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性善

时间:2024-01-30 点赞:46599 浏览:9174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道德修养及高校德育及参考文献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道德修养类论文范文集,与孟子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性善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道德修养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孟子的性善论为其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一种理想主义的人性论,它有助于激发人的尊严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孟子提出并阐述了一整套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突出对学习者的理想志向和价值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强调自我教育,强调道德教育者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这些孟子德育思想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 】性善论 逻辑性 四端

一、性善论的提出

在《孟子·告子上》篇中,公都子向孟子叙述了当时流行的三种人性论:“告子日:“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今曰“性善”,然则比皆非软?从公都子的问话中可知,在孟子时代,关于人性问题流行着三种不同的认知: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孟子性善论就是在与这三种人性论的辩论中得以确立与阐发.

提及人性,人们首先会想到两个概念,即善与恶.何谓善?何谓恶?善恶与道德具有什么关系?“善是从道德角度对人予以肯定的价值判断.什么是恶?恶是人类的另一种价值判断形式,恶即不道德的.”荀子说人性恶,这也是对人性作出的价值判断.孟子说人性善,就是对人性肯定的价值判断.同时,“人性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陈述: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与羞恶之心.因此,善是对关于人性问题陈述的判断.”

由上而言,在孟子看来,人之为人是因为人有一种为善的可能性,即有一种“善端”或善的根芽存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可以影响人性这个根芽的发展方向以及生长速度,但不会由此而否定了“善”这个根芽的存在可能性,环境不能最终决定人性.针对公都子所说的以上三种人性理论,孟子给以了正面的回答,从而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性善论主张.

二、性善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他从道德与伦理的角度探讨了人性问题,告诉人们:“人之初,本性善”,“扩而充之,皆可为尧舜”.

1.“人之初,本性善”

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的观点.孟子在与各种人性说的辩论中将孔子“性相近”的观点发展为“性善论”,并系统地提出了“性善”的学说主张.孟子认为“人之初,本性善”,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因此,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2.“扩而充之,皆可为尧舜”

孟子认为,尽管“人性之善也”,人人都有善端,但是不扩充它,这些端绪就会随时泯灭,“可使为不善也”,所以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那么,虽然人性为善,却又何以可能扩而充之?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论语·季氏》),认为只有圣人才有“生知”.孟子则认为天下之人皆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舜,人也,我亦人也”,“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告子下》),“圣人,与我同类者”.

3.性善论思想的逻辑结构

“孟子的“性善”论其本身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他围绕心、性、天这样三个核心概念展开,其支点是人所具有的同类意识,亦称类本质性.孟子把“性善”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这就意味着人作为“类”的本质是平等的.按照他的思维路向,人的这种“类”本质的平等,体现为人性乃先天所固有,根于“心”,存于“内”,是天生所拥有的本能与良知,并且体现为人人都具有“希贤成圣”的可能性.

4.性善论思想的性质认知

孟子关于四端的完整论述是这样的:“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等,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龄井,皆有休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儒子之父母,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也.凡有四端龄我者,知者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

由上论述可知,孟子的性善论是由先天和后天两部分构成.“四端”是先天内在于人心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开端,这只是说人之所以能向善,有此趋向和可能,并不是说人的善性己经完备.但是,“扩而充之”即自我内省、道德教化、环境影响是后天的,是使人性善的趋向和可能最终完备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孟子在佐证人性本善的根据时,虽然援引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具体道德情境,但这并不动摇他对人性本“善”的信念,并且以此断定“善”乃普遍的人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把人性本善视为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那样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像人人都具有四肢那样不可或缺,这又意味着“性善”既是先验的,又是普遍的.


相关论文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思想政治。

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其基础

本文是一篇道德教育论文范文,关于道德教育类学年毕业论文,关于幼儿道德教育现代性其基础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道德教育及幼儿德育及幼。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渐进性

此文是一篇道德教育论文范文,道德教育相关论文范文例文,与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渐进性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道德教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