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北非政治格局变化其走向

时间:2024-01-30 点赞:46119 浏览:9018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势力论文范文,关于势力毕业论文提纲,关于西亚北非政治格局变化其走向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势力及地区及国家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势力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2010年12月在阿拉伯世界爆发了大规模动荡,延续至今已进入第三个年头.目前,该地区遇到许多困难:转型国家在此转型过程中步履艰难;伊斯兰势力崛起引发新的矛盾;美国的“新干涉主义”不得人心,其主导中东事务能力下降;恐怖暴力活动有新的发展;固有热点问题仍看不到解决的曙光;中东五大国的博弈影响地区格局.地区动荡和局部冲突将呈常态化和长期化趋势.倘若没有西方大国的直接军事干预,爆发地区性战乱的概率也不大.

关 键 词 :西亚北非;政治格局;伊斯兰崛起;“新干涉主义”

文章编号:1673-5161(2013)02-0003-13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码:A

西亚北非是全球热点问题的集中地区,2010年12月在阿拉伯世界爆发的大规模动荡,延续至今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受动荡冲击最严重的有6个国家:巴林什叶派民众的游行被沙特和阿联酋出兵强行平息;突尼斯和埃及政权更迭,伊斯兰势力通过选举上台执政;也门更换总统,原当权势力与部分反对派联合执政;利比亚在西方大国的军事干预下,卡扎菲被击毙,原政权被推翻;叙利亚反对派在外国势力支援下引爆内战,死伤惨重,难解难分,陷于僵局.与此同时,老热点问题——巴以冲突和伊朗核问题,时紧时松,久拖不决.美国推行“新干涉主义”既不得人心,又力不从心.地区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局势走向及影响令人关注.

一、转型国家的社会动荡呈常态化和长期化趋势

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等四国在经历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以及大国干预后,或政权更迭,或执政力量重组,被称为“转型国家”.转型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遇到许多困难;如政局不稳、治安恶化、经济滑坡、民生艰难、民众不满情绪再次上升等.

突尼斯是第一个因民众强烈且广泛的而导致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国家.在临时议会选举中,伊斯兰势力取得胜利.由于伊斯兰势力与世俗派之间的矛盾分歧,议会和总统选举一再推迟.激进的伊斯兰派别萨拉菲派不时制造恐怖暴力事件,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经济日益困难,政府一度甚至无力给公务员发放工资;民众不满情绪强烈,在纪念“阿拉伯之春”两周年的集会上,临时总统遭到民众的袭击.

埃及是阿拉伯大国,举足轻重,其转型成败对其他阿拉伯国家具有方向标的意义.埃及伊斯兰势力掌权后,面临强大的世俗自由派力量的反对,两股力量间的权力争夺越演越烈.总统穆尔西2012年11月22日颁布《宪法声明》规定,任何机构无权解散正在工作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强调穆尔西上台后发布的所有总统令、宪法声明、法令及决定在新宪法颁布和新议会选出前都是最终决定,任何人无权更改.这一声明立即遭到世俗势力、自由派以及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的强烈反对,指责穆尔西“制造新”,要当埃及“新法老”,并在解放广场举行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穆尔西当选总统后,通过任命总理,撤换军方高层和发布补充宪法声明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国家的行政权和立法权,但在与司法部门的较量中屡屡受挫.宪法法院曾宣布由伊斯兰势力为主体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为非法,将其解散;重组的“宪法起草委员会”仍是伊斯兰势力为主体,宪法法院又威胁要予以解散.这促使穆尔西发布上述《宪法声明》,并引发大规模的.为缓解反对派的不满,穆尔西要求原定于2013年2月完成宪法起草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加快制定宪法,但该委员会的自由派和科普特人成员退出.“宪法起草委员会”于2012年11月30日匆忙完成宪法起草,穆尔西于12月2日宣布于12月15日对新宪法举行全民公决.这又遭到世俗派、自由派和科普特人的反对.民众要求“取消宪法宣言”,“推迟宪法公投”,有的民众还喊出“穆尔西”的口号.一些地方的穆斯林兄弟会(下文简称“穆兄会”)的办事处被砸抢.穆兄会支持者也组织大规模群众集会支持穆尔西.两派之间以及群众与间发生冲突,造成数人死亡,数百人受伤.12月7日,一直没表态的军方,出动坦克和装甲车以维持总统府安全.公民分两阶段进行,率为32.9%,63.8%的选票赞成新宪法,即全国仅有20%的选民投了赞成票.反对派强调穆斯林兄弟会在中,拒绝接受公投结果,指责这是一部“分裂的宪法”.按照埃及的政治程序,宪法草案获得通过后两个月内举行人民议会选举.对宪法通过无可奈何的反对派将围绕议会选举,与穆兄会再决高低.

