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的哲学价值探析

时间:2024-03-06 点赞:51556 浏览:10578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世界论文范文,世界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的哲学价值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不知如何写世界及本质及哲学导论方面的思想哲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世界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克里普克以“可能世界”和“可及关系”概念为基础,建构了可能世界语义学,由此形成了可能世界思想.他的可能世界思想富含重要的哲学意蕴,这主要体现在他从可能世界语义学出发,分别系统讨论了“跨界识别”问题、先天性和必然性问题、本质主义问题等重要的哲学问题.克里普克针对“跨界识别”问题,他通过对专名与同一性的关系、自然种类名称与同一性关系的论证显示其对该问题的正面立场.克里普克还从认识论和本体论的严格界划入手,对“先天性”和“必然性”这两个概念第一次做了彻底的区分,并提出先天性是一个认识论概念、必然性是一个本体论概念的著名论断.克里普克以可能世界思想为指导,系统讨论了涉及个体本质的个体起源的必然性原理和自然种类本质的自然结构原理,从而把本质概念重新请回到哲学中来,形成了现代本质主义,为分析哲学在当代走向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 】可能世界;可及关系;跨界识别;先天性;必然性;现代本质主义

索尔·克里普克(Saul A.Kripke)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他在分析哲学中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在现代模态逻辑基础上第一个明确使用了“可能世界”概念,并由此建构了可能世界语义学,从而将本质主义重新请回到哲学之中,并对之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发挥,形成了现代本质主义思想.

一、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的建构基础

“可能世界”的概念是克里普克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个概念源自于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他提出:“他(上帝)能够产生一切可能的东西,或不蕴涵矛盾的东西.”由此可见莱布尼茨对“可能世界”概念的界定是以无矛盾性为基础的,他提出“只要事物的情况或事物的情况组合推不出逻辑矛盾,该事物情况或事物的情况组合就是可能的.而可能的事物情况或事物的情况组合就构成可能的世界,简称为‘世界’.”这样一来,莱布尼茨就展示了“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即“在伦理意义上,现实世界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在逻辑上,现实世界是可能世界中最一致的一个.与现实世界相比,可能世界都是有缺陷的,可以看作现实世界的不合格品.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演算来确定现实世界,可能世界过渡到具体存在取决于仁慈和理性的上帝,‘上帝受最高理性所使,在许多事物的序列或可能的世界中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克里普克接受了莱布尼茨关于可能世界的部分观点,并对其做了修改和推进.

克里普克提出:“‘可能的世界’完全是‘世界可能会采取的各种方式’,或是整个世界的状态或历史.”由此,他进一步提出“我在本书中反对这个概念(指‘可能世界’,笔者注)的误用,即把可能世界看成遥远的行星,看成在另外一个空间里存在的、与我们周围的景物相似的东西,或者由此引出所谓‘跨世界的同一性’的荒谬问题来.况且,如果有人想避免许多哲学家用‘世界’这样的词带来的‘世界忧虑’和某些哲学混乱的话,我推荐他使用‘世界的可能状态(或历史)’或‘非真实情形’这类说法,这样可能会好一些.他甚至应该提醒自己,‘世界’这个词常常可以用‘等是可能的’这种模态说法代替.”所以,克里普克形象地指出:“可能世界是被规定的,而不是被高倍望远镜发现的”.

克里普克这里实际上是对模态实在论或极端实在论的代表人物大卫·刘易斯(Did Kellogg Lewis)“望远镜”理论的批评.大卫·刘易斯认为“我相信存在不同于我们碰巧所居住的这个世界的其他一些可能世界.等我们的现实世界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世界.我单单把它称为现实的,这并不是因为它在性质上不同于所有的其他的世界,而是因为它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因此,我们作为一个部分所属的世界只是众多世界之一,居住在这个世界的我们只是处于所有世界的所有居住者中的少数.等我提倡世界多重性的论题或模态实在论:这一论题主张我们的世界只是许多世界中的一个世界.存在着无数世界的其他世界,其他非常广泛的事物.我们的世界是由我们和一切我们周围的事物(不管它们在时间上多么久远,空间上多么遥远)组成的;正如同它是一个由较小东西作为部分的大东西一样,其他世界也有较小的其他世界的东西作为部分.世界是某种像遥远的行星那样的东西,除大多数世界比单纯的行星更大之外,世界不是遥远的.它们也不近.它们不在离此处的任何空间距离上.它们不是远在过去或将来,也不是在日前;它们不是在离现在的任何时间间隔上.它们是孤立的:属于不同世界的事物之间没有时空关系.在一个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东西不引起在另一世界发生任何东西.它们不重叠;它们没有共同部分,但内在的共相除外,这些共相行使重复出现的特权.其他世界与我们的世界是同种类的.”由此可见,大卫·刘易斯对可能世界的论述主要包含以下观点:世界的存在有很多;人类生活的世界即我们现实居住的世界是很多世界中的一个;可能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具有同等(平权)的地位;可能世界之间是同等(平权)的;可能世界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一样是同种类的.

