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时间:2024-02-26 点赞:51171 浏览:105030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高职教育论文范文,关于高职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高职院校应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职教育及计算机操作及能力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职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对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及时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向着培养既会日语、又有一定知识面、具有较强综合性应用能力的人才方向转变,是本专业进行课改的动力和必经之路.

关键字:人才需求应用能力校企合作“需求―能力”型课程体系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2006年我院进入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行列以来,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学院对教学管理、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重新进行定位和打造,改变了以往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传统、轻创新,重专业、轻素质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动手能力为主线,以适应就业为目标”的紧贴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应用日语专业创立于1986年,原来是一所三年制专科学校的对外经济贸易(日语)专业,以培养中部地区急需的日语经贸人才为目的.自1999年转为高等职业应用外语(日语专业)教育之后,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较强的运用日语进行商务贸易、文秘、科技文化交流和项目现场翻译等的综合能力,适应现代各类科技、经济活动要求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该专业下设科技日语、商务日语,物流日语三个方向,毕业生一直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岗位与当初的目标定位基本相符合,就业率始终保持近100%.然而近两年来,尽管就业率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就业岗位对应用日语人才规格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和严格,毕业生知识结构不符合社会需求的现象日益显现.

二、原因分析

目前我系应用日语专业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上述知识结构不符合社会需求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现有的应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本科压缩型”的课程,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向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一些偏差.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长期以来,日本是中国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来源国之一.日企从2001年开始了第三次对华投资热潮.2001年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按照WTO的规则进行经济贸易活动,所以更进一步加强了日企对中国投资的信心.日资青睐的区域在扩展,从珠三角扩大到长三角,以及以北京、天津、青岛、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投资行业也在扩大,电子、机械、化学等行业都进入中国,软件开发、研发中心的投资也在增多.从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能力要求来看,总体可以划分为:第一,从事具体对外实物贸易,要具备日语应用能力、日文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贸相关知识的运用和操作能力;第二,在日资企业和公司的办公室、车间或者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要求具备日语应用能力、日文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日本企业管理知识运用能力.这些企业对应用日语人才需求的共同特点就是少而精,就业具有零散性特征.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从事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企业进入我国后,对应用日语的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许多企业的岗位要求应用日语人才要具备职业道德素质能力、日语应用能力、日文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企业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所谓的企业专业知识运用能力是指由于不同企业所从事的业务不同,各有其特殊性,包括企业自有技术和服务内容的与众不同.这些企业对应用日语人才需求的特点是多而精,就业具有批量性特征.人才需求结构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之相对应,否则自然会出现结构性矛盾.

(二)“本科压缩饼干”式课程体系不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特性,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但是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经验缺乏,导致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深,在课程设置上模仿的是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使得高职教育教材是“本科压缩饼干”的提法很普遍.这样一来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先以本科教育为蓝本设置课程体系,再将培养的毕业生推向社会的缺乏服务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在课程设置上,照抄照搬某些本科院校的课程;在教材编写和使用上,与普通本科院校大同小异;在实践方面,结合职业需求的实际操作少,体现不出高等职业教育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训的特色.这样直接导致以下几个问题产生::第一,课程体系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没有经过全面准确的调查;第二,一旦确立了课程体系,常常是几年不改,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第三,在某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经常是在黑板上种庄稼,实训室里讲实践.即便想到企业去实习,也往往会因为开设的课程在企业用不上而被拒绝,结果造成生产性实践很难落实.结果,学生毕业后必然会出现所学非所用等结构性问题.


(三)初次课程改革后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动态适应性

1999年之前因为开办日语专业的专科院校并不多,所以我院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一直是以本科为蓝本.在转为高职院校以后,开始探索以基本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方面改革.将专业核心能力定位为能在商贸、科技、文秘翻译等应用领域较熟练地运用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商务、财务与企业项目协助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工作能力.初步构建了以基础日语(1-4)、日语阅读、日语会话、日语听力、日语写作、翻译与实践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能力点的培养方面确立了日文软件项目管理、日文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涉外公关礼仪、商务日语的实训能力体系.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论证,这种课程体系所培养的人才仍存在许多不足,表现为人才规格单一、市场适应面狭窄,没有覆盖从事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具有批量人才需求的企业市场,不能及时动态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结果必然会造成目前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

此外,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像应用日语专业这样的小语种专业存在的特殊性,缺少“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语言专业人才”的经验,致使人才市场的供与需的纽带出现脱节现象,这也是应用日语人才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所以,建立动态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成为必然的选择.

