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文学课学科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4-01-28 点赞:47372 浏览:9325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属于普通语言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课堂教学类学士学位论文,与高师文学课学科素养的培养相关汉语言文学论文评语。适合课堂教学及学生及教学法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课堂教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高师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首先应从传统的单一讲授法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教学模式:以有力的保障措施使学生从多读多写到会读会写;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教学法提升学生的人文品味;注重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教育化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能力.

关 键 词 :高师文学课;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35-03

长期以来,某些中学语文教师缺失文本解读能力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照搬教参,人云亦云,缺少对文学的感悟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这是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共同的表现.《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5%以上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章,哪怕是豆腐块那么大的文章,大部分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14日第5版).所有这些问题,也许与作为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摇篮的高师中文专业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不无直接关系.目前,我国高师文学课教学一个普遍的现象:因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教学目标单一;课堂缺乏理想的指引与智慧的启迪;讲授方式上过于依赖思辨与说理,学科素养的综合目标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这极容易导致高师学生毕业从教后很难做到高质量的阅读教学.

“高质量的教育,来自高素质的教师”[1].高素质的老师必须依赖深厚的学科素养.要提高学生的文学学科素养,我认为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以多种措施为保障,鼓励学生从多读、多写到会读、会写

高师中文学生有别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学的阅读感受能力比较强.但课堂测试结果表明,大多学生并没显示出足够的文学素养.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对作品选之外的名著知之甚少,以至于课上展开的对作家作品的讨论,很多都感到茫然.有部分学生的文字表达功底甚至达不到文从字顺的程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今的学生用于文本阅读的时间和兴趣都已经大大减少.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最基本的措施与手段无疑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强调多写一些点评分析类的小片断文章,只有这样,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有鉴于此,我们在每届学生的入学之初,都会提供一份各学科的基本阅读书目,侧重作品,兼顾研究理论著作.然而,我们所遇到的普遍的问题是,即便如此反复强调,能够耐住性子阅读相当数量作品的仍占少数.为了改变部分学生的阅读惰性,就必须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制定相应的检查落实措施,才能使阅读变为恒久而有效的行为,养成他们由“多读”、“多写”到“会读”、“会写”的良好习惯.

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自律性较差,我认为要强调“多读”、“多写”就要有相应的措施保障;要“会读”、“会写”就要教会阅读、分析方法.如何让学生自觉地做到“多读”“多写”呢?我的具体措施就是强调要做读书笔记,并定期检查评比,每学期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是将阅读过的每一部作品及每一篇文章都要有所记录,或摘抄或写读后感,经检查将阅读量的大小及读后感的数量与质量综合起来,作为成绩考评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还不定期地向全体同学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学有榜样.这样的目的不仅使学生有展览自身阅读成果的机会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提高学生“会读”、“会写”的能力打下很好的基础.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的职责不在如何“教”,而在于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研究.为了教会学生“会读”、“会写”的能力,首先要教会他们正确的“读”、“写”方法,强调精读泛读相结合,尤其要带着探究、思考的目光来阅读.在思考中努力发现具有独特价值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前后联系,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来把握每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比如在阅读《阿Q正传》时有一个细节:阿Q因为调戏吴妈而被赵老太爷的儿子追打,来不及拿走的一件破衣服,这件破衣服连穷人都不屑一顾的东西,却被作为未庄大富户的赵老太爷拿来作为他孙子的尿布,这说明了什么?把这个细节与赵老太爷前后行为进行对比,能看出他什么样的个性?诸如此类的思考练习做多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我还有意地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我的考试往往侧重于作家作品的认知广度和深度,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量及在阅读基础上的思想、鉴赏、分析能力.考试所涉的作家作品,除了少部分可以从课本上找到标准答案的题目之外,大部分是由教材知识所引申出来的具体而微、以点带面的作品.尤其是针对某些同学无视作品,缺乏基于感性的理性认知,一时突击记忆死记硬背的习惯,我的试题题型更注重于体现学生的独到见解,哪怕是不太成熟的看法.说实话,我始终认为教材上的精彩分析思辨、权威论断,包括教师的细致解说,无法成为活的学问,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认真阅读、细思默察、用心体悟,才能有助于他们学科素养的提高,有助于他们身心、人格的健康发育与成长.

