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大地上的新闻

时间:2024-03-31 点赞:42800 浏览:7996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广播电视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写在大地上的新闻相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新闻评论专业与广播电视及基层及新闻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广播电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我们的脚下沾有多少深入基层的泥土,我们的心中就有多少贴近群众的真情,我们的笔下就有多少感染读者的篇章.”这是云南省富源县电视台副台长曹振宇的夫子自道,也是他20年来心系百姓,扎根基层,在新闻战线创造出不凡业绩的经验之谈.

痴心不改、执着于一途,才能走向成功

1975年10月出生于富村镇的曹振宇,从小养成了独立、自强、执着的性格.1991年9月,他考取陆良师范学校,三年的学习中,他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快速地吸取着“养份”.1994年7月,他被分回富村乡村小学教书,五年后,被调到镇完小教书,随着发表的新闻作品数量的增多、质量的提升,他被借调到镇中心学校、镇政府、县委宣传部《曲靖日报》富源记者站工作,2007年4月正式调入富源县电视台,成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翻开了新闻工作的第一页.党校法律本科毕业后,现任富源县电视台副台长的他,继续就读于云南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身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经跻身于曲靖市文学艺术精品扶持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组专家行列的曹振宇,又成为富源县电视台第一个富源县委领导挂钩联系专家.

在富源这样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由于自然条件艰苦,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他的成名作《一个农民和七个残疾人的故事》发表于2001年8月31日《云南日报》,原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批示、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学习,这篇获5个省市县级一等奖的通讯让他在云南新闻界声名鹊起.特别是前不久他的事迹被《曲靖日报》、《富源潮》等报刊刊发后,《珠江网》上的点击率已高达20余万次.

通讯员的写作多为业余.而曹振宇数千篇的新闻作品、数百万字的创作数量,令大多数职业新闻人难以望其项背.

这个选择多元而有些浮躁的年代,没有多少人能够耐得住青灯一盏“爬格子”的寂寞.而曹振宇却在功成名就后依然独守清贫,这是许多人做不到的.也正因20多年不改初衷,曹振宇才得以同时在消息、通讯、评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诸领域均有建树.

曹振宇在电视新闻“走基层”专栏中记者感言的撰写,不仅为同行留下宝贵的学习和创作经验,更是自己人生追求的总结升华与反思.虽然新闻报道是易碎品,但不论时代怎样变化,乐于吃苦、求知若渴、永不自满的精神却永不过时.

用力多者功自成,勤思考者绩自丰.曹振宇的传奇故事也许会让更多人深思:一个普通人在现今的社会里怎样生活才能走向成功,在短暂的一生中如何度过才更有意义.

接上地气、沾上土气,笔下才有底气

“好的新闻,绝不可能来自发布会上的通稿,只有去亲身体会,才能写出触动人心的文字.到了基层,到了现场,到了百姓中间,接上地气、沾上土气,心里特别踏实,做新闻就更有底气了.写稿就不再像文件材料上的‘普通话’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百姓话’.‘走转改’让我们走得远、沉得下、蹲得住、扎得稳、问得透、采得深、写得活.”曹振宇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他把每次采访、写稿、编辑都当成是学习、锻炼的机会,按照“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走转改”要求,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尊重新闻规律,树立“精品意识”,撰写普通新闻题材时注意寻找新的“视角”,注意对传统的文章结构进行创新,努力拓宽视野,写出了像在省市组织的各类评奖中多次获奖的《69岁老农也高考》、《爱心跨越千山万水》、《在同一片蓝天下》这样的具有新活生命力的关注“民生”的新闻稿件和一些实际存在,但又极易被人忽略的新闻,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无论采访、写稿,还是编稿,他都立意高远、心思缜密、视觉独特,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一条条“活鱼”,使一些稍纵即逝的新闻变成了名篇佳作,使一些平凡的事迹变成生动鲜活、感人肺腑的故事.例如《69岁老农也高考》这篇新闻稿的出炉,源于教育局的通讯员送来的一条新闻.2006年6月8日,曹振宇在编辑《富源新闻》稿件时,将这条关于高考的新闻编在了当天的新闻中,在审片时一个特写镜头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画面中一个身着崭新的黄色夹克衫的60余岁的老人坐在考生中,时而用铅笔和碳素笔小心翼翼地涂抹着答题卡上的小方格,时而掩卷长思.高考结束,曹振宇从县教育局获悉:这个考生名叫潘家武,69岁,是老厂镇大格村委会宜树德村人,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全国普通高考,他的目标是报考政法大学.6月10日,经过120多公里的颠簸后,曹振宇和同事来到了潘家武的家,对这位古稀老人进行了深入采访.

