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科技和学科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

时间:2024-02-12 点赞:46920 浏览:9424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高校论文范文,高校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推动高校科技和学科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校及产学研及企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校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本文以东南大学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为例,重点探讨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新机制,提出了在高校科研基地、学科、仪器和人才等方面“三共建一培养”模式,为高校各级决策层科学利用政府、企业以及本单位的科技资源提供新思路,

关 键 词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311;F204;C931.3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是国家与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提升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等方面举足轻重、大有作为,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客观上迫切需要借助高校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转化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践表明,高校是地方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是产业技术创新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必要载体,政产学研结合是提升高校和地方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高校智力必须借助产学研合作来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虽然高校在科学前沿自由探索和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上肩负重任,但高校对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力和推动力还不够强、参与度和贡献度还不够大,为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及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服务的社会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强化,高校的技术、人才、学科和基地优势还有待在企业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挥核心作用,在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即将启动之际,积极探索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机制非常必要,也是地方政府和高校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大胆创新发展思路的客观需要.

1 探索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国仿建设的需要.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形下,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国外技术垄断或有效降低技术依赖,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关键,随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国防重大工程建设,任何单一的组织模式都很难承接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特别是综合性强、技术要求高、涉及面宽的国家战略项目更是需要多部门、多校企的统筹协调与通力合作,因此,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求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也赋予了产学研合作新的时代内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校企而言,合作任重而道远.

(2)提升高校和地方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从自由合作到政府推动,从课题合作到共建平台等阶段,已初步确立了政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框架,但校企合作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结合东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多年开展的政产学研合作实践,笔者认为:高校是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企业是高校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与产业化最理想的孵化器与实施基地,高校和企业是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实现主体,是技术创新链中无法分隔的上下环节,高校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借助企业平台的运作来展示,高校科研成果的应用和市场化离不开企业的合作与支持,尽管高校拥有明显的学科、技术和人才优势,但科研成果在其内部转化和产业化缺乏必要条件,必须在相关企业进行孵化实施,在此过程中,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无论校企合作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高校只能是新技术或新产品的供给方和支撑方,高校的科研成果最终必须植入高新技术企业的土壤才能生根、开花、结果;企业才是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真正主体和载体,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唯一途径和最终归宿,两者相辅相成,大有可为,因此,政府决策部门要通过科技政策和科学管理引导高校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互动关系,实现高校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和科研基地资源等与企业共享,校企双方也应本着“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新体系,推进企业与高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努力实现“产学双赢”新局面.

(3)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要,

在学生就业市场化的今天,高校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越发不能满足企业对实用性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企业联合构建有针对性的创新型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应紧密围绕国家科技未来发展重大战略,用前瞻性的眼光去科学审视自身的专业设置,把国家和企业的长远人才需求作为立足点,打造特色学科专业,让“学”与“用”、“广”与“专”有机结合,走出一条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2 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1)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让企业与高校携手共进、共谋发展,

众所周知,高校拥有显著的高端人才、高新技术和综合学科特等优势,这些优质的人力资源和长期累积的科研成果如何在产业转型和产业发展中得到应用,如何更加紧密地配合地方政府打造主导产业品牌,推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是对高校决策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考验与挑战.

例如,南京科教资源极其丰富,高校、科研院所众多,在国内位居前列,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现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2所(23所本科)(占全省34.43%),其中部委属高校8所(占全省80%)、“211工程”高校8所(占全省72.73%),由此可见,无论在高校层次和规模上,南京均位于全省各市第一,此外,南京市还拥有100余家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但多年来,南京的科教资源与产业发展极不协调,科教资源优势并没有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南京的众多企业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因此,如何将南京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如何使高校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中得到提升,这是政府部门和相关高校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目前,在宁高校院所每年应用成果转化率约70%,而本地转化率只有40%左右,由此可见,南京蕴藏着巨大的技术创新资源,脚踏实地用好用足这些科教资源,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是振兴我市支柱产业、推动高技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较为有效的举措,高校的科技资源(如人才、成果、基地等)要为企业所用,非常需要地方政府和高校自身的行政介入与政策推动.


高校职能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专家教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携带科研团队和技术成果入驻大型龙头企业或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有偿,定期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或高端产品研发工作,实现高校科技与地方产业的无缝对接;高校也可根据地方政府和企业要求,推荐青年学者作为技术特派员在其挂职,担当校企合作的技术中介,并逐步形成校企科技联络员制度,地方政府部门要积极运用行政手段和科技政策,大力整合高校(包括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现有的研发资源,在相关技术领域尽快建立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学会、产业集团参与下的高校与支柱产业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或国际行业热点问题以及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经常性地开展学术交流或 学术沙龙活动,让校企的技术专家在互动碰撞中加深彼此全面了解,形成合力推动本市产业技术进步.