在2013年1月25日,埃及“革命”两周年之际,开罗及多个城市民众举行游行,打出“人民要翻现政府”的巨幅标语,高喊“人民要求自由、面包和社会公正”,“国家正在穆斯林兄弟会化”等口号.民众与支持穆兄会的民众以及队发生冲突,导致7人死亡,456人受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月26日,开罗法院对2012年2月1日在塞得港足球赛引发球迷斗殴,造成74人死亡,千人受伤的惨剧嫌犯中的21人判以极刑,引发塞得港、苏伊士、伊斯梅尼亚等地民众的游行,并与队发生冲突,造成重大伤亡.27日,穆尔西总统宣布自28日起上述三地进入紧急状态,实行宵禁30天.埃及《金字塔报》指出,埃及经历的局面或许比两年前推翻穆巴拉克时更危险.两年来,埃及似乎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埃及人的食品、社会正义和人格尊严都在消失.如果这样的局面僵持不下,埃及将走向一条持续动荡甚至分裂的不归路.据媒体报道,此轮动荡造成70人死亡,近两千人受伤.埃及骚乱不断,除政治因素外,经济全面崩溃、物价不断上涨、老百姓的生活比“革命”前更加困难,也是重要原因.支柱产业旅游业遭受重创,2010年旅游收入为125亿美元,2011年降至88亿美元,2012年仅有90亿美元;埃镑贬值,外汇储备从穆巴拉克时的360亿美元锐减至150亿美元.

利比亚原本是部落社会,战乱中出现多支民兵,不受政府的管控.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未建立,到处都是武器,安全成为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也门也有类似问题.南部分裂势力以及“基地”组织十分活跃,是政府无法的难题. 转型国家转型艰难,政局不稳、社会不安定影响经济复苏,经济不景气,民生得不到改善,又会引发社会不满和不安.动荡和动乱呈常态化和长期化趋势,执政者如处置不当,政局还可能出现逆转.转型国家如何转型,能否恢复稳定,均存在变数.

二、伊斯兰势力的崛起面临考验

伊斯兰势力已在突尼斯、埃及掌权,并在摩洛哥、约旦、科威特等国有明显发展.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具有两种政权模式:君主制国家和军人控制的共和制国家.现在又出现伊斯兰势力掌权的共和制国家新模式,这一模式对其他阿拉伯国家势必产生示范效应.

在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的影响根深蒂固,伊斯兰政治势力虽然长期以来经常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但它们与基层民众保持着密切联系,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民众因不满世俗领导人专制腐败,将其推翻后转而支持伊斯兰势力,这在阿拉伯一伊斯兰国家完全顺理成章.

伊斯兰势力得势后当下均以温和面目出现,不挑战世俗政体并吸收世俗人士参政,但这丝毫没有减缓他们与世俗势力、自由派势力的矛盾分歧.两股势力激烈地进行着权力之争、发展模式之争和民心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已经执政掌权的伊斯兰势力占据优势地位,如在突尼斯和埃及.但如果执政势力不能稳定局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可能出现曲折和反复.世俗势力和自由派势力的能量不容低估.

阿拉伯国家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发展相对滞后.这也是爆发大规模民众游行的根源.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伊斯兰教对民众影响力巨大,但伊斯兰教未能与时俱进实行改革,是重要原因.伊斯兰世界期盼一场深刻的宗教革命.

伊斯兰势力在极短的时间里,由被压制、不合法的地位,突然掌权执政,当然缺乏执政经验.掌权执政后不可能不犯错误,但不能犯大错误,否则还会失去到手的权力,关键在于是坚持保守路线,还是选择革新求变路线.这是关乎其生死存亡的巨大考验.如果走原教旨主义的保守路线,那是一条绝路.既不符合民众的利益和愿望,也是在逆世界潮流而动.十几年前,阿富汗掌权后奉行这一路线,结果以失败告终.伊斯兰势力只有以国家利益和人民意愿为执政的基点,调整和革新不合时宜的主张和理念,寻求一条适合国情、符合民心、顺应时代主潮流的治国之道,才是正道.

