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学理扫描

时间:2024-04-17 点赞:45081 浏览:8586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文学理论论文范文,关于文学理论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2016年文学理扫描相关毕业论文题目。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及文艺理论方面的社会语言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理论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一、从宏观到个案:

对新时期30年文学理论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2009年是改革开放30年,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对新时期文学理论成就的总结和问题的反思是2009年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对成就的总结主要是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各个发展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征的概括.童庆炳把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成就纳入新中国文学理论的整体格局中加以观察,认为新中国60年文学理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头十七年(1949-1966)主导倾向是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时期,但也存在着另外一种受压制的呼唤人与人性、探求艺术规律的倾向.“”十年(1966-1976)是意识形态霸权的文学理论话语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9)是文论转型与发展时期.这三十年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反思阶段(1978-1984)、追求文论自主性阶段(1985-1990)和综合创新阶段(1991-2007).钱中文与童庆炳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分期有所不同,但概括大体相似.他把新时期文学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89年,文学理论从拨乱反正走向独立自主,第二阶段是从1990年到世纪末之间,在文化研究的输入与大力影响下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新形态,第三阶段是新世纪开始至今,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我国文学理论加强了本土化也即中国特色的进一步探讨,继续文学理论多样化的建构.刑建昌对新时期文论30年的历史分期与钱中文相似,但概括有所不同.他认为这30年经历了一个以主体性话语和审美主义话语为底蕴的理想主义言说,到以文学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的建构、文学理论作为人文科学如何可能的追问,再到文学理论的元理论与反思性成为普遍的文化症候的过程.事实上,本年度出现的一批对文学知识如何成为一门科学进行追问的著作,如余虹《北京大学出版社)、赵勇、李春青《反思文艺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刘俐俐《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王汶成《文艺学的当代境遇与问题》(山东大学出版社)等,正体现了文学理论从理论建构到元理论反思的自觉.

在这一轮对新时期文学理论的清理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对30年来某一文学理论话题流变的探问中所折射出来的理论症候和文化语境的分析,因为宏观考察常常着眼于大的文学论争和热点话题的转换,只有在具体的个案分析中方可洞悉学理演进的轨迹,并对文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症结性问题适时做出诊断.有人反思了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主体间性讨论中的越界与含混,指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理论推进被改写成了纯粹精神领域的理解、同情及审美主义打发,把主体间性推进的中国针对性从社会人间转至天人之间,从而导致主体间性所固有的规范性内容失落和社会视野被遮蔽,错失了主体间性视野矫正传统自律论美学的真正突破面.这就揭示了我国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演变过程所借重的学术资源的混杂以及理解上的偏差.有人剖析了形象思维在中国当代文论中的演进和沉寂,指出形象思维说原本来源于俄苏文论,是与抽象思维相对举的概念,适用于表示艺术是一种特殊认识这一理论发展阶段.当过了这一阶段时,形象思维说就似乎寿终正寝了.如今,在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文艺的认识属性时,在旧的理论范式下产生的形象思维说也失去了文学阐释的效力.上述研究表明,我国新时期文学理论还缺少自身的语境意识和问题意识,常常无选择地引荐国外文学理论及其命题并加以简单地套用,虽然在整体上走向了开放与包容,但是没有更多地形成文学理论研究中的结构性变化,在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中以新的生成物作用于本土,并返还给世界.

二、本质主义还是建构主义:

