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女性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时间:2024-01-18 点赞:47855 浏览:9481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我国女性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课程及女性及性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课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关注课程与性别间的关联性并把课程理解为性别文本是女性主义渗透到课程领域的新的研究趋势.这一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目前,“这部分学术已经成为当今课程领域中一个重要话语”.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的发展,在大学里已经开设或准备开设女性学课程的高校在我国越来越多.但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到底要让学生认识什么、知道什么、获得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使该类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等等,仍然是众多高校在研究与开设这类课程时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上述关乎女性学课程的诸多因素中,课程的理念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基本内容组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对课程实施及其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探讨女性学课程的理念就成了女性学课程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和首要任务.

关 键 词 :女性学;课程理念;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6-0061-06

一、女性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女性学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挑战、质疑、批判、解构传统知识体系,把各门学科作为自己的基本领地一寸一寸地进行清理,企图颠覆和改造男性中心的知识体系,赋予人类知识以社会性别,建立一个包括女性在内的新的知识结构.上述这些方面意味着我国的女性学课程在设计之初就必须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让学习者在学习了这门课程后能够开阔眼界、增强社会责任感、消除性别盲点、克服性别懦弱、改变以往的性别行为方式,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具体说来,女性学课程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观

传统的“男女平等”观,认为女性的解放就是女性向男性看齐,以男人的标准来要求女人,使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以此来衡量男女之间的平等.显然,这是一种“无差别”、“绝对式”的男女平等观.后现代女性主义认识到了男女之间的阶级差别和种族差别的客观存在,意识到女性在爱情、工作和家庭上不同于男性的要求、心理和经验,因而倡导一种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男女平等观,并将这种差异范畴扩展到使之不但包括女性与男性之间所存在的一切生理和心理的差别以及社会地位和文化的差别,而且包括这些差别之外女性与女性、男性与男性之间在阶层、国家、种族等方面的差别.同时,人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作为一个人活着,就是生活在社会的框架之中,在其中,我和我们都一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这个共同体作为一视界为我们所拥有”.人的这种社会性的存在,要求任何人都必须处理好与他人以及自然的关系.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为了所有学生和为了男女的和谐发展是女性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女性学课程应当定位于,无论男女学生除了其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以外,他们又必然是关系中的社会存在.我们拟从下述三个方面来理解学生的发展,并从这三个层面来设计女性学课程,学生与其生活的自然世界和物质世界是不可分的整体;学生与其生活的社会关系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学生也与其自我世界浑然一体.当然,上述三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我们必须用一种整体的观点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的和谐共同发展.这既是女性学课程的根本目标,也是女性学课程的逻辑起点.

(二)知识观

“价值中立”一度是我们进行社会研究的基本准则:在研究某个问题时,不可以加入个人的好恶,不可以对它作价值判断.但是福柯的权力一知识观却告诉我们,知识没有“价值中立”可言,没有超脱于权力之外的知识.福柯认为,知识是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的,凡是知识所涉及的领域也是权力所到达的地方.知识给权力划定范围,权力给知识赋予了合法性.权力要求知识的承担者不断地去发现真理和创造真理,真理的再生产是权力延续的一种基本形式,“真理无疑也是一种权力”.由此看来,以权力为中心的知识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它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加入了个人的好恶、价值观念等,是维护权力的一种手段.女性主义沿袭福柯关于知识的看法.他们认为,传统认识论声称知识是客观中立的,不代表任何价值利益和政治权力.这是一种人为的神话.如果知识不是客观中立的,那就表明知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为“每一种知识都是在确定的历史语境中由主体所创造的.即使知识的目的是指向客观性,即使其技术被设计来保证这种客观性,科学总是表现出某种选择、某种排斥和那些特别是由有关研究学者的性别所决定的东西”.毫无疑问,女性学课程承认知识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和变化,并追求通过学习、理解、批判、吸纳去建构更加符合男女及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因此,女性学课程的设计立足于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批判现有知识中的一些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部分,在建构新知识过程中扩大学生视野,使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知道,知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女性学课程设计中为了避免重蹈“灌输主义”的覆辙,采用多种形式,尊重和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女性学课程抵御那种将知识视为普遍、僵化、外在于人、供人掌握等异化形式的有效手段.女性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赞同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去建立和引导课程的设置.惟有如此,它才能联系当前学习的现实,达到消除僵死刻板的旧有知识模式,弥补我们知识观中缺乏性别视角、忽视个人经验的片面化趋向.