然而,“正道”决不是一条宽阔平坦、风和日丽之道,须要长时期的努力求索.选择革新之路,必将遇到诸多障碍和阻力:首先,执政的伊斯兰主流势力是否已下定决心推行改革,当下尚无明确的迹象证明,还有待观察;其次,如何应对伊斯兰保守激进势力的拼死反对.埃及的激进伊斯兰势力已公开主张在埃及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用传统的伊斯兰法治理国家,并扬言要像在阿富汗炸毁巴米扬大佛那样,炸毁异教徒修建的金字塔;最后,世俗反对派为了夺回失去的政权,不会善罢甘休,势必千方百计给伊斯兰势力制造麻烦和动荡,乱中夺权,不会让伊斯兰势力专心于探索改革的途径.最重要的是,伊斯兰势力能否保持住民众的支持.为此,必须改善民生,给民众以实惠.这就要求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前提是要恢复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并推行必要的改革.这种改革、稳定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如何把握,对决心进行改革的伊斯兰势力而言,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课题,需要长期摸索,不断积累经验,方有可能逐步.然而,地区和国际局势、反对派以及广大民众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给予伊斯兰势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积累,存在着很多的变数.这使得伊斯兰势力掌权的转型国家的转型将是一个十分复杂和艰难的过程.发生新的群众,导致政权再次更迭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伊斯兰势力在阿拉伯世界崛起到底是带来阿拉伯世界复兴的希望,还是引发更深刻的动荡和战乱,这可能是一个需要长期考察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伊斯兰势力的崛起已经并将进一步改变地区的政治格局.新的格局不会是美国等西方大国所鼓吹的“阿拉伯之春”,更不是西方“”、“自由”体制的复制.

三、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

美国已经将其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意欲在亚太推行“再平衡战略”.有鉴于西亚北非地区是世界上石油最富足地区,地区一些国家拥有巨额的石油美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国又不可能放弃这个地区.保持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仍是美国坚定不移的政策.

面对阿拉伯世界的大动荡,从维护美国主导地位出发,美国极力推行“新干涉主义”,并有所得手.对穆巴拉克先“力保”,后改为“压他”,迫使他将权力交给与美关系密切的军方;默许沙特和阿联酋联手出兵平息巴林什叶派民众的游行,以确保海湾君主国的稳定和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联手沙特逼也门总统萨利赫向其副总统让权,并吸收反对派参政,以防止国家分裂及“基地”组织在南部地区扩大势力;让法国、英国等北约国家打头阵,自己幕后主导,对利比亚的乱局实行军事干预,击毙卡扎菲,实现政权更迭,除掉一位“不听话”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联合欧洲盟国和沙特、卡塔尔、土耳其等地区国家扶植叙利亚反对派,发动内战,逼压总统巴沙尔.

“新干涉主义”不得人心,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美国极力推动政权更迭的国家采纳西方的“”体制,成为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国,而结果是:伊斯兰势力在突尼斯和埃及掌权执政,埃及对以色列态度转向强硬,并与美国拉开距离;也门与利比亚局势迄今未稳.利比亚国内到处都是武器,极端组织不断制造暴力事件.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于2012年9月15日遭到袭击,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克里斯·史蒂文斯和其他三名美国人被击毙.这种结果当然不是美国所期待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此事件非常震惊:“在一个我们帮助实现解放的国家,在一个我们帮助避免被摧毁的城市,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答案很明确:美国的“新干涉主义”不符合阿拉伯民众的利益,不得人心.