“常言说:‘走不完的路,读不完的书’.像我这个年近70的老人,再读书也不可能对国家有什么贡献,可每当我看到现在有的年轻人成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我就觉得一定要以自己的行为对他们言传身教,所以,我决定一定要考上大学等”采访中,老农潘家武说的一席话曹振宇至今仍记忆犹新.高考成绩揭榜后,潘老的考试成绩通知单上写着语文38分、数学20分、外语36分、文科综合89分,总分为183分.这样的考分当然远远不够录取线,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却感动了全社会,云南省内的西南林学院成教院招培科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份不寻常的高考成绩出自古稀之年的潘老之手后,立即与富源县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通知潘老:只要老人愿意,可以破格录取他到该院读园林园艺专业!对于已在高考中名落孙山的潘老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家人原想支持他上大学,可老人意在攻读政法专业,最终放弃了这次上大学的机会.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这是我们一贯提倡的.”时任老厂镇分管教育的副镇长姚河东说,“老厂镇一带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许多农村孩子上完初中后就到矿上打工赚钱,对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些山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69岁高龄的潘老参加高考对当地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当地党委和政府也非常支持潘家武老人的做法.姚河东认为老人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全镇各界人士学习,只有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尚,才能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学习,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时任富源县教育局副局长孙富华接受采访时说:“潘家武老人参加高考,是全国高考制度放开年龄限制后,富源县出现的第一个高龄考生,体现了老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豪情,其中也隐含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青春无价观.这充分说明富源县崇尚科学,追求高尚生存境界的人多了,老人的行为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有极大的触动性、激励性、教育性,教育他们从小如何树雄心、立壮志,珍惜青春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主管部门将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对类似的人进行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两天的时间,他完成了整个采访任务,这条新闻也随之在云南电视台、曲靖电视台多个频道多次播出,在《曲靖日报珠江源晚刊》一版头条刊登,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善于抓住像《69岁老农也高考》这样的生活中的“活鱼”让曹振宇的新闻无数次地出彩.特别值得推崇的是他采写的“走基层”报道已经成为富源县电视台的一个品牌栏目,关注范围广、报道程度深、评价准确到位,无论是全县的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市民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记者感言更是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学生家长纷纷来电索要稿件作为作文范本.因为行文严谨、辞藻华丽的记者感言,让许多陌生人初次见到他都能叫出他的名字.他抓好电视主业,兼顾报刊杂志副业.《云南日报》在“高原周末”版头条发了他的报告文学《生命的壮歌》,《人民代表报》在一版头条发了他的报告文学《烤烟收购引发富源首例质询案》,《曲靖日报》在2006年发了他126篇稿件,其中8个上了一版头条,《胜境文艺》2013年3期一次性发了他的3篇报告文学等