三、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一)“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可行性理论基础

在分析了高职院校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供需脱节的普遍现象以后,为了确保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符合市场需要,必须建立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于企业的高职教育培养机制,积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变化.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这也是“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可行性的坚实后盾.学校与企业在签订了培养协议之后,企业明确提出培养目标,确定所需能力要求;然后双方共同对所需能力进行分解,制定相应知识模块,重新确定课程体系,制订课程改革方案等.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共同确定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与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最快、最直接地满足社会需求,解决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

应用日语专业的课程分类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包括职业素养和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这部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掌握;二是与就业岗位需求相关的专业技能,大部分必须接触具体岗位,通过实训才能掌握,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较成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能则因企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特征,这也正是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保持“需求”与“能力”相适应的主要原因.

根据我院应用日语专业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实践,我们将它总结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在“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中,我们将具体的课程内容设定为“3+需求能力X”的形式,“3”是指培养与职业道德有关的素质能力、日语应用能力、日文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课程模块,具体课程包括:职业道德素养、基础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写作、计算机基础、日文计算机应用等.“需求能力X”表示与企业需求能力特点相一致的课程模块,如商务日语方向培养商务操作能力的课程模块的具体课程为:外贸概论、国际贸易实务、日本概况、日本文化、日本企业管理、电子商务与单证操作、商务谈判;科技方向培养学生掌握当前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科学技术应用等知识能力的课程模块的具体课程则为:科技日语、日语口译与笔译技巧、生产经营与管理、初级焊接操作等.

(二)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实践

1.实践一:与无锡相川铁龙电子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建立“3+相川铁龙型”课程体系

2006年9月13日,学院与江苏无锡相川铁龙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定向培养和协作办学的备忘录”,该公司需要批量培养具有一定的日文读写能力、商务知识(包括现代海关实务、商务谈判)和较强日文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才.双方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要求,共同制定了培训计划.在最初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应用日语专业并没有打破原来的课程教学体系,只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之上增加了企业所需的课程.

1年多的校企合作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了公司上下的好评,2007年11月10日双方又签署了“关于培养与协作办学的合作协议书”,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2007年12月20日,进一步签署了“关于定向培养的补充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了“相川铁龙定向培养班”实施计划.此次根据无锡相川铁龙电子有限公司提出的人才规格要求和培训计划,应用日语专业也对课程体系做了相应的调整,用企业所需的课程替换了原有课程体系中的五门课程,并将顶岗实习纳入实践教学课程中,打破了原来一成不变的课程体系,确立了职业道德有关的素质能力+日语应用能力+日文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能力+现代海关实务操作能力的“3+相川铁龙型”课程体系.

2.实践二:与松下电池有限公司合作,建立“3+松下电池型”课程体系

2008年4月27日,学院与无锡松下

本文是一篇高职教育论文范文,关于高职教育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高职院校应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高职教育及计算机操作及能力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职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电池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无锡松下电池有限公司提出了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即录用人才的基本标准,双方共同制定了“松下电池班”实施计划.在“松下电池班”培养过程中,吸收了“相川铁龙班”的经验,直接将课程体系做了修改,确立了职业道德有关的素质能力+日语应用能力+日文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能力+初级焊接操作能力的“3+松下电池型”课程体系.

本专业按照对应用日语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的要求,通过与无锡相川铁龙电子有限公司、松下电池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成立“相川铁龙班”、“松下电池班”,确定“3+相川铁龙型”和“3+松下电池型”课程体系,再加上原有的“3+物流管理实务”和“3+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应用日语专业已经基本上建立了可以灵活应对区域市场需求变化的“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

总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经之路,它对于高职院校的应用日语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课程不属于普通本科压缩型或普通专科移植型,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变化,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纽带,才能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型的模块课程体系.

相关论文

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本文是一篇能力论文范文,关于能力学士学位论文,关于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能力及专业及商务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

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本文是一篇数学教育论文范文,数学教育类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高职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数学教育及心理学及数学。

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本文是一篇视觉传达设计论文范文,视觉传达设计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视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