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结构

时间:2024-01-23 点赞:40563 浏览:7372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篇服务业论文范文属于经济师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服务业类毕业论文模板,与内蒙古经济结构相关区域经济论文。适合服务业及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经济师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服务业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十五”以来,内蒙古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系统分析我区经济结构,对于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总量

生产总值迅速扩大.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3895.55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7.1%,超过“九五”6个百分点;其中2002―2005年增速连续4年居全国第1位;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44%上升到1.98%,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331元,年均增长16.9%;由2000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提高至116.3%.2006年生产总值达到4790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在全国的位次上升至第17位.

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536.36亿元,“十五”年均增长28.1%,超过“九五”12.8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7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3位上升至第20位.2006年,财政总收入达到712.9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61.71亿元,同比增长37.8%.

经济实力在西部省区的地位明显提升.生产总值在西部地区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6位上升至2005年的第3位;人均生产总值的位次由第2位上升至第1位;地方财政收入的位次由第5位上升至第4位;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位次由第3位上升至第1位.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十五”以来,我区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服务业,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22.8:37.9:39.3演进为2006年的13.4:48.6:38.0. 农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589.6亿元,“十五”年均增长6.6%,比“九五”快0.2个百分点.畜牧业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8%上升至45.4%,农业比重由56.8%下降至48.3%.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居全国第1位,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12位.2006年,农牧业增加值达到641.72亿元,同比增长6%.

工业化推进到中期阶段,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773.2亿元,“十五”年均增长22.1%,比“九五”快10.8个百分点;其中2003―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3年居全国第1位.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2005年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发电量、原煤、铝和乳制品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2005年液体乳、羊绒衫产量跃居全国第1位,原煤产量、纯碱产量、发电量分别跃居全国第2位、第7位和第9位.2006年,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增加值达到2329.51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新兴服务业不断壮大.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32.8亿元,“十五”年均增长17%,比“九五”快3.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货运量和客运量年均分别增长10.4%和6.4%;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21%和14.1%;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7+3%;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29.1%.服务业结构有所改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5.9%下降到54.7%,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比重有所上升.2006年,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18.77亿元,同比增长14.5%.

三、投资结构

国家预算内资金比重下降,自筹和其它资金比重上升.2005年,国家预算内资金达到155.3亿元,“十五”年均增长28+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4.8个百分点.自筹和其它资金达到1926.8亿元,年均增长47.8%,比重提高6.8个百分点.2006年,企业自筹资金比重继续上升,达到76.1%;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内贷款比重有所下降.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比重上升.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额达到1644.7亿元,“十五”年均增长4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2000年下降2.7个百分点.其它类型企业投资额达到917.7亿元,年均增长64.3%;比重提高16.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投资额年均增长9.7%,比重下降13.6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投资均较快增长,工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十五”年均增长65.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8.9%,比2000年提高24.6个百分点.农牧业和服务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7.8%和36.6%;比重分别比2000年下降5.9个和18.7个百分点.2006年,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同比分别增长18.5%、23.5%和32.1%.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强化,优势特色产业和公共服务投资力度加大.“十五”累计完成电力投资1234.3亿元,煤炭投资194.2亿元,公路投资867.6亿元,铁路投资82.2亿元,社会事业投资338.9亿元,生态投资173.7亿元,水利投资183.2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投资408.4亿元.

四、区域结构

各盟市经济均实现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各盟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均超过10%,其中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和阿拉善5个盟市生产总值增速超过20%.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乌海4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超过30%.2006年,除兴安盟外,其它各盟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超过10%,其中鄂尔多斯市最高,达到58.1%.

呼包鄂地区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2005年呼包鄂三市生产总值达到2187.2亿元,占全区的53.2%,比2000年提高13.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156.6亿元,占全区的56.3%,提高9.1个百分点.2006年,由于其它盟市经济发展加快,呼包鄂经济总量在全区的比重有所下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区的46.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56.5%.

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不断涌现.例如,锡林郭勒盟依托煤炭等资源,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业,2005年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区第1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居第4位.满洲里市发挥口岸优势,加强与俄罗斯合作开发资源力度,提高资源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口岸过货量比2000年增加1.9倍.阿尔山市依托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壮大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比2000年增长9.8倍;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8%提高到52%.

县域经济实力迅速上升.《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我区县域经济(不包括市辖区)整体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3位,在各省市区中上升速度是最快的.200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的旗县仅有6个,2005年达到51个.人均生产总值达.1万元以上的旗县由10个增加至46个.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的旗县由8个上升到36个.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00元的旗县由9个上升到43个.

东部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滞后于西部地区.2005年,东部五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290.6亿元,占全区的比重由2000年的42.1%下降至31.4%;人均生产总值与呼包鄂的差距由4483.2元扩大到23537元;财政收入为80.6亿元,占全区的28.9%;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呼包鄂的差距由407元扩大到1795元.

