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4-03-19 点赞:49915 浏览:10195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农村金融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农村金融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包括关于农村金融及农村经济及民间金融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农村金融论文范文。

摘 要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金融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如何有效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针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面临的体制、制度以及市场失灵等方面的约束,提出了以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新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为切入点,以新农村信用建设为依托,逐步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保障体系.

关 键 词 :金融;新农村;路径选择;农村土地产权;木桶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4-0066-0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缓解我国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举措,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金融政策,应在解决资金有效配置方面充当主角.但由于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制度以及市场失灵等方面的约束,致使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贫富差距不断加大

从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的情况来看,1989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2倍,到2005年已经扩大到3.3倍.从农村与城镇居民消费的情况来看,199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2.9倍,而2005年扩大到3.9倍(见图1).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在逐步加大,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二)城乡二元化格局不断扩大

从1989―2005年农村与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在逐年下降.由1989年的31%下降到2005年的16%.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却在逐年增加,由1989年的69%上升到2005年的84%(见图2).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城乡经济二元化的格局正在不断扩大.

(三)金融支农力度逐步减弱

我国农业信贷投入占比远远低于第一产业占比,且下降趋势明显,由1990年的14.7%下降到2005年的5.9%,下降了8.8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我国农业信贷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另一方面,农业信贷投入产出弹性远远高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信贷投入产出弹性(见图3).这说明了我国农业信贷配置效率非常高,农村金融二元化结构比较明显.

(四)城乡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以上数据表明,当前我国正面临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经济二元化格局逐步加剧以及金融支持农业弱化和农村金融二元化趋势等客观现实.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由于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部门保持着对非农业部门的资源净流出,支撑着非农业部门的资本形成.为推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农业本来就属于弱质产业,再加上农村自身资本的缺乏,因而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的现状,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仅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需要.

二、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面临的脆弱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相结合的三大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的资金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我国完全意义上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尚未发育成熟,农村金融生态体系还存在明显的功能不健全性和脆弱性.

(一)农村金融主体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的主体.非正规金融机构为补充形式.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是向着使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朝商业化方向推进的,其结果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逐步趋于减弱,主要原因在于正规金融机构向市场化方向推进过程中导致了农村金融主体供给不足.

(二)农村金融工具供给单一

目前,城市中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而广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依旧单一,大部分乡镇金融产品只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的汇兑.农村证券市场发展更是缓慢,货币市场则有行无市,外汇市场根本无从谈起.保险在农村范围内的覆盖率较低,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保险短缺.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业贷款风险缺乏有效化解的途径.

(三)农村金融制度供给约束

一是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由于涉农融资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品.制约了信贷的获取;而处在改革过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着许多制度缺陷,主观上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萎缩.二是农业风险保障制度发展滞后.2005年我国农业保险收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0.05%,根本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因而,在农业保险制度跟不上的情况下,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农村资金的供求缺口.三是农村土地制度的约束.在我国农民比较贫穷的情况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无疑是他们比较有价值的财产.而目前的法律却禁止他们用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导致了很多农民丧失了脱贫致富的机会.四是农村信用制度建设落后.在现行的制度安排下,基层政府缺乏直接规范的融资渠道,迫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投入的压力.它们只能另外寻求出路,通过借款等方式进行融资.最终导致大量负债.形成了巨额的乡村债务,影响了政府信用,最终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我国农村金融生态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

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特点呈现大量化、多样化以及长期化的趋势,而目前农村金融供给却面临主体缺位、金融工具单一以及制度约束的问题,两者必然产生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与农村资金大量外流之间的矛盾

货币资金是农村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血液.而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资金不仅缺乏,而且流失也相当严重:一是基层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存的方式致使大量农村资金流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二是邮政储蓄转移了相当多的农村资金.三是农村信用社在赢利动机的驱使下,把资金更多地投向获利机会较大的非农领域.从而使部分资金脱离农村.因此,由于农村自身资本的缺乏与制度约束导致的大量资金流失将加剧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二)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与农村金融品种单一的矛盾 我国的农业经济要尽快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朝着“高资金积累-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模式发展,如果仅仅依靠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的自身资金积累、国家财政支持及金融机构信贷投入.无法解决目前新农村建设对资金需求的多样化与农村金融品种单一的矛盾.因此,需要借助于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创新多种金融衍生产品来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这是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

(三)新农村建设对长期资金的需求与农村资金的短期性供给之间的矛盾

十一五期间预计投入到农村建设的资金总量将超过5万亿人民币,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和水利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农业公共物品.所以,新农村建设对长期性资金的需求将更为迫切.而目前我国农村资金供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正规金融对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农业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农业发展银行的粮油收购资金以及农信社支农贷款,这些贷款基本上都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另一部分来源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对资金的供给,这部分资金主要是民间的相互借贷,基本上都是一种短期融资行为.因而,目前农村资金供给基本上是短期资金,这必然会导致新农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之间不配套的矛盾