克里普克对刘易斯的上述观点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因为按照克里普克的观点,克里普克只承认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换句话说,克里普克是站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来阐释和解释可能世界的.诚如张家龙所说:“关于可能世界的另一种实在论观点①为‘现实论’或‘温和的实在论’,其代表人物是克里普克.他的基本观点是:只承认一个现实世界,即我们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并且依据来自这个现实世界的模态去解释可能世界;可能世界是一种我们的世界可能如此的状态,它们是实在的,但不构成具体的实在;它们是抽象的可能性,是我们思维抽象的结果,但它们独立于我们的思维,因此是客观的.”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理解,克里普克建构其可能世界的观点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为出发点,通过描述或规定一种反事实情形来阐释其关于可能世界的观点.诚如克里普克所说:“我们可以指称一个对象,并问在它身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因此,我们不是以世界为起点(这些世界被假定为是真实的,但我们所能感知的不是它们的对象,而是它们的属性),然后再提出关于跨世界的同一性标准问题;相反,我们以对象为起点,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不仅拥有这些对象,而且还能够识别它们.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问,是否有某些事情对于这些对象而言是真的.” 为了更好地阐释“可能世界”的观点,克里普克提出了与“可能世界”概念密切相关的“可及关系”概念.克里普克对“可及关系”这个概念的阐释是借助模态逻辑来进行的,即在一个模态逻辑系统中,克里普克给出了一个模型结构,这个模型结构可以通过一个有序的三元组〈W,R,V〉来表达.其中的W克里普克把它称作“可能世界集”,也就是可能世界的集合的简称,在W中包含若干个W1、W2等等元素,这些一个个元素都可称为“可能世界”;这里的R克里普克把它解释为可及关系,这种可及关系是用来反映克里普克视域下的可能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W,R,V〉中的V是一个赋值函数,克里普克把它解释为任意一个给定的逻辑公式在可能世界中的真假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克里普克可及关系概念.当我们说一个逻辑公式A在W世界中为真,就可以通过V(A,W)等于T(“T”是true的简写,表示真)进行表示;若我们说一个逻辑公式A在W世界中是假的,我们可以表示成V(A,W)等于F(“F”是false的简写,表示假).按照克里普克的观点,如果我们说一个逻辑公式A是必然的或者说必然A(□A,“□”这个符号在模态逻辑中表示必然),那么它表示的意思是“在可能世界W中,A是必然的,当且仅当A在所有W可及的世界W′中是真的.”由此一来,克里普克关于“可能世界”的思想就与前面讲到的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克里普克是在“可及关系”概念下解释其可能世界思想的,而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没有“可及关系”概念.克里普克在其关于可能世界思想中增加了“可及关系”概念,在模态逻辑中意义非凡.诚如有研究者所说:“莱布尼茨关于必然就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为真的思想,但由于有了明确的可及关系概念,该思想的运用就不能是任意的,而要加以限定:当我们对模态公式指派真值时,只需考虑那些与我们在其中对这些公式指派真值的可能世界具有可及关系的世界,而不用考虑其他可能世界.这是克里普克对莱布尼茨的一个实质性发展.”

以此为基础,我们就可以在更开阔的视域里去理解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这个概念.有研究者非常清晰地指出:“不论是什么,物理事态,数学集合,空间区域,时间上的日期、时刻等,只要满足这个条件,就都是一个可能世界.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可能世界看成一些抽象的元素或参考点,相对于这些参考点,每个命题都有确定的真值.”由此可见,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观点的提出,增加了我们把握世界的途径或方式.

