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思维与有效教学

时间:2024-02-25 点赞:47638 浏览:9314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重量论文范文,重量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习惯思维与有效教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重量及思维及盐水方面的双语教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重量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从学生作业错误来看,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学生习惯用头脑中已有的思维模型来解决同一类型题,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解题错误;二是教师对概念的内涵理解不够,导致部分内容讲解留于形式,学生依样画葫芦,错误率较高.教师和学生如何打破习惯思维的禁固,进行有效的教和学,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 键 词 】习惯思维案例分析反思干扰有效教学

习惯思维,亦称惯性思维.即某种思维模式长期积淀于心底,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待人接物便自觉不自觉地要纳入那种框架,并循着那种模式思考和行动.此便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习惯思维省时、省力.就小学数学而言,师生在课堂中分析问题所形成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等方面的思维形成定势,必定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这样的习惯思维固然很好.诚然,利弊相成,习惯思维也有其弊,下面仅举两例加以说明,供各位同仁商榷.

案例一:把一只圆柱形油桶从院子的东墙边挪到西墙边去,已知东、西墙之间的距离是12.96米,油桶的底面半径是2分米,如果把油桶滚过去,要滚几圈?

学生解题过程为:12.96米等于129.6分米

129.6÷(2×2×3.14)等于1050157(圈)

案例二:判断下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 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的重量和盐水的重量

(2) 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的重量和水的重量

学生判断结果:第(1)小题中,盐的重量和盐水的重量成正比例.理由是:盐的重量和盐水的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盐的重量÷盐水的重量等于盐水的含盐率(一定),已知盐水的含盐率一定,就是盐的重量与盐水重量的商一定,所以盐的重量和盐水的重量成正比例;第(2)小题中,盐的重量和水的重量不成正比例.理由是:盐水的含盐率一定,不表示盐的重量和水的重量的商一定,因而题中:盐的重量和水的重量不成正比例.

笔者所在的学校,六年级共有4个班,235名学生.案例题是我校4个班学生答题结果,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学生未答题,而教师用红笔打"√",表示肯定.这种现象在现今是不是一种普遍存在,本人不敢肯定,敬请批评指正.

反思: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注重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方面的提炼和总结,力争使学生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建立一种有效、简捷、快捷的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然而,《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案例一,学生的思维定势为,把油桶从甲地滚到乙地,要求滚几圈?是用甲、乙两地的路程除以油桶的底面周长(当然学生会注意单位统一),就得到油桶滚的圈数,这样的习惯思维迁移到案例一中,学生怎能不出错呢?如果老师让学生动手把文字信息转换为图形语言,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如下图:

129.6-2×2等于125.6(分米)

129.6分米

从图中清楚的可以看出,油桶滚的路程不是129.6分米,而是125.6分米,然后用125.6分米除以油桶的底面周长12.56分米,得到油桶要滚10圈.联系实际,画图分析,学生会茅塞顿开、领悟其中的道理.案例二,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它们的商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

正比例,教师正常板书为"xy等于k(一定)"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受这种习惯思维模型的影响,学生往往会死死抓住,"xy等于k(一定)"这个是否满足正比例的书写形式而轻易下了结论,学生在解决案例二中第(2)个问题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其实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可以这样推导,因为:盐的重量÷盐水的重量等于含盐率(一定),而盐水的重量等于盐的重量+水的重量,所以等式可以简写为:盐÷(盐+水)等于含盐率(一定).假设盐的重量为1份,水的重量为3份,则含盐率为25%,如果盐的重量为2份,含盐率为25%,则水的重量为6份.如果盐的重量为3份,含盐率为25%,则水的重量为9份,按这样的方法,再试几次等.具体板书为:

盐的重量÷盐水的重量等于含盐率(一定)

盐÷(盐+水)等于含盐率(一定)

1÷(1+3)等于25%

2÷(2+6)等于25%

3÷(3+9)等于25%

引导学生观察,当盐的重量扩大2倍,水的重量也随着扩大2倍;当盐的重量缩小3倍,水的重量也随着缩小3倍.符合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一种量扩大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几倍;一种量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几倍.由此可以大胆判断"盐水的含盐率一定,盐的重量和水的重量成正比例".像这样举例子巧判断,解决问题,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那么,如何克服习惯思维负迁移的干扰,促进有效教学?

本人谈几点做法,以期同仁斧正.

首先,师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所形成的思路、方法、技巧等经验,都有可能成为习惯思维的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这样的思维习惯会在经意不经意之间左右自己,导致解题出错.如案例一,如果教师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用审视的眼光,认真备习题,肯定不会出现"错批"现象.并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他们求同变异的思维,相信他们一定会跳出往常的思维惯性,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样可以打破习惯思维留在师生身上的桎梏,抛开思维的固有模式,时刻警惕自己不要陷入"经验"的泥塘里去,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对比教学.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我们才能学会选择,能辨别同中之异,在教学活动中,"知同"才能把握教材的基本规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辨异"才能见微知著,触类旁通.像案例一类型题,把学生头脑已有的思维定势模型题与该题进行对比,采用对比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会在比较中体会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的道理,而且印象特别深刻,记忆犹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抓住这些"错误资源"成就精彩,在对比中进行有效教学,做出成效.

再者,作为教师,应做到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概念的本质含义、变化规律和内在联系.从案例二第(2)小题可以看出,不能让学生用拘泥于形式的习惯思维,解决问题,学生说理判断过程就充分暴露了这一点,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要知道"回头重来"是低效教学的表现,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此,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教材,力争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正确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这样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教学关键在教师的有效行为,做一名有效的教师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当然,克服习惯思维负迁移干扰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只是笔者一些经验的概括.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重视习惯思维的干扰,深入分析和探讨习惯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扫除思维障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加有效,愿广大教师在有效教学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相关论文

逆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

该文是参考文献专业数学教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数学教学方面硕士毕业论文,与逆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相关论文范文文献,适合数学教学及高。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教学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论文范文,计算机方面有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教学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计算机及数据结构及课程设。

培养地质思维优化地质教学

本文是一篇地质学论文范文,关于地质学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培养地质思维优化地质教学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地质学及地质构造及实践。

国内外篮球思维教学现状比较

本文是一篇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体育教学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国内外篮球思维教学现状比较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