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4-02-17 点赞:51927 浏览:10795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学历教育论文范文,学历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学历教育及纺织企业及纺织技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历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以服务当地企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公司为试点,针对企业员工开展“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结合的非全日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了企业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储备了人才,有效地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

【关 键 词】在岗培训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07-03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于2011年被列入广西教育厅“对接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改革试点专业点”,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改革创新目标的要求,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以本地纺织优势企业为试点开展“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表明,“校企一体”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初步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工学结合的局面.

一、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整体情况

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以下简称纺织专业)始建于1979年,是广西纺织工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04年被评为广西中职示范性专业.从2004年起纺织专业就逐步探索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发展之路,如在柳州、南宁两地纺织企业开办纺织基础知识培训班和成人中专班;与区内外十多家知名纺织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开设全日制冠名班和短训班,实施订单教学;吸引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共建实训基地.经过几年探索实践,纺织专业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局面已初步形成.近年来,学校对原有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进修培训,以及从纺织企业、纺织科研院所引进高级工程师,并在纺织企业和纺织科研院所建立教师队伍的基地,初步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广西加强对原有大型国有纺织企业的改造、改制,例如,南宁市将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公司整体搬迁到北湖厂区,投资20多亿更新了设备;桂林市将原有的大型国有棉纺织企业改制,广东溢达公司收购,更名为桂林溢达,也搬迁到桂林市郊,进行了设备和技术更新;柳州市对原有的国有大型纺织企业立宇集团公司进行改制和技术更新.这些原有的国有大型纺织企业进行改制和技术更新后,生产能力逐步扩大.随着本地新、扩、改建纺织项目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出现紧缺的现象.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专业的招生规模以及原有单一的全日制教育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紧缺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工程系积极探索全日制教育“分层渐进、工学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开展以“强化纺织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以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公司为试点,纺织专业以服务当地企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开展“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结合的非全日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和主要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围绕广西纺织工业重点项目的新建扩建所产生的结构性人才需求,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行业企业专家参加,在全日制学历教育开展“分层渐进、工学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以本地纺织优势骨干企业为试点成立冠名“锦虹班”,针对企业员工实施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才兼备、适应企业转型升级要求,能够胜任生产管理第一线工艺设计员、质检员、生产教练、操作员、基层管理等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实用专业人才;并以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开发、补充校本教材和教辅资料;充分利用财政支持经费强化实训基地硬件和内涵建设,拓展实训基地功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锦虹纺织冠名班.围绕南宁锦虹公司搬迁技改项目所带来的生产、检验、管理人才需求,与锦虹公司合作成立冠名“锦虹班”,学员来自公司的各个部门、车间和各个岗位,其中有班组长、车间技术干部、教练员、质检员、机修工、试验工及生产一线操作工人,根据年龄层次及个人意愿,在学员中采取“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在岗培训”方式,以提高其岗位综合能力,在培训结束并考核合格后取得书.为保证公司生产、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同时顺利开展,根据学员工作时间分别开设三个教学班来组织教学和培训.

第二,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其一,锦虹班学员基本情况调研.组织相关教师对锦虹班学员进行深入调研,该班学员均为公司各生产车间基层班组的管理技术骨干及一线技术工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且他们工作岗位相对独立,对生产流程各工序的工作要求及相互联系了解甚少,需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为他们将来自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锦虹公司正着手启动搬迁改造计划,开展新厂区建设,届时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新机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校企共同确定冠名班培养目标.针对调研情况,公司与学校共同探讨,明确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整合课程,将锦虹班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职业素养模块、职业技术核心模块、岗位技能实践模块.其中,职业技术核心模块由纺织材料、纺纱工艺、棉纺质量控制、织染概论、企业管理、织染概论等课程组成;岗位技能实践模块主要是针对纺纱工艺员、织造工艺员、实验员、检测员、值班长等岗位,设置岗位专项技能实训,如纺织材料项目综合实训、纺纱项目综合实训、纺纱织造运转实习等.

第三,教学实施.学校选派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锦虹班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同时配备了多名既有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来承担课程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了纺织学校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锦虹公司也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设立一、二、三等奖学金,从到课率、作业完成率、考试成绩优良率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以此来激励学员克服困难、奋发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锦虹公司的资源优势,结合公司具体的生产案例、设备条件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以及车间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比如“纺纱工艺”、“棉纺质量控制”等专业课的教学主要以现场教学为主,在开始每一个工序或机型原理学习之前,先组织学员现场参观,让学员有一个感性认识,再安排课堂讲授,完成该章节的学习后又再次组织到现场实践加深理解、巩固.岗位技能实践模块的教学主要采取岗位实战的方式进行.第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资源建设.2011年纺织专业获得财政支持,建设“纺织技术及营销实训基地”,在锦虹公司专家的指导下对原有纺织实训基地进行全面规划,加大高科技信息化实训设备的投入,补充完善针纺织检测中心、织物小样实训室、织布实训室、纺织设计中心四大实训室设备.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引入锦虹公司生产现场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及职业精神融入到实训基地中,构建仿真职业环境.与企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共同完成各个实训室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文件、制度的编制以及相关的标示设置、制度上墙等环境布置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依照企业管理考核要求来细化学生实训管理考核办法,让学生在实训操作演练中熟悉职业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依托锦虹技术资源,收集公司技术信息,共同编制适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校本教材.组织教师多次到锦虹公司学习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问题和对策

锦虹冠名班订单办学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对接.实践证明,通过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对企业员工实施“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双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储备人才,较好地解决企业人才缺乏及人才不稳定、流失等严重问题,从而有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因锦虹课程设置贴近企业、贴近生产,教学内容更能具体体现企业的实际需要,更有针对性、实用性,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及学员普遍反映学习效果良好,很多学员都说自己原来对一直从事的岗位工作有很多问题和现象都存在模糊的认识,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后,他们能够运用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有很大的收获.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纺织专业围绕本地企业转型升级,以服务当地企业、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与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开展企业在岗职工“学历教育+专业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厂中校”开展“校企互动”深度合作,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企业实践、在岗培训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其他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服务当地行业,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

但是,当前改革试点工作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纺织专业以南宁锦虹班为试点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尽管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推进模式长期持续稳定运行,保持“校企一体”深度合作,仍然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保障运行机制,共同探索实现企业满意度与学校综合实力同步提升的有效途径.其二,师资队伍结构仍需要进一步优化,部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改革也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其三,校企之间的合作缺乏政府层面(下转第30页)(上接第8页)的详细的、可操作的指导性的文件,或法律法规.例如,学校对企业服务的收费问题,企业要求开具税务,学校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款收据”不具有这样的功能;企业在合作中培训职业学校的老师,由于职责的问题得不到落实.

下一阶段,学校将采取如下对策难题:

第一,将本实验成果推广应用于纺织专业群(如针织专业、丝绸专业、棉花加工与检验等专业),围绕广西纺织工业重点项目的新建扩建所产生的结构性人才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

第二,继续加大与广西纺织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每年定期组织开展1~2次调研活动,使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始终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保持一致,校企共同探索并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实现校企合作、利益共赢.

第三,利用本专业师资、实训基地的优势条件,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如组织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

第四,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专业目前已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以此为契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以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岗位要求为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玉岗.探究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2(9)

[2]叶卫军.中职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作者简介】刘梅(1972-),女,广西武鸣人,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纺织工程系主任,高级讲师.

(责编刘影)

相关论文

经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是一篇创业教育论文范文,创业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经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创业教育及经管类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