在克里普克“可能世界”的思想体系下,对于“可及关系”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加灵活的理解,即“逻辑上也要撇开其具体意义,将其看成是一种抽象对象.这种对象可以不加定义地引入,必要时也可从真值联系的角度出发通过定义得到:令W和W′是任意两个可能世界,只要它们满足下述条件,即对任意命题A,若□A在W中真,则A在W′里就为真,即W中的所有必然命题在W′里都为真,不论W和W′有什么关系,都可以认为W可及W′.但与可能世界一样,可及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是多样的,转变、发展、设想、看见等都可以作为可及关系,具体如W转变为W′,此时就有W可及W′.”

通过对克里普克“可能世界”与“可及关系”这两个概念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克里普克思想下的 “可及关系”就是指 “可能世界”之间的关系.

二、“可能世界”引起“跨界识别”

克里普克提出的“可能世界”思想中隐含着一个重要概念,即 “跨界识别”.所谓“跨界识别”又称作“跨界同一性”,指的是我们根据什么标准去辨认、识别在不同可能世界存在的同一个体?

对“跨界识别”概念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态逻辑公式来理解.例如,在模态逻辑中,有一个公理:(x)□G(x)→□(x)G(x).此公理表示:“如果在世界Wa可及关系的所有可能世界Wb中所有的x是G,那么在世界Wa中所有x在Wa可及关系的所有可能世界Wb中是G.”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显然可以看出,必须有一个个体x既要在世界Wa中有,又要在世界Wb中有,换句话说这个个体x必须是存在的,而且它能够跨越不同的可能世界.

个体能跨越不同的世界吗?如果能,那么个体在跨越不同的可能世界时如何保持其自身的同一.针对此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不过,从总体来看,我们可以将哲学家们的观点分为两大阵营②:

第一,不承认有跨界识别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的哲学家是亨迪卡(Jaakko Hintikka)和刘易斯.亨迪卡认为:“跨界识别问题显示出一个严重的错误,许多哲学家近年来已成为这一错误的牺牲品.他们被‘可能世界’一词弄糊涂了,按照它的表面价值去理解它.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等‘可能世界’一词只是一种比喻说法,它完全不必是一个世界,即不必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或世界历史.它‘正像概率论中所考虑的基本选择事件,即样本焦点(the sample set points)’.在某些方面,把它们叫做样本空间元素或者背景(scenarios)甚至比叫做‘可能世界’更好一些等它们之被称为‘世界’的惟一理由是,在可能世界框架的某一种应用中,它们是所考虑的最尽无遗的选择物.等只要‘可能世界’被看成是相异的宇宙,跨界识别问题看起来将是毫无希望解决的.”

刘易斯对亨迪卡的观点作了呼应,刘易斯提出“既然各个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样真实地存在着,个体因此只能是限界个体(bound-world individual),即是说,一个个体不能存在于不同的可能世界中,而只能存在于一个世界之中.”

第二,承认跨界识别问题.拥有此观点的哲学家以克里普克为代表③.克里普克主要通过对专名与同一性的关系、自然种类名称与同一性关系的论证中显示其对该问题的正面立场.

首先,克里普克通过专名与同一性关系的研究,得出“跨界识别”的存在.

此文是一篇世界论文范文,世界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的哲学价值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不知如何写世界及本质及哲学导论方面的思想哲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世界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克里普克认为:“正像威金斯(Wiggins)所说的,莱布尼茨关于同一物的不可辨别性原理与矛盾律一样是自明的.我总也不明白,为什么居然有些哲学家会对这一点抱有怀疑.对模态逻辑(即关于‘可能世界’的语义学)进行的模型论研究只能证实,那些涉及模态特性的所谓反例最后总是被证明为与某种混乱有关:有关的语境并不表示真正的特性;范围上存在着混淆,或者将个体概念之间的偶然吻合与个体之间的同一性相混淆.而模型论则把这一切彻底澄清了,虽然这个问题在直观的水平上就应该是充分清楚的.如果撇开从x无需具有必然存在这个事实所得出的种种令人困惑的考虑,那么,根据(x)□(x等于x)和莱布尼茨的同一律,同一性是一种‘内在的’关系的原理,即可得出:(x)(y)(x等于y)□(x等于y).如果‘a’和‘b’是严格的指示词,那就得出:如果‘a等于b’是真的,它就是一条必然真理.如果‘a’和‘b’不是严格的指示词,那么,虽然由‘a’和‘b’所指示的对象必然是同一的,对于陈述‘a等于b’来说,也不能作出上述结论.”换句话说,克里普克认为如果“a”和“b”都是“严格指示词”,那么根据克里普克对“严格指示词”的界定,在所有可能世界中,如果有一个对象“a”存在,那么 “a”将严格地指称与它在现实世界的指称对象相同的对象,此时,若存在一个对象“b” ,“b”也严格地指称与它在现实世界中的指称对象相同的对象时,若“a等于b”在现实世界中为真,那么它在克里普克视域下的所有可能世界中也是真的. 尽管克里普克有时对“跨界识别”问题存疑,但从克里普克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时却不得不对此问题持肯定态度.这恰如有研究者所说:“实际上,克里普克等人把跨越世界的个体、把跨界识别问题从前门赶出去之后,又都以某种方式把它们从窗户中接了回来.”

