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东亚建筑文化国际会述评

时间:2024-01-30 点赞:45790 浏览:8912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为您写建筑学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建筑学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与2006东亚建筑文化国际会述评相关论文范例,包括关于建筑学及建筑历史及传统建筑方面的论文题目、提纲、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是免费优秀的建筑学论文范文。

2006年12月9日~11日,两年一度的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大学召开.来自各国的东亚建筑史研究者又相聚在日本古都京都,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从城市和建筑历史的角度重新评估东亚”(ReEA2006),近200名参会代表济济一堂,提交会议论文130多篇.欢迎仪式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Matthew STROS先生主持,日本京都大学高桥康夫教授致欢迎辞,中国东南大学刘叙杰教授致谢辞.

东亚地区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体系独特并且长期相互交流接触.随着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亚洲城市和建筑在急剧发展过程中,东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存在着新的矛盾与问题,吸引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学者、建筑师从各种角度进行研究.随着21世纪东亚在世界地位上的日益突出,东亚建筑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东亚文化的研究也正日益显其重要.

1999年,以中国东南大学郭湖生、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韩国成均馆大学李相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 Rykwert、泰国Thammasat大学Vimmolsiddhi Horayangkura等建筑历史界著名学者为主要发起人,1999年在香港召开东亚建筑文化座谈会,并于2000年1O月在中国深圳举办了首届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宣布每两年一次在亚洲国家和地区轮流举办.2002年,以“现代亚洲的传统建筑”(“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ModernAsian”)为主题,由韩国建筑历史学会主办、韩国各高校联合承办的2002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在韩国国立汉城大学召开.2004年以“东亚建筑遗产的过去和未来”(“History&Future of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East Asia”)为主题的第三届研讨会,在中国东南大学召开.

本次是第四届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会议日程安排紧凑,除大会主题发言外,共设立了15个分会场进行交流与讨论.面对许多东亚城市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大会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和跨学科研究的平台,鼓励相关整个东亚地区的讨论交流和通力合作.主题发言分为三个版块:版块1“都城论”,东亚各国首都,历史上一直承担着京都的功能,现在从都市市民的视角透视城市的历史和未来以及私有化等诸多问题:版块2和3则试图超越任何国家的历史局限来检验城市和建筑的文化和历史教育,以一个新颖的框架来探讨这些问题.下面将三个版块的研究内容大致介绍如下

一、东亚“古都”论:在权力与私有化之间

主持人:青井哲人(AOI Akihito人间环境大学,日本)

包慕萍(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日本)

亚洲著名文化古都西安、南京、北京、京都、汉城等,具有明显的中华帝都模式,表现出一整套命名体系以及形态学和意识形态上的一系列的鲜明特征,例如:里坊制、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相应的防御体系、皇家宫殿和祭祀坛庙、严格的商业规定以及著名的风水地理学观念等等.

从各方面的历史信息中可以看出,公众权力和礼制在建构这几个大城市中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单独看公共权力一项无法确定这些城市以及任何其他城市的构成和发展,必须从存在私人个体和利益团体方面进行考虑,例如:流动商贩、商业店铺是如何进入里坊的?特别是在公众权力既存在又不明显的情况下,这些实体是如何相互作用以适应和重组社会城市空间的?“私有化”这一词汇在这里使用,不仅是指从公众部分向私人部分转换财富和责任,也是指私人力量上升以后对城市形态的要求.

当然,从已有论文中也能看出,这里对公众和私有力量在进行概念规定时,有一系列理论上的局限,事实上,它们通常是完整的、不可割裂的统一整体,只有通过调查存在于两种力量之间的社会、政治、商业机构才能使我们分析出潜在的、全面的理论.

无论如何应该注意的是,假设这些城市保留着同样的“宇宙中心”模式,以往从权力观念上理解亚洲都城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上投入了巨大努力,而忽略掉了同时要考虑“私有制”在某一特定地区和城市中的实际作用.

参加演讲的研究者都是在都市“私有化”方面非常知名的东亚学者,从各自的论文中透视“私有化”现象.其中有东亚都城总体研究王权弱化、市民经商活动加强,古代的都城结构因此转换,古老的封闭呆板的道路变成中古时放的富有活力的街道,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马路转变成有商业空间的街道,这是最好的私有化的例证.中国古都北京,提供了新的动力来考虑城市的行为.北京商业活动的兴起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使得突破城的南部边界构筑外城.韩国汉城地位独一无二,因为在朝鲜时代,街道两边发展出一种尚未明确的店铺房原型.中国台南,作为地区的政治中心,被描述成为一个的政府机器与非的当地社会政治结构相互紧密作用的地方.