(2)在政府主导下,校企共建高水平、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载体与创业平台,

随着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基础设施条件已日益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和地方参与区域科技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高校承担建设的各级科研基地已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推动高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在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中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市现拥有研究与开发机构500余个,其中高校占近半数,它们独有的多学科、多人才和多成果优势,在国家和地方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以及应对各种国际金融危机中提供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高校科研基地既要为国家重大目标和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服务,也要为地方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大力用好用足这些资源,利国利企利民,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积极构建上中下游产业创新链,高校与企业共建的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很必要,这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提升校企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

1)鼓励和吸引地方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园区参与高校的科研基地建设,高校科研基地是高新技术理论创新和现代应用技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头,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研发团队的多元性和科研成果的先进性、前瞻性是一般企业无法比拟的,但企业对消费市场技术需求的敏锐性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条件也是高校科研基地所不具备的,如果高校能打破以往封闭式的科研基地建设模式,进一步强化科研基地的开放运行机制,让企业投资进入、共同建设,则有利于科研基地研究方向的正确选择和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也使企业的新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又能缓解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经费的不足,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

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建立高校科研基地与企业研发资源共享平台,高校科研基地在为国家战略目标服务的同时,必须为地方产业振兴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与责任,科研基地为地方产业集群或支柱产业服务的方式可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高校科研基地要加强与企业自建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做到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一方面高校科研基地要向企业实行有偿开放,采取“订单”模式或开放课题为企业培养高端研发人才或紧缺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与企业共建专业技术和高端科研设备共享研发平台(如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科研,并联合申报和承担国家级、部省级项目,为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做贡献,虽然高校科研基地能不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但无法在其内部转化和产业化,必须借助与企业资本和设备投入共建的生产平台产出高端新品才能实现其成果价值,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引领市场消费.

江苏现拥有各类实力较强、颇具特色的国家级、省市级创新创业和产业园区,如软件园、工业园、高新科技园、高新产业区、高新开发区等,这一园区体系是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最重要载体,也是地方主导产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笔者认为,各类园区的建设不仅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而且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促进产业集群结合起来,从有利于它们向集群方向发展来进行规划,如能再将属地高校的科研基地引入园区共建或与高校联合申报、入园共建省部级以上工程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既能拓展高校科研基地的建设内涵,创新高校科研基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又能为园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可以说,高校科研基地与相关企业或园区的合作共建是快速提升它们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也是打造科研基地品牌效应的必要举措.

2)以高校国家实验室为自主研发核心载体,促进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实验室主要依托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建设队伍强、水平高、学科深度交叉、综合集成能力显著的实验室,国家实验室针对我国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所涉及的核心技术问题和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是产业高端核心技术源头创新的最顶层设计平台,是引领地方新兴主导产业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标志性载体,是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

目前,在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与江宁开发区投资数亿元共同筹建的“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就是紧密围绕“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物联网和卫星移动通信研究等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目标而做出的重大投资,是南京探索创新政产学研模式和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大胆尝试,通过该项目的政产学研平台合作实施,将把南京打造成无线技术、无线人才和无线产业高度聚集、研发与产业化无缝对结的卫星式“中国无线谷”,这一新兴研发和产业平台的建设,是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是今后形成南京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载体.

政府主管部门还应结合本地区的支柱产业特点,由政府主导,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共同参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时构建高端层次的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或共性技术)研发共享平台(如昆山市政府牵头建设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模式),优化配置高校现有的科研基地资源,组建跨学科、跨校际的大型综合性公共研发平台,平台建设最终要打造成上中下游有机结合的完整创新产业链,促使粗放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转化,形成本土的产业特色和优势,使其真正成为产业核心技术不断向外辐射的重要基地.

3)以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科研成果转化载体,孵化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南京高校拥有多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现其本质上是一个提供优质创新创业孵化环境和高校科技资源的服务机构,通常不具备研发、转化及投资等功能,但高校可以利用园区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搭建的孵化服务平台,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政府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重大科研成果吸引创投、风投等各类社会资本,或与相关企业联合组建高新技术企业,或专利权人携研发团队注册企业人园进行低成本的科研成果转化试验,这是高校科研成果进入产业化前的重要培育阶段,也是初创型企业孵化成长的良好土壤,目前入园企业中,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所占比例非常小,因此,必须改变大学科技园房东式的场地出租赢利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低成本孵化功能,进一步建立大学科技园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衔接机制,制订和完善高校科研成果低门槛人园转化的评估标准,让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校科研成果孵化园同时,高校也可把大学科技园纳入到学校的大型公共科研平台建设范畴,使其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将大学科技园里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创业型小企业尽快扶持成地方上的战略性新兴高技术产业,需要政府和高校建立一种有效的共建和政策联动机制,在资金、场地、税收等企业发展要素上提供优惠的条件保障,并借助国家大学科技园这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小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使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家脱颖而出.

