Mark和Cheryl(2005)在SOX法案实施之后研究了在美198家提起上市申请企业的最新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统计发现其中有96家披露了无效的内控,这表明SOX法案实施初年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我国对内部控制及评价信息披露的研究侧重于披露内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张立民、李敏仪(2003)认为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之所以陷入经营失败的境地,其薄弱的内部控制难辞其咎,并以我国四家上市银行对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为分析框架,对2001和2002年A股ST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T公司2002年的披露状况要优于2001年度,但众多公司年报中的披露信息前后矛盾,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最后提出建议:对ST公司必须强制其披露标准化的内部控制报告,并同时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杨有红、陈凌云(2009)对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对于实现三个基本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披露的自我评估报告存在诸如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自我评价意识淡薄、评价成本过高等问题.


通过上文对中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文献回顾和综述,可以发现:国外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研究重点关注了外部对内部的保证机制,进而探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适度性等问题.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相关研究更侧重于内部保证机制的建立,对外部保证机制的研究尚待深入,同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和客体的定位尚不准确;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过于理论化、数学化和主观化;在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问题上,关注了监事会应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独立意见,但忽略了对评价信息的详细情况进行披露.

相关论文

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本文是一篇内部控制论文范文,内部控制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内部控制及财务报告及内。

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这篇评价论文范文属于硕士论文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评价类毕业论文提纲,与我国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相关硕士毕业论文提纲。适合评价及企业。

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综述

这篇内部控制论文范文属于文献综述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内部控制方面函授毕业论文,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