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教学文化建设探析

时间:2024-04-18 点赞:46492 浏览:9090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该文是小学教学专业大学教师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大学教师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与我国大学教学文化建设探析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大学教师及教学改革及人际关系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大学教师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当前,在我国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教学合作精神弱化、教书与育人脱节、教学控制性倾向突出、大学生课堂纪律意识淡薄、大学生课堂参与学习不足等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使师生同时遭遇着生存的困境.大学需要从教学团队的培育、教书育人责任心的强化、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规范的重构、教学环节的重设等维度着手,加强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以帮助师生超越生存的困境.

关 键 词 :大学;教学文化;教学合作;生存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2-0105-07

收稿日期:2014-01-26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大学文化与育人之道”(12JHQ004);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校学生公共参与的有效路径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的视角”(BEA120031).

作者简介:韩延明(1959-),男,山东肥城人,高等教育学博士,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临沂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标志,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而提高教学质量,则与教学文化息息相关.“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1]教学文化,是指在一定价值观支配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教与学的信念、理念、行为方式及支持性要素,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教学文本文化、教学环境文化、教学制度文化等.大学教学文化建设,无论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对于大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学文化”一词,首次出现于1986年出版的《美国教学手册》上.在我国,近十年来,大学文化自觉意识日益彰显,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积弊,亟待反省并改进.

一、大学教学合作精神的弱化与教学团队的培育

美国著名的教师教育学者安迪·哈格里夫斯认为,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教师文化有四种形态:第一种是个人文化,指教师之间彼此隔离,主要关注自己的课堂事务;第二种是分离文化,指教师之间的工作彼此分离与相互竞争;第三种是人为文化,指教师围绕着行政人员的意图与兴趣进行合作;第四种是合作文化,指教师之间开放、互信和互相支持[2].教师的合作文化在教学上体现为教学合作精神,指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向同事敞开心扉,信任并接纳同事,向同事全面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既包括善于展现自己的教学特长,也包括敢于暴露自己的教学缺陷,虚心听取同事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愿意与同事一起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积极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合作精神的弱化

在我国,大学教师文化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个人文化”、“分离文化”和“人为文化”.而教学合作精神弱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学改革层面.教学改革是大学改革的常态活动,改革范围包括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群的设计、单门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等,一些教师拒绝参加或很少有兴趣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改革活动.二是课堂教学层面.教师习惯于在课堂教学中秉持“专业主义”作风,倾向于自己做主处理专业事务,在教学上与其他教师互不来往或来往甚少.在此情况下,教师很难向同事敞开教室的大门,不情愿或不乐意让同事对自己的工作方式指手划脚,不愿意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评头论足.“由此,同事之间往往达成默契,恪守‘互不干涉’原则,形成教师文化的隔离性.”[3]

大学教师的教学合作精神弱化,既有认识和态度的原因,也有机制和组织的问题.从认识论上来看,教师往往认为大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私人领地,很多时候需要教师个人自悟与自我尝试.美国著名学者劳蒂也认为教师教学具有个人主义特质[4].在这种认识论的支配下,教师的课堂逐渐形成日复一日的“孤立课堂”.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师大多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量,授课已使他们精疲力尽,再加上为迎考核、评职称、做课题、拿奖项而必须进行的科研任务,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投入到教学研究与教学合作上来.从激励机制来看,大学普遍缺乏应有的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加强教学上的合作,各种教学比赛反而鼓励教学竞争,任期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各项指标也往往鼓励各种教学竞争而非教学合作,因而教师缺乏教学合作的动力和压力.从教学合作组织来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的合并、更名、升格和教学行政组织的扩展、上移,大学教师原来所在的教研室变成了系,大学内部的学院行政功能凸显,而系的教学合作功能式微,教师找不到可以进行教学探讨和合作的组织机构.在学院行政命令指挥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愿分享自己的经验,并且在“人为文化”支配下的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的警惕性.由此,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与研讨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组织平台.

恰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些缺乏教学合作精神的大学教师,难以直接学习到同事优秀的教学经验,难以及时听取同事们积极的意见和建议,也缺少参与重要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机会,因此阻碍了自身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面临着生命中的生存困境.而学校组织的教学改革则由于教师缺乏教学合作精神而在某种程度上被抵制或其效果被消解,最终导致学校教学改革流于形式.

(二)大学教学团队的培育

现代大学最需要教学团队的精诚合作,大学教师亟待提供教学合作的平台以超越生存的困境.而要实现教学合作,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的意愿、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5](P79).这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必须通过一个平台来实现.对于大学这个组织来说,教学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教学团队这种学习型组织,为适应环境和持续发展而不断进行学习[6],并通过教学团队这种学习型组织,促使教学合作的四个要素有机统一,进而防止由分歧导致的分离或分裂. 大学各院系要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规划出若干以通识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并为每个教学团队配备一名优秀的带头人.为了培育真正优质的教学团队,成员必须自愿参加,真正达到“选择我爱的,爱我选择的”.实践证明,任何来自于外界的“人为合作”或行政性强制合作,都无法培育出真正优秀的教学团队.为形成教学团队中各成员间合作、理解和愉快的“团体格局”型的人际关系,团队带头人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开放的态度和奉献的精神,进行对话交流与人际互动.团队带头人必须集中团队智慧对各种教学问题进行讨论、磋商、探索,达到相互理解并真正达成共识,使团队成员在宽松的环境与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地、舒畅地进行交往,使各自合理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以便在共同的教学文化信念基础上建构专业成长的共同体[7].

