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与文学“比较”的多重意蕴

时间:2024-03-15 点赞:52427 浏览:10810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现代性视域与文学“比较”的多重意蕴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及学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比较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作为一门跨越了三个世纪的学科,比较文学仍旧常常被误解为一门几乎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的学问.甚至一些比较文学科班出生的学人也认为,只要具备相应的语言(主要是外语)工具和一定的中外文学和文化修养,只要研究对象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的文学现象比较,不管基于何种价值立场和主体局限,似乎都可以视作为比较文学了.事情果真是这样吗未必!作者认为,任何所谓的比较,都需要价值理念去支撑,比较的学理要求、问题意识和价值目标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科方法和研究范式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当下所谓现代性视域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权利、坚持价值倾向和发展担当互补共存的意识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同样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关 键 词:比较学科;问题意识;价值理念;方法有效性

Abstract:Asadisciplinethathasspannedthreecenturies,parativeliteratureisstillregardedbymanypeopleasaresearchthatcouldbedonewithoutstudyingintoitorbeingtaught,evensomescholarswhohereceivedregularprofessionaltrainingalsoconsiderthatastudycouldbeviewedasparativeliteratureaslongastheresearcherpossessesthecorrespondinglanguage(mainlyaforeignlanguage)instrumentsandtheresearchingobjectinvolvestheparisonbetweentheliteraryphenomenaoftwoormorenations,languages,culturesordisciplines,andthatinsuchacase,thevaluestandpointsandthelimitationsofthesubjectonwhichtheresearchisbasedneednottobeexamined.IsthatthetruthNotnecessarily!Theauthorholdsthatanykindofso-called“parison”needsthesupportofcertainvalueideas.Thevalidityofthestudymethodsandtheresearchparagonwouldbedirectlyaffectedbytherequestsoftheacademicprinciple,theconsciousnessofissuesaswellasthevalueaimsoftheparison.Especiallyinthemulticulturalcontextwithaso-calledmodernhorizon,the“parison”hastobeestablishedonthebasicoftheconsciousnessoffirmlydemolishingtheculturalcentrali,affirmingtherightorthesymbiosisofmulti-culturesaswellasinsistingontheplementationandco-existenceofvaluetendenciesanddevelopmentalresponsibilities.Withoutthesupportofsuchvalueideas,theparativemethodinthegeneralsensecannotguaranteeasatiactoryresultoftheculturaldialogueexpectedbythiseraevenifsucharesearchiscross-cultural,cross-lingualandcross-national.

Keywords:theparativediscipline,theconsciousnessofissues,thevalueidea,thevalidityofthestudymethod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101(2007)02000113

关于比较文学,正如大家所了解的,其名称最初是起源于19世纪初两个法国中学教师若埃尔和拉普拉斯的笔下,当时只是作为一本多国文学作品选的命名.此后为学界所采纳为一门学科的命名,约定俗成地应用至今,算起来已经横跨3个世纪,好歹也有了近200年的历史.

通常我们说比较文学是一门现代学科,主要是从它开放、包容和动态发展的学科结构以及国际化的学术精神去理解.事实上,如果从学科历史去考察,相对今日中国大学里的大多数学科而言,比较文学实在应该算是一门近代意义上的经典学科.更何况从注重事实和证据的法国学派开始,比较文学身上欧洲19世纪语文学的方法意识和考据传统的味道,至今也还在不断被发扬光大.可以说,比起当下学院中大多数历史不过十数年或者几十年的新学科,比较文学的学科身份的确已经够老.这无疑也就意味着,该门学问在以所谓“比较”为基础的方法学根基上,就西方而论,恐怕至少会源自希腊罗马以来的古老思维和学科传统,而就中国而言,则多少会与先秦以来的圣贤思想发生关联.关于比较的思想起源,后面我们也还会略加涉及,但这不是本文的焦点,而且不少论著和教科书已经有过深入的讨论,读者自可任意参考.

