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接受视角看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翻译

时间:2024-02-03 点赞:53781 浏览:11199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读者论文范文,读者类论文范文素材,与读者接受视角看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翻译相关毕业论文提纲。适合不知如何写读者及译文及色彩方面的社会语言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读者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中英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使用存有很大的文化差异,译者在色彩词的翻译转换中应从读者接受出发,采取灵活有效的翻译策略,激发读者产生如原作一样栩栩如生的意象,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

关 键 词 :读者接受 文学作品 色彩词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中英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使用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作为跨文化文学传播活动重要环节之一的译者,在色彩词的翻译中能否也像画家那样进行创作,把抽象的文学语言物化为视觉形象,激发读者产生如原作一样栩栩如生的意象,获得同样的审美体验?

针对使用上的文化差异,不能将色彩词的互译只看作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直译、硬译等简单的互译转换,已无法达到贴切、准确移植源文化,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应考虑“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不仅要透过原文的语义内容,感知原文描写的形象,而且还要关照文化模式的转化;同时,还应从读者接受角度剖析成功的文学翻译达到成功的策略所在.

一、灵活对等

有些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文化形象对源文化读者来说都十分陌生,而且,作者也无意通过这一形象来刻画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还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在使用或与其他一些词搭配时,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表达法,其含义也就不再是字面的意义,而是引申或比喻意义,从而造成中英语言中色彩词象征意义的空缺和不对应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必生吞活剥地译出,否则势必造成翻译中的信息超出,而超出的信息会引起文化冲突,难为读者接受.译者可以进行灵活对等――省其色,译其意,用译文中文化意义较淡的词汇去再现源语词汇的主要意义.例如:

例1: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而且托他给自己绍介绍介,去进自由党.(《阿Q正传》)

译文:He had written an extremely formal letter,and asked the Imitation Foreign Devil to take it to town,he had also asked the latter to introduce him to the Liberty Party.(杨宪益译)

“黄伞格”对于现今的中国读者来说都相当陌生,它实际上是一种写信的格式,信的书写方式使信的文字排列像一把黄伞的伞柄.黄伞是以前官吏使用的仪仗,这样的书信格式表示了对对方的恭敬.作者的意图显然不在书信格式本身,而是为了突出赵秀才对举人的巴结和恭维.因此,杨宪益先生的灵活对等处理(an extremely formal letter,非常正式的信)是可取的.

例2:她最爱和名人唱和,也很赞成新党,像础翁这样的学者,她一定大加青眼的.(《高老夫子》)

译文:She loves to exchange views with men of repute,and is all in four of the new party.She would certainly look with great four on a scholar like yourself.

例3: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罢,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伤逝》)

译文:The gatekeeper eyed me scornfully,no doubt on account of my shabby clothes.(杨宪益译)

《晋书阮籍传》载:晋代阮籍以白眼看他憎恶的人,用青眼看他器重的人.后来“青眼”就被用作表示器重和喜爱;“白眼”表示憎恶和瞧不起.可见,在中国文化中,“青眼”和“白眼”的用法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生搬硬套地直译成“blue eyes”和“white eyes”会造成严重的误读.杨宪益先生用语义解析取代源文化信息,译文取了源语之“神”而略去了源语之“形”,简单易解,不会感觉文化障碍的存在.

二、文化传真

如果原文中色彩词所在的语境突出了色彩词所蕴含的文化色彩或意象,并且这种色彩或意象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加深读者对原作品人物或主题的理解,那么译文应尽量保留源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色,进行文化传真――直译加注释.如汉语中的“送红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色彩.它既可以表示过年时长辈为表达对晚辈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而给晚辈的喜钱,也可以表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贿赂给他人的钱财.在具体语境中,译者就需要以直译与注释相结合的方法,把“红包”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准确传达给读者.

例4:黄三就在他桌旁坐下,向桌面上一瞥,立刻在一面镜子和一堆乱书之间,发见了一个翻开着的大红纸的帖子.(《高老夫子》)

译文1:Huang San sat down by his desk,glanced at it and promptly spotted,between the mirror and the clutter of books,a scarlet invitation card which was open.(杨宪益译)

译文2:Third Huang sat down next to the desk and glanced at the chaos all over the top.His gaze immediately fell on a bright red appointment card that lay half open between the mirror and a clutter of books.(莱尔译)

例句中,两位译者着眼于读者立场,觉得有必要把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表达介绍给英语读者,故都采用了文内解释,尽可能贴近源文化,既保留了“红”的文化内涵,提示读者:中国文化中,这种帖子要制成红色的,以表“喜庆”.同时又解释了这种“大红纸的帖子”是“invitation card”或“appointment card”,从而保证了文化信息相对完整的传递.

例5:A few minutes after the hour had struck something moved slowly up the staff,and extended itself upon the breeze.It was a black flag.(Tess of the D'Urbervilles,Hardy)

译文1:钟声打过之后,又待了几分钟,高杆上慢慢地升起来一样东西,在风里展开,原来是一面黑旗.(脚注:黑旗是执行死刑之标志,死刑在监狱执行之后,黑旗立即在监狱上方升起.)(张谷若译)

译文2:8点过了几分钟之后,有一件东西顺着旗杆慢慢升起,在微风中舒展开来.那是一面黑色的旗子.(郑大民译)

显然,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说,带有脚注的张译比没有进行脚注的郑译更佳,译文直观地引进了源语文化,将“black flag”直译为“黑旗”.这种文外解释既提醒读者关注相关文化信息,又使读者顺利地获取了文内缺省的色彩文化,助推了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熟悉和接受.