其次,克里普克在探讨自然种类名称与同一性关系时,也承诺了“跨界识别”问题.克里普克在探讨此问题时,他是以专名的严格性论题及相关论证为基础的.因为在谈论专名问题时,克里普克已然承诺了“跨界识别”问题,故此,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国内有研究者也对克里普克上述观点做出了强烈的呼应,其中陈波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陈波坚持认为“跨界识别”问题是存在的,如他所说:“跨越世界的个体是可能世界理论所必然派生的,其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否认这种个体的存在,必定导致认为一个个体只能存在于一个世界之中,个体必定是限界个体,这样就会造成下述结果:或者所有的可能世界中都没有相同的个体,即各个可能世界个体都各不相同,其中的各个事态也互不相同;或者所有的个体都只存在于一个世界例如现实世界之中.这样一来,任一语句p只能描述一个可能世界的个体,只能刻画一个可能世界中的事态,p因此就不可能在所有可能世界中真,不可能是必然语句.显然,这样的可能世界集是模态不相干的,不能充当模态逻辑的语义工具,可能世界之说也完全失去其意义.因此,我认为,跨越世界的个体是不能不承认的.”如果对克里普克哲学思想有一定研究的人一定可以看出,陈波的此种观点其实是在克里普克本质观基础上承认“跨界识别”问题的.

三、“可能世界”蕴涵先天性、必然性区分

通过我们上述的解读,可以看出,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还蕴涵了“先天性”和“必然性”这两个概念的严格区分.“先天性”概念的词源学意义是 “根据在先的东西”、“必然性”概念的词源学意义是“根据在后的东西”.克里普克之所以对“先天性”和“必然性”这两个概念作了严格的区分,源于自康德以来其他哲学家没有很好地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就进行使用.

我们知道,康德在哲学上一直持先天性等同于必然性的观点.康德持此种观点的理由如下:一是康德认为先天的就是必然的.康德指出:“有一种这样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人们称这样的知识为先天的,并把它们与那些具有后天的来源,即在经验中具有其来源的经验性的知识区别开来.” 以此为基础,康德进一步提出经验不能为人类提供真正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而只能是相对普遍性和偶然的知识.二是康德认为必然的和先天的是等价的.他提出:“经验虽然告诉我们某物是如此这般的状况,但并不告诉我们它不可能是另外的状况.因此,首先,如果有一个命题与它的必然性一起同时被想到,那么它就是一个先天判断;如果它此外不再由任何别的命题引出,除非这命题本身也是作为一个必然命题而有效的,它就是一个完全先天的命题.其次,经验永远也不给自己的判断以真正的或严格的普遍性,而只是(通过归纳)给它们以假定的、相比较的普遍性:就我们迄今所觉察到的而言,还没有发现这个或那个规则有什么例外.所以,如果在严格的普遍性上,亦即不能容许有任何例外地来设想一个判断,那么它就不是由经验中引出来的,而是完全先天有效的.而经验性的普遍性只是把对大多数场合下适用的有效性任意提升到对一切场合都适用的有效性.等于是,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就是一种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而两者也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从属的.”通过康德上述从两方面对先天性和必然性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在讨论先天性和必然性概念时,预设了本体论.

康德以先天性和必然性为基础,他还区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必然命题和偶然命题,并由此提出了其在哲学史上著名的观点:“一切分析命题都是必然的、先天的;一切综合命题都是偶然的、后验的.”

自从康德提出了上述观点以后,几乎后来所有的哲学家都对“先天性”和“必然性”进行同义的理解,并对它们进行同义的互换使用.这种思想在以分析风格自居的克里普克看来是严重的错误.