然而相当悖谬的却是,作为一门承继了近200年的学科,在今天中国学界一部分人心目中,比较文学在学科方法和研究范式方面,却常常被误解为一门几乎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无师自通的学问.尤其是所谓“比较”的方法,作为人类通过类比来辨别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无疑就是所有人类区分事物和各种学科研究都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的方法.正如《辞海》这样的工具书所界定的: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和相异之点,便可以对事物作初步的分类.”因此,说到什么是“比较”一般人觉得只要常识性地一眼看去似乎就可以知道个大概.人们甚至可以说,连婴儿都会比较,我为什么不能?因为婴儿只要通过几个简单的生理特征的比较,便可以分清父亲和母亲的差别.于是,人人都可以“比较”,而在学界中,顺理成章地,也就人人都可以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了.

近些年,由于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的学科调整和合并思路所致,与世界文学整合为二级学科的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发展迅猛,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拥有比较文学学者队伍和博士、硕士、学士的学科点领先的国家.然而,说实话,其间各自理解的比较文学学科概念简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外语院系的教师可以说,我是中国人,虽然主要通过外文读解域外经典,但却是用中国化的思维研究外国文学,所以,我的研究天然的就属于比较文学.中文院系的教师也说啦,多数时候我们讨论的就是用汉语翻译和表述的“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经过了两种以上语言和文化的交汇,连研究的文本本身都已经比较文学化了,更何况所用的研究语言和方法都是介于中外之间的,所以,我的研究怎么可能不是比较文学至于比较么,有谁不会呢?甚至一些比较文学科班出身的学人也认为,只要具备相应的语言(主要是外语)工具和一定的中外文学和文化修养,只要研究对象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的文学现象比较,不管基于何种立场、价值倾向和主体局限,这样的研究似乎都可以视作为比较文学了.

于是,比较文学在中国成了人人皆可一显身手的学术自由广场.

由于我们看轻了比较的历史内涵和时代差异,对它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原则加以简单化、甚至庸俗化的理解和运用,于是,一切1+1等于2式的拉郎配式比较、简单化的比附,对材料收集和考据、考证方法的忽略、对文学性的探讨和审美批评的忘却、对“阐释”和“阐发”诸方法途径的缺乏悟性等等,都与对于比较概念的简约化、常识化理解发生了关系.以至于不仅法国学者基亚说“比较文学实际上是一种被误解了的科学方法”;克罗齐更是从一般方法论意义上出发,根本就否定这一学科存在的合法性,他认为“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并没有他的独到特别之处”,“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把比较文学变成一个专业”;[1:45]甚至时至今日,在这一学科的发源地法国,也不时有人质疑比较的意义.以至于1997年巴黎三大比较文学院院长巴柔来北大演讲的时候,还在风趣地开玩笑说“幸亏我们什么也不比较.”显然,在玩笑的后面,隐喻性地表达了对无立场的、简单异同论的、为比较而比较的批评.

不管怎么说,比较文学仍旧是离不开比较的.问题只是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历史性地从方法论、认识论和学科本体论的不同层面,去理解和认识“比较”的不同内涵及其对于文学研究的意义.我们尤其应该关心处在今日所谓中西文化冲突和现代性追求的语境下,文学为何要进行比较?不比较可不可以?同时也要关心,在跨越了差不多3个世纪长期的学科积累和演变之后,作为学科方法论主体的“比较”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变迁其间容纳了什么样的学理要求和方法内涵我们更应该追问,今天我们是基于何种问题意识去展开比较?这种比较的价值目标将如何影响到比较文学学科方法和研究范式的有效性?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特别是在今日的现代性视域和多元文化的语境中,作为方法学和学科本体意识的文学“比较”的意义何在