二、以体验式教学方法实现文学的人文性本体意义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之外,我更多的是采用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这方面,河南医专的吴玉林老师有过比较中肯的阐述:“体验式教学法就是根据授课内容,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场景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知层次,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教学方法”[2].作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范生,他们对中外文学的理解和感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体会,绝不是仅凭一腔热情、熟记某些理论就能获得的,他们需要亲历、体验、经验和感悟.体验式教学正是着眼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文学课中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中的人文性本体意义,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才品格.高师各层次的文学史课程均蕴藏着极强的人文性,尤其是对作家的认识、文学作品的鉴赏,对于养成个性、增长见识、纯洁道德、学会方法、丰富情感、提升精神等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文学课必不可少的目标. 在教学中融入“体验”这一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体验的创生者.通过创造体验情景、激发体验、引导体验方向、提供体验动力、把握体验状态等环节,促成学生体验的发生和有效持续.体验的内容包括对某些文学史事件的重新认识;作家人生经历的情感体验,作品思想倾向的有效把握;作品人物的情感体验、作品中某些地文风味的体验等等.体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要求教师在讲授每一个文学知识点的时候,除了必要的讲解和论证外,还要注意生活化的知识拓展.从教学内容来看,不管是文学发展体系,还是作家的创作历程或经典作品的内容,实质上都是生活经验的浓缩和凝结,都是对生活的眷顾.文学世界虽然不能等同于现实世界,但却与现实世界构成对比、映衬、反衬等若即若离的关系,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仔细体验该知识在个体生活中可能产生的际遇,使学生在历史、现实与自身基础上,产生对该知识的有关思考与价值判断.这样可以使知识讲授与历史及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使知识富于人性化.这样的知识讲授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使其在获得了知识的同时促进思考,可以使其在掌握了要点的同时赋予知识以个人化的意义.

其次是通过引导学生从文体中改编课本剧,让学生通过编剧、表演直接参与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这方面我系每年都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课本剧大赛,先通过预赛再进入决赛.在学生自导自演的过程中将情感融入文本,去体察、品味,再通过文学老师的点评进行对话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品味其精妙之处,在咀嚼与吟味之中加深领悟和思考.

再次,鼓励学生积极查找课外资料,尤其是鼓励学生寻找与课本观点或传统观点不相一致的材料,然后结合自己的评价,以研讨会的形式各自展示出来.比如在讲到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时,有些学生就注意到了对这篇经典文章的另类评价.小说第二节中写到三仙姑的外貌时,作者就用了讽刺的手法嘲笑三仙姑,四五十岁了还穿绣花鞋、镶边裤,涂脂抹粉,就是老来俏,老不正经,还说一个作风正派的女人决不这样.对此有人认为,四五十岁还不算老,正是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时候,追求美无可厚非,爱美是女人的天性,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尽管笔者不一定认同这些观点,但这些观点却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讨时,教师要充分肯定每一个人的学习经历,避免整齐划一.学习过程是促进个人成长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的不同,在学习上每个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特点,尊重这些特点,是促使每个学生提高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注重培养文学学科的职业教育化

对于高师中文专业而言,学生不仅要会学,而且还要会教.这不仅是高师学生未来从事教育的职业需要,同时,“会教”文学阅读课的学生也会促进自身学科素养的提高.因此,作为文学课程的老师,不可避免地要在课堂教学上承担着双重任务,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教育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每门学科或科目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科学家就科学家注意的方面,另一个是作为教师就教师注意的方面”[1].”很明显,在传授文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担当着重要责任.

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会对高师学生今后的职业态度和教学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每一个教师均有自己的独特教学方式方法,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学习教学技能的大观园,比任何教学见习更为有效.但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采取的是默会的态度,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略了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讲授技巧等方面的关注.事实上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包含了两大部分的内容:其一是知识内容本身,其二是讲述方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明确地告诉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关注第一点,更要关注第二点.要求学生在听课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体味知识的精微,更要体验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且要求从自身的感受出发记录、评价每一堂课的教学得失.这样,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关注、解读、评判教师的讲授,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教学的思考与积累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每个学期我都要布置一次教师角色体验活动.具体做法是:每个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给定一个内容片断,要求每个片断讲授(或用其他教学方式传授)8分钟左右.先是小组内部试教,然后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入全班教室讲课.要求其他学生做好听课记录,然后全班按相应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规律进行讨论、评比,最后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这样,学生在整个活动中认真查找资料、努力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相互探讨、全程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既学到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能促进他们教学技能的提高.

其实除了以上几点,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网络、电影、电视以及各种报刊杂志等,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学资源,对学生更新知识、拓宽文学知识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方面作为文学教师不仅要鼓励、强调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课外资源,而且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获取方方面面的鲜活而生动的文学知识,达到提升素养的目的,以此保证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知识、用知识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比如设计专题讲座:对文学学科的重点内容、关键内容或学科思想和方法、学法指导、学科拓展等内容设计讲座,可以有效促进对文学的深度理解和整体把握;通过广泛阅读,了解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自觉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科知识更加联系实际.同时也有利于沟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学活、用活各种文学知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关论文

高师音乐院校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

本文是一篇师范生论文范文,关于师范生类电大毕业论文,关于高师音乐院校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师范生及通识教育及。

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

本文是一篇历史学科论文范文,关于历史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历史学科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