本文是一篇高校论文范文,高校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推动高校科技和学科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校及产学研及企业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校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高校学术论文怎么写
播放:31006次 评论:3923人

此外,国家大学科技园也可作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日前,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文认定了66家单位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并授牌,江苏共有9家单位人选,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南京市唯一入选的单位,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高度重视学生创业、实习工作,通过为创业学生减免房租、提供办公设备,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建设,并依托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园区优质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开展创业讲座和职业培训,受到了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4)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和行业研究院等产学研基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研发平台,高校除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四技服务(即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外,构建政府主导下的校企联合创新载体非常必要,目前,高校主要以与政府、企业共建专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方式进行政产学研紧密合作,这一模式,双方都有明确的合作内容和预期目标,可操作性强,但合作规模较小,技术辐射面较窄,很难形成产业集聚,可视作政产学研平台合作的初级起步阶段,在此基础上,要合力推动平台逐步升级,最终建成具有产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发展引导作用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实现源头创新至产业化为一体化的完整技术创新链.

从2006年初起,在我校与苏州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全面合作协议》基础上,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出资近亿元就地或异地共建我校苏州研究院和技术服务平台,随后,我校又相继与南通、常州和无锡市政府组建了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等,同时,我校还先后与国电南自、江苏中电、省电力设计院、徐工集团、南京红太阳集团、江苏新潮集团、海昌隐形眼镜公司、飞利浦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签署了共建产学研基地和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协议.

(3)鼓励大型或高新技术企业参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

客观上讲,地方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创新,仅仅依靠企业自已拥有的研发团队来攻坚突破,难度非常大,如果大型龙头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能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市场竞争规律,有针对性地参与高校的学科共建和企业技术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那么企业的自主创新就有了可靠的根基和强大的驱动力,同时,这样会使工科背景高校学科的专业设置更具实用性、更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例如,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4家走出国门的外经企业之一,和我校交通学院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共建关系,学校每年都向中国路桥输送大量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4)实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平台与企业共建共享.

目前,高校决策层和管理部门已高度重视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政策机制及大型仪器平台建设规划的研究与实施,但还局限于强调大型仪器设备在校内各院系之间的共享共建,缺乏校企之间的深人思考,因此探索创新该合作模式与机制很有必要,这样既可以避免校企重复购置高端研发设备所造成的资金浪费,提高现有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实际使用率,又能拓宽双方仪器平台建设的融资渠道,把钱用在刀刃上.

(5)在政府人才战略引导下,建立校企人才培养互动机制.

高水平、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和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要素,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倡导“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人才工程模式,以各类园区为载体,推动区县企业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同引进、培育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1)双方共同推出引才政策,高校可根据学科建设和科研需要,定向推出教授或研究员岗位,提供研发场所、科研团队、研发启动资金等;各区县或创业园区也可根据其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协助高校成立科技型企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和办公用房、创业启动资金等条件.

2)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高校科研人员要创新创业,应优先选择到签订协议的区县或企业,高校可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色,选派有专业知识特长的优秀年轻干部或教师到区县挂职锻炼,积极为地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出谋划策,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各区县应为高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相关的配套政策,也可选派创业成功、经验丰富的科技型企业家到高校担任教授或研究生导师,参与高校的学科团队建设,参与指导高校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研究生),促进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互动关系.

2011年6月,我校隆重举行首批16位“江苏产业教授”加盟东南大学受聘仪式,还分别与其所在企业签署了共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平台以及本科生联合培养的协议,聘任各位产业教授为我校的研究生导师.

3)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企业与高校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联合开展产业共性或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联合申报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共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校也可采取“订单”模式或开放课题为企业培养高端研发人才或紧缺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园区或企业应承担高校科研成果中试放大和产业化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转化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并积极创造条件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

2010年11月,我校与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签订了《东南大学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协议书》,依照协议,从2011年开始中元国际将每年接受我校建筑学院10名左右专业硕士生,同时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到学校作学术报告,同年12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江苏省电力公司就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进行了研讨,双方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和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及新机制.

2011年4月,我校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开创了培养高端型卓越工程师的新模式,旨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江苏省首个由高校与地方联合设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

4)引导和鼓励企业到高校设立奖学金或奖教金,用企业资金激励高校技术创新,为企业长远发展储备技术和人才,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把校企关系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6)通过各种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行业协会或学会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和人脉资源,可使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事半功倍,同时,积极发挥地方校友会在产学研活动中的桥梁和枢纽作用,挖掘资源,进一步拓宽产学研合作的沟通渠道.

总之,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历史时期,探索高校多元化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将有助于地方政府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高校资源,有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助于高校在区域科技自主创新中再立新功、再做贡献,同时,也有助于高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开辟新途径、提供新思路.

相关论文

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本文是一篇学报论文范文,关于学报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学报及高校及哲学。

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本文是一篇产学研论文范文,产学研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河北省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产学研及地方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