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地位的心理学引导

时间:2024-02-21 点赞:48775 浏览:9973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为思想政治教育类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地位的心理学引导相关政治综合论文,可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及心理学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有效性往往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程度密切相关.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地位的确立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从分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入手,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重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才能从心理学途径上真正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关 键 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①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培养大学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诸品质的过程,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探求一条使其在心理上主动接受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真正确立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状态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对象的理论传输与教育对象对信息的吸纳接受过程的统一.把握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特点,对于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如下的心理特征:

1.自我意识.大学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有着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结构.尤其是当他们离开了父母的监管,他们就会非常注重个性独立,这也往往表现为一种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性”人的存在,而仅仅把他们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来看待,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导致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难以真正从自我的内心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2.好奇心理.好奇心理往往使人对一些超出自己认知的新鲜事物和贴近自身生活的信息表现出深厚的兴趣,而对一些自以为了解的、陈旧的观点充耳不闻,对于感性的、直观的例证乐于探讨而对理性的、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当下,网络已充分普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导致大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在网络上已经知晓而失去兴趣.加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以理论的教育为主,更使大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缺乏接受的主动性,这也是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真正从内心确立其主体性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3.求全心理.现在的学生在网络普及的大背景下,其信息获取的渠道非常广泛,大学生往往是带着已有的知识体系来接受教育的,因此,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那些单纯片面的说教.而在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理论的、正面的信息仍然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求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着力宣传正面的例证,而对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反面例证往往不愿过多涉及,这就会使大学生因此而感受到“说教”的、“灌输”的特点而难以真正从内心进行主动性接受.

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性、不协调性或衰退性,所表现出的某些被认为违反常规的心理和行为”,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也往往会在这种定势心理的作用下,漠视某些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或老师的期望目标,违背常规和定势逆行,最终会作出抵制的态度反应.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往往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知识的、重复性地“灌输”,这种过度的刺激会使其采取措施逃避刺激,是为“超限逆反”;二是教育者往往是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往往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持一种否定性心理,这也会导致大学生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禁止逆反;三是由于大学生的眼界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化,其自身的认知结构往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相左之处,这也使大学生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在内心产生一种怀疑和不认同感,引发其自身的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二、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心理学途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难以真正确立其主体性地位,受其心理状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的分析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有针对性地对其心理进行合理的引导,以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

1.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合理的心理需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的前提和条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只有当自身的个体性存在得到自我内心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尊重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自发地、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从而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因此,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必须首先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心理,倡导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创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2.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以情动情的教育环境.《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③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是人的认识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基本因素之一,并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人产生积极情感时,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活跃,思维敏捷,心理愉悦,容易产生信任感和积极配合的行为.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通过实验验证:当一个人知觉到对方某种情感体验时,可以分享对方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情感的感染功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充分注重大学生的内心的情感体验,构建以情动情的教育环境.这也要求教育者能够转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自觉培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把自己摆在“权威”的位置.教育者的高权威、受尊敬,其所说的话则更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从而显著增加人们的信服程度,这就是在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权威效应”.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一种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的人格魅力.但这种“权威效应”并不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把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其权威不容怀疑的地位,这只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而拒绝接受其所传播的信息,心理学把这种因待人冷淡而影响一个人良好形象的形成或因此而带来不良后果的现象称之为“脸效应”. 殊不知,教育者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鼓励的微笑,都会让教育对象从内心感受到自我的努力所获得的承认,从而对教育者产生亲近之感.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具有能够为大学生所认同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还应该首先具有良好的情感,并与教育对象之间达成一种“共情”的心理状态,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教育对象的心理感受,达到对教育对象的心领神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构建起一种以情动情的,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3.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学业过程、人际交往、情感诉求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有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发生自残、轻生等一系列极端事件.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心理疏导“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领域,指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和思想,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人们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或解除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④它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无意识的教育手段往往比刻意的语言教育来得更行之有效.无意识理论即教育者把教育目标隐藏在或渗透到与之相关的活动与环境当中,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引导教育对象去感受体味,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建立在学生信服的基础上,不带有强迫性,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内化为学生的某种动机而发挥作用,学生往往为自愿和主动.”⑤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亲其人,信其言”.因此,教育者应该以平等的姿态,换位思考,倾听学生的诉求,注重自身的言行,以人格魅力去获得大学生内心真正的认同与亲近.

此外,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对大学生,尤其是那些自认为落后的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学上典型的“罗森塔尔实验”告诉我们,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期待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并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以至于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因此,教育者不应该对任何教育对象存有偏见,应该一视同仁,通过自己的行动,使所有教育对象感受到这种期望所带来的温馨、情感的支持和切实指导的关爱,特别是真诚的鼓励.这也使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对教育者的情感的认同,从而增加其主体性心理体验,以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4.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就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而言,尽管表现出一种崇尚自我、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共性,但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有着自身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心理方面也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个性心理是在遗传、成熟的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动机、兴趣、信念、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⑥同样的教育信息,有些学生能够接受,但有些学生就不能接受;有些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程度好,但也有些同学则不行.心理学家冯特的研究表明,由于人的先天素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个体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有些还相当悬殊,具有不同气质特征的个体在对事物作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差异,因人而异,确立一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对大学生的群体心理而言,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群体同社会发生各种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境、情绪、认识和反应.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各种社会情境中,这些社会情境总是对处于其中的个体或群体施加各种社会影响,由此产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某种社会意义.”⑦在群体的共同生活中,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种能够为绝大多数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的群体性规范.这种群体性规范会对其成员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当其成员的意见或行为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成员个体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导致心理紧张,促使他产生与群体行为一致的愿望;而当其行为符合群体性规范,并得到群体的肯定时,则会促使成员个体在其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并把这样一种符合群体认知的行为努力贯彻下去,对个体成员形成一种积极的导向机制,并增强其群体的凝聚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的规范与引导,积极构建行之有效的群体性教育模式.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主观认同和心理接受的程度.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认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乐观.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从分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入手,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重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才能从心理学途径来真正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注释]

①张耀灿,陈万柏.社会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62.

②钟启泉.现代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

③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03.

④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37.

⑤刘红伟,刘凤英.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8(21):48.

⑥佐斌.大学生心理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6.

⑦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48.

相关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引导

该文是中职教育专业大学生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大学生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引导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类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大学生及大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