工作中的“勤”使他能及时洞悉世事变化,而善于“思”则使他源源不断地获得了写作灵感.经过努力,目前,他已用凌霄、向天笑、曹笑等10余个笔名在《人民日报》、《中国影视文化》、《人民代表报》、《中国国土资源报》、《边疆文学》、《滇池》及省市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报告文学及新闻作品等1000余篇100余万字.调入富源电视台工作八年来,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其中有2篇电视业务理论文章在国家级刊物《中国影视文化》上发表,2件理论作品获市级奖励.散文《家住珠江边》获“全国青少年文化活动周”征文大赛一等奖(云南唯一获此奖项者),同时连获第六届、第七届《云南日报》通讯员好作品一等奖、五届曲靖市委宣传部组织评选的“优秀外宣作品”奖.从2005年至今,共有100余件作品获国家、省、市一、二、三等奖.特别是2009年,他与马超联合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春潮涌动画新锦,戛拉山寨换新颜》获得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国际影视文化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纪录片铜奖;2010年,他与马超联合拍摄的电视专题片《深山沟传佳音,濒危水语有传人》获得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国际影视文化协会主办的“展现辉煌”全国电视纪实类节目铜奖.长消息《69岁老农也高考》,短消息《在同一片蓝天下》、系列报道《记者蹲点日记:阿达格水事》等10余件作品分别获得云南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一、二、三等奖,从而成为富源电视台发表理论文章、获市级以上各种奖励最多的记者.

笔耕不辍花飘香.十几年来,他有30余篇作品被收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让人生更美好》等作品集,中篇小说集《凤凰窝里有狼烟》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长篇小说《为什么吃亏的总是我》即将出版发行.

摆脱看客心态、娱乐心态,才能肩担道义

脂粉何如泥土香,质朴自然胜矫情.媒体是社会的精神脊梁,责任媒体需要百姓情怀,我们常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誉毁忠奸”.曹振宇认为:记者要摆脱“看客”心态和娱乐心态.“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要站在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立场上,不能把自己当做局外人.要把解决问题作为报道的出发点,把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有利于消除社会矛盾、有利于凝聚发展力量作为报道的落脚点,要俯身下基层,一头汗、两脚泥,俯下身子抓活鱼,要严把每一字、每一句,营造舆论正能量;要自觉履行职责使命,热情讴歌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民群众,科学对待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问题,真正做时展的观察者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建设者,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为推进时代进步鼓与呼,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

关注弱势群体一直是他工作的重心,他善于抓住生活中的这些“活鱼”,通过深入持久的跟踪报道,让后所镇的淋巴癌患者杨德飞、竹园镇的神经母细胞肿瘤患者杨楠等人在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下摆脱病魔的困绕、走出阴霾的心路历程,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对大河镇恩乐村委会凡泥弓村崔红武兄妹生活困境的报道,让他们兄妹四人在县法院、扶贫办及大河镇党委政府的帮扶下,告别了摇摇欲坠的瓦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平房.

“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新闻事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走基层,关键是要走出心里的那堵墙,走进老百姓心中的那扇窗.走基层,就要做到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群众方法、群众意识和平民情怀永远不能忘记;怀真感情、动真脑筋、下真功夫,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强化群众视角、运用群众语言、回应群众关切,做一名脚上永远沾满泥土,永远讲实话、讲真话、讲家常话,才是记者的终极追求.”

曹振宇认为,尽管交通工具发达了,通信工具先进了,但无论条件怎么改善、环境怎么变化,都代替不了亲临现场、亲眼目睹、亲身感受.要拉近同群众的距离、真正融入群众,就不能做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蹲在机关的“办公室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人在情不在、身到心不到”的“走形式记者”.“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曹振宇一直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也勉励他人.

“我觉得‘走基层’这个栏目办得比较好,特别曹振宇做的新闻字里行间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闻得见汗水的味道,传递出百姓的热切期盼,这样的新闻老百姓愿意看,这样的记者值得尊重.”一位姓钱的观众对富源电视台开办的“走基层”专栏这样评价.正是由于他经常深入基层,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边走、边看、边思考,才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令观众难以忘记的新闻,才获得了如此高的评价. 脚踩大地、心怀百姓,才有精彩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深的感悟在基层,最鲜活的新闻在基层,最动人的新闻在基层,最好的新闻在脚下.“‘走基层’不容易,奔波在路上,顾不上家庭、顾不上妻儿,对于父母更只剩下牵挂;到一线不轻松,天寒地冻是伴随我的风景,酷暑路遥是送给我的礼物,但火热的一线、生动的基层、朴实的群众,让我停不下这脚步,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让我们一起走进农家、走进群众.用我们坚实的脚步,丈量热情的土地;用灿烂的微笑,传递真心的问候;用暖心的话语,拉近心与