(三)课程观

女性主义极为关注课程问题,认为课程对于改变女性的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她们对学校教科书的插图、语言、主题等进行了研究,试图证明课程是导致女性在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之一.她们的研究发现,教科书使用的是男性化语言.教科书中的插图、主题大多为男性形象,女性形象较为缺乏;即使提及女性,也与男性出现的次数和频率不成比例.她们只是文明社会的配角或历史上的注脚,而非各领域的积极参与者.而有关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丹马克(F.L.Denmark)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法国、西班牙、瑞典、前苏联、罗马尼亚五国一年级的教科书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后发现,法国一年级教材的男女主角人数之比为75:21,西班牙为132:22,苏联为52:42,罗马列尼亚为165:118.在台湾1978年出版的5《生活与伦理》6六册书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以男性为主,共计92人次,女性只有8次;男主角占37个单元,女主角只有1个单元.在269幅插图中,男性为170幅,女性为10幅,其余89幅多为男主女从形象.例如,沙若兰发现,教科书中的插图以男性为主.许多教科书,尤其是数理科教科书的封面都画着男孩,教科书中男名也多于女名;男英雄也多于女英雄.甚至数学题目也反映了性别色彩,男孩都以计算积木、卡片为主,女孩都在量窗帘的长度.为了改变女性在课程中的地位问题,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自由女性主义提出了一系列修正策略,如课程应采取不同的编排和呈现方式,以改变以男性经验为标准的状况;课程中的性别角色应保持男性和女性平等,等等.激进女性主义认为课程改革应致力于揭露家长制对课程的控制机制,关注女性关心的问题.她们还试图开发一种女性主义自己的课程,以对抗男性中心的课程(Male-centered Curriculum).这种课程包括批判现存的教育制度,强调男性和女性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女性自己的教育经验等.总而言之,与传统课程相比,女性主义所主张的课程有两大特点:(1)课程蕴涵着鲜明的政治伦理意味.这是因为女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表明了自己的目标:探索和传授有关女性的知识,结束教育领域中的性别歧视乃至推动整个社会变革.这使它与传统课程纯粹的知识传授区别开来.(2)女性学课程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的领域.女性学在女性主义学者看来总是与“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跨学科学术对于女性学超越传统学科的限制、开创新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传统学科已经划出了清晰的学术界限,女性学所关注的许多议题便落在已有学科关注点的边界或边缘上.女性主义认为,为了完成自己的知识使命,女性学必须对已形成的对女性、社会性别和性的传统解释的全部知识系列,从国际和跨文化的背景中做超越学科的驾驭.从这种意义上讲,女性学不仅仅批判了传统知识系统,创设了一种重新阐释知识的方式,而且综合各学科创造出一种新的认识论,重建主要的知识结构,创造新的组织性概念、方法或技巧. (四)生活观

人类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生活,来源于对生活中各种经验的积累与提炼.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知识来自予人类生活的各种经验,包括人类与自然世界交往所获得的科学经验,与社会组织和结构交往的社会经验(包括道德经验),人与自我的反省经验,人与文化交往的权威的经验,以及人的审美经验等等.”这就要求在进行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时,注意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女性学课程也不例外.女性学课程目标应当将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不间断关系,使其课程能够呈现社会鲜活的一面.女性学课程和其他课程不一样的就在于它始终坚持把生活世界纳入其视野;把学生与人生、学生与其所赋予的性别社会关系揭示出来,使学生与社会、课堂与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由此,联系社会性别、联系社会性别中的生活实际就成为女性学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人生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完善其生活的品质成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增进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关心、关注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是我们在制定女性学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并加以实施的过程中不容忽视的.

二、女性学课程的目标取向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目标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课程的主导思想,影响整个课程的内容、进程、方法乃至成效.女性学课程的开设是与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女性问题的增多以及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等密切相关的.对于这样一种与社会和时代联系紧密的课程,其目标的确定恰当与否就显得十分必要.讨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将从另一个角度引导我们去思考女性学课程的开设应当把握哪些原则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以及女性学的发展.


