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加工贸易的优势变迁

时间:2024-02-09 点赞:48561 浏览:9806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关于加工贸易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加工贸易的优势变迁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是国际贸易专业与加工贸易及原材料及规模经济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加工贸易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其中,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的一种参与方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是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硕果.30年来,中国的加工贸易不仅给世界市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也给中国经济注入了能量,同时其自身的发展遵循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具体国情的需要.

一、来料加工为主:单一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挥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始于珠海香洲毛纺厂1978年8月签订的第一份毛纺织品“来料加工”协议.自此,直到1989年之前我国开展的加工贸易都是以来料加工为主.据海关统计,1980年来料加工进出口总额为13.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总额的79.8%,进料加工进出口额仅为3.36亿美元,所占比重为20.2%.

之所以会选择来料加工这种贸易模式,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缺乏资金和技术,以及国外销售渠道和销售经验匮乏,只有天赋的劳动力优势(据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测算,1980-1984年间,中国制造业平均劳动成本472美元/年,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1/15-1/30,发达国家的1/30-1/60),在而来料加工是由外商提供原辅材料、元器件、零部件,由国内企业按照外商提出的规格、质量和技术标准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由外商自行在海外市场销售,并按双方议定的费用标准,向外商收取加工费,因此,参与来料加工的企业不用为支付原材料采购费用和产品的销路操心,恰好与我国当时的要素禀赋特征和企业特征高度相关,在我国企业实力有限且缺乏参与国际市场经验的情况下具有特殊的优势.

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使得我国在加工组装环节具有极强的优势,因此我们扬长避短,以来料加工装配这一纯粹的加工贸易为主,仅仅进行简单的加工组装,主要从事港澳地区转移出来鞋类、玩具、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收取低廉的加工费.表现在出口产品结构上,1991年以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为70―80%.

二、进料加工为主:资金及技术优势的积累

随着资金和技术的逐渐积累以及关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工贸易企业所使用的国外资源比重逐渐减少,国内采购逐渐增加,到80年代末期,进料加工取代来料加工在加工贸易中居主导地位.198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首次超过来料加工,占加工贸易的53.1%,随后,进料加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到2006年高达79.8%,事实上,自从1995年以来,进料加工一直保持在75%左右.

进料加工比重之所以迅速提高,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进料加工的规则;另一方面我国的比较优势不断变化,消化、吸收能力提高,资金、技术实力增强,配套生产能力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期东南沿海的国有企业不再占据主要的投资主体地位,而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外商投资企业近年来已成为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到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达到73.3%,到2005年,我国83.7%的加工贸易是由外商投资企业经营.其中,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超过400家已经在我国进行了投资,而这些大型跨国公司由于资金雄厚,技术领先,销售渠道遍布全球,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采用进料加工方式,他们来华投资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带动了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摆脱了单纯发挥劳动力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状况,使得我国的加工制造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更进一步的融入到全球分工中.不仅使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获得长足发展,而且使机电、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得到稳步发展,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6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达3913.2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6.7%,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458.4亿美元,占同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48.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处于不断调整优化之中,从早期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另一方面,我国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还与我国在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建立的较为完备、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有关,这促使中国的产业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与东南亚、拉美和东欧相比,中国在科技实力、劳动力素质、技术消化与吸收等相关产业基础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吸引着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如由于中国拥有庞大的科技队伍,西门子、诺基亚、戴尔和微软等国际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研究院,进一步提升了加工贸易的技术优势.


三、国内配套增强:规模优势的培养

根据国际贸易新理论,规模经济效益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经济要求,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力来源,也是发展加工贸易的一个重要保障,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及时培育和发展中间品的国内配套,那么加工贸易就无法融入本国经济,也无法为本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加工贸易极易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而转移到其他国家.这是因为,对于加工方而言,规模经济既有利于其生产活动的科学组织,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业务能力、促进贸易条件的改善,提高外贸发展水平.