这里不打算强调中华帝都模式的核心是由国家权力给予的,宁可试图强调从“私有化”这点上,寻找重新评价东亚都城历史的可能性,也没有设定划分历史时期的规范.总之,目的是产生建设性的学术交流以求得出所谓“都城论”的内涵.

斯波义信SHIBA Yoshinobu(东洋文库,日本):东亚大都市政府机构的存在和都市化过程中私有化趋势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陈薇(东南大学,中国):南部商业结束皇朝统治:嘉庆32年(1553)前后北京外城商业活动和城市形态;


包慕萍(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日本):从蒙古王都到商贸集镇:呼和浩特城市空间结构转换;

宋寅豪SONG Inho(首尔大学,韩国):地形学和庭院1800年代地图和绘画中的汉阳:

徐明福HSU Min-Fu(国立成功大学,中国台湾):一个未被束缚的和被束缚的城市,台湾城市转型(1661~1875):

高桥康夫TAKAHASHI Yasuo(京都大学,日本):东亚中古时期的“都城”.

二、相关东亚城市和建筑在建筑学上的词汇

主持人:清水重敦(sHIMIZUShigeatsu奈良文化财研究所,日本)徐苏斌(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日本;天津大学,中国)

这一部分目标是通过建筑历史的脉络,比较亚洲城市和地区中的命名体系,检验对城市和它们的建筑学的认识.

在东亚国家,以往表示城市和建筑的词可以通过汉字的象形文字字型表现出来,如“都市、城市”,“建筑”.这些词从古至今都在用,然而它们现在却又是从西方系统中翻译过来的当代词汇.

词是发展变化着的,以日语的“都
市”和“建筑”为例.“都市”一词是这样产生的首先,它是“都”和“市、街市”的并置:其次,它是从西方著作翻译过来的作为“city”又不同于原有的都市一词“町”的汉字,以示与以往都市概念的区别.从“都市”一词的形式变化过程来看,可以见证日语当代词汇是由日语传统的命名体系、西方概念和汉语命名系统三者混合在一起构成的.

同样“建筑”一词在19世纪中叶作为“architecture”的翻译,其形成过程与“城市”一词类似.首先在翻译西方著作的出版物中出现过,相当于“房子building”本身,不是“建筑学”.日本公共工程部造出“造家”一词用在建筑师教育中,但是感觉上由于过于强调物质性而使得应用范围并不广.相反,“建筑”一词使用频繁广泛,甚至到19世纪末把“建筑学”作为“艺术Art”的意思使用时已习以为常.1900年前后,“造家”一词被“建筑”取代,“Architecture:建筑”的概念建立了.1900年以后,随着中国建筑学学科的出现,“建筑”一词作为“architecture”的翻译又从日本返传到中国,显然这与中国历史上原有的“建筑”一词在含义上变化很大.

可见词汇的构成一方面是从西方概念中翻译过来,另一方面又基于汉语中已有的词汇,通过理解传统词汇和与西方概念中的相同和不同,在它们之间调整得到的新词或新含义.关于城市和建筑学的名词解释,可以说它们由三部分特征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汉字、每一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西方概念.因此,与“都市、建筑”有关的名词概念的形成过程,每个亚洲国家或地区都是相互关联的.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必须认识到使用汉字词汇的意义和起源在国家和地区间变化非常大.这不仅适用于基本概念“都市”和“建筑”,也适用于具体的地方,如镇、街道、小巷等等.指出相同和不同可以直接反映出东亚及其他地区城市和建筑的某些特质.

这一版块的目的是在讨论有关城市和建筑研究时的名词概念背后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决定因素,试图通过寻求词汇及其含义的核心要素的解释以期对研究东亚城市和建筑有一个基础性的重新认识.

伊藤毅ITO Takeshi(大学,日本):日本在现代以前与城市形态相关的词汇;

田凤熙JEON BongHee(国立汉城大学,韩国)在韩语中相关建筑学和城市化词汇的冲突和调和:

朱光亚(东南大学,中国) 在中国城市史研究中几个关 键 词 之解读建筑学、规划、广场、景观和自然.

三、东亚城市和建筑历史拓展

主持人中谷礼仁(NAKATANINorihito,大阪市立大学,日本)禹东善(WOO Don-Son韩国艺术综合学校,韩国)

建筑历史研究一般会紧紧跟在已经建立的而且受当代国家政治因素影响的历史叙事的后面,尽管事实上城市和建筑能轻而易举引领当前的政治秩序.建筑历史超越地理和政治.如果能从这点看问题,我们就能得到相当丰富的对建筑学重要性的理解.

