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成因

时间:2024-03-21 点赞:45731 浏览:8942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成因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大学生及社会公德及高等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关系到整个社会公德水平的提升.我国的道德传统、教育体制以及转型社会的一些特殊现象,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了公德失范的现象.有必要对教育体制进行调整,改革道德教育方法,建立社会公德底线并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大学生公共生活的开展,培育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关 键 词]社会公德;高等教育;公德底线;公民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3)03010903

在整个人口体系中,大学生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处于较高水平,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学习的水平高于同龄人口.尤其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以来,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得到了加强.但近些年来的道德滑坡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着诸多体现.首先是知行脱节,公德意识先于公德行为.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意识到某些行为并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但却不能将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落实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其次是忽视传统美德,而现代公民精神尚未形成.大学生往往无法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忽视义务的履行,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往往会侵犯到别人的权利实现.最后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组织纪律性.受西方市场经济观念的影响,当代青年更多的是强调“独善其身”.同时住房、婚姻等巨大的社会压力也使得大学生对毕业后能否实现自我满足表示忧虑.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除了大学生所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之外,最为主要的原因是长期学校教育的缺陷以及时代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一)学校教育存在诸多缺陷

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的精神缺陷是教育体制最大的问题.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当代的大学生在跨入高校之前基本上都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使得家长、老师、社会以及学生自己将所有的注意力都关注到文化课成绩上,分数的高低成为了评价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唯一标准.而学生自身的天赋和才能往往被繁重的课业负担所消耗,创新、交际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乐观、向善等一些更为重要的品质则被忽视.一个将数年的精力和时间完全花费在试题上的学生,几乎不可能在跨进大学之后表达出对社会、对他人的关心.

而高等教育中对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并不完善,使得由长期应试教育导致的精神缺陷得不到改善.目前的大学教育过多地立足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成绩依然在奖学金评定、入党、保研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学生不仅是一个生活在课堂、学校的独立个体,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在家庭、社会中的独立个体.目前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使得大学生仍然过度关注于绩点、分数,无法形成一种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良好情怀.

高校的另一大问题是公德教育的无力和无为.在近些年学生群体已经表现出时代性差异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却几乎毫无创新,依然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学生在公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表现为学生不愿被说教,教师无力说教的局面.甚至在某些高校,由于学生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交叉,负责公德教育的老师已经放弃了教育职能而只履行学生评优、入党、就业指导等管理职责.此外,“两课”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在现实教育工作中,更多的是

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职能.爱党爱国只能视作是社会公德的一个主要方面,并不能代替社会公德教育.在学生已经对说教式的“两课”缺乏兴趣的情况下,倘若还指望将之视作对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只能是痴人说梦.

最后,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众多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有了走进大学校园的机会,这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此带来了大学生群体结构的巨大变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对大学生个体更为重大的影响是,短暂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的高校扩招政策给学生个体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就业压力.毕业即失业的忧虑,以及住房、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那一刻起便背负起沉重的包袱.因而,大学生个体往往无暇顾及学校枯燥的道德教育,更多是囿于自己的圈子,寻求个人需要的满足.

(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特有缺陷

我国传统道德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建立在血缘人伦的基础上.尽管传统道德也讲究博爱,但更讲究“亲亲”为本,如“爱亲谓之仁”(《论语学而》),“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以血缘远近亲疏为准,是很难衍生出公共交往的普遍准的,也就是说我国的道德传统是一种私人之间的道德要素,而非“公德”.相较于一般群体,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要更多,因此这种“私德”传统对大学生的影响更甚.

新世纪以来,转型期所特有的种种问题在我国社会各个层面越来越多地呈现.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的节奏加快,学校教育和大学生的个人学习都表现出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经济效益和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了社会和个人的主要奋斗目标.大学生受此价值观的影响,往往忽视自身的精神修养,放弃高尚的精神追求,“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评价利己化”[1].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往往被束之高阁,其约束、调节行为方式的作用被弱化.


在当下中国,信仰的缺失是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信仰最初仅作为宗教的崇拜和基本教义的遵行,但宗教的一些精神,如“爱邻如己”“平等兼爱”“乐善好施”等都是社会公德的体现.此外,信仰更是一种纯粹的精神超越,是一种精神的独立.我们不能要求大学生遵行宗教精神,但大学生应当具备一种精神的独立,道德信仰的坚守.倘若学生无法树立对“真、善、美”的社会基本价值的信仰,那么要求和约束大学生遵行社会公德无疑是一种奢望.公民精神的缺失也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如果共同体的成员无视公共道德规范,对公共福祉淡然于心,那么共同生活的秩序面临瓦解,共同福祉将面临危机,个人福祉也无法实现.”[2]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共生活的空间得以扩大,法制得以建立,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并没有形成基本的公民精神.体现在大学生身上,那便是对时事政治既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但又往往容易受网络、传媒的舆论影响,没有一个审慎节制的态度.在参与公共生活、表达公共意见的时候,不能够充分听取对方的意见,不能对他人的权利表示尊重并履行自身的义务.因此在转型社会中,大学生在强调尊重个人权利、利益的同时,尚未认同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联系,公德意识、公民意识仍十分匮乏.