克里普克之所以认为不能对“先天性”和“必然性”这两个概念进行同义的理解,是因为在克里普克看来“先天性”是一个认识论概念,先天∕后天是一对认识论意义上的范畴.克里普克提出:“首先,先天性概念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我推测,康德以来的传统表征是这样的:先验真理是那些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被认识的真理.等因为在‘先天的’表征中存在着另一种模态,这就是它被认为是某种可以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认识的东西.这就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有可能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认识这种东西(无论事实上我们是否独立于任何经验而认识它的).这种可能是对谁而言的?是对上帝而言的吗?是对火星人而言的吗?或者仅仅是对具有像我们这样头脑的人类而言的吗?要把所有这一切搞清楚,可能要涉及这里所说的可能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可能性等一大堆问题.因此,最好的办法也许是不使用‘先天真理’这句短语,即使要用也要牢记这样的问题,即某个特定的人或某个认识者是能够‘先天地’认识某个东西,还是根据先天的证据相信某个东西是真的.等我想说的是,有些哲学家把这种表征中的模态从可能改变成必然.他们认为,如果有什么东西属于先天知识的范围,那么它就不可能由经验来认识的.这恰恰是错误的.有些事物可能属于这种能够被先天地认识的陈述的范围,但也可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在经验的基础上认识.等因此,‘可能被先天地认识’这句话就并不意味着‘必然被先天地认识’.”

克里普克这里清楚地表明不能再对“先天性”这个概念做康德式的理解,更不应再使用“先天真理”这样的短语,而是应将“先天”这个词用作副词,对动词“认识”进行修饰就可以了.这里,克里普克其实显示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途径和方式,即把先天知识这一概念作相对化处理,先天知识是相对于具体的认知主体和认知情境而言的.

对“必然性”概念克里普克也做了自己认识上的阐释,克里普克认为“必然性”概念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它涉及到的是世界的存在状况.克里普克提出:“这个概念(指必然性,笔者注)有时被用于认识论的意义,并且可能恰恰意味着先天的意思.等然而我在这里讨论的不是认识论的概念,而是形而上学的概念.我们问某种东西是否可能是真的或可能是假的.如果它是假的,它就明显地不是必然真的;如果它是真的,它还可能是假的吗?就这一点而言,这个世界是否有可能不同于它现在这个样子呢?如果答案是‘否’,那么关于世界的这个事实就是一个偶然的事实.这一点本身与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无关.它肯定是一个哲学论题,而不是什么明显的定义上的等同问题,即要么任何先天的事物都是必然的,要么任何必然的事物都是先天的.这两个概念都可能是含糊不清的.这也许是另一个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它们涉及到两个不同的领域,两个不同的范围,即认识论的范围和形而上学的范围.” 从这一点来看,克里普克对“必然性” 的理解与康德哲学中的“必然性”意义差别不大,换句话说克里普克和康德都认为“必然性”是一个涉及到本体论的概念.不过,克里普克和康德两人对此概念的理解也有细微的差别:在康德那里,“先天性”和“必然性”都是形而上学的概念,他没有关注认识的方式,因而,康德把“必然性”和“先天性”看作可以互换使用的同义语.而克里普克却从可能世界的角度对“必然性”概念做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四、“可能世界”导致本质主义

对“可能世界”的讨论,必然会涉及到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本质主义.话句话说,对“可能世界”概念的引入,必然带来本质主义.这是因为:

第一,“可及关系”概念的提出,带来了本质主义.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了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可及关系.从模态逻辑的观点看,可及关系的成立要以从物模态为前提,而坚持从物模态就必然导致本质主义.我们知道,在模态逻辑中,从物模态与从言模态是密切相关的一对概念,并且两者有明确的不同:“一个包含模态或时态算子的公式是从物的,当且仅当该公式包含一个模态或时态算子R,该算子在其辖域内或者有(1)一个个体常项,或者有(2)一个自由变项,或者有(3)一个为不在R之辖域内的量词所约束的变项.所有其他包含模态或时态算子的公式都是从言的.”

