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博士后坛综述

时间:2024-03-12 点赞:45349 浏览:8868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古典文学论文范文,古典文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博士后坛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古典文学及博士后及文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古典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和学术对话,解决不断发展的文学实际提出的新问题,阐释新的文学现象,是文学研究者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促进学术交流与对话,2007年10月20日-21日,“全球话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联谊会、文学研究所和北京博士后联谊会联合承办,首都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协办.本次论坛以活跃在近年来文学研究前沿的博士后学者为主体,适当邀请国内的一些著名专家参加.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全立、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秘书长庄子健分别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党圣元研究员代表承办和协办单位致辞,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邵宁宁教授代表与会博士后致辞.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著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博士后学者百余人,围绕“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 全球化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正在改变着中国文学研究的进程.从经济、技术蔓延到政治、金融、信息、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对于中国的文学研究来说,到底存在哪些影响,是与会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文学观念与研究范围的变化.陈众议(社科院外文所)认为文学是个人化的审美和认知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及文学呈现多元性和发散态势,并不意味着平等,仅仅是文化思想领域的一种狂欢景象,其结果是麻痹大众而对跨国资本有利.胡海(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提出了自己对文学的界定,认为“文学是一种审美文本”,基于这一定义,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与文学研究本身就是交叉重合甚至等同的关系,研究范围自然扩容,文化研究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就是文学研究者的分内之事.

消费文化对文学研究的渗透.钱中文(社科院文学所)从文化现象入手,指出消费文化中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已经对文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知识分子对此要提出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能够改善文化环境和对学科建设有所推进的设想,并对当前社会中一些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易中天和于丹把经典通俗化是有用的,应持肯定态度;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对张爱玲、钱钟书和沈从文不能一视同仁,不应对张爱玲评价过高.刘方喜(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后)则从理论层面对消费文化加以剖析,指出在消费时代,艺术真实作为自由的精神生产形式所必须的物质基础“自由时间”被剥夺,同时以存在于“必要时间中的艺术”形式获得发展,批判地系统研究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消费时代的新的突破点之一.

网络、传媒对文学研究的冲击.针对文学终结说,谭旭东(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认为全球化时代虽然是电子媒介的时代,但是在这样的时代文学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和谐的文化情境,建构感性世界,形成与现实抗拒的文化政治.闫欢(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则对中国博客及其主体素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博客具有提供多维再现客观真实、对社会公正给予调节与纠正等社会功能,博客已凸显出独特的文学性质.

二 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研究的出路

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研究如何迎接挑战,更好地发展,与会学者通过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对此进行了集中探讨.立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经验,发掘中国学术的普遍性,成为不少学者的共识.

邓军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通过对“中国事实”和“西方理论”之间关系的辨析,认为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事实”和“理论”上,超越民族意识,发掘出中国理论中的普遍性因素,才能从根本上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在全球化语境下立足.丁峰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同样强调民族文化传统的普遍性因素和价值,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则是回到源头,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文化传统,建立其更具普遍意义的研究范式.谭佳(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对此提出补充意见,通过对中西比较诗学存在的瓶颈现象的分析,认为需要认真审视“普遍性”等学术理念,去除虚拟的比较,加强自身文化批判和反省的责任与能力.

吴泽泉(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从发生学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发,认为晚清小说变革运动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晚清知识分子在全球视野中发现了文学的民族性,这一发现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也导致了西化与民族化之间的争论.金雅(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将此问题进一步具体化,认为扎根传统文化,立土文化,可以通过对“人生艺术化”等具有中国传统哲学精神和诗意传统的命题当代意义的挖掘,来建设中国的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朱首献(社科院文学所博士后)从文学史写作角度,强调普遍性和地方性知识的差异,指出文学史作为地方性知识,揭示的是本土文学的审美特质和规律,因此应强化民族文学意识,坚守文学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因文学研究范围的扩大出现泛文学化的弊端.


学者们还就不同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全球化语境中对戏曲研究的挑战,唐雪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提出了以史为鉴、有开阔的眼界和开放的观念、凸显和张扬民族特色的应对策略.庄伟杰(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认为可以从注重个体写作和文本建设、探索语言形式与生命体验、拓展话语空间、更新思维方式等方面,在全球多元语境下发展华文诗歌写作.

三 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研究的新气象

全球化语境提供了他者视野和参照系统,有助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开放、多元的学术格局.中国的学者也在长期的理论反思与学术积淀之后逐渐具有了宏阔的视野、海纳百川的胸襟和综合创新的自信.此次论坛中与会学者在研究范式,治学理念、研究对象的拓展等方面的新见解、新成果,显示出中国的文学研究的新气象.

一些学者强调将实地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走出书斋,到民间实地调查,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杨义(社科院文学所)依据自己的学术经验提炼出“五学”之法,即“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五学并用,调动人的全部潜力和活力机制,直指文学本原.叶舒宪(社科院文学所)在王国维提出的传统文字训诂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为“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多民族民俗资料、古代实物和图像,形成了学术研究的“四重证据法”,运用这一立体释古方法,重构了从黄帝到夏商周三代的熊图腾谱系,阐释、论证了熊图腾在文化中的存在和意义.

还有一些学者将艺术生产理论引入专业研究,对文学现象加以系统分析.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运用艺术生产论研究歌诗从《诗三百》到元曲的发展,认为在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方式,即自娱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自娱式消费、寄食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特权式消费、卖艺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平民式消费,三种艺术生产与消费方式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向前发展.张新科(陕西师范大学)运用生产理论,分析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趋势,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出现了综合化、理论化、生产化、多元化、世界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等特点,同时也产生了脱离文学本位、重复性生产过多、去经典化、依赖文献检索、不看原作等新的问题.

此外,汪树东(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对中国文学生态意识的梳理,王秀臣(社科院文学所)对祭祀礼仪的文学研究,黄轶(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从萨满教文化角度研究郭雪波和迟子建的乡土小说,黄晓娟(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从人类学角度对中国少数民族口传文学制度进行的研究等,都为本学科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视角.

闭幕式上,党圣元副所长对论坛进行了总结,认为与会的专家和博士后学者通过多种形式,探讨了当前文学研究中的前沿性问题和重大学术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博士后学者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学术群体的学术追求、创新意识和精神风貌,增进了专家和博士后学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促进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子彦整理)

相关论文

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综述

本文是一篇华文文学论文范文,华文文学相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第三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坛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华文文学及跨学科及比。

“2023首届老子文化天津坛”综述

本文是一篇老子哲学论文范文,老子哲学有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2016首届老子文化天津坛”综述相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老子哲学及大学哲学。

第八届中国化妆品营销坛

本文是一篇市场营销论文范文,市场营销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第八届中国化妆品营销坛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市场营销及企业。

第三届中国幼儿园园长大会综述

本文是一篇幼儿园论文范文,幼儿园类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第三届中国幼儿园园长大会综述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幼儿园及学前教育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