首先,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今日之比较文学,基本上只是作为现代学术特征的所谓跨文化比较潮流的学科表现之一,它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存在,而是全球进入国际化和多元化时代的一种普遍性的学科方法论潮流.于是,除了比较文学之外,你也将同时面对大量以“比较”命名的学科现象,譬如,比较文艺学、比较史学、比较哲学、比较心理学、比较人类学、比较教育学、比较经济学、比较法学等等.很显然,这里所谓的比较,决不是简单地和随便地把任何两个东西放到一起来比较就行,而是一种代表着现代文化需求和现代学术精神的方法取向.就中国的文化处境而言,其经济、文化和学术发展的世界性落差、历史资源上的自信、追赶和超越的以及作为普遍参照的现代性视域,正是它的问题意识所在.面对这一核心问题和价值目标,跨文化的“比较”不仅仅需要外来的参照系,更需要解决在比较中通过寻求类同和差异去开拓和发展,并且试图建立现代条件下新的国际文化关系.这就是为何而比较的问题.也即是说,在当下展开的“比较”,首先要解决一个重要的文化立场问题,因此就必须回答,你的这种比较是建立在何种文化立场和观念的基础之上?

为了梳理清楚问

本文是一篇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现代性视域与文学“比较”的多重意蕴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及学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比较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题所在,我们需要略为回溯一下中外比较论述发生的历史和认识论根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比较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可以说是无论中外都古已有之.自人类的心智开始觉醒以来,它就是一般人类思维和各种学科研究都会自然地运用的认识感知过程和方法.

这种比较的起点和参照首先是人自身.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就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据说是中国最古老著述的《易传系辞上》中也说要“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后触类引申”,最初的人类基本上就是通过自己作为参照系去感知和区分世界万物的.

随着认识的深化,这种感知和判断的过程与人类在世的经验积累相关联,经验或者说知识逐渐成为比较的又一种重要的价值参照系.《老子》第二章中就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西方比较论的言说者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若想编出好的隐喻,就必先看出事物间可资隐喻的相似之处”,而要看出相似之处就必须加以比较或者说“类比”.

看来,所谓比较,几乎可以说就是人类认识全部事物的方法和经验知识延伸的前提,其中甚至包括经由这样的比较去认识人自身.

不过,早期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比较,主要还是人类为了解决事物的普遍性类同以及可能的差异问题,是关于区别人的一般性存在特征的方法学基础、是所谓人与非人、人与外部物质世界、人与自身群体关系的基本意识.所谓通过类比而明确男女老幼、大小多少、高低长短、美丑好坏等,他一般不会涉猎种族、语言、传统等核心文化价值立场问题.

显然,这样的比较与现代性视域下的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关系不大,它可以作为一般人类认识论的基础,作为走出混沌未开状态、进入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人”的方法前提,但还构不成今日所谓现代条件下比较文学学科进行比较的核心问题意识和比较的价值立场.

但是,根据这一原则,在任何所谓比较文学的研究中,由于它的研究对象将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的文学和文化现象,因此,“比较”还将是永远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使它真正被视为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的根本方法属性之一,显然还必须满足其它一些新的基本条件和内容.这就是我们关注和探讨的重点.因为,既然所有其它的学科都可以而且应该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文学也同样可以采用,但是却实在没有什么权利将其视为自己的专利.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所谓古典时代的比较,也就是所谓单一民族文化相对独立发展时代的比较意识.

在这种所谓古典形态的社会中,国家和文化地域之间缺少真正的交流和融合机制,各自都是在自身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内在发展,并且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关 键 词系统和关于人、世界和宇宙的理论价值体系.

譬如中国的儒道二元互补和天人合一文化体制、古希腊的此岸与彼岸两个世界对立和后来的基督教神学世界观,以及古代阿拉伯伊斯兰社会以“真主”为核心的文化体制和南亚以佛教、印度教思想为价值选择的文化传统等.

在这样的所谓古典时代,所形成的任何一种孤立发展的文化体系,都十分坚定和固执地认为,只有他们才是世界和真理的代表,譬如:柏拉图的“理念”、基督教社会的“上帝”和“三位一体”、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伊斯兰教的“真主”即真理、中国思想诸家的“道”即是真理的最高体现等等.

