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

时间:2024-04-18 点赞:47470 浏览:94064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于学堂及科举及新政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学堂方面有关论文修改网站,关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相关论文范文检索,对写作学堂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本文分别从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学堂建设、近代教育管理机构的形成三个方面阐述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以及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

关 键 词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教育改革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两次变革,都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维护统治而实行的改革,两次改革虽然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但它们对教育改革的意义却异常深远,不仅动摇了封建教育体制的根基,而且共同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目前对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研究很少注意到二者的内在联系,更没有把两次教育改革当成一个整体综合论述,这是欠妥当的.两次教育改革虽属两次不同的历史改革,但应该注意到两次改革内在的关联性.两次教育改革的传承性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科举制――从改革到废除

科举制自隋代产生以来,在维护封建统治上的确发挥过巨大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日渐成为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一方面科举制内在矛盾重重,另一方面它总是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纠缠在一起,成为社会发展的拦路虎与社会改革的焦点.

戊戌变法废除八股制是近代科举制改革的第一步.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令废除八股制,改试时务策论.诏书指出“近来风尚日漓,文体日敝等若不因时变通,何以励实学而拔真才?”因而要“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1]至此,以八股取士为主的科举制遭到了一次严重的否定,科举制的根基开始动摇.

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经济特科被废除,八股制又重新恢复.但“民智已开,不可遏抑”,历史发展的潮流却无法阻挡,顽固派无法取消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改革思潮,这为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的废除,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后,面临空前的统治危机,清政府颁发“变法”上谕,实施新政.科举制的废除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废除八股取士及停罢武科考试.1901年8月,清政府颁发上谕“自明年始等不准用八股程式”[2]至此,八股取士制彻底废除.第二,递减科举取士名额.1904年1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呈《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年递减中额三分之一”[3].清政府批准了这个奏议,并付诸实施,科举取士的名额大大减少了.第三,停止科举.1905年9月,袁世凯、赵尔巽等封建大臣奏请停止科举,清廷迫于形势,诏准“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4].科举制正式废除.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科举制度经历了从改革到废除的过程.综合分析两次改革,应该认识到科举制从改革到废除是一脉相承的.二者的密切联系具体体现在:戊戌变法对八股制的废除虽然更多地存在于理论层面,在实践上并没有走远,但它的重要性在于“开启民智”的重大历史作用.这之后,虽然八股制暂时恢复,但新式教育已深入人心,以科举制为代表的旧式教育在人们心中已趋向破产.

二、兴学堂――从点到面

学堂的兴建与科举制的改革与废除是密切相关的,科举制改革得越彻底,新式学堂兴建的数量越多,相反,新式学堂的兴建也会加速以科举制为代表的封建教育体制的崩溃.在封建教育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新式学堂必然会走向繁荣.

早在戊戌变法之前的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就积极提出创办新式学堂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如: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1894年严复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等.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曾颁布上谕,“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并设立了各种专门学堂,如铁路学堂、矿务学堂、农务学堂、华侨学堂等.特别是1898年光绪帝下诏筹建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国立正规大学,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大量设立.1901年9月慈禧太后在西安颁发兴学诏书指出“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山东巡抚袁世凯立即遵办,并呈奏山东学堂事宜及试办章程.此后,各省争相仿效,中国一时出现了兴建新式学堂的热潮,特别是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之后,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完成了由点到面的分布和转变,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学制.

纵观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的学堂建设,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点:第一,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新式学堂由点到面.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新式学堂的数量大大增加,据当时的学部统计,1907年各省有学堂37888所,学生1024988人.1908年学堂数达到17995所,学生数1300739.一年当中学堂增加26.7,学生增加26.9.第二,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中国近代学制从形成逐渐走向成熟.1898年,清政府初步建立了高等学、中等及小学学制,是近代学制的雏形.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重新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即为“癸卯学制”,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学制,与戊戌变法时期初步形成的学制一脉相承,共同奠定了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基础.


三、 教育行政机构的出现与形成

戊戌变法之前,清政府并没有专门主管教育的机构,全国学务由礼部、国子监、翰林院及各省学政分别掌管.戊戌变法时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的高等学府,而且是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各省大学堂均属大学堂掌管,可见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行政机构并没有从学堂中独立出来,还有待完善.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行政机构逐渐完善.1901年在京师大学堂的基础上特设管学大臣,由张百熙充任.管学大臣既是京师大学堂的校长,又是全国教育行政机关的长官.1903年张之洞奏请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于是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京师大学堂另设总监督.1905年科举制废除之后,学堂大量建设,山西学政宝熙上折奏请设立学部,经政务处及学务大臣议复,遂下谕批准设立.1905年12月,在旧有的国子监基础上学部正式成立,统辖全国学务.至此,教育行政机构逐渐从学堂中独立出来,并且形成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机构.

综上所述,从科举制的改革到废除,从新式学堂初步建立到大量建立,从中国近代教育行政机构的出现与形成,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一脉相承,共同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把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当成一个整体看待,就更易于全面把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教育发展的状况,更易于理清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脉络.(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相关论文

基于创业实践的电子商务教育改革

本文是一篇电子商务论文范文,关于电子商务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基于创业实践的电子商务教育改革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电子商务及实践教学及。

基于案例教学的新生入学教育改革

该文是学年论文专业辅导员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辅导员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与基于案例教学的新生入学教育改革相关论文范文例文,适。

美式教育下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与

本文是一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素质教育类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美式教育下的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与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适合素质教育及。

搞好物理教育改革

该文为探究式教学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搞好物理教育改革相关科技创新教育论文,可作为教育管理专业探究式教学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问题探析

本文关于城乡教育及教育公平及义务教育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城乡教育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问题探析相关研究生毕业。

全球化下的教育改革

该文是结业论文专业教育创新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教育创新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与全球化下的教育改革相关论文范文集,适合教育创新及网。

成人会计教育改革的与

本文是一篇会计教育论文范文,关于会计教育类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成人会计教育改革的与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会计教育及成人会计及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