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视角看学科德育

时间:2024-04-21 点赞:43393 浏览:8236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学科德育论文范文,学科德育方面论文范文集,与课程改革视角看学科德育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学科德育及学校教育及地方课程方面的课程论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学科德育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一、课程改革指向促进每个学生的

终身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个年头了,回顾这场改革,从最初的理念设计到课程实施、修订、推进全过程,始终高举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大旗,以德育为引领,体现育人为本、立德树人.

1. 三维目标,凸显育人功能

回顾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目标的第一条即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在实施中被具体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使所有参与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从过去相对倾向“知识技能”和“结果”开始转向更加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经历以及学习参与度、收获、感受等,明确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引导.这一改革目标,能鲜明地看到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充分挖掘并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二是强调育人与学科教学的紧密融合,这正是学科德育所倡导的目标与方向.“三维”渗透,育人为本,贯穿课程改革推进的全过程,成为改革的第一要务.

2. 8号文件,明确课程主渠道

2004年,党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8号文件),提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当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已经启动,结合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要求所有的学科课程标准组认真学习、研究8号文件,对照8号文件精神,重新审视、梳理各学科课程标准,体现“学校是主渠道”“课程是载体”的相关要求.这次修订,强化了学科德育思想在课程标准中的落实,提升了教师的德育意识,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得到进一步深入与加强.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渗透新课程标准

2010年,随着《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文件的颁发,按照教育部工作计划和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为在2011年课程改革十周年之际重新颁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再次启动.这次修订的指导原则的第一条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渗透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修订工作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通过修订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紧密联系,进一步突出时代性,增强适宜性,提升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水平,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修订过程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组都把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如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英语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渗透可体现在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尊重差异,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等.

《地理》课程标准中,在目标里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的内容,把“和谐社会”概念引入地理课程,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更加具体化,也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课程标准中还指出,地理课程实施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可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方面,针对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关注全球的思想意识教育.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通过公民意识教育,即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以此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再一次强化了三维目标的落实,也是回应当前社会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期待,凸显基础教育的责任与使命的鲜明体现.

二、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的

重要载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当前,我们面临的是如何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从何抓起?如何使其与课程改革工作有机融合、渗透?如何使之不是停留在口号层面而真是行之有效,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思考的重点.

1.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彰显学校本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使学校回归教育本位,使教育彰显本色.我们有时常常在忙碌的工作中、在善意的动机掩盖下,忘却或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是否认真地思考过我们能给学生怎样的一段学习经历或体验,才能让其在校的6年或3年中过得更充实而有价值?毫无疑问,在学校里一定要教会他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但什么样的知识更有价值?基本的技能又都包含什么?学校要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既然面对的是未来的人生,身体健康首当其冲,心理、文化、基本生存技能、生活本领、责任感等各方面的准备都是必须.学校理应为学生的这些“必须”做好规划与设计,在班级管理、课程设置、特色活动以及教学各环节都要有周到的考量.


再如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考试分班.固然,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分班教学有实际的效益,但考试分班的做法违背了义务教育公平、平等的原则,忽视或牺牲了大多数在普通班的学生的感受、尊严,不利于良好的学校文化和学生的品性养成.这样的教育途径与方式,纵使效益再高,但背离学校教育的本意与宗旨,其教学与育人必然是以高成本、高代价和多数人的失败来换取. 我们的学校只有把握住这些学校教育的本位与本质,在课程规划或方案中以此为着眼点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才能撑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或“教育”,落实学科德育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2. 课程目标意识,超越单纯的知识与技能教学

课程改革中,教师从熟悉的“课” “活动”开始关注“课程”这一概念.开始逐渐以课程的视角审视、剖析所教的内容的目的与价值.比如语文课程,在语文课程的视野下,就不再是一节一节单一的、琐碎的听说读写教学课,而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与美好,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使自己更好地生存、交往、发展,提高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虽然这一课程目标仍是需要通过听说读写教学来实现的,但拥有这种课程意识的教师,他的课一定不会仅停留在对作品支离破碎的分析与单调的读写训练上,他会引领着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使文学能成为学生一生亲密的伙伴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

再如物理课程,物理课程的价值追求是要让学生了解物理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感受物理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等.当教师拥有了这样的课程视野或意识,他的物理课就不会满足于让学生仅仅是了解牛顿定律、力学原理,学会运用和计算.他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必然会把重点放在过程及方法的指导上,包括强调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的经历,因为这是他所教的这门课程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当我们要求教师们这样去做的时候,我在想,这不就是学科德育吗?因此,学科德育不是为了彰显学科德育而要求学科德育,当落实了教育的本意,明确了课程的价值追求,自然就实现了学科德育的目的.

3. 落实课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管理机制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一大进步,标志着我国的课程建设在逐步走向放权和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学校带来了无限活力.然而,当我们在列数改革成果的同时,有必要重新审视课程建设给我们带来的成果,进一步挖掘课程机制建设,特别是校本课程的价值内涵与教育功能.

打个比方,如果把国家课程比作是国家根据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儿童发展设计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与需要,如同人成长元素中必须的维生素A、B、C、D等以及钙、铁、锌等的最低含量.尽管国家课程作为共同的、必须的要求,但国家课程仍是不可能完全做到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时就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应该是依据地域实际和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作用不可替代.

落实课程与减轻学生负担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国家课程规定的课程门类、内容与课时数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超出了国家规定的容量和时间,这个孩子可能会营养过剩,或者对这些营养要素发生抵触,就会发生我们当前最关切的学业负担感.当然,如果区域学生普遍感到有负担感时,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内容的容量、难度以及教学方式、特别是考试评价的内容、方式等进行反思与改革了.我们暂且认为国家规定的这些营养要素及剂量合理,那么,缓解学生压力、负担的最好途径就是校本课程.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发现潜能与兴趣、展示自我、平衡压力、释放能量、激发好奇心、找回自信的平台和机会.一个在学科学习上也许有所缺憾的孩子,可能在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的组织、绘画、奔跑或操作中会找到快感与成就感.多样的、具有多种选择性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能够让学科学习所积压的全部压力与负担得到释放与平衡.这个孩子将来无论上大学还是直接走进社会,我们都更有理由相信他会是一个身心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孩子,拥有更加快乐、幸福的人生.这就是课程的价值,也是落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手段,更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4.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让学科德育更有效

德育的有效性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与重点研究的课题.落实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性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同样是环保意识的渗透,一般教师往往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努力“点题”,以“同学们,我们要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结束当堂教学.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显然缺乏层次和具体化.一个高明的教师会把重点放在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让孩子们学完课文发自内心地得出诸如:“小动物真可爱!”的感叹.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如果对动物、植物这些自然的生灵萌发了这样的爱意与情感,他可能去做出破坏大自然、残害生灵的事情么?教育最重要的应该是情感教育、情感体验,而要能做的自然无痕并到位,取决于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也是专业的教师与普通的教师的区别.

课程改革也好、学科德育也好、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也好,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工程,依赖于我们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依赖于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对教育的更深层理解、对学校教育的更本质的认识和对价值观教育更加具体化、层次化的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齐 欣

相关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本文是一篇德育课论文范文,关于德育课相关毕业论文提纲,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德育课及学生德育及职业教。

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

本文是一篇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文,关于体育心理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关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体育心理学及。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

本文是一篇中职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关于中职德育教育方面大学毕业论文,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中职德。

《德育》教材与课程改革

本文是一篇职业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教育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德育》教材与课程改革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职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