“班加西事件”是在阿拉伯一伊斯兰世界爆发广泛而激烈的反美声浪中发生的.美国人拍摄的一部亵渎伊斯兰教先知的电影引发的反美浪潮从中东蔓延到整个伊斯兰世界.埃及民众围攻美国驻埃及使馆,向使馆投掷和石块.总统穆尔西一方面敦促民众不要从事非法行为,另一方面强烈谴责挑起仇恨的美国影片及其策划者,要求奥巴马杜绝这种行为.在多个阿拉伯一伊斯兰国家均爆发反美,游行群众焚烧美国国旗,呼喊“奥巴马是恐怖分子”,“打倒美国”等口号,表明美国在该地区是何等不得人心. 叙利亚危机考验美国的“新干涉主义”.美国企图在叙利亚复制“利比亚模式”.早在2011年8月,奥巴马就宣称:巴沙尔已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必须.我国内舆论也纷纷断言,巴沙尔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美国实际上已完成军事干预叙利亚的军力部署:北面,依托土耳其境内众多军事设施,构成威逼之势;东面,美国一支3000人的作战部队已进驻伊拉克;南面,美法等国的特种作战部队进入约旦;西面海上,美国集中了包括航母在内的十余艘军舰、近百架战机,加上部署在地中海的第六舰队,美随时可对叙利亚发动攻击.美国等西方国家迄今未敢对叙利亚进行直接军事干预,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由于中国和俄罗斯在安理会的否决票,使得西方得不到联合国授权;二是因为美、欧等国经济不景气,人民反战;三是叙利亚与伊朗、黎巴嫩真主党关系密切,直接军事干预后果严重;四是埃及、阿尔及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及国际社会明确主张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反对外国军事干预,对美等西方大国形成牵制;五是叙反对派成分复杂又群龙无首,“基地组织”等恐怖极端势力渗透其中,西方国家不得不考虑推翻巴沙尔政权后,叙利亚会落到哪股势力之手.

于是,退而求其次.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及部分地区国家企图通过武装叙利亚反对派

本文是一篇势力论文范文,关于势力毕业论文提纲,关于西亚北非政治格局变化其走向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势力及地区及国家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势力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发动内战,进而推翻巴沙尔政权.内战延续近两年,造成7万人死亡,巨大财产损失,百万难民逃往周边国家.反对派武装虽不断壮大,但如无外国的直接军事干预,无力推翻巴沙尔政权:巴沙尔政权虽然困难重重,仍掌控政局,政府军仍占一定优势,但也无力歼灭反对派武装.叙利亚战乱还将继续下去.危机造成的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引起国际社会的不安和高度关注.

2013年1月24日,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承认,巴沙尔·阿萨德政权倒台“仍然遥远”.与此同时,叙利亚危机已不单纯是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间的内战,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恐怖势力纷纷潜入叙利亚,趁乱发展力量,制造了多起针对无辜平民的大型恐怖事件.另一方面,危机的外溢效应日益突出:黎巴嫩教派冲突加剧;土耳其库尔德反政府武装的袭击更加频繁;土叙边境发生炮战;戈兰高地也不再平静,令以色列不安;约旦发生万,喊出要求国王的口号.叙利亚危机拖延下去,既有可能最终拖垮巴沙尔政权,也可能因外溢效应继续扩大,出现对美等西方大国不利的局面.形势促使西方大国转而选择政治解决.在奥巴马连任后,美国驻叙利亚大使明确表示,叙利亚危机不能军事解决,只能政治解决.这一表态耐人寻味.然而,美国不愿承认其对叙政策失败,坚持要求巴沙尔为政治解决的前提条件,使得政治解决难以取得进展.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进退两难.

此外,俄罗斯积极重返中东,反对美国的“新干涉主义”,不仅在安理会多次否决了西方支持的有关叙利亚的提案,而且继续向叙利亚政府等提供武器,并在地中海举行大规模的海上军事演习,显示力量.俄美在该地区的博弈加剧.

以上诸多事实表明,美国的“新干涉主义”既不得人心,又力不从心,美国在西亚北非的主导地位正在不断被削弱,但也应看到美国对地区事务的主导能力尚未根本动摇.

四、北非及撒哈拉以南地区成为恐怖暴力事件的高发区

除叙利亚危机的外溢效应还在继续发酵,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宗教极端势力在叙利亚日益活跃外,下列事件触目惊心:

2012年9月,在利比亚发生导致美国大使及其他三名美国人被击毙的“班加西事件”并非孤立偶发事件,激进的武装分子继续寻求机会攻击西方目标;2013年1月14日和15日,英国、德国、荷兰、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因为“西方人受到利比亚武装分子明确而紧迫的威胁”,相继敦促本国公民立即撤离班加西.