文学理论知识生成路径的讨论

按照罗蒂的说法,“离开了其与人类需要或意识或语言的关系,就不存在像一个与X的实际存在方式相符的描述这样的东西.”反本质主义就是放弃内在与外在、内在核心与边缘领域区别的企图.我国建国以来的文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追寻文学的内在本质、试图建立起关于文学的包罗万象的体系性知识的冲动.而随着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又有人否认对文学进行概括的可能性,把文学视为一种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有无本质,本质和本质主义的关系是什么,自然成为需要探讨的问题.2009年爆发的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反映了这种状况.陶东风是建构主义文学观的倡导者.他认为本质主义的文学观的核心是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先验的、非历史的、永恒不变的.建构主义反对本质主义,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关于文学本质的言说.建构主义的文学理论并不完全否定本质,而是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文化与语言建构,坚持本质只作为建构物而存在,作为非建构物的实体的本质不存在.南帆等人则主张一种关系主义的文学研究,“根据‘关系’考察事物――‘关系主义’成为一个接替‘本质主义’的概念.‘关系主义’的定位不是事物的内在结构,而是考虑诸多事物之间的彼此关系.”关系主义视文学为历史的、多维度的、不断地扩张和转移的存在物.王晓华则倡导一种“实质多元主义”,“对于任何已有的和新生的文论体系,我们都要看它是否承认自己是多元中的一元.等从实质多元主义的角度看,任何文论体系作为能指的有效性都最终显现为理论对话和理论竞争的‘历史效果’,因此无人天然地有资格以共同体的身份说话.”应该说,如今从一个先定的理论预设出发推衍关于文学的系统知识的体系化冲动仍然并不鲜见,但刻板地坚持本质主义,对文学进行抽象的、超历史和超文化的追问的做法已不多见.如何告别狭隘的本质主义,但是又不放弃对文学的有限设定与概括,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所以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需要走出以假想的共通、平等为基础的‘主体间性’妥协,建立以对方为他者的对话关系,即把自己的理论阐释建立在有他者存在的对话语境中.建构论与本质论在学理上的不矛盾性显示出这种论争主要不是学理的,而是特定文化立场与态度的差异以及冲突.”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说明,多维度的文学理论知识生成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常态.而从独断式先验演绎,到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再到对概念陈设或知识本身的理论前提进行勘察,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历史性进步.

三、文学基本原理与范畴研究:以再现说为例

9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时尚,文学基本理论研究反而显得吃力不讨好,理论探讨严重滞后于文学现实和文学经验.本年度则出现了重新重视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趋向,一些新的问题被提出,一些重要的范畴如再现、真实等得到重新审视.在这些讨论中,研究者注意把研究对象纳入一定的历史界限之内,留心表象与实践之间的离异现象,在彰显文学理论基本概念论辩的历史特殊性的同时,又通过对其中论辩方法的剖析引申出可供借鉴的历史教训.比如有人通过对再现说的思考发现,在中国当代文论发展中,再现说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容,既包括了反映论、真实论、典型论与典型环境论,也包括从认识论转向历史哲学、以进化论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要求典型环境.但是当下对再现说的反思又有离弃认识论的倾向,其实反思再现说并非要抛开背后的认识论,而是要在包容的基础上引入审美论,追求将思想化为情感,以有限的活生生的形象,展现无限的具体生动的人与世界.这个说法值得重视.再现说涉及文学创作的审美规范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再现说一统天下,主张按照原形方式描写生活的现实主义审美范式受到推崇,而贬低其他非写实的审美范式.反思再现说,需要把文学再现置入文学话语指涉的更大的框架中加以观察.有人认为再现对文学的适用性是有限度的,再现与否并非文学的本质.传统现实主义的再现观实际上体现为对某种可理解和可接受的秩序的服从,虽然现实主义文学常常具有批判现实社会的意义,但是这种批判却完全依赖背后的“宏观叙事”,也就是用一种话语秩序来对抗现存的秩序,而秩序本身则是永恒的.而非再现的现代主义文学则常常是对秩序的颠覆,它要求取消任何对文本进行限制的意识形态.它所反对的不是某个具体的秩序,而是秩序本身.真实论是再现说的核心.在这一波再现说的反思中,真实论重新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如同有人所指出的,传统的真实观是人类的生存根据,也是人类精神领域、道德观念、价值判断等方面合法可信的前提.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真实发生变异或变形,鲍德里亚所说的拟像与仿真大量涌现,这就需要重建真实观念.

