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

时间:2024-02-04 点赞:50954 浏览:103356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地理环境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地理环境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包括关于地理环境及谚语及外语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地理环境论文范文。

摘 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汉谚语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谚语,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等值译法、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关 键 词 :英汉谚语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32-03

一、引言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方梦之.2004:186―189).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

二、英汉谚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其地理环境、习俗、宗教、历史等密切相关.作为语言表达特殊形式的英汉谚语,与各自文化密切相关,传达了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本国信息,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笔者认为,英汉谚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指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它极大影响一国文化的形成和改变,对各国语言的特点也起决定性作用(包惠南,2001).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英国为例,它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

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

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

To keep one’s head above,water(奋力图存)

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

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

he other fish to fry(有其它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

play a fish(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

hook one's fish(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不要班门弄斧)

与英国不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不同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中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汉谚中“有眼不识泰山”,我们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汉谚中用到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以此来比喻那些显赫重要的人物.又如:“不到黄河不死心”,“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在英语中是无法找到相同的谚语的.

中国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枯木逢春、斩草除根、挥金如土、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瑞雪兆丰年等.

(二)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国或一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包括很多方面.英汉谚语中很多都与习俗有关,其中的形象不管相同与否,涵义却差别很大.

首先,最典型的是中英两国对动物的态度差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义: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腿子、狗嘴里吐不出.尽管现在越来越多人把狗当宠物,但狗的贬义形象却仍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英语国家大多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英语中,狗经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派生出许多谚语,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n old dog barks not in rain.(老狗不乱吠,指老年人做事有经验.)

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fox(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 the 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另外,龙在中英语言中有不同的涵义.对中国人而言,龙是神圣的,被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因此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封建帝王自称真龙天子,穿“龙袍”.许多人对子女都“望子成龙”,但如果翻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e a dragon,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不可理解.在西方人的眼中,龙是邪恶的怪兽,能喷火,有三头六臂.因此在英语言国家中很少含有dragon的谚语.

(三)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如“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等;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乐极生悲”等.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等;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梁茂成,1995:36―38).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造物主无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英语文化中受宗教影响更深,主要体现在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控制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有关的谚语如: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像教堂里老鼠一样穷).这些都带有明显的英语民族历史文化的烙印.

(四)历史典故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巨大.谚语好像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历史变迁.英汉两种语言包含大量由历史文化典故形成的谚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与翻译的.因此我们在翻译谚语时需考虑其历史背景,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涵义.

公元前55年,古罗马统帅凯撒征服不列颠,英国历史上,罗马人占领不列颠400年之久.罗马人的文化对不列颠的影响仍然存在,从今天的英谚中可以发现历史的痕迹.如当你翻开一本中型英语字典,在Rome(罗马)的词条下就会找到至少三条与“罗马”有关的谚语: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在罗马就要过罗马人的生活(喻:人乡随俗).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喻:伟业非一日之功).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喻:殊途同归).

由此可见,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及其文化对不列颠的巨大影响.

除了历史,英语谚语的来源主要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 are all Adam’schildren (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三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而Never say die.(永远不要说死定了),则是出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

在中国历史典籍中,汉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

汉语谚语同样也有来自历史传说和神话典故的.如来自文学作品的:“三顾茅庐”、“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来自历史典故的:“四面楚歌”、“完璧归赵”;来自民间传说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再如:“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到”等等.这些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词语都与汉文化有紧密的联系,都包含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

三、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

那么,面对中英文化差异,我们怎样才能对英语谚语作最贴切的翻译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汉谚反映汉族的文化特点,英谚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奈达(Nita)指出:“所有的翻译,不管它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心接受者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从它对观众产生的效果而看,是评价任何翻译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惠南,2001:163).所以,在把英谚翻译成汉语时,译者须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英谚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易于说理,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Nita(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包惠南,2001:164).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李红,2001:62―65).但是,并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每个词汇都同时具备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处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提供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在翻译时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其次,原文的形象意义在目的语中可能会找不到对应或者没有相同的形象,或者虽然形象相同,隐含意义却冲突,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隐含意义的准确表达,可更换另一个译文作者熟悉的形象,或者舍弃形象意义,只译出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例如:East is East,and West is West.如果按字面意思译成“东就是东,西就是西”就不能完全表达该句的隐含意义,而译成“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就是西方”则能反映出作者对东西方差异的感叹.