这是一篇广播电视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与写在大地上的新闻相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新闻评论专业与广播电视及基层及新闻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广播电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心的距离;用勤劳的双手,播撒希望的种子;用政策的阳光,照亮群众的新生活.”曹振宇总喜欢这样说.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曹振宇分管的外宣工作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连续59个月无倒数名次,且有19个月名列全市第一名,其他月份都在第二至第五名之间,圆满完成了县委宣传部下达的外宣任务,结束了富源台在全市排名倒一的历史.无论在云南台、还是在曲靖台播出的新闻稿,在全台20名参与考核的记者中他本人连续七年都是第一名,个人每年所占分值均在30%以上.

成绩属于过去,脚下的路还很遥远.2011年3月,曹振宇被任命为富源县电视台副台长,但他仍坚持走进基层“接地气”、深入一线“抓活鱼”.2012年9月,他组织策划并参与拍摄的《“板凳教师”感动山乡》在省市台多次播出后反响良好,在2013年8月的云南省广播电视政府奖评比中获长消息类一等奖.专家们评价:这篇作品策划深入到位,谋篇布局匠心独具,创作手法独到新颖,画面精美耐看、视觉冲击力较强,特别是在所有参赛作品中唯一运用了记者感言,精确到位、文采飞扬、发人深思.曹振宇向我们讲诉了他曲折的“接地气”的采访经历:2009年9月份,我和同事马超到黄泥河镇戛拉村委会拍摄反映该村新农村建设先进事迹的纪录片《春潮涌动画新锦,戛拉山寨换新颜》.一个周的时间,我们走遍了该村委会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熟悉风土人情、了解社情民意,期间,我们背着摄像机、扛着脚架,或在悬崖峭壁间攀爬、或在玉米从中穿行,曾在无路可走时跳下了十多米高的地埂,摔伤了脚、划伤了脸、磨破了手,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来到了距村委会约四公里远的不通公路的箐脚村.当晚住在村民家,第二天一早,我们起来拍摄晨雾中的小山村,一个四十余岁的穿着青色西装的中年男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他一手拿书、一手拄着一张椅子,脖子上挂着一个哨子,艰难地向村外走去.村民小组长告诉我们,这个中年男子名叫张坤,22岁那年患上了髋关节结核,造成腿部残疾,今年49岁,是村中唯一的代课教师,他每天的目的地就是村子下面的隔着一条河的小学校.拖着残疾腿脚的他虽不能站着讲课、也无法敲钟上下课,只能坐在小板凳上给孩子上课,只能吹着口哨指挥学生上下课,但这一坐、这一吹就将近20年.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有20多个学生,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等课程都是张坤一个人承担.

大山深处的箐脚村是一个边远贫困的小山村,全村有56户240人.回想刚代课时的情景,张坤说,当时教室是一间快要倒塌的茅草棚,桌椅是拼凑起来的,一块小黑板已经挂了多年.他担心在茅草棚里上课太危险,便多方争取,在山脚下的小河畔建起了一间20余平方米的小平房.

张坤的事迹让曹振宇一直铭记于心、难以释怀.从那时起,他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着张坤的工作、生活状况.2009年,他以《乡村小学的哨声》为题,在电视、广播、报纸上对张坤的事迹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宣传.