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受国内技术水平低、原材料质量差等方面的限制,国内配套不高,加工贸易全部进口料件加工装配.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我国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原材料质量的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配套能力不断提升.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初步测算,1993年进料加工贸易的本地配套值为41.6亿美元,到2002年上升为377.6亿美元; 到2006年,进一步上升到1429.96亿美元.同样,1993年来料加工贸易的本地配套值为25.1亿美元,到2002年上升为113.0亿美元,2006年进一步上升为175.53亿美元.同时,加工贸易国内增值水平也在不断增强,这体现在增值率的提高上,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已经由1993年的21.6%提升到2006年的58.75%,

加工贸易国内采购之所以越来越多,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很多加工贸易企业在海外的配套企业也跟随而来,在华投资设厂,同时也吸引国内企业的跟进,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通过长期技术引进以及我国企业“干中学”,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越来越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已经形成了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的区域制造中心,如目前在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电子产业配套生产基地,“转厂”业务和异地深加工迅速发展;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一个产业体系完备的现代工业布局正在长江三角洲形成.由于产业配套条件较好,投资环境优良,吸引了大量外资,而且在大型企业规模、技术研发力量等方面,长江三角洲的优势也很突出;环渤海经济区重工业发达,具有很强的发展后劲,目前该区域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纺织、食品七大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群,随着北京中关村、天津开发区等科技园的建设,又兴起了电子、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这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区域和行业的形成,有利于发挥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大大降低生产经营与交易成本,增加获利空间,为产业技术提高创造了必要条件,也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进一步转移高端产业和工序,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落地生根,如日本本田、日产、丰田三大汽车制造商齐聚广州,加上相关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形成了广州汽车产业集群,2004年3月东风日产在广州设立了研发中心,进一步延长了广州汽车产业链,有助于汽车产业在广州的落地生根.

四、完善的产业链条和高效的物流系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除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经过长年的积累,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还拥有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和高效的物流系统.产业链一般包括研发、生产和营销三大环节,每个环节又具体包括不同的内容.在产业全球分工的情况下,各国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加工贸易占据不同的环节,并且随着本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也不断提升.另外,从加工贸易加工工序上来看,加工贸易一般从原材料供应→简单加工组装→复杂加工装配→零部件配套生产→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人才交流、产品研发合作→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自有品牌创建→国际营销、物流网络的创建→发展境外加工贸易环节不断延伸.

加工贸易发展初期,我国的比较优势只在于劳动力成本,因而只能在生产环节占据优势,而且因为技术等的限制,我们所从事的加工工序也只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简单加工组装,这在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中有显著的表现.随着加工贸易投资主体的变化,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得到积累,因而我们可以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从而使机电产品出口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居主导地位,这表明我国的加工工序上升为复杂加工装配环节.随跨国公司配套企业跟随而来以及我国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值也不断提高,表明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在逐渐加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全国611家加工贸易企业问卷调研结果的分析,约有35%的有效样本企业已进入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20%的有效样本企业在零部件的生产阶段,56%的有效样本企业在成品组装阶段.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较好的地区,其制造业加工增值环节已经上升到“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阶段,显示了不断升级的一种态势.2005年全国深加工结转1392亿美元,增长24.2%,相当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20%,平均结转2-3道左右,带动了国内配套产业发展.加工贸易不断向产业链的自主研发环节延伸,研发中心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底,外商已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超过75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近40家.

由于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将产品的生产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而且由于我国在产业链条上的位置不断提高,因此必然推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由于拥有高效的航空、港口系统,中国加工的产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准时运往世界各地.正是基于这样的因素,目前,跨国公司为了产品的供应安全,仍然会在中国工人工资比印度、越南高的情况下乐意采购中国的产品.

五、结论

通过对三十年来中国加工贸易优势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加工贸易是以劳动力优势为依据,以生产环节为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其发展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培训了熟练的员工,使得我国的要素优势得到动态优化,为产业的升级转换奠定了要素基础,同时还带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而加工贸易本身的升级转换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在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增值率方面表现的非常明显.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部分加工贸易仍然处在劳动密集型环节,而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制约了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发展,因此,实现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然而内资企业没有占据加工贸易的主导、关键技术受跨国公司控制的现实使得技术进步受到极大的限制,以及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等,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

相关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企改革之路

关于企业及国有企业及承包制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企业方面有关关于税收方面的论文,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企改革之路相关论文范文数。

中国加工贸易模式

本文是一篇加工贸易论文范文,加工贸易相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中国加工贸易模式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加工贸易及国民经济及原材。

中国加工贸易的2023

本文是一篇加工贸易论文范文,加工贸易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加工贸易的2016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加工贸易及金融危机及美元方。

金融危机下中国加工贸易问题

本论文为加工贸易有关国际贸易法论文,关于金融危机下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可用于加工贸易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

贸易成本与中国加工贸易模式

本文是一篇加工贸易论文范文,关于加工贸易毕业论文范文,关于贸易成本与中国加工贸易模式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加工贸易及国际贸易及距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