在模态逻辑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公式:(x)□G(x)和□(x)G(x).我们说(x)□G(x)这个公式是从物的,□(x)G(x)这样的公式是从言的.因为,公式(x)□G(x)的意思是,存在一个事物,它必然具有G属性;□(x)G(x)意思是存在具有G属性的一个事物,这一点是必然的.如果用可能世界的观点来解释这样两个公式,那么公式(x)□G(x)的意思是“在一个可能世界W中为真,当且仅当在W中有一个个体x,它在与W具有可及关系的世界中如果存在,那么就具有G属性”;公式□(x)G(x)可以解释为“在一个可能世界W中为真,当且仅当在与W具有可及关系的任一可能世界中,都有一个个体具有属性G”.由此可见,对从物模态的坚持,就必须承认事物具有与其存在直接相联系的本质属性(必然属性),所以我们说坚持从物模态在哲学上就必须承认本质主义.

第二,承认“跨界识别”导致本质主义.由于克里普克提出的“可能世界”概念蕴涵“跨界识别”问题,而“跨界识别”问题必然带来本质主义问题.

克里普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建立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区分的基础上的.克里普克认为必然性概念是指:“某个对象必然地具有的属性,即一个对象不可或缺的属性.换句话说,有这种属性必然是这个对象,没有这种属性就必然不是这个对象;偶然属性是指某个对象偶然具有的那属性,即某个对象可能性具有也可能不具有的属性,无论对象具有还是不具有这些属性,它依然是它自己.从而,可以看出克里普克的必然属性是和本质属性相同一的,即必然属性就是本质属性.这种思想是和本质主义的思想先驱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克里普克的本质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思想却有很大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本质属性是决定事物之所以存在的东西,本质属性决定着此事物的其他属性和外部特征,决定此事物是这样而非那样.亚里士多德的本质属性还可以理解为本质属性决定着事物的外部特征之可能性,本质属性具有解释事物其他属性的作用,正因为本质属性的存在,事物才得以其固有的面貌出现.按照亚里士多德本质主义的处理方式,自然种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其外部特征之间是因果关系:

此文是一篇世界论文范文,世界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的哲学价值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不知如何写世界及本质及哲学导论方面的思想哲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世界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本质之为本质,恰在于它是一系列外部特征得以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对后者的支配、决定和解释的功能;而克里普克认为涉及事物本质的是绝对的必然性.”

克里普克对本质的阐述告诉我们,个体之所以能跨越不同的可能世界,是因为个体在跨越不同的可能世界时,其自身的本质保持不变.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个体的‘跨界识别’并非伪问题(对克里普克而言,笔者注),该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个体本质问题.对‘跨界识别’问题的回答使得我们诉诸于那些相关个体在所有它们在其中存在的世界中都具有的属性,即诉诸于个体本质主义.因为,很显然,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属性来识别个体的:‘如果对象的本质属性是那些该对象在所有它存在的世界中所具有的属性,那我们对跨界识别标准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在寻找这些必然属性的某个子集,该子集是该对象单独具有的,也就是该对象的个体本质.’如果弄不明白个体本质问题,也就不能理解克里普克在模态逻辑语义学方面的工作.蒯因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评论卡普兰(D.Kaplan)的文章时说:‘无论如何,我与卡普兰的看法一致的,我们都对应于个别事物的本质主义持否定态度.结果是我们几乎不能搞清楚个别事物的跨可能世界的识别的问题.’”


蒯因的评论表明克里普克是承认“跨界识别”问题的,因为克里普克坚持个体本质的存在,而个体本质问题实际上与可能世界中“跨界识别”问题密切相关.

第三,克里普克以可能世界为基础,提出关于对象本质的两条原理是其本质主义思想的充分显示.

克里普克在区分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之后提出了关于对象本质的两条原理:一是关于一个个体的起源必然性原理;二是关于自然种类的内在结构原理.