2011年10月份,张坤不顾腿脚不便爬上桌子去换教室的玻璃,不小心摔断了腿骨,被送到县医院医治.他着急自己养伤期间没人给孩子们上课,直到校长去看他时说会代他上课,才放下心来.这些年,箐脚村小学先后聘请过3位代课教师,都因为环境艰苦、报酬低而离开了,只有因无法站立敲钟而只好改用吹着口哨声上下课的张坤,不计得失地一直默默坚守在讲台上.这些年,他很少走出村子,唯一一次到县城,就是摔伤后被送到县医院医治.2012年教师节前夕,我们邀请云南日报社曲靖分社社长晋立红一道,再次深入该村对张坤进行了采访,这条新闻也随之在云南电视台、曲靖电视台多个频道多次播出,在《云南日报》、《曲靖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

曹振宇向我们敞开了他由感动而升华的心路历程:“采访完‘板凳教师’张坤后,我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我想做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因为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记者应该就是这样,而且一个裤腿上永远沾着泥巴的记者是幸福的.”“我觉得除了要带着情怀走基层,更要带着思考走基层.基层在哪?只要有百姓心声的地方,只要有需要弥合误解的地方,只要有人间大爱、有诚信、善良这些社会正气需要弘扬的地方,就是我们该去走的基层.‘走转改’是一种回归,它不仅是采访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如果每个记者能在内心完成这样一种洗礼,真正懂得了我们该如何去做记者,带着情怀和思考去做记者,不管屏幕上有没有打上‘走基层’的标识,我们所做的其实都是已经带了走基层烙印的报道.”电视新闻《“板凳教师”感动山乡》的记者感言释放出了许多正能量,催生了无数个人生瑰丽梦想,那些脍炙人口的语言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陪人依窗读,照人赴锦程;默默发光热,从不慕虚名.常年摸爬滚打在穷乡僻壤,艰苦的环境和艰难的工作,让张坤尝到了煎熬的滋味.而孩子们充满渴求的稚嫩目光,让他懂得了坚守的意义.班里的孩子们是他最大的牵挂,三尺讲台给了他战胜疾病的力量.他不会说那些漂亮话、场面话,不会干那些面子事、应酬事,更不会八面玲珑、溜须逢迎,但他却用一种朴实、一种纯真诠释着一个教师的职责.他用信念和生命托起山村孩子心中希望,他就是把牧童引向山外的那个吹笛人.他的事迹看起来很平凡,但是做起来却是很难,坚持下来则更难.他用青春、智慧、汗水和坚守,20年如一日“玩命”教书,甚至忍受着面临死神病魔的折磨,编织着乡村孩子绚丽多彩的梦,这种美丽不是金钱和物质能够换取的,而且完全靠着一种职业精神,一种“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精神来支撑.他用一贫如洗的人生抒写着教育的篇章,他用甘忍贫瘠的坚守诠释着教师的职责,他扎根农村,用身、用心无私奉献,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人生传奇,展示了给那些乡村娃娃们传道、授业、解惑这种特殊美.平凡中溢满爱心,淡定里充满高尚,张坤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感动与感悟:他就像是石阶,引领着学生一步步向上攀登、脚踩大地、仰望星空、放飞梦想.”

新闻永远在路上.20年来,曹振宇脚上沾满泥土,心里装着百姓,不讲“普通话”,只将百姓话、家常话,在“精彩元素”十分有限的富源县,发掘出一篇又一篇精彩的作品,也书写了他有声有色的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彭中玉

相关论文

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本文是一篇农业科技论文范文,农业科技类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农业科技及农业。

把文书写在大地上

本文是一篇自动化论文范文,自动化类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把文书写在大地上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自动化及农田水利及科学院方面的的大学硕。

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这篇自然论文范文属于现当代文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自然有关学士学位论文,与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相关自考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适合自然及。

大平台到“新闻眼”

这篇事件论文范文属于新闻学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事件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与大平台到“新闻眼”相关新闻中级职称论文。适合事件及新闻。

写出更鲜活的新闻

关于基层及国家级及新闻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基层类新闻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写出更鲜活的新闻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对写作基层论文范文。

大数据时代新闻特性的变化

这篇数据论文范文属于西方新闻理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数据类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大数据时代新闻特性的变化相关广播电视新闻学论文。。

根治海河屹立在华北大地上的丰碑

此文是一篇工程建设论文范文,关于工程建设相关论文范文文献,与根治海河屹立在华北大地上的丰碑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