一是农村商业金融信贷投向高赢利性与农业固有的高风险之间的矛盾.农业是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特点决定了它的风险性.而商业银行在转轨过程中不断调整经营战略和市场定位,希望把资金投向效益好、风险小、赢利高的行业,这恰与农业效益低,风险大形成矛盾.二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方式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同农村商业金融集约化经营发展战略之间的矛盾.农村金融部门在向商业性转轨的进程中,为了提高经营集约化程度,制定了减员增效、撤并机构、收缩战线的发展战略,这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服务分散化与金融服务集约化成为矛盾.三是农业信贷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些地方政府在战略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强调城市过多,关注农村过少,尤其是农产品短缺问题解决以后,发展重点向城市倾斜更加明显.从1980-2005年,基本建设投资中农业的比重由9.3%下降到1.5%.农业和乡镇企业从国家银行系统获得的贷款额度在最高年份也没有达到17%,而且从1995年以来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状况与农业的基础地位不相称,也与农业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不相适应.四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农村经济不配套,使农民贷款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户的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但随后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没有适应农村的变化.1995年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都成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金融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这些金融机构逐步收缩了对农户贷款的份额.而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也只承担国有粮食企业的贷款.正规农业金融机构的缺位,加剧了农业资本的稀缺,加大了农业资本的获取成本,阻碍了资本流入农业.

四、我国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由于体制、制度以及市场失灵等方面的约束,致使现阶段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矛盾.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将会导致新农村建设步人困境.经济学中的“木桶效应”告诉我们: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必须下工夫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因此,笔者基于调研的基础上.借助“木桶效应”原理提出了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想:以新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新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为切入点,以新农村信用建设为依托,逐步构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保障体系,

(一)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构筑新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1.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交易主体,一方面要以农信社改革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把农信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人股,为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另一方面,要加快放开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可考虑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尝试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同治理结构的小额信贷公司和乡村银行:建立健全由政府协调组织,财政、农产以及企业共同出资的基金担保公司,扩大农村互助担保组织规模:探索发展农村租赁公司;完善各种形式的涉农保险和互助保险组织机构等.同时,要积极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发展,形成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体系.

2.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交易工具.一是大力拓展基础性的支农金融产品.针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对金融需求的特点,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支农“金融超市”,努力提高金融电子化支农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加快延伸支农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稳步发展农村的证券机构.拓宽农户投资渠道,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积极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组合性产品.可考虑将订单担保贷款、公司为农户担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以及农业动产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以此来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努力创新金融支农衍生产品.可考虑尽快推出各种农业保险、农业信贷保险、农产品期货、期权等金融支农衍生产品,有效分散和规避各类农业生产风险和农业信贷风险.


3.规范新农村建设的金融制度环境.一是完善支农政策环境.具体包括怎样合理引导资金进入新农村建设、制订并落实新农村建设的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农业产业补贴政策和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各类金融机构和公司相应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等,为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健全金融支农制度.适当下放对农业、农民以及新农村建设贷款的审批权,放宽支农贷款担保抵押条件和加大支农贷款额度;尽快制订支持新农村建设相关贷款的收益补偿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三是制订民间金融立法制度.可考虑尽快出台《民间金融法》,明确民间金融合法地位、组织形式、职能作用、权利义务以及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原则与条件.依法保护民间金融的合法权益.同时,完善我国相关金融法律体系.保护各种金融组织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为切入点,构筑新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体系

1.赋予农民完整的财产权.建议农村土地所有权像城镇土地一样,归国家所有,将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改革为土地使用权,由国土部门发给土地使用证,使之具有土地的收益权、买卖权、抵押权和继承权.

2.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的交易机构.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运作的立法、执法和仲裁,保护农村土地市场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服务系统.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同时,要加快农村土地资本市场的建立.为发挥土地融资功能构造良好的交易平台.

3.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考虑先建立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二重保障方式,然后逐步过渡到以个人账户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上来.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交易税收;二是农村土地转让收入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转让人的社会保障基金;三是农户交纳一定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4.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相关法律制度.建议尽快出台农村土地产权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农村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出让、继承出租、人股等流转形式.

(三)以新农村信用建设为依托,构筑新农村信用保障体系

1.加快信用立法,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制订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保障.通过立法制订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守信者,打击失信方的信用规则,使经济行为主体在维护正当权益上有法可依.

2.开展“诚信社会”建设,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道德保障.一是新闻舆论引导.组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开设专题.大力宣传实施“新农村信用工程”的意义、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宣传创评标准和先进典型,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二是针对农村区域广、农业经济个体多的特点.在农村深入开展信用镇、信用村

为您写农村金融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农村金融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相关论文范文文献,包括关于农村金融及农村经济及民间金融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农村金融论文范文。

、信用农户的创建活动,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全方位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三是基层政府要在行政行为中率先垂范,塑造合格的信用主体,引导农民、乡镇企业进行规范的信用活动.

3.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优惠放贷政策.规定凡被评为文明信用单位的.可优先安排项目资金、支农资金、支农再贷款.并享受贷款证服务,享受国家利率政策规定范围内的利率优惠,信用户可享受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另一方面通过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使失信者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的经济和名誉代价,形成失信的经济行为主体难以生存、发展的氛围.

相关论文

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

本文是一篇农村金融论文范文,关于农村金融方面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农村金融及金融服务及金。

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农村金融论文范文,农村金融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相关硕士论文范文。适合农村金融及金融体系及金融。

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应关注的问题

本文关于贷款及新农村及项目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贷款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应关注的问题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对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

此文是一篇农村金融论文范文,农村金融类论文范文集,与对农村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学士学位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农村金融及金融服务及金。

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

这是一篇民间金融类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与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是金融分析专业与民间金融及农业保险及农村。

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探析

关于农村金融及金融产品及农业保险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农村金融类金融衍生品论文,关于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探析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