也就是在这样系统且封闭的思想系统和价值立场指导下,所谓学术追问的终极与某种被悬搁起来、神圣化起来的、不言自明的、永恒的价值,亦即真理,是等值的.在这里的所谓比较,价值判断已经被先行地确定.那就是,上帝伟大,真主即真理,道之永恒不可改变,一切只是理念的模仿之模仿,如此等等.在这样的价值理念支配下,比较的结果也早已经不言而喻,就算你的比较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比较又怎么样,结论并不会有真正的改变.所以,在这种语境下,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真正平等的对话和比较.因为,既然是平等的比较,就意味着承认这个世界上有着和自己价值相类似的参照系,有着与另外一种文化平起平坐的权利,他们可以相互分享真理的地位.而这样的判断对于其中某一文化的权威性、唯一性和真理性而言,无论如何都是大逆不道的、不可接受的、具有自身颠覆性的.因为,一旦接受,就意味着对自身真理性和合法性的否定.

延伸开去,这也是世界上那些以基本信仰为核心的、文化间的冲突数千年以来一直没法调和的根本原因和困境所在.将这种信仰推广到政治领域,那末,以色列的沙龙与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布什与本拉登之间,恐怕至死也不会有真正的和解,更遑论认同.他们之间以任意一方作为主体和价值标准去展开的跨文化比较,结果都只是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正确和对方的谬误.

文学的比较恐怕亦然,你如果始终坚持文化和文学上的中心主义和部落主义立场,就算你跨越了文化、语言和种族去展开了比较,结果多数也只能是以证明对方的局限和自身的完美告终.不管你愿不愿意,信仰所在,往往就难以客观,这也是从事跨文化的文学比较时所要时时加以提防的立场和倾向.

我们甚至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即使是比较文学学科诞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文化中心性的立场也仍旧在制约着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念的真正实现.

这也将意味着,我们今天应持有的比较文学价值立场,即使是与比较文学学科诞生时的19世纪风行一时的比较也同样有着明显的,甚至是质的不同.

学过比较文学原理的人都多少知道,19世纪各种比较学科的兴起,是和西方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密切相关的,这些学科的催生与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精神、思想、经济理念和科学技术发展分不开.诸如资本的扩张、工业革命、世界贸易和市场,都无非是在说明同样的事实而已.而与此相应的自然科学的系列突破、哲学上实证主义和认识论方面的进展、文学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潮流的盛行等等,也都带来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繁荣.这类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有助于人类超越自身民族文化的视野局限,去认识和吸收“他者“的文化.正如韦勒克说过的,“比较文学的兴起是为反对大部分19世纪学术研究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抵制法、德、意、英等各国文学的许多文学史家的孤立主义.”(《比较文学的危机》)应该说,这一时期的西方学科发展,对世界学科思想的贡献是无庸置疑的.它的学科成就正好就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大量学科舶来的知识处境,也使我们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方面几乎别无选择.看看今天各国大学的院系内,但凡是稍微具有现代经典意识的学科似乎都与那个时代的学科构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是,作为这种学科建构的副产品,却有两件坏东西至今阴魂不散.一个是社会存在形态上的西方殖义,另一个则是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西方中心主义.这种文化中心主义恶性膨胀的结果,就是把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以来一直存在的、对东方和其他地区文化的学习态度扫荡殆尽,变成一种视西方逻各斯理性中心主义权威至上的文化扩张主义.

建构在这种学术立场上的所谓“比较”,似乎与生俱来地、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西方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这种思想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假定西方的一切都是先进的,而非西方社会的一切都是落后的,因此必须加以启蒙和教诲的.其结果自然是想要泯灭非西方文化的本性和特点,抽空他们的文化精髓,然后将他们的一切都纳入西方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去.直至今天,在比较文学这一移植来的学科的理论预设、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中,多少仍旧可以找到它的痕迹.

