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

时间:2024-03-28 点赞:48350 浏览:9641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大学体育课程论文范文,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大学体育课程及体育课程及大学体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体育课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从课程论的角度入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基本的剖析,分析了大学体育的真义及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回顾了我国课程改革中几种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并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大学体育改革的未来走向.文章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中,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也必须适应改革的潮流,才能使我国大学体育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大学体育能够自觉地、充分地满足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关 键 词: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528-03

1课程与大学体育课程

课程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而对于课程是什么却没有统一的界定.我国学者概括国内外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大致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课程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标示的正式课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对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侧面.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那么大学体育课程的概念是什么呢?我们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所查得知,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2大学体育课程的真义与内涵

大学体育课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彭庆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推行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看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定义,“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以上《纲要》所述,彭庆文认为还没有足够表达出大学体育课程的真正含义,因为,它似乎也可以作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性质定义,只有表达出大学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才能体现大学体育的真义.他认为大学体育的真义、意图应该更进一步说明.大学体育课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为增强体质服务,人所共知,不是特点.大学体育课程的特点在于:1)它是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2)它是多种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实践性的教育.基于上述认识,彭庆文认为,大学体育课程要加强文化性和实践性,不能仅仅是中学体育课程的延续,而是一种新的文化起步,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领悟,这种隐藏在体育娱乐性和艰苦性背后的人类理性追求,也只有在大学生中才能得以广泛、有效地传递,这就是大学体育的特殊性.

我们认为,大学体育课程是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体育文化传承的使命,大学体育课程是承载不了的,更多的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它在体育文化的传承中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就足够了.同理,大学体育课程在教育的作用与效果中,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升华有独到的效果.笔者认为,大学体育课程在教育的过程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那种药到病除的作用.大学体育课程的真义在于它为增强体质服务的这一基本要义必不可少,在文化传承与教育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问题

3.1体育课程的改革问题多年来,我们在学校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中,偏重于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并建立“体育教学论”学科,而忽视了体育课程理论的研究,至今尚未建立“体育课程论”学科.因此,我国体育课程的深入改革,需要系统体育课程理论指导.正是由于我国处在不重视课程论的条件下开展了课程改革,这种改革只能在内容和内容排列上作修正,其改革是不彻底的,改革效果尚不明显.因此,我国体育课程的深入改革,需要系统体育课程理论指导,需要尽快形成系统的体育理论体系,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进行了7次,尽管收到很大的成效,但是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有密切关联的研究并不多见,甚至几乎没有,也就是说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能够很好的回应并配合社会更大范围的变化而进行改革思考极少.进入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体育教育能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能否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综合素质的支持,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客观要求,促使我们在新世纪的今天,必须立足现实,对我国的体育教育做出冷静的反思,开辟新视角,开拓新思维、树立新理念,开发新思路,从而为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成熟的理论架构,这是体育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责任.理念的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基础,因此,全面更新我们的体育教育观,便成为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任何教育改革都是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的.8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也始终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改革二十几年来,从事学校体育理论工作的学者专家和体育教师对我国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大量有关体育教改的论文不断涌现,各种各样改革的设想和模式纷纷登场,有些通过试验和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有些也失败了,正如卢元镇教授所讲“一试验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大学体育课程从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等多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课程的实施有多少直接指向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又有多少指导影响着学生走入社会开始终身体育的旅程,值得深思.走进当今大学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实施对象和实践环境的不和谐,正悄然地影响着体育课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2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争议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落实以及课程评价的进行.课程目标反映了时代的需求、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对课程目标的分析有利于我们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2005年4月22日至24日,由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2005年大学体育论坛"在洛阳师范学院举行.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指导思想与在推行中诸多争议的解释.主题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诸多反应,赞成、疑惑、不满、争议充斥着会后的讨论,总体看,不满多于赞成,疑惑多于理解.彭庆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推行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纲要》的核心部分“五个领域目标"难以在实践中接受.比如说: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有三个是很难通过测量与评价,做出判断是否是体育课程所至.身体健康有先天优劣、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远不是唯体育课程的结果.我们能否用一个无法确定是否是自己的唯一的结果作为主要目标来评价自己的工作效果呢?目标应是可测的、具体的,作为工作指向,它还应该是特有的,不然,这项工作就有可能考虑其成本而被其他所代替.体育课程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实现目标的特殊性,目标不特殊,地位就不是稳定的;另外,目标不确定就难以操作,操作性不强,如何体现科学性指导?