对再现说的反思虽然从一个侧面昭示着我国文学理论基本原理研究在学理上的进展,但是有的说法多少还带有旧式理论模式的印记.从文学符号指涉的角度看,文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虚拟指涉.即便是所谓现实主义文学,也只是提供了一种拟真实的叙述效果而不等于外界事物本身.我国流行的再现说直接指认了文学符号与外在现实的对应关系,实际上是把文学指涉单纯地归结为外指涉,即把全部文学写作视为展现事实、通过文本追溯事件的行为.没有意识到这类文学只是文学中的一个种类,它追求按照时间、因果序列把事件各个部分联系起来,造成一种拟真实或仿历史的叙述外观.其实还存在着其他多种不能归入再现类型的文学,如主要追求文本内指涉的现代主义文本、文本自指涉的后现代主义文本等.对再现说的研究还表明,文学理论研究的学术进展不仅在于提出新的话题,还在于不断地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既有的、甚至古老的话题.


四、实践存在论美学之争

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的前景

本年度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还爆发了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的问题.以董学文、陈诚为代表的一方认为朱立元等人倡导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理论“对个体的‘人的存在’的极度张扬,实际上已经走向了精神本体论和审美唯心论,走向了某种极端的唯心主义.‘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外表的遮掩之下,通过反对主客二元对立和寻求个体生存为幌子,完成的则是对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瓦解.”他们认为,马克思的“实践”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这两个概念隶属于不同的思想体系.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理论“直接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以朱立元、刘旭光为代表的另一方则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包含了存在论的维度.马克思早在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提出之前,“已经在实际上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本体论’的实体性思维和追求,并以自己与实践观相结合的独特方式,为现代存在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马克思一开始就对实践作广义理解,他从来没有将实践含义仅仅局限于物质生产劳动,而是认为实践还包含了政治、伦理、宗教等人的现实活动,以及艺术、审美和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劳动.实践存在论美学之争一方似乎有自命为正宗而裁定对方为异端,而另一方又不甘心被视为异端而同样声称自己为正宗的嫌疑.而在笔者看来,即使借鉴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重新发掘和揭示马克思学说中被以前的解释框架所遮蔽的思想内涵,也未尝不是一条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况且海德格尔本人也承认其受到马克思的影响.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先例,比如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广松涉对马克思关系本体论的诠释就得益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从更大的范围看,这场争论涉及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美学的理论立场和方法.有学者一方面承认中国学者注重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整体性及它同马克思学说其他部分的关联性上来研究问题,把文艺理论和文艺问题纳入相当广阔的现实生活空间和理论思维空间来考虑,在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西方文艺思想的比较与化合中,极大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视野和探索领域.但同时又指认一些学者放弃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同西方流行的文艺学说拼接起来,声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还有学者进一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本体论、生产论、价值论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统一,而那种把辩证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抛弃的论调是与在文艺理论上拒斥认识论和本质论紧密呼应的,辩证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抛弃导致文学本体论、生产论、价值论与作为基础的认识论之分离.可见,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中出现的争论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不同判断,乃至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的不同看法,有很大关系.

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确实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处于不景气的状态,一方面,研究队伍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年轻一辈研究者偏好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老一辈研究者则侧重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本土化和当代建构的过程中,对何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理,要不要、能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统命题和当代文艺现象甚至当代西方某些文艺理论形态相结合等问题上争论不休,其中有时还参杂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和争执,制约着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五、文学批评:危机与出路

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本年度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有学者注意到,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仍然没有走出对外国批评理论的照搬、模仿、阐释和接受阶段,多数人没有贯穿自己学术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学批评原创力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者们开出了各种方案.有人认为需要重新厘定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位置.我们以前总是以为理论的普遍性意义永远大于对个别作品的论述解释,批评只是理论武器的操练场.实际上,从20理论生成的路径看,文学批评既是审美观照,又是思想形成的过程,因为建基于具体文学现象审美阅读之上的文学批评,一方面是对浸润在作品中个体独特生命体验的发掘,另一方面又再现了个别作品与艺术概念的关系,建立了新的艺术概念.有人则把文学批评视为一种质疑过程,是对现成的影响社会公众和专业人士的文学规范、机制、惯例、评价体系等提出质疑、询问,在解构新闻消遣性批评营造的文学神话的同时,重新建构一种积极的文学鉴赏系统.还有人认为,在当下“文学表扬家”和“酷评”两种“异端批评”环境下,文学批评的判断力、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挑战,所以要重申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回到文学本身,回到批评的本真状态.从审美的视角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走进作家及其精神世界,在发掘作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的同时,去发现文体、语言、艺术境界和氛围等艺术含量,特别是两者的结合.