卡扎菲被击毙后,邻国马里的局势开始动荡,主要是因为卡扎菲招募的图阿雷格雇佣军返回马里.这批人经过严格训练并拥有精良武器.他们的重返,加上原已盘踞在马里北部的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恐怖势力,严重威胁了马里的稳定和统一.反政府武装向首都巴马科推进.应马里政府的要求,法国于2013年1月11日出兵打击反政府武装,先是空袭,后又派出地面部队.对法国的出兵,恐怖势力扬言要予以报复,要将恐怖暴力之火烧到法国,烧到欧洲去.法国军队虽不断取得进展,收复了反政府武装占据的一些城镇,但恐怕难以彻底消灭熟悉沙漠地形、转向游击战的反政府武装.法国有可能陷进马里北部战乱的泥潭.

恐怖势力“血色营”于2013年1月16日晚袭击了阿尔及尔东南方1500公里处的艾因阿迈纳斯的一处天然气生产设施,并绑架了多名西方人质,其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公民.“血色营”自称隶属于“基地”组织,其头目贝勒穆赫塔尔是“基地”北非分支“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头目之一.“血色营”宣称,此举是对“法国出兵马里,阿尔及利亚开放领空”的报复.阿尔及利亚军方从17日起连续3天武力营救人质.阿总理塞拉勒21日宣布,“气田人质事件”一共造成37名人质死亡,其中包括一名阿尔及利亚人,另有5名外国人质下落不明.阿方抓获3名,击毙29名绑匪,共解救685名阿尔及利亚人质和107名外国人质.

上述事件引起西方大国的惊愕,媒体纷纷予以评论.《纽约时报》2012年1月20日指出,武装组织在北非蔓延与“阿拉伯之春”不无关系.卡扎菲曾警告说,如果他被推翻,北非将出现混乱和“圣战”,现在他“精神错乱的预言”正在被证实,北非正变成一个危险的不稳定地区.推翻利比亚、突尼斯、埃及者的欢乐是有代价的.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发表题为《阿尔及利亚恐怖主义成为西方石油公司难题》的报道指出,法军干预马里冲突,导致动荡局面进一步恶化.《福布斯》19日发表题为《阿拉伯之春蜕变为反恐战》的评论预言,北非将成为2013年的地缘政治热点.英国《每日邮报》则认为,从阿富汗经伊拉克到利比亚,西方展示了其有能力推翻统治,但却没能让社会重回正轨.可见,光用口输出是不够的,北非乃至欧洲未来和平的希望不过是幻影. 的确,在本·拉登被击毙后,“基地”组织并未土崩瓦解,阿拉伯世界的动荡,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的“新干涉主义”,为“基地”组织及其他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它们在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十分活跃,在西亚积极渗透叙利亚,并向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突尼斯,以及撒哈拉以南的马里、尼日利亚、索马里等国扩张.目光再扩大一些,就会发现,在伊拉克和黎巴嫩,教派间的冲突越演越烈;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隔三岔五就有暴力事件发生.以伊斯兰极端势力为主体,以美国等西方大国利益为主要打击目标的恐怖势力,已经将北非和临近的撒哈拉以南地区作为其活动的主舞台,而新一轮世界范围的恐怖浪潮正在酝酿之中.这当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五、伊朗核问题和巴以冲突仍看不到解决的曙光

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美国与伊朗的关系问题.美国不能容忍一个反美国家在中东地区壮大并发展核技术.美国对伊朗威胁、颠覆、制裁,各种打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给伊朗制造了极大的困难,但始终未能促使伊朗政权更迭或根本改变政策走向.美国和以色列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发出军事打击伊朗的威胁,但始终没有付诸行动.美以不是没有愿望,而是担心后果严重难以承担.美国打压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主要目的是削弱伊朗.正是看到美国的用意,伊朗一直大力支持巴沙尔政权.2013年1月27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顾问韦拉亚提明确表示:攻击叙利亚就是攻击伊朗和伊朗的盟友.美国不断加大对伊朗的制裁,美军舰、航母不停地进出海湾,军事演习接二连三;伊朗强硬回应,举行军演,发射新型导弹.紧张气氛愈演愈烈,但双方都未关闭谈判的大门.奥巴马连任后表示仍要致力于政治解决伊朗核问题.政治解决的关键在于,美国等西方大国要求伊朗停止开发核技术,强调伊朗核技术的开发终极目标是发展.伊朗则强调有权和平利用核技术,并通过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发表声明,保证伊朗绝不制造.但这些仍然不能减缓美国对伊朗的仇视和高压,谈判仍无进展.


