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范式之人文内涵在体质诊疗中的应用

时间:2024-04-13 点赞:54759 浏览:11514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为心理素质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中医思维范式之人文内涵在体质诊疗中的应用相关医学论文的标准格式,可作为护理专业心理素质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下载教你怎么写心理素质及体质及地理环境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

摘 要 :从生气通天,人与天地相参,诠释环境对体质的影响;形与神俱,关注躯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综合性;-从容人事,不失人情,演绎以人为本,因体质制宜;治未病,防范于未然,倡导调体防病等理论思维范式,探析其人文内涵在体质诊疗中的应用.

关 键 词 :中医;思维范式;人文内涵;体质诊疗

中图分类号:R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O007-03

中医学乃根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瑰宝,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萌生,在历史悠久的人文精神滋养下成长.中医理论呈现出独特的认知视觉,而人文精神对其理论的思维与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堪称楷模的理论思维范式,蕴涵丰富的人文内容,对其人文内涵义理的解读,剖析其在中医体质诊疗中的渗透与应用,对于当今体质研究思路之拓展与深化,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1 生气通天人与天地相参诠释环境对体质的影响

“天人合一”天地人相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命题,其核心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后汉书公孙瓒传论》曰:“舍诸天运,征乎人文.”不是孤立地空谈人文,而颇具远见卓识将“人文”与“天文”并列阐述,洞察二者的紧密联系.可谓无“天文”即无“人文”,无“人文”则无所谓“天文”,昭示了人类文明、传统文化与自然界天道之变化水融.亦从宏观角度论证了天、地、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将其作为解释自然与人体联系的主要规律.《索问生气通天论》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明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之阴阳消长盛衰相通应,具有同步变化之规律,对其机制的理性思维和探索,形成著名的生气通天之论.《灵枢岁露》称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正如杨上善注:“人之身也,与天地形象相参.身盛衰也,与日月相应也.”从认知范式的高度整体性.审视人与宇宙的联系,阐述人与环境和谐的意义.

《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此“天德”、“地气”,泛指阳光、空气,及适宜的气候、水、土壤和他人类生存所需的自然条件,认为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由天地阴阳之气交感合和而生长繁衍.《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天元纪大论》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将人类生存模式放在与宇宙万物密切联系的时空之中扫描分析,认为天地之气是万物滋生的根本,合则化生万物,因而四时交替变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人类产生重要影响.

强调“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之理念,渗透并融合于中医体质理论的各方面.《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饮食习惯,对人体产生相应影响,而致体质与多发病之不同.如东方为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成,故民皆黑色而肉理疏松;南方低下水流归之,水多而雾露所聚,其民嗜酸食腐,故肉理致密色赤;西方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气收引,其民居高陵而多风,食酥酪骨肉而人体脂肥;北方天地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其民乐于野处而乳食,多病脏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之阐述,提示体质差异的存在,导致个体对自然生活环境、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性各不相同.该理念在中医体质理论中得到充分应用与弘扬,如昭示平和体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适应能力强;阳虚体质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阴虚体质则不耐热邪与燥邪,耐冬不耐夏.《温热条辨解儿难》亦云:“顺天应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可谓本天人合一之思想,以敏锐的触觉洞悉气候、地域、饮食、生活条件等诸多因素对体质的制约与影响,乃把握与分析体质特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亦体现了在时间与空间观念认识上的高度生存智慧.

《道德经>中多次使用“无为”一词,崇尚为“无为之事”,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为无为”顺应自然治理社会.《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谓万物生化,不能以人力代之;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亦不能随意违背.认为治疗和康复在于顺自然之道,协助而非替代人体调节机体的生化机能,不可违背四时之气变化规律,诚如王冰注:“夫生长收藏,各应四时之化,虽巧智者亦无能先时而致之,明非人力所及.等或言力必可致,而能代造化、违四时者,妄也.”《紊问八正神明论》强调:“因天时而调血气”追求“得时而调之”的原则.喻昌《医门法律》告诫,治病不本四时,不审地宜,其错误在于不知“四时之气,各有所本,而逆其气也.”批评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服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乃医之过.认为治疗必须“随五方风气,而异其法以宜民也.”凡此种种,无不折射着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与环境和谐,且相通应之深邃寓意.

2 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关注体质素质与心理素质的综合性

《素问上古天真论》首倡“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提出形神协调统一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基本前提条件.洞察人体之形与神的不可离析性,强调正常人是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相互为用,体现了形神合一.形与神俱之健康观,如《索问校释》所注:“形体与精神和谐,整个生命力得以旺盛.俱,偕同之意.”可见,形神共存互济,协调统一,则人体呈现身心和谐之生理状态.

《道德经》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视为“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万物之本”,赞誉“恬淡为上”.《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认为维持平静的心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神调畅精气内持,人体真气顺畅,则病邪气无从侵袭危害人体,揭示精神调养在维持气机调畅,抗御邪气侵袭,在保持人体健康中有重要作用.以至人、真人、贤人、圣人养生境界为例,主张自然之性,推崇无为、虚静淡泊,颐养自然天性.《索问阴阳应象大论》把调摄精神列人养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概括归纳成“为无为之事,乐恬恢之能”.<中庸》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灵枢?本神》强调:“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认为情志的平静与调达舒畅,乃预防邪气侵袭,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石.《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则进一步将神之存亡作为判断健康与疾病预后的坐标参照.

《灵枢通天》、《紊问血气形志》、《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论勇>等均将形体与心志表现并列观察描述,强调形体与情志状况的内在联系,更突出了情志因素对体质的重要影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灵枢通天》对于阴阳和平之人心理特点描述,亦投射出倡导“无为”“恬淡”的核心理念.如经文“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勾画出阴阳和平之人生活安静自处,性格和顺.从容稳重,举止大方,淡于名利,无所畏惧,无过 分之喜,顺从事物自然发展规律之心理素质.