在翻译方法上,如果采用直译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应尽可能采用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再现原来谚语的丰富内涵,就可采用意译、对等翻译、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翻译方法,这样才能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神韵,使译文形象生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英语谚语具体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特点,民族色彩很浓,西域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直译法更好地保留了英文中原汁原味的成分,因此,如果读者能对译后的谚语寓言一目了然,我们首先用直译法.例如:采用直译的谚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谚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或者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常见的例子如下: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Walls heears.(隔墙有耳)

Time

为您写地理环境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地理环境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相关论文范文资料,包括关于地理环境及谚语及外语教学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地理环境论文范文。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New-born calves make little of tigers.(初生牛犊不怕虎)

A fire on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the fish in the 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The eye is the window of the mind.(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二)意译法(liberal translation)

有些英谚的表达方式因含有英语语言国家所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如果直译,则译文可能会牵强附会,也不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舍弃原语的表达形式,采用意译,则可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造成误解等弊病.例如,Achilles’heel 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弱点”更恰当.这样的例子还有:

1.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 如译成“晴天要防阴天”,不如译成“有备无患”或“居安思危”或“未雨绸缪”.

2.Murder will out. 如译成“谋杀终必败露”,不如译成“纸包不住火”.

3.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 如译成“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不如译为“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4.When Greek meets Greek, and then es the tugof war.如译成“希腊人相遇希腊人,定有一场争斗”,不如译为“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三)等值译法(equivalent translation)

谚语是群众长期以来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规律以及生产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英美国家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相似的经验和阅历,提供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也是相似的,这使两个民族的谚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内涵、运用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或大体相同的比喻和修辞来阐述相同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2008:93).如: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

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

Two can play the game.(孤掌难鸣)

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说曹操,曹操到)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四)直译和意译结合法(literal translation bined with liberal translation)

有时在翻译一些英语谚语时,单纯地直译使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意译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这时可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弥补直译难达意,意译难传神的不足.译文可直译其字面意义,再点出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

A daughter is fairer than fair mother.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What is a workman without his tools?(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If I he lost the ring, yet the fingers are still there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是丰富和变化的.作为语言固定形式的英汉谚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比较英汉的文化差异不仅对语言有更深的理解,也增进了对文化的认识,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译者就不能精准地翻译.希望通过本文,译者能对中英谚语有更多了解,也更熟悉两种文化背景和翻译技巧,以期他们在翻译时能时刻意识文化差异,用更完美的译文促进两国人民的交流.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陈丽英.英汉习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2)

4.陈雯.英语习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常晨光.英语习语的人际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6.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蒋磊.英语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

9.李红.从英汉习语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2001(4)

10.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

11.梁茂成.英汉谚语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5(6)

12.唐亮.从文化差异看英语习语的翻译[J].科技信息,2008(4)

1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1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5.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83)

(责编:若佳)

相关论文

英汉品牌名的差异互译方法

这篇品牌论文范文属于外文翻译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品牌方面函授毕业论文,与英汉品牌名的差异互译方法相关毕业论文翻译。适合品牌及名。

英汉成语文化差异与翻译

此文是一篇地理环境论文范文,地理环境类论文范例,与英汉成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地理环境及成语及自然环境。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处理方法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社会科学类论文英文翻译,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处理方法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社会科学及大学学报。

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本文是一篇谚语论文范文,关于谚语方面毕业论文模板,关于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谚语及外语教学及英汉翻译方面的的大学硕。

英汉叠词的异同与翻译

为您写大学学报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大学学报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与英汉叠词的异同与翻译相关论文例文,包括关于大学学报及汉语及译文。

英汉医学词汇文化语义对比

这是一篇文化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英汉医学词汇文化语义对比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是畜牧兽医专业与文化及语义及参考文献方面相关的免。

英汉互译中的数量词翻译

本文是一篇数量词论文范文,关于数量词方面毕业论文,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数量词翻译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数量词及大学学报及英汉翻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