巴以冲突历时几十年,一直是影响地区稳定的重要热点问题.阿拉伯世界爆发动荡后,该问题被边缘化.不久前发生两件事:其一,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千枚火箭,以色列强烈报复,双方发生激烈炮战.针对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地位且胜利在望,这促使法塔赫的影响上升,而哈马斯此时挑起冲突旨在重新引起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的重视,显示哈马斯的实力、地位和作用,并争取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更多的援助.此前,哈马斯与叙利亚关系恶化,转向海湾国家.内塔尼亚胡属强硬派,又面临2013年初的大选,借机大打出手以削弱哈马斯的军事力量,显示捍卫犹太人安全的决心.穆尔西领导的埃及对以态度明显比穆巴拉克时强硬,但目前无意也无力扩大事态.美国一贯偏袒以色列,但当下无意加剧冲突.在美国和埃及的调停下,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停火,各方都自认是“赢家”,但加沙和以色列的民众则遭受了多人死伤、财产损失的灾难;其二,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在巴以和谈陷入僵局后,巴勒斯坦方面提出申入联合国.美国极力反对,并威胁使用否决权.巴方退而求其次,要求将其联合国观察员实体地位提升为观察员国地位.对此,美国仍然反对,但美国无权对此行使否决权.2012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以138票赞成、9票反对、4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决议,授予巴勒斯坦联合国观察员国的地位.以色列立即宣布扩建犹太人定居点和暂停向巴方移交1.2亿美元代征税款作为报复.两大事件虽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但巴以争端并未因此而重现解决的曙光,目前仍看不到重启巴以和谈的迹象.

两大热点问题时紧时松,久拖不决,将继续影响地区稳定.

六、地区五大国博弈将影响地区格局

中东地区五大国,即埃及、沙特、土耳其、伊朗、以色列的博弈将成为影响地区格局的主要因素.

埃及一直是地区大国,阿拉伯世界的领袖,2011年发生动荡后,其影响力虽有所下降,但仍是地区重要国家.穆兄会势力执政后,面临许多困难,它想极力站稳脚跟.虽然内政外交调整尚未全面展开,但要恢复地区大国地位的意图已显现出来.埃及与美国调解巴以军事冲突,促使双方停火,显示了埃及在中东地区不可替代的作用.

沙特凭借其雄厚财力,以海合会为依托,一度把持阿盟.沙特等海湾国家对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体的伊朗影响扩大并发展核技术深感不安,对美国打压伊朗持支持态度,从自身利益出发,全面配合美国等西方大国“新干涉主义”的实施,参与西方军事干预利比亚和推翻巴沙尔政权行动.沙特的作为引起一些民族主义强烈的阿拉伯国家的不满.

土耳其借阿拉伯世界大动荡之机,积极介入西亚北非事务.对西方大国直接军事干预利比亚,土耳其起初反对,后转而配合.在叙利亚危机上,土成为推翻巴沙尔的急先锋.土耳其还极力向中东国家推介“土耳其模式”.由于奥斯曼帝国曾长期统治阿拉伯地区,土耳其又是北约成员国,阿拉伯国家对其存有戒心.土耳其在西亚北非的过分行为,在国内也遭到批评.

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推翻了伊朗的两大敌人——和萨达姆政权,使伊朗的地区影响力坐大.伊朗发展核技术并组建伊朗-叙利亚-伊拉克什叶派-黎巴嫩真主党的什叶派“新月轴心”,引发美国等西方大国及一些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合会国家的疑虑.

以色列是美国维持其在中东主导地位的重要支柱.保持以色列的强大,确保以色列的安全是美国中东政策的重要内容.以色列虽对阿拉伯世界大动荡致使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而欣慰,却对伊斯兰势力崛起而深感不安.对阿拉伯世界大动荡局势,以色列总体上谨言慎行,密切关注埃及、叙利亚国内局势的演变.