3.3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目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模式的设置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伴随体育课程模式的变化,教学模式也呈现百花齐放的势态.回顾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先后出现了许多课程模式,其中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模式主要有:“大一统模式”、“二段式模式”、“俱乐部模式”和“三自主模式”.“大一统模式”讲究多而全,什么项目都教,什么项目都学,其目的是试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是按照全面发展的总目标去设计课程的整体内容的,因此它是典型的“目标模式”.这种模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低下,学习效果较差,虽然全面了,但却“没了”发展.它是科学主义的学科中心论的产物.受人本主义及其课程理论的影响,大学体育课程中出现了“俱乐部模式”和“三自主模式”,其课程内容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这两种模式是典型的“过程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具体教学效果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是极其狭窄的,在整个大学体育教育期间,绝大多数学生只选择一项或二项,虽然认真学习一二个项目能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许多目标,但不是全部目标,不能完成“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使命.因此,这两种模式虽然具备了素质教育的某些基本特征(如主体性、主动性),但它们不能全面完成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任务.“二段式模式”是以上分析的两种模式的中间模式,其具体操作是大学一年级上“基础课”,学习若干种体育项目;二年级上“选项课”,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是人们在抨击科学主义之后,进而追求人本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兼备了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优点,这是它的可取之处.然而由于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了基础课与选项课,没有将二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因而它没有能克服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的缺点.此外,它还犯了R

本文是一篇大学体育课程论文范文,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大学体育课程及体育课程及大学体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体育课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20;均衡论”与“折中调和论”错误,二者的结合无主无次,这不符合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由此看来,“二段式模式”不完全符合“过程目标模式”的主要思想.综上所述,这些模式的产生虽然均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然而它们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国情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是当前大学体育工作者的职责.

3.4“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再认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和动力.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最后一站,是学生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而且正规、系统、科学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折的衔接点,是进行终身教育的关键时期.终身体育在体育学术界提出至少有30年以上的时间,然而,在它被提出不久,就由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体育首脑在国际体育会议上以体育宪章的形式加以确定,并予以推进,这是破天荒的事.它不仅是提倡终身体育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倡导一种价值观.一切价值都是以一定人的主体尺度为根据的.价值并不是任何对象的存在及其属性本身,而是事物同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区别这种质态的标准和标志并不在于客体,而在于具体的主体.任何事物的价值因主体不同而不同,因主体之间的共同点而有相同价值.事物的价值在不同主体以及同一主体的不同方面之间是相对的,但对于同一主体以及主体的同一方面则具有客观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我们所讨论的普遍价值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所谓价值的客观形态、或客观价值,是指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在事实上发生或存在着的价值关系及其效果.“终身体育”的提出,应算得上是体育教育改革的一大创举,体育教育理念上已广泛认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但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培养“意识”有余而培养“终身体育学习能力”不足的不和谐现象.正如贾齐先生用“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无缘”所阐述的:“当今体育的课程领域没有将‘终身体育时代的到来对体育课程提出了怎样的与以往不同的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仅仅只是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说法.”体育运动贯穿于生命全过程,无法预测时代与年龄赋予终身体育的一切,但应该教给学生可以用行为表现出来的体育运动能力以及与个体年龄和心理同步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体育学习能力.面对提出近10年的“终身体育意识”只能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的现状,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中小学体育基础教育本身不完善与不规范,使大学生体育知识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这种状态限制了大学体育课程只能是尊重学生“兴趣”以“选项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几项运动项目的方法,激励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行为的发展,内容与形式只能是在运动技术与方法层面上的初级重复.其二,体育课程的研制者与实施者对“实质性的体育运动能力与体育学习能力”研究的不足,使得“终身体育”只能在“意识”的跑道上“兜圈”.在作为大师之学的大学,在以体育教育、学术研究为己任的大学体育领域,对于这样一个关系人类兴盛发达的重大问题应当有适合时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理路和行动方略,否则,只能说明我们在理论上、学识上还缺乏成熟的思考.我们认为,大学生处在生理发育较为成熟,心理发育逐渐走向成熟时期,是接受教育、完善自我、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最后阶段.如何将他们塑造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的健全者?面对这一问题的提出,我们应该对原有的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模式、体制进行重新审视,确立以“健康体育”为理念的体育思想.抓住体育的本质,强调体育的本体功能――健身、健心,与“快乐体育”、“娱乐体育”相比显然是一大进步.这一改革思想体现出“以人为本”,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注重吸收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运用多学科的交叉性,将“健康体育”、“素质教育”、“体育教学”融为一体,拓展了高校体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并顺应了“运动实践”的发展趋势.大学体育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但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情况看,其指导思想不断的翻“新”,可是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却普遍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现象.虽然体育课程的目标和任务的提法不断更新,各级教学计划在不断的调整,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之中始终未摆脱重复竞技运动技术传授的课程体系.现行的体育教育在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暴露出种种不足和弊端.