早期西方的比较文学研究一方面对非西方文学采取忽略的态度,只是热衷于西方文化内部的文学比较研究;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喜好居高临下地谈论西方文化是如何“影响”了非西方的文学,而对非西方文化给予西方文化的影响却视而不见.如果说,他们对非西方文化的忽视,还可以从资料和视野的局限去加以辩护的话,那么,当论及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未来文学图景时,其西方中心主义的理念便变得十分直截了当了.也就是说,他们一点都不忌讳,其所谓“世界文学”,实际上多数指的是西方文学,而当他们讨论所谓“总体文学”的价值目标的时候,其实也基本上是以欧洲的文学传统作为范本来展开的.

这当中似乎只有极少数的研究者成为例外.譬如歌德,他在1827年在与爱克曼的谈话中就预感到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可能性,宣告“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2:113]之所以说他的世界文学观念较少偏见,并且多少还和东方乃至中国传统文学相关联,乃是因为在他的论述中对东方文学表达了平等的欣赏态度,譬如他对包括中国古典小说在内的非西方文学的评价和敬意.但是归根结底,作为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之一,歌德在《浮士德》中对于非西方的描述,本质上还是充满了今日所谓东方主义的气息.

而在多数人心目中,以西方文化来替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似乎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洛里哀就曾经说过:“至于近世,西方在智识上、道德上及实业上的势力业已遍及全世界.东部亚细亚除极少数偏僻的区域外业已无不开放.即使那极端守旧的地方也已渐渐容纳欧

本文是一篇比较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现代性视域与文学“比较”的多重意蕴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及学科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比较文学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洲的风气.如是,欧亚两洲文化渐趋一致已属意中之事了.”“而民族间的差别将渐被铲除;文化将继续它的进程,而地方的特色将渐渐消灭.各种特殊的模型,各种特殊的气质,必将随文化的进步而终至于绝迹.到处的居民将不复有特异于人类之处;游历家将不复有殊风异俗可访寻.一切文学上之民族特质也都将成为历史上的东西了.”[3:351352]如此的“比较”,无疑还是与今日多元文化时代比较文学的价值理念大相径庭.在这样一种学术氛围下,你不可能期望他们公平地对待非西方的文学及其理论;而建立在此一基础上的比较,其精神实质多数也只能是文化上的中心主义和扩张主义,它与我们今日所理解的现代意义上的比较精神仍然相去甚远.

既然19世纪以来的比较文学价值理念及其比较意识,也还是承担不起作为今日现代学科的文学“比较”的方法学历史责任,那么,纵然他们创造了这一学科,拥有某种学科史上的专利权,其学科理念的实现和现代学术担当的历史责任还得另寻主体.所以,我们今天仍然有理由相信,未来真正的比较文学学科的推进以及重要成果的取得,很可能会崛起在非西方的某些地域.而在这一学科领域,中国学界显然有着相当有利的学术资源环境条件和历史机遇.

那么,什么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比较”研究呢?支撑现代比较文学之“比较”方法的文化立场和价值理念应该如何?我们究竟又该怎样去展开所谓代表现代精神的文学比较?

首先,至少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追求文化现代性的后发国家里,所谓现代比较文学的“比较”,只能建立在坚定不移地拆解文化中心主义、肯定多元文化共生价值立场、强调相对文化价值和发展担当的观念基础上.没有这些价值理念的支撑,一般意义上的比较方法,甚至是跨越文化、语言、民族的比较研究,也不能保证得到这个时代的文化对话所期待的结果.