以上研究触及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某些症结,对于É

此文是一篇文学理论论文范文,关于文学理论相关论文范文素材,与2016年文学理扫描相关毕业论文题目。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及文艺理论方面的社会语言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理论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70;后开展文学批评无疑大有裨益.但是还要看到中西方文学批评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家相当一部分是文学史专家,还有少部分属于思想史专家.文学理论依托于文学批评和文本分析得以生长,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共生共荣的一体化趋势.而我国限于狭隘的学科壁垒,文学理论和具体的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既缺乏相应的文本依托,也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这是我国文学批评发展受限制的另一重要原因.

注释:

(1)童庆炳:《走向新境:中国当代文学理论60年》,《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

(2)钱中文:《三十年间》,《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3)刑建昌:《文学理论30年――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考察》,《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

(4)吴兴明:《文艺研究如何走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讨论中的越界、含混及其他》,《文艺研究》2009年第1期.

(5)高建平:《“形象思维”的发展、终结与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第5期.

(6)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胛某霭嫔992年版,第141页.

(7)陶东风:《文学理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文艺争鸣》2009年第7期.

(8)南帆、练暑生、王伟:《多维的关系》,《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

(9)王晓华:《走向实质多元主义的理论建构――我看本质论与建构论之争》,《文艺争鸣》2009年第5期.

(10)高小康:《建构论与本质论:为承认而斗争》,《文艺争鸣》2009年第5期.

(11)王坤:《“再现说”反思》,《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

(12)钱翰:《文学的再现问题中的意识形态》,《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2期.

(13)赵敬蓉:《“真”的真实与“假”的真实――论现代社会中“本真”与“仿真”的差异》,《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5期.

(14)董学文、陈诚:《“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

(15)陈诚:《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3期.

(16)朱立元、刘旭光:《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二》,《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0期.

(17)董学文:《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六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5期.

(18)毛崇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19)赵惠平:《对于文学批评困境的一种解释》,《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3期.

(20)肖伟胜:《文学理论霸权的颠覆与文学批评的开始》,《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21)王一川:《通向询构批评――当前文学批评的一种取向》,《当代文坛》2009年第1期.

(22)梁海:《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光明日报》2009年11月27日.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相关论文

文学理的新收获

为您写文学理论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文学理论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文学理的新收获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包括关于文学理论及文艺学及文。

文格式英文2023年,文格式要求

此文是一篇参考文献论文范文,关于参考文献方面论文范文资料,与文格式英文2016年,文格式要求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参考文。

日语文模板2023年,文格式要求

本论文为关于论文类毕业论文格式,关于日语文模板2016年,文格式要求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可用于论文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

文格式百科2023年,文格式要求

本文是一篇参考文献论文范文,关于参考文献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文格式百科2016年,文格式要求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参考文献及大学。

2023毕业文开题报告

本文是一篇开题报告论文范文,开题报告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关于2016毕业文开题报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开题报告及参考文献及论文方面。

2023学术文写作格式要求

该文是论文摘要专业参考文献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参考文献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2016学术文写作格式要求相关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参考。

2023毕业文答辩

本文关于参考文献及酒文化及怎么写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参考文献相关论文范文,与2016毕业文答辩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

2023毕业文提纲格式要求

这篇运动学论文范文属于参考文献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运动学相关学士学位论文,与2016毕业文提纲格式要求相关论文参考文献。适合运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