这个版块试图讨论城市和建筑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方式以期达到一个标准的、跨区域的叙述,目标是考虑建筑史在东亚实践过程中的未来发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东亚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在研究建筑和城市问题中曾经相互影响.当把东亚建筑和城市化放在地球村里的时候,什么样的研究是一个恰当的研究?通过全球历史来探讨东亚建筑和城市历史,可能得到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在这部分,我们寻找这些观点、方法和含义,在全球文脉下看东亚建筑和城市化的重要性.如此,是作为相关我们日常生活的地理和政治中的较大的部分来描述城市和建筑学.

村松伸Shin Mttramatsu(大学,日本):我们现代――我们怀疑和我们实践――建筑史研究起的角色;

Johannes WIDODO(国立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华侨和早期东南亚城市形态的形成:

Christophe POTTIER(法国远东学院,柬埔寨):早期吴哥城市居民:

Roxana WATERSON(国立新加坡大学,新加坡):环太平洋中南部诸岛和日本的木屋建筑传统关系、相似性和连续性.

建筑史学科多受到时间、空间和学科这三方面的局限,针对这个问题,村松伸认为必须以一个新的视角,即超越某个具体国家之空间、过去之时间、建筑史之学问领域这三个障碍并提出具体的实践方法.他召集构建的亚洲近代建筑网络平台(mAAN),旨在打破地区国家的限制,以东亚地区为研究对象,或者以儒教文化圈为研究对象,甚至跨越儒教文化圈,以打破当前的时间、空间和学科界限,进行广泛的建筑方面的成果交流.考察自己周边地区,建立脱中心的曼陀罗的组织形态,自律分散.研究――实践――理论化,“评价、保存、再生、教育”.发动群众,关注周边环境,在网络的支持下,共建研究信息库,对自己周边的建筑进行记录研究和分析这显然是对近代建筑最好的研究方法.

建筑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中外建筑文化成果,传承中国建筑文化,为创造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和建筑提供历史的和理论的借鉴.当前史学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东亚建筑文化、城市史研究、建筑史研究、园林研究、近现代建筑史、建筑师和工匠、大木体系与工艺、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遗产保护策略、传统建筑的现代调适与保存等诸多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建筑史学研究随之蓬勃发展,中国大陆面临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也最多,理论上的繁荣与严峻的现实挑战是中国当前建筑史学界的现状.例如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中问题就极为突出,保护意识欠缺,保护法规不健全,建设性破坏有目共睹,无法抑制,保护的技术和手段不合规范等等;西部地区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以避免大城市走过的弯路也是问题,无论从制度法规上还是在公众意识上都有待加强.

中国大陆论文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超乎以往,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在写作规范和写作深度上仍有待提高.日本学者在研究领域上多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继承性,自始至终,前仆后继,虽然研究面相对狭窄,但是在各个专题上能够细致深入:中国学者研究领域宽泛,研究方向常有变换,不利于学术纵深发展.

总之,东亚各国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交流活动可以促进与其他各国建筑史学研究者的沟通、合作与相互.

欢迎仪式上代表们观摩了日本传统的建筑开工仪式,这也表明对传统建筑工艺、匠人和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步加强.会后代表们参观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金阁寺、平等院凤凰堂、日野药师寺、醍醐寺、二条城、伏见桃山城,并且参观了大德寺、东本愿寺、知恩院及唐招提寺的修复现场,日本对传统建筑文化不遗余力地保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研讨会主页.省略/ReEA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论文

日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本文是一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传统建筑类有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日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传统建筑及民居及建。

牌坊的建筑文化

这是一篇关于牌坊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牌坊的建筑文化相关硕士毕业论文。是民族文化专业与牌坊及建筑及乌头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

西方当代博物馆建筑文化探析

本文是一篇博物馆论文范文,博物馆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西方当代博物馆建筑文化探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博物馆及博物。

针对东亚地区文化产业贸易模式探析

该文是国际贸易专业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文化产业方面毕业论文,与针对东亚地区文化产业贸易模式探析相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适。

中国民居建筑文化

关于中国建筑及建筑及建筑设计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中国建筑方面中国论文发表网,关于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相关论文范例,对写作中。

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

本文是一篇民居论文范文,关于民居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关于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民居及传统及中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