(一)平等

男女平等问题是女性主义一以贯之的研究主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女性主义对“平等”的看法则又有所不同.在自由女性主义时期,他们的目标主要是实现无性别差异的男女平等.女人和男人的差别主要是社会性的而非自然性的.如法国女性运动家奥伦比·古日就明确指出:“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社会的差异只能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

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学者在着重分析男女不平等的权利架构并积极寻求改革措施的同时,也开始正视男女之间的生理和心理差异.如激进女性主义认为,“父权制”是妇女地位低下的罪魁祸首.米利特在她的《性政治》中第一次引入了这一概念,主张男女不平等是由性别造成的,消除不平等的方式就是要破坏性别角色分工.费尔斯通更是在她的《性的辩证法》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女性受压迫是由生理(主要是生育)所致,因此,女性解放要靠生物革命和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技术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消除女性对男人的依赖.而与激进女性主义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更为关注男女不平等的经济原因和资本主义问题,认为必须改变整个社会结构,真正的性别平等才有可能.

后现代女性主义更是高举“差异R

本文是一篇课程论文范文,课程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我国女性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课程及女性及性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课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1;大旗.这种差异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男女之间的差异及女性内部的差异,而后者往往为传统的女性主义所忽略.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要真正地理解性别差异,就必须对女性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都有透彻的了解.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克里丝汀·利特尔顿提出了在承认差异前提下的平等目标——承认式平等,即以承认差异为前提,而关注点在于以何种方式被允许的差异或不平等才是正当化的.在利特尔顿看来,只要是有助于解决性别差异的不平等后果的都允许;认为承认性别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性别歧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已经被构建到我们的结构和自我中的性别不对称的社会事实.她说:“承认式平等并不把实质上的性别差异看作是成问题的,而是聚焦于以何种方式差异被允许,以使不平等正当化,它断定消除性别差异的不平等结果比争论这些差异是否是真实的或试图消除它们更重要.”女人不应该为她们与男人的差异付出代价,更不应该允许性别差异成为决定生活质量差异的原因,如果因性别的差异而导致环境与机遇的不平等,那么,这种社会制度无论如何都是不公正的.为此,就需要实行“差异政治”.“差异政治意味着在公共政策、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程序中,为了减少实际的和潜在的压迫,应承认具有优先性的公平对待原则和群体差异原则.”只有关注群体差异,考虑到女性等群体在适当的时候应拥有特殊权利,才能瓦解造成压迫和弱势境地的根基,使所有的群体都能参与并且被容纳在政治与经济制度中,从而在程序的环节上保障对每个人的公正性.

从无视性别差异的男女平等观到多元差异的男女平等观,从中可以看出女性主义的日益进步和日趋成熟.为了使女性在与男性的竞争中实现其潜能,就必须加强对女性的教育与培训.正如英国女性运动的先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指出:“我深信忽视对于我的同胞们的教育乃是造成我为之悲叹的那种不幸状况的重大原因.”女性作为一类存在物,应和男性一样享有完整的人权.不仅要追求男、女入学指标上的平等,更要提高妇女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女性能力,最终达到男、女平等、和谐的发展.这也应该是我国女性教育的奋斗目标.这就意味着女性学课程必须明确地、旗帜鲜明地将平等作为其课程的根本目标.