4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分析

进入新千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呈现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步伐.今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能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呢?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做一研究,只有在正确把握这一问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前一问题得到科学的回答.据叶澜主编的《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一书中,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学力的统一;科技与人文素质的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基本要求与个性发展要求的统一;自主与责任的统一.根据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经出现,并将向进一步综合化、研究型和人文性几个方向发展.课程的综合化是社会渴望综合人才的体现.当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学科的界限,向着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趋势要求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课程的综合化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是根据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再回到大学体育课程上,由上述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真义我们得知,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体育课程已经不再是只停留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意义上的体育课程了.现代的大学体育课程与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美学等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大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理解、要求、需求不可同日而语.正如当前对通俗音乐的认知上,周杰伦的作品是当代大学生的挚爱,而对于六七十年代的人结果是截然不同,甚至是拒之门外.随着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前进,如果我们的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与改革不顺势而行,那么与德育、智育、美育等位意义上的“体育”最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也许就是大学本科教育各种课程难以吻合当代大学生口味的原因之一吧.因此,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应该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当然,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化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涉及到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问题.然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体育课程综合化终将会走向深远.研究型课程也称探索性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程.它不以现成的知识接受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它的作用在于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上单纯地接受转变到主动地探究,学生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课程的特点是: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开放性是学习知识没有现成的结论,需要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寻求;社会性是学生参与到社会中去,而不是只在校内学习;实践性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也学习直接经验;主体性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和人际互动.相比较其它大学基础课程,大学体育课程在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的改革与实践中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教育在未来社会中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而,学校课程的人文性正在日益显现.尤其在我国,国家历来重视学生德育,并把它提到素质教育核心的地位.教育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德育如果不注重身体力行的教育,只是空洞的政治说教,这样的德育很难成功.当前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并有蔓延之势.教育的完整性要求我们把学校德智体美看作是一个整体,要求摒弃只重智育,忽视美育、体育、德育的片面教育.在课程改革的层面上,在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大学体育课程在人文教育方面必将起到特殊的作用,这是由它的课程特点所决定的.大学体育课程也只有向这方面改革并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大学体育课程才能够在大学中站到它应有的位置.这是我们大学体育工作者的愿望.


5结束语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发展和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学者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来认识大学体育,反思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和传统的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中,毫无疑问,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它也必须适应改革的潮流,这是大学体育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大学体育工作者,我们只有不断的审视我国的大学体育,才能使我国大学体育更加切合学生的需求,才能使大学体育能够自觉地、充分地满足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本文是一篇大学体育课程论文范文,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审视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大学体育课程及体育课程及大学体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体育课程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9;J].江苏大学学报,2005(11).

[4]段健芝.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剖析[J].体育学刊,2006(2).

[5]王则珊,主编.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6]程传银,鲍志宏.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4).

[7]孙国民,于晓东.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过程―目标偏向融合模式”及其对大学体育课程相关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

[8]刘逢翔.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2):70-71.

[9]赖炳森.中国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J].嘉应学院学报,2005.23(3):120-123.

[10]彭庆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推行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BBS水木清华站(SunJul320:23:412005).

相关论文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

本文是一篇体育课程论文范文,体育课程方面有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探析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体育课程及。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文参考文献

本论文为体育课程改革有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文参考文献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可用于体育课程改革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

CDIO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

为您写学生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学生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CDIO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包括关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