首先,个体起源的必然性原理彰显了克里普克本质主义思想.“在个体的起源必然性原理中,克里普克又提出了两个具体的原理:一是个体的本质只能诉诸其起源,一个个体的起源决定着它的本质,决定着它的自身同一性.”克里普克通过对伊丽莎白女王这个单独对象进行讨论时认为,具有王族血统只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偶然属性,伊丽莎白女王的本质源于其父母的受精卵,“一个由别的父母生育的,由另一对精子和卵子合成的人怎么能够成为这个女人呢?等在我看来,任何来自另一来源的事物都不会成为这个对象.”另一条是关于非生对象的本质,用克里普克的话说就是“制造对象的那种物质对于这个对象来说是本质的.”克里普克提出:“以这张桌子为例,我们可能不知道这张桌子是由哪一块木料制作出来的.现在这张桌子能由一块与原来的完全不同的木料制作出来,或者甚至是聪明地由泰晤士河中取来的水冻成的冰块做成的吗?与我们现在所想的相反,我们可以设想发现这张桌子确实是由从泰晤士河中取来的水冻的冰做成的.但是让我们假设情况并非如此.于是,尽管我们可以设想用另一块木料或者甚至用冰来制作一张桌子,它的外表与眼前这张一模一样,而且我们也可以把它放到这间房子的这个位置上,但是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在设想眼前的这张桌子是由另一块木料或冰块做成的,而是在设想另一张桌子,它用另一块木料或者甚至用冰做成,它所有的外表细节都与这张桌子完全相似.” 克里普克这里意在表明:如果某一个物质对象是由某一块物质构成的,那么它就不可能由任何其他物质构成.克里普克通过个体的同一性必然原理对此观点进行了论证.他的论证思路如下:“设“B”为一张桌子的名称(严格指示词),设“A”为实际上制成这张桌子的那块木料的名称,再设“C”为另一块木料的名称.然后假设B是由A制成的,另一张桌子D是同时用C做出来的(假定在A与C之间没有那种能使得用一块木料制造一张桌子的可能性取决于用另一块木料制造一张桌子的可能性的关系).现在这种情况中B≠D;因此,即使D是从它自身中制造出来的,而且没有一张桌子是用A做出来的,那么D也不会是B.”其次,自然种类的内在结构原理显示了克里普克本质主义思想.克里普克提出自然界中的事物的本质是它们类成员在一起所共同具有的内在结构.例如,氢气是H2,H2的分子结构就是它的本质;铜的原子序数是29,原子序数29就是铜的本质.克里普克坚定地认为自然种类的内在结构是决定其是其所是的唯一依据,也就是自然种类的本质,其他的属性只是它们的偶然属性.克里普克用一个例子再次证明的他的观点,他说:“我们可以设想,存在着这类样一种动物,尽管它具有虎的所有的外部特征,然而它在内部结构方面与虎有很大的差异,以致我们应当说,它们不是同种的东西.我们可以在不知道它的内部结构,即这个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的情况下设想这一点.我们可以预先说,我们用‘虎’这个词来指示一个种,不属于这个种的任何东西,即使它看上去像是虎,事实上也不是虎.”这段话克里普克清晰地表明虎的本质是由虎的内部结构决定的,而非其他.

总之,克里普克以可能世界语义学为基础,系统讨论了哲学中的诸多重要问题,尤其是其对本质问题的独到见解,从而建构了现代本质主义的基础.所以,克里普克可能世界思想的意义极其重大:首先,为本质主义合法性研究在分析哲学中的回归做了奠基;其次,充分体现了模态逻辑与可能世界语义学、模态逻辑与当代哲学的深层关联;最后,本质主义、可能世界语义学以及模态逻辑与当代哲学深层关联需要在哲学上做进一步的反思,所以推动了逻辑哲学和哲学逻辑的发展.

注释

① 这里张家龙先生将大卫·刘易斯关于可能世界观点称为“模态柏拉图主义”(又叫模态实在论或极端实在论)主要是与克里普克的“温和实在论”对比.

② 两大阵营的划分是参照陈波先生在《逻辑哲学导论》中划分方法得出的.

③ 有很多学者根据克里普克的论述将其归在否认“跨界识别”问题的阵营中的,参见陈波:《逻辑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但笔者从克里普克对个体本质的热衷,认为克里普克虽然否认其“可能世界”存在“跨界识别”问题,但由于“跨界识别”实质上是个体本质问题,所以克里普克实际上是承认“跨界识别”问题的.

相关论文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对中国家庭教育的

本文是一篇家庭德育论文范文,家庭德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家庭德育及家。

特里?库克的档案记忆思想

本文是一篇档案学论文范文,关于档案学类硕士毕业论文,关于特里?库克的档案记忆思想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档案学及档案馆及档案方面的的大。

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

本文是一篇政治学论文范文,关于政治学类大学毕业论文,关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政治学及法治及法律思想史方面的的。

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探析

为您写思想政治课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思想政治课方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探析相关论文范文检索,包。

宋代健讼思想的现代价值

此文是一篇民事法律论文范文,关于民事法律方面论文范文例文,与宋代健讼思想的现代价值相关在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适合不知如何写民事法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