这些新的文化理念和学科意识的产生,自然是与20世纪科学、社会和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与学术研究中学科思想的改变密切相关.就宏观的环境而言,则是由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格局进入了一个剧烈的转型时代,譬如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科学上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电脑和互联网技术、政治上的多元世界格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进程、文化上的相对主义对于中心主义的挑战、新的社会文化理论等.大量新的理论成果和社会文化实践,作为全新的参照系统,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所有这些也都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从古典时代以来就形成的各种关于学科认识的观念和真理意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改变,就是自觉地承认事物本身内在的多样性,这也就意味着承认它们的相对性.于是,在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之时,各种外来的参照系也就变得不可或缺.因为没有参照就谈不上关系,而有了参照,比较也就不可避免.也正因为如此,作为现代精神的比较学科不仅属于比较文学,在今日现代性视域下,它同时也是更多学科的选择.因为,依据现代的知识理念,任何一种所谓的学科研究,其实都有点盲人摸象的味道.从每一个局部看去也许有道理,但从整体上却未必能够把握真相.这一方面是学科的局限性,同时也实在是人的局限性,是人的思想宿命.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在这个世界上也是一类有限的存在.所以德里达才会说:“人只是晚近的一个发明,而且很可能是接近终点的一个发明.”(《事物的秩序》)

这样就把今天的人们逼迫着走到了一个多元参照和学科整合的时代.无论你的学科研究再精深,它也只能透视事物的某些方面,而事物本身却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和意义.引入一个新的参照系,就意味着有新的性质显现出来,参照无限则性质无限.因此,只有对同样的对象事实加以多学科、多文化的所谓参照性“比较研究”,才有可能接近所谓的“真相”.这里所谓现代意义上的“比较”,其实是对人的认识有限性和历史性的一种认可,是一种平等的、理性的、在外来参照系映照下的、不断有各种性质显现出来的学科认识论.进而言之,这是具有平等参照系的比较研究,是对所谓绝对真理、对所谓理论的普遍有效性、对终极价值的强烈质疑和拆解.而要真正展开这样的比较,一定而且必须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之下,那就是有各种可以把握和具有比较价值的参照系的引入和它们之间互为参照的比较性对话.在这种学科发展大趋势的影响之下,比较文学在关注自己新的学科走向和文艺研究新的入思途径的时候,它的学科历史、研究特性和话语模式,也必然使它成为从文学研究的立场去参与这种文化对话的理想途径,成为多元文化时代文学研究的最佳理论和方法选择之一.基于这样的学科理念和价值意识,我们今天所谓现代意义上的“比较”文学,不仅仅要跨越地域、文化、语言和学科的疆域,也注定离不开各种“非我”文化参照系统的比照.同时,这里最至关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作为重要的学科意识和价值理念,参与比较的任何一种文化,无论是作为比较的主体还是对象性的“他者”,都必须承认自己的“非中心性”和“不完美性”,承认自己的“真理有限性”,这也就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是平等的、互相提问、互为参照的对话关系.由这种比较并结合其它方法范式的研究所做出的判断,也都是有限的和受到时空所局限的相对“真理”,其性质的显现由于人类历史和认识的发展演进,总是在不断地演绎发展下去,比较的学术研究也将不断前行.这也许就是所谓现代意义上“比较”研究方法的新学理内涵和价值意识罢.


我们今天身处的是这样一个各种文化多元并存的世界,他们之间互相依存,互为参照,互为主体,却不能够互相替代,而且,各自的存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因此,自然也就离不开交流,离不开对话.当然也就离不开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比较学科和方法,离不开基于此种理念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

相关论文

他者视域下的文学“势”观

为您写文学创作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文学创作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他者视域下的文学“势”观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文学创作及艺。

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

此文是一篇接受美学论文范文,接受美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与接受美学视域中的文学译文相关硕士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接受美学及文学作品及。

小报视域下的文学

为您写通俗文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通俗文学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与小报视域下的文学相关论文范文,包括关于通俗文学及现代文学及小报方面。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文提纲

本文是一篇生态文学论文范文,关于生态文学方面毕业论文题目,关于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文提纲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生态文学及。

“认同”视域中的文学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作品类汉语言文学学年论文,关于“认同”视域中的文学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作品及文学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