此外,社会对大学生公德教育的侧重点也是不适当的.目前的公德教育表达出对高层次的道德水平的偏爱,过分地理想化,很少关注实践行为.“根据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由于主客观原因,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达到高水平道德境界的人毕竟是少数.”[3]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倘若仍将少数人才能达到的水平作为多数人的标准,这明显是不适当的.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公德的教育更应当注重实践行为,而非道德法则的理想.

二、关于提高当代青年社会公德的思考

(一)坚守德育的教育本质,完善现有的学校教育体制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独立地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长期以来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应该有所变更.基础教育要侧重学生基本道德理念的建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等方面,这样将为未来的高等教育提供人格相对独立完善的大学生群体.基础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父母和中小学的教师需要有长远的战略心态,切忌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

而对于当下的大学而言,高等教育的一些变革在所难免.首先是高等院校招生体制的变革.只要高考的指挥棒存在一天,应试教育也就会存在一天.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形成了一些共识.在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择优、自主、推荐、定向、破格”[4]等五类多元录取机制.这样的改革将进一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降低考试成绩在招生录取中的影响力,从而使得中小学教育的导向发生变更,即由培养会考试的学生变为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人格.

创新公德教育的方法,改革公德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必须对改革传统公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首先是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课程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增加课程内容的时代感,渗透知识经济时代所必须的道德素质,使社会公德标准更具可行性.其次要变更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加强道德实践,可以更多地采用课堂讲座、实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同时,要调动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研究的积极性,使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增强公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改变道德教育的错误思维,建立大学生社会公德底线

“德育的改进并非是要改变既存的难题,而是要调整德育的目标,加强真实道德场景下的身体体验.”[5]道德理想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乌托邦的,它表达一种道德的追求,是使人向善的.对大学生我们可以适当提高道德标准,设立一个公德理想国,引领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但是,社会公德的基本逻辑是避免人作恶,这是作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存在的,对大学生而言也是道德底线.因此,道德教育在基本理念上,除了设定道德理想外,更应当设立一种道德底线,改变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重大德、轻小德”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成因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大学生及社会公德及高等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生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0340;弊端,即改变小的时候讲共产主义理想,长大了讲社会公德这样本末倒置的教育思路.

社会公德底线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即适当性和牢固性.我们要为大学生量身打造一个适当的社会公德标准.道德的约束力体现在底线上,因此,一旦大学生突破了这样的社会公德底线,就应当受到强烈的谴责,也可以借助制度的规范,使得大学生逾越底线的行为承担必要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四)建立公德行为奖惩机制,坚决捍卫大学生的公德底线

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必须依赖相应的奖惩机制.社会公德底线是对大学生道德行为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线,对底线的捍卫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好坏.因此,高校应当以大学生的行为为主要目标,建立一个适当的道德素质评价体系.

在基本思路上,必须加大道德素质在学生管理和总体评价中的权重,适当降低考试成绩的比重.对于在道德践履方面做得好的同学,要表扬,在评优评先、入党、就业评价上给予优先考虑.对于在道德践履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尤其是对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乃至触犯校规校纪的同学要予以严肃处理,产生一定的“警戒效应”.并且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道德实践情况向其家庭反馈,使其家庭成员参与到对大学生的公德教育中来,形成完整的德育体系.在一定范围内,高校还可以探索建立大学生操行评定档案,将其道德行为作为就业或升学的评定依据,提高其触犯公德底线的成本.

(五)促进大学生公共生活的开展,培育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是公德观念形成和行为履行的主要途径,而公民精神的形成更是社会公德的一个内在化的要求.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还比较狭窄,还没有与社会互动的机会,因此对自身在公共生活中应该如何作为,他们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而没有理性的认知.

大学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活动,在这些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让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公德标准,实践公德行为.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活动以及高效BBS等大学生聚集领域的管理,建立起规范的管理体制,使大学生形成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正确认知.另外,要加强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陶冶,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公民认知、审慎节制的公民态度.只有这样,大学生在参与公共生活时才能尊重他人,爱护自己,而这恰恰是社会公德的基本价值所在.

相关论文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本文是一篇社会公德论文范文,社会公德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社会公德。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途径探析

本文是一篇社会公德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公德类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途径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社会公德及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关于大学生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问题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大学生及社会公德及公德方。

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影响因素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影响因素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大。

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原因探析

本文是一篇社会公德论文范文,关于社会公德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我国社会公德缺失的政治原因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社会公德及社。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范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方面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范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大学生及法律意识及大学生法。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问题的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有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问题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大学生及法律意识及大。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成因探究

本文是一篇大学生论文范文,大学生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成因探究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大学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