众所周知,教学团队成员间之所以能够合作,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或许存在的“差序格局”型的人际关系,而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任务需要完成,任务是维系他们之间合作与和谐关系的纽带.每位成员都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团队带头人必须把教学任务精心地予以分解,根据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特长,合理分配教学方面的工作任务,明晰分工和彼此的责任,而且分工不分家,立足于在分工基础之上相互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并实现价值观、知识和技能的共享和创新.

教学团队是一个公共领域,为了顺利运行,必须建立并遵守“团体格局”型人际关系所必需的合作的规则.教学团队规则包括合作的时间、地点、技术、程序、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等方面[5](P79-80).教学团队带头人必须根据公共领域中人际关系的要求,在协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教学团队的运行规则,使成员受规则约束和支配.运行规则必须建立在合作导向的基础上,适度弱化竞争,强化合作.在教学团队规则的支配下,团队成员必须重新认知和确立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职责,准确定位.

为了教学团队的顺利运行,还必须确保团队成员间相对清晰的群己界限和合理利益.合作一方面包含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为了共同的成长.合作不仅仅强调相互依存,还强调相互受益,合作“作为一个利益代表系统,是一个特指的观念、模式或制度安排”[8],合作的结果是多赢的.只有实现多赢,才能确保教学团队成员的长久合作,并为合作提供足够的动力.因此,教学团队应建立共享的组织文化,确保各位成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利共赢.每位成员既为教学团队做出贡献,也获得理智上、情感上和成果上的收获.

二、大学教学中教书育人的脱节与责任心的强化

大学是育人之本、科学之根、文化之魂.大学的使命,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培养,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育人”,是指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从教育的本真意义来看,教书必须育人,育人必须通过教书,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教书育人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通过教书育人,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获得全面发展.但是,在我国当今的大学教学中却出现了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亟待加以解决.

(一)大学教学中教书与育人脱节的现象与影响

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者统一于人才培养,都是为育人服务的,但在大学教学中却出现了教书不知育人、不愿育人、不会育人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从学校层面来看,突出表现为在大学课程建设中,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而忽视通识课程的设置,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从教师层面来看,突出表现为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忽视进行做人的品德教育,重视教学技能的改进而忽视育人技能的改进;从学生层面来看,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而轻视品德养成,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而忽视人文素养课程学习.

在大学教学文化建设中,之所以会出现教书与育人脱节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当成事业来深入地思考其中的育人使命,自然也就会忽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技巧,甚至认为自己的责任仅仅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培养学生品德的责任在于辅导员、班主任等政工人员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高校也缺乏育人的敏感性,在课程与教学管理方面,没有主动促进其育人价值实现的举措.教书与育人的脱节,造成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对学生片面地进行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品德教育,最终导致其身心片面地发展,偏离了教育的原点,导致了教育的异化;同时,教书与育人脱节也弱化了教师的本来职责,降低了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质量,损害了学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教书与育人的脱节,使大学师生同时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二)大学教学中教书育人责任心的强化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疏离人的教育必须回归到育人的原点上来[9].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早在1806年就提出,教育的全部工作都可以概括在道德这一概念中,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师不能止于传授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大学若忘记了人,也就丢掉了自己的灵魂[10].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基本使命,但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正如《大学》开篇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1].

为了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提升大学教学质量,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和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超越生存的困境.第一,大学必须重新认知和审视自己的使命.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基本任务都是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历史使命的,把握住了这一神圣使命,才是真正把握住了大学的灵魂;第二,大学教师必须重新认知和审视教学的本质和价值.通过教学,大学教师既可以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和职业道德,既要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也要给予通识课程足够的重视,精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普世价值等;第三,大学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敬畏之心.恰如康德所言,我们要敬畏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育人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是大学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大学教师只有从内心充满对育人事业的敬畏之心,才会富有使命感和责任心,才会充满动力和活力,才能真正安心潜心地育人;第四,大学必须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和制度约束机制.大学要用政策导向机制来激励广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发挥政策的先导作用,用制度来引导、规范、考核、评价教师的育人行为,真正切实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约束机制.

相关论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路

本文关于学生及人文及能力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学生相关论文例文,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

我国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

本文是一篇企业文化论文范文,关于企业文化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我国家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企业文化及企。

CUBA对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评析

本文是一篇体育论文范文,体育类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CUBA对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评析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体育及校园及华中师。

地方文化促进大学宿舍文化建设的与

本论文是一篇文化类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关于地方文化促进大学宿舍文化建设的与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化及宿舍及大学方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