总之,五大国均在该地区拥有较大影响力,它们之间既有配合和合作,也有矛盾和对抗,它们自身力量的消长和博弈将继续影响该地区政治格局.

七、结语

(一)西亚北非地区矛盾错综复杂:有民众对现状不满,要求变革,与当权派的矛盾;有以色列强占阿拉伯国家领土,阿拉伯国家和人民要复失地的斗争:有伊斯兰势力崛起与世俗派、自由派间的博弈:有伊斯兰教内部逊尼派与什叶派间的矛盾;有美国推行“新干涉主义”与中东国家和人民要独立自主,反对外来干涉的斗争.此外,恐怖组织和极端宗教势力的暴力活动日益猖獗.这些矛盾决定了该地区动荡不安以及不时爆发的局部暴力冲突,已成常态,并将长期化.除上述受冲击严重,导致其中一些国家政权更迭的六个国家外,其他中东国家,包括君主制国家,也有可能爆发大的动荡,甚至出现政权更迭.但只要美国等西方大国不对叙利亚发动直接军事干预,美国和以色列不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爆发大规模地区性战乱的可能性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概率不大. (二)该地区处于欧洲、亚洲、非洲三大洲交汇处,是全球交通枢纽,又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地区长期紧张动荡,影响石油生产和供应,造成石油价格波动,对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为大国干预地区事务提供了机会.而大国的介入又会增加地区局势的复杂性,加剧紧张和动荡.但同时也应看到,乱局有可能引发变革,变革又有可能促进有关国家的民族复兴.当然,这将经历一个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中东地区,如果真能走上民族复兴之路,将会对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作出重大的贡献.

(三)美国已实施全球战略重心向亚太东移,当然会影响美国对西亚北非地区的投入.美国又不会放弃该地区,地区热点,特别是叙利亚危机、伊朗核问题、巴以矛盾,关乎地区政治生态走向且都难以解决,美国必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对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不可避免地形成牵制.美国面临经济困难,国力日渐衰减,但其全球称霸的战略不变,因此,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尴尬在所难免.

(四)中东地区民众强烈的反美情绪、伊斯兰势力的崛起、美国推行的“新干涉主义”不得人心,大国在中东地区的争夺,冲击了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尽管美国的主导的地位还没有根本动摇,但已明显削弱.美国推行“新干涉主义”力不从心的一面日益突出.

(五)中国理解中东地区民众要求变革,渴望发展,改善民生的强烈诉求,尊重地区各国人民的选择,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主张政治解决分歧,反对诉诸武力.中国的立场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并日益赢得中东地区国家和民众的赞扬.即便那些有所不满的国家,与我国的双边关系也未受大的影响.

(六)中东地区政治格局剧变使得中国既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但也拥有了许多新机遇.总的来说,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的空间在拓宽.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它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中东地区国家“向东看”的倾向继续加强.在中东地区动荡已呈常态化的情况下,推进我与该地区国家的双边关系,仍应是我在该地区工作的主线.因此应加大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投入,夯实我在该地区工作的基础.加强与伊斯兰势力的交往,增进了解和互信,弥补过去工作的不足.妥善应对热点问题,服务于外交全局.准确把握地区发展趋势,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加强舆论宣传,扩展公共外交,增强软实力.我们要努力促使中东地区国家成为我国政治上可信赖的朋友、经济上互利共赢的伙伴、文化上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典范.

相关论文

国际社会看未来十年的世界格局变化

该文为世界方面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国际社会看未来十年的世界格局变化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可作为应用社会学专业世界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

2023年政治改革清单与走向

这是一篇政治改革方面有关本科论文范文,与2016年政治改革清单与走向相关专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党建专业与政治改革及廉政建设及政治学方。

印度气候政治的变化机制

该文是科学发展观专业国际政治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国际政治相关毕业论文格式,与印度气候政治的变化机制相关论文范本,适合国际政治及国际。

大选年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冲击

本文是一篇中美关系论文范文,中美关系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大选年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冲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中美关系及国际政治及国。

世界经济和能源格局变化

本文是一篇经济发展论文范文,关于经济发展类本科毕业论文,关于世界经济和能源格局变化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适合经济发展及能源及可持续发。

一场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车祸

关于国际关系及教育学及计划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国际关系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一场改变中国政治格局的车祸相关论文范文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