(二)人性关怀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尊重与关怀的需要.“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彼此的日常关怀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有价值的前提.”由于男女之间、女性同性之间的差异性,女性尤其需要关怀.关怀理论也就成了女性主义关注的重点之一.女性主义认为,道德问题是人类关系中的问题,需要用联系的语言来描述与推理.而传统的主流规范伦理学更多地将道德问题的处理看作是个体权利维护与道德原则的运用.关怀伦理力图通过叙述、交流的方式展现道德困境,强调道德问题的发生与其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的联系性和不可分离性.按照女性主义的关怀伦理理论,道德问题来自冲突着的责任而不是等级化的权利,解决道德问题需要一种联系情境以及描述性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一种形式的和抽象的思考方式.根据关怀伦理对道德问题的理解以及道德推理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女性主义关怀理论看作是“建立在女性主义研究基础之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相互关怀的一种伦理理论”.关怀理论一方面涉及承认人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关涉关注人的依赖性,不仅需要依赖私人生活中的朋友与亲人,也需要依赖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这样,人的脆弱性与依赖性就不会作为无意义的人类生活经验被排除在人们的生活之外.正如麦金太尔指出的:“不论是在伦理学中还是在政治学中,他都没有看重那些人的经验,那些最不可能否认人的苦难和依赖性这类事实的人:妇女、奴隶和佣人,那些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渔民和手工工人.”这与女性主义的关注点不约而同.甚而有女性研究者总结出了传统伦理与关怀伦理的不同取向:首先,传统伦理将知识看成是从男性出发推导出的知识,而不是全体人类的.它忽视了只存在于或更多存在于女性那里的知识,因而女性在所有的知识与规范中是受到压抑的.其次,传统伦理对教师,无论是男性教师还是女性教师,都有着整齐划一的统一标准,而这种标准更多是根据男性思维方式演绎推理出的.第三,传统伦理文化高估了男性的特质,如独立、自律、分离、心智、理性、文化、超越性、战争和死亡,而轻视了女性的特质,如互相依存、社群、关联、身体、情绪、自然、内在性、和平以及生命.第四,传统伦理在道德教育上较重视男性特质的道德推理,它强调原则、普遍性、公正无私,而忽视女性特质的道德属性——它强调关系、个别性和有情感偏好的一面.毫无疑问,在进行女性学的课程设计和开发时,上述方面都是务必重视的. (三)国际理解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已备受各国的关注.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面对差异、认识差异、试图化解差异所可能导致的危险而进行的教育,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与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以便“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早在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联合国第18届会议上发表了《为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及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教育之建议》.该《建议》进一步明确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公民与道德方面:自由、平等、人权、消除、尊重别人权利以及社会和公民责任;(2)文化方面: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文明遗产,不同生活方式和观点以及学习外语;(3)研究和解决人类主要问题:权利平等和自我选择权、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裁军、殖义和新殖义、难民、解放运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文盲、健康、疾病、饥饿、生活质量、自然资源与环境、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国体制的作用等;(4)其他方面:国际惩罚及解决问题办法、国际合作与发展的策略等.这就意味着女性学课程应当关注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即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习者一方面了解所属文化体系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能够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对其文化所承袭的性别观念进行分析,培养学习者的性别意识,消除和克服所属文化体系中可能对女性发展不利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符合平等发展的性别观;另一方面,通过女性学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正确面对其他不同文化,在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种间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从性别的角度对其文化进行分析,将它们与自己所属的文化体系相对比过程中,养成宽容、识别、理解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不同性别观念的能力.总之,通过课程学习,在相互理解、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能够以更加包容的态度与他国、他民族、他人种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沟通,增长同他国、他民族、他人种的文化进行对话、分享和合作的能力.在这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是没有立场、毫无原则和卑微退让;恰恰相反,我们只是在追求和而不同中将其他社会、文化环境下那些有可能成为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视为交往的基础,并在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把它们发展成为符合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并将最终建立和平文化、公平性别观视为课程的终极目的.

(四)真实生活

现当代的女性主义在知识观和认识论上都发生了“生活世界”的转向.他们反对“宏大叙事”、“元叙事”,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口述史研究、个案的质性分析,怀疑量化研究中理论抽象的真实性.正如利奥塔尔指出:“依靠大叙事的做法被排除了,因此我们在寻找后现代科学话语的有效性时不能依靠精神辩证法,甚至也不能依靠人类解放.但是我们刚才看到,‘小叙事’依然是富有想象力的发明创造特别喜欢采用的形式,这首先表现在科学中.”由于女性在主流的知识领域以及既有知识体系的无权状态,女性主义主张通过展示女性的真实生活,使女性的经验能让女性以自己真实的身份和生活状态出场说话.当女性主义的知识观向女性的经验敞开时,女性作为主体、女性的话语和女性的生活就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内容和原料(或素材).同时,在知识观上赋予女性经验以合法地位也就赋予了女性私领域的生活以合法的地位.追求真实生活世界的女性学课程主张培养在生活世界中有能力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善于自知,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女人”.在这样的前提下,女性学课程在内容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科学世界、男性视界的约束,首先要把科学世界理解为生活中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为了生活的科学世界.因此,除了科学以外,艺术、道德、男女、日常交往等都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女性学课程秉持这样的理念,那就是只有当科学与上述资源整合起来的时候,它才能真正成为形成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正能量.人们虽然已经认识到,生活中不可能没有女性,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男性视界被替换成一种普遍意识,已经让人们习以为常,成为人们不易觉察或无意识的价值取向观念.追求真实生活世界的女性学课程力图突破狭隘的男性视界疆域,用一种和谐、平等发展的“课程生态学”视野,寻求科学世界、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

责任编辑 张颖超

相关论文

我国MBA会计学课程建设的重构设

本文是一篇会计学论文范文,关于会计学方面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我国MBA会计学课程建设的重构设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会计学及。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改革

本文是一篇审计学论文范文,关于审计学类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改革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审计学及审计。

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课程详介

这是一篇关于课程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课程详介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大学毕业论文专业与课程及公司及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