中医体质理论在对不同体质的分析阐述中,将性格、情志、心理特点的差异比较作为分类研究的重要内容.显而易见,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即包括形态和功能与相关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构成体质的要素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二者不可分割.体质是精神情志表现的物质基础,精神情志状况则影响着人体体质,临床体质分类或个体体质差异的分析,则立足于“形神合一”之理论,关注躯体一心理相关性,不能只重躯体而轻视心理因素.3从容人事不失人情演绎以人为本因体质制宜

《论语》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此所言之道,既指人道,亦指天道,乃天人合一之道,天道依赖人之弘扬,认为人才是实行天道的主体.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容人事,不失人情,其实质是基于以人为本之精神,以人为中心.《素问宝命全形论》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高世拭注:“万物皆在天地覆载之中,惟人超乎万物之上,参天两地,故莫贵焉.”将天地人合而论之,认为三者相互联系密切影响,其间最为宝贵的乃生活于天地之闯的人.此亦以人为本在中医理论的生动体现和推演.

《素问疏五过论》明示:“从容人事,以明经道.”所谓人事,即社会人际之事,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道德、风俗、信仰以及人的性别、年龄、体质、人格、心理等多种因素,亦称人理,相关因素在人体生理,疾病之形成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从容人事”法则,是诊病的基本依据,也是辨体诊病实施个体化治疗所遵循的规范.故《素问著至教论》强调:“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素问方盛衰论》日:“诊可十全,不失人情.”张介宾注:“不失人情,为医家最一难事,而人情之说有三:一日病人之情,二日傍人之情,三日同道人之情.”将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影响因子,列入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医者之天职不仅治疗疾病,更要关注患病之人.《素问汤液醪醴论》“病为本,工为标.”明示医生治疗应以病人为中心,以病情为转移.《素问疏五过论》强调“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重视了解病人及社会人事状况对诊病的意义.认为临床导致诊治的重大过失,原因在于“受术不通,人事不明”.提出切脉问名,当合男女,凡诊病必问饮食居处,离绝菀结,忧恐喜怒,问年少长,勇怯之理,方能“审于分部,知病本始”.此亦以人为本因体质制宜在诊病中应用之实例. 《灵枢行针》言:“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人群特点和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临床发病倾向、证候类型和疾病预后之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据地理环境不同,体质及常见病有异之规律,“治所以异而病皆愈.”《灵枢逆顺肥瘦》记录,肥人年质壮大,血气充盈,针刺宜深而留之;瘦薄色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针刺宜浅而疾之;婴儿者肉脆血少气弱,针刺宜以毫针,浅刺而发针.临床论治重视体质因素,强调辨体论治,实施个体化诊疗,体现出因人制宜、因体论治的指导思想,来源于实践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亦彰显以人为本的思想.

4 治未病防范于未然倡导调体防病

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乃蕴涵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未雨绸缪“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是忧患意识在医学理论中最有渗透力的表达,亦中医学预防思想的发端.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指导思想,对疾病防范于未然.高世拭注:“不治已病之候,而治未病之先,不治已乱之日,而治未乱之时.”〈素问八正神明论》云:“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张介宾注:“救其萌芽,治其早也;救其已成,治之迟也.”林亿称研习医理目的在于“消患于未兆”,将疾患消除于未有疾病征兆之时.

《灵枢逆顺》日:“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一未盛一未衰”,说明此为病已发.马莳云:“此承上文而言,病有不可刺之义也.”认为惟邪气方袭,或病形正盛,或病势脉气相逆,皆不可刺也.此乃注重选择适当时机治疗,防止疾病向深重发展.《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日治未病.”张介宾注:“防于未然”,根据赤色之见而刺之,此“病虽未发”当为已受邪,当属无症状或症状较少、较轻阶段,通过恰当治疗,防止邪气积聚与病象显现或加重,应属早期治疗,故吴昆注:“此所谓迎而夺之也.”


王冰认为解除疾病之束缚,保全真气以“济赢劣以获安”,重在调理虚损赢弱之状况而预防疾患产生.张仲景亦云:“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难经七十七难》以五脏生克论传变联系临床,“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诚如叶天士《温热论》所强调:“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未病”防范于未然的理论,可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也涵盖治疗非显性疾病,注重疾病的临床前期、先兆症状的干预,关注体质调节与改善,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而对具有偏颇体质而未发病的高危人群,则有针对的重点预防.既防止疾病发生,又为控制疾病之深入传变奠定基础.倡导调体防病,体质干预,掌握证候传变规律.在证候消失、疾病痊愈同时,使偏颇体质得到纠正,预防疾病的复发,充分显示了辨体预防之特色,亦可谓“治未病”防范于未然理论的践行.

相关论文

《中医诊断学》思维方法教学之我见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医学医学论文杂志社,关于《中医诊断学》思维方法教学之我见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医学及养成教育。

民国时期中西医不同范式下的中医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中医发展相关医学类论文,关于民国时期中西医不同范式下的中医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中医发展及范式及中医。

中医讲体质(六)

此文是一篇体质论文范文,体质类论文范文集,与中医讲体质(六)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体质及高血压及冠心病方面的专科论文专业大学。

新世纪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内涵

该文为关于社会发展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新世纪大学校园的人文精神内涵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可作为大学毕业论文专业社会发展论文写作研究。

西方文学经典与人文思维

本文是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关于世界文学类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西方文学经典与人文思维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世界文学及经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