三、视点转移

中西色彩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以不同的色彩词表达同一内涵上.当目的语中找不到与原作品中相对应的颜色词,而采用直译法会使读者不知所云或不为目的语读者接受时,可转移视点至其他颜色词,进行色彩转换.在充分把握源语中色彩词的内涵基础上,找到目标语中内涵对应的颜色词并作相应的替换,以求既忠实原文意义,又表达生动,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

例6: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等(《祝福》)

译文1:In less than half a year her hair began to turn grey,and her memory became much worse等(杨宪益译)

译文2:Before half a year was out,her hair began to turn grey and her memory slipped dramatically等(莱尔译)

例7:等when they met he did not scruple publicly to insult Mr Clare,without respect for his gray hair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译文1:后来碰见老克莱先生等他对老克莱先生满头苍苍的白发,毫不尊敬,一点顾虑也没有,当着大众,把他侮辱了一顿.(张谷若译)

译文2:后来他们两人再次相遇等小德伯根本不管克莱尔老先生已是满头白发理应受到尊敬,竟然肆无忌惮地当众侮辱了他.(郑大民译)

中文说“头发白了”,但是英文中习惯说“turn grey”,映射了中英色彩词的使用习惯,翻译中要关照这种用色习惯,进行准确转换.

四、虚实互换

中西文学作品中,有些色彩词的内涵意义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纵然这些色彩词没有出现但涉及与它们有关的事物时,会自然令人联想到这些颜色.如中国文化中,说起“孝衣”,就会让人想到“白色”;西方文化中,提到“悲伤”就会令人联想“蓝色”.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的相同事物可能会引发不同的色彩联想,导致文本误读.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根据目的文化的习惯、具体语境或文本还原的需要,虚实互换,添加或减少颜色词.

例8:但仰面一看,门旁却白白的,分明帖着一张斜角纸.(《孤独者》)

译文:However,when I looked up,I saw a strip of white paper stuck on the door.(杨宪益译)

鲁迅先生写到“斜角纸”的时候,在文中加了脚注:斜角纸,我国旧时民间习俗,人死后在大门旁斜贴一张白纸,纸上写明死者的性别和年龄,入殓时需要避开的是哪些生肖的人,以及“殃”和“煞”的种类、日期,使别人知道避忌.虽然“斜角纸”中没有颜色词,但有了脚注,中国读者还是很容易在接受过程中将“白色”的内涵与“斜角纸”联系到一起.而对英语读者来说,如果只将“斜角纸”直译出来,读者无法还原原文的文化内涵,无法了解在当时的情形下应贴白色的“斜角纸”.因此如果在翻译时,增添上色彩词“白色”,情况就不同了,英语读者会了解到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丧事中不可缺的颜色.因此,杨氏夫妇的翻译“a strip of white paper”,是可取的.

例9:“那‘小畜生’不分青红皂白,就夹脸一嘴巴等.”(《离婚》)

译文:“But that Young Beast wouldn’t distinguish black from white.He ge me a slap on the cheek等”(杨宪益译)

原文中“青红皂白”的三个颜色字“青”、“红”、“白”在译文中减换成“black”、“white”,完全是表达习惯需要,也是译文读者的接受需要.

由上文分析可见,文学作品中的色彩翻译并不仅仅是原著的字面翻译,它的生成还受到读者接受的影响.译者是特殊的读者,他的阅读是为了把源语文本中的色彩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让他的读者来接受.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受制于源语文本的规定范畴,没有任意挥毫的权利.他要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来关注他的读者,时时刻刻要考虑他的读者是否能够接受他的选词造句,并考虑异域的特殊色彩文化以哪种方式介绍更加合适.因此应把色彩的翻译作为影响读者文本接受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在文本阅读中采取得当有效的翻译策略,才会做到使译文对译文读者同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能一致,再现原文的色彩和韵味,保留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智芹:《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傅雷:《翻译经验点滴》,《文艺报》,1957年第10期.

[

此文是一篇读者论文范文,读者类论文范文素材,与读者接受视角看文学作品中色彩词的翻译相关毕业论文提纲。适合不知如何写读者及译文及色彩方面的社会语言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读者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 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4] 孟昭毅、李载道:《中国翻译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陈玲美:《中英文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 鲁迅,杨宪益、戴乃迭译:《呐喊》、《彷徨》,外文出版社,2000年版.

[7] 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Translated by William Lyell.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8] 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9] 托马斯哈代,郑大民译:《苔丝》,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10] 马克吐温,孙淇译:《汤姆索亚历险记》,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

作者简介:

程绍华,女,1965―,辽宁沈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语言学,工作单位: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陈阳,女,1981―,辽宁海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相关论文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思维与视角

本文是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关于古代文学作品类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思维与视角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古。

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

本文是一篇文学作品论文范文,文学作品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欣赏课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学作品及文学。

黑人文学作品看黑人自我意识的提升

本论文是一篇黑人类有关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关于黑人文学作品看黑人自我意识的提升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黑人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