五、城乡结构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人口达到1126.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2%,比2000年上升5个百分点.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化水平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有7个盟市,其中最高的乌海市达到94.7%.2006年,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48.6%,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137元和2989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091元提高到6148元,城乡收入之比由2.52:1扩大为3.06:1.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358元和334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7016元,城乡收入之比由3.06:1扩大为3.1:1.城乡消费差距呈扩大趋势.2005年,农村牧区人口占总人口的52.8%,但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区的33.1%.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446.2元,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35.3%

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镇.“十五”期间,我区加大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力度,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牧区“六小”和“五通”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教育“两基”攻坚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绩显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西新工程”稳步推进.但是,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水、电、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明显不足,90%以上农村牧区老年人口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严重制约着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六、就业结构

城镇就业比重有所下降.2005年城镇就业人员为350.3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2000年的40.5%下降到33.6%;乡村就业人员690.8万人,所占比重由59.5%提高至66.4%.分地区看,各盟市城镇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乡村就业人员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农牧业就业比重上升,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下降.2005年,农牧业就业人数为560.5万人,比2000年增加6.8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53.8%,比2000年提高1.6个百分点.非农产业就业人数为480.6万人,减少27.3万人;占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46.2%.

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减少、比重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产业结构重型化导致资本替代劳动力.“八五”时期,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即经济每增长1%带来的就业人数增长率)为0.25,“九五”下降到-0.04,“十五”进一步降为-0.23.二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吸纳就业能力差.2005年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劳动力培训不足.四是2003年后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全社会就业人员中不包括自由从业人员,而自由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城镇二、三产业.五是由于我区积极落实国家支持“三农”的各项政策,调动了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

传统产业就业人数下降,新兴行业就业人数上升.由于技术进步、业态创新等原因,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十五”期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就业人数分别由2000年的32.9万人下降到22.8万人.同时,新兴行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步增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就业人数由72.6万人增加至75.7万人.

七、收入结构

工薪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2005年,城镇居民工薪收入达到6669.5元,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69.7%,比2000年提高7.6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合计2734.4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28.6%,下降8.5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变化趋势看,工薪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与全国变化趋势相反.

转移性收入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造成占退休人员多数的企业退休人员工资增长较慢.一是企业应提的养老保险金未足额计提,资金筹集困难,欠费严重.二是养老保险覆盖面仍然较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劳动者参保率低.三是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保险方式单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保险等发展缓慢.经营性收入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不同行业收入差距较大.2005年收入最高的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是收入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3.57倍.一些传统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如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金融业的职21232资水平长期位居前列;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新兴的、知识密集型行业逐步成为高收入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而相对属于传统行业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贸易餐饮业等行业职工工资水平均处较低行列;而技术要求低且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居民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等行业则处于最低收入水平.

不同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扩大.以城镇居民为例,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由2000年的4.6倍 扩大到2005年的6.4倍.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平均水平的比例由2000年的38.6%下降至33%,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相当于平均水平的1.18倍扩大到1.44倍.

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2005年,农牧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为2222.3元,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74.4%,比2000年下降8.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八、所有制结构

国有经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企业改制重组、优化整合力度加大,初步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12家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了改革重组,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迈出实质性步伐,外贸、物资和商粮三大集团改革基本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基本结束,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2005年,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65.1%.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区先后出台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1333.6亿元,&#

这篇服务业论文范文属于经济师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服务业类毕业论文模板,与内蒙古经济结构相关区域经济论文。适合服务业及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经济师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服务业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8220;十五”年均增长26%,比生产总值增速高9.4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34.9%,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城镇就业人员达到159.5万人,占全区城镇就业人员的40%.据不完全统计,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收96.6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额的20.9%.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初步统计完成增加值1772.3亿元,同比增长25.9%,比同期生产总值增速快7.9个百分点.各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重点地区拉动作用明显.必须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在市场准入、融资等方丽仍然受到许多不公正和不平等待遇,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空间仍比较大.

九、企业组织结构

大型企业稳步发展.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中,大企业为46户,比2000年减少41户,工业总产值达到1161.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0%,下降4.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到74.3亿元,占全部利润总额的32%,提高12个百分点;资产总额达到1449.9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2%,下降28个百分点.

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2005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中小工业企业达到2401户,占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98%,比2000年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达到1834.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0%,提高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达到160.8亿元,占全部利润总额的68%,下降12个百分点;资产总额达到3146.1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68%,提高28个百分点.

(课题组组长:安俊义 杭拴柱 课题组成员:朱晓俊 黄占兵闫瑞芳 张永军 安士玲)

相关论文

优化我国第三产业经济结构

本文是一篇服务业论文范文,关于服务业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优化我国第三产业经济结构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服务业及国民经。

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本文是一篇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经济发展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经济发展及社会经济及生态。

金融与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的评述

本文是一篇金融市场论文范文,关于金融市场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金融与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的评述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金融市场及经济学。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破局

本文关于结构及中国经济及政策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结构方面论文范本,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破局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对不知道。

经济结构加速转型

关于通胀及宏观经济及金融危机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通胀方面发展农村经济论文,关于经济结构加速转型相关论文范文集,对写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