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沧桑一叶

时间:2024-03-22 点赞:41926 浏览:77635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历史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阳光下的沧桑一叶相关硕士毕业论文。是比较文学专业与历史及生命及沧桑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历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沧桑一叶的追求与见证

中国市场化生活的瞬间性和消费生活的狂欢性,使许多人善于遗忘历史和遗忘他人.但是,那些默默为历史和生活付出自己生命时光的人不会被历史抹去,《沧桑一叶――徐刚文选》(民族出版社,2004年9月)的作者徐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沧桑一叶”是一个含义邃远的名字,它给人一种时光与生命的美好感受,既表达着对历史的崇敬,又表达着一种人格追求和人生信念.

徐刚先生戎马青春,以笔为,投入抗日民族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他受命助丁玲女士建“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即今“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的前身).此后,他在顺境中、在逆境中都不断地、坚韧地去为中国当代文学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沧桑一叶》中的回忆和传记,真实地记录了他的这种经历:从在抗日烽火中学习写作,到在大众日报做记者,再到随军入朝采访、写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重建文学讲习所、筹建鲁迅文学院,徐刚先生在文学领域中的脚步始终追随着历史,不停歇、不畏缩.

徐刚先生既是一位写小说和报告文学的作家,又是一位文学工作的组织者.从这本书中的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都可以看出:徐刚先生有时拿,有时挥笔,有时沉静,有时激扬,但始终保持着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对生命的真诚与.他对文讲所改建文学院那一段历程的追述,更能见出他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祈盼、心血和贡献.作品中同时呈现出他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从最初在文讲所担任教务主任,到最后在鲁迅文学院担任副院长,他对同事、学员的无声影响和有声交流、对文学的追求和热爱都留下了痕迹.这些情景在中国文学发展中也许被人们所忽视,但历史却呈现出这位80岁老人沉毅而、坚韧而真诚的身影,那是一个无法从历史里抹去的身影.

《沧桑一叶》中的一篇篇作品像大树的年轮一样沉实,它们聚集了徐刚先生的生命精华和艺术精华.一个在1938年、13岁时就投身于抗日民族战争和中国文学事业的老人,直到80岁时,已经走过了几乎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才愿出一本书,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衷情和对历史的追忆.这本书不太厚,也不太重,比起那些已发表上百万字、甚至有的自称发表了两千余万字的作者来,似乎太少了,但却像一盆小小的“银杏海棠花”一样,不惹人注意地静静开放.它既是徐刚先生一生文学写作的精华,又是对历史的深沉回忆、对人性的依依眷恋,既有作为社会历史文献方面的价值,也有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它所包含的文学追求和人格追求、它所包含的历史分量和真诚思考,使它的意义对徐刚先生和对中国当代文学史都是特殊的.

《沧桑一叶》中所呈现的情景,所流溢出的如水年华,都会令人生成一片感慨之情.它是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侧面形象,也是作者文学追求与生命自我的启示录.它给予现实、留给历史最重要的,是对特定历史时刻一个个生命情景的描述,也是对特定历史状态下中国文学的真诚回顾,是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珍贵的历史资料.它呈现出历史精神与生命精神结合一体的形象,体现了真实性与文学性结合的特点,也体现了作者的生命精神和文学精神追随时代变迁、对现实和人性强烈关怀的特点.它集中了徐刚先生一生的思考和诗情,为作者展开了一个回顾一生的生命支点,也为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一个回顾和思考的侧面.

这部书的一些篇章真实地记录了文学讲习所起伏沉落的断续情景.中国当代文学57年,除了1959年文讲所停办到1979年文讲所重建的20年,其中有37年是伴随着文讲所的脚步而发展的,50年代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学家与文讲所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50年代到90年代,那些走进文讲所又从文讲所走出来的人:邓友梅、高洪波、蒋子龙、叶辛、王安忆、邓刚、刘兆林、吕雷等支撑了中国当代文学至今的事业,而支撑他们创作起步或成熟的支柱之一,便是文讲所.无论中国文学今后要怎样发展,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在此前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人们会看到一个突出的事实: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与文讲所的成立几乎是同时的,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知名作家在文讲所研习过.虽然在进文讲所之前,他们可能已经有可观的创作实绩,他们不进文讲所研习,也可能照样会成大器.但是,没有文讲所的研习,他们必定会和现在不一样.

因此,中国作协文讲所的发展,实际上对这些重要作家、也由此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只不过,这种艰辛外人不知,这种影响也潜隐暗藏.人们更多地看到了演员的表现,却无法看到演员身后的人.徐刚先生从50年代起,曾长期具体负责文讲所和后来的鲁院工作,他在从文讲所到鲁迅文学院发展的回忆中,记述了一些这种艰辛,从中可以看到文学讲习所和其后的鲁迅文学院的发展之艰难.在《沧桑一叶》记述的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文讲所走出来的作家身后,站着文讲所那些工作人员,其中突出的身影是徐刚先生.实际上,最初的文讲所能走到今天的鲁迅文学院,离不开徐刚先生的顽强追求和忠诚执守.

在回忆里,徐刚先生没有给自己评功摆好的只言片语,但字字记述着真实,句句表达着挚情,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徐刚先生对文讲所的挚情和爱护,他努力地在为文讲所的学员创造一个真正的文学深造环境.与文讲所休戚相关的徐刚先生一向保持质朴无华的风格,从不哗众取宠、争抢头功,他只是踏实有效地做着工作,并不表现自己.但我相信,由于文讲所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徐刚”这个名字终将会和文讲所一起出现在中国文学现展史中,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自甘微小,但倾情倾力于中国文学事业的人.

让人性之光在历史中升起

在《沧桑一叶》的任何一篇作品中都剔除不掉历史的身影.在那些纪实和虚构的不同回忆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之光和人性之光.

阅读《沧桑一叶》,随着作品对历史和生命的逐渐展开,会意识到作者对历史的记录和文学描述都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作者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人格形象,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和生命的真诚.历史给予幼年时的徐刚先生一个独特的机会,使他成为一个在烽火中成长起来的文学家,并几乎穿越了一个世纪的沧桑.这使徐刚先生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中,以一种尊严、悲壮、、诗性的方式,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个体方式,在历史的巨大背景上,突出了他微小的生命启示.生命与历史、文学与人性,是《沧桑一叶》的基本主题,这种主题精神在不同篇章里、不同的叙事方式里,都在以不同的侧重展开着.


《沧桑一叶》中,表达了徐刚先生对所经历的许多历史片断的感受,尤其是对文讲所历史的感受.书中倾注了徐刚先生对所有那些他经历的历史的思考和情感,而不是单纯的或刻板的文献记录.同时,也由于这样的写作方式,使书中所有的历史事件都具有了一种文学阅读感.于是突出了一种历史叙事精神:历史真实高于一切.《沧桑一叶》中,不论虚构作品还是纪实作品,都记述了在历史境遇和历史状态下,个体生命精神转化为一种历史精神的情景.在历史的压力下和撞击下,人性的优美从个体生命的深处浮上来,并以其坚韧和优良,面对着社会的、政治的、权势的压力.

徐刚先生那几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从小说叙述艺术讲,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形成了自己风格的雏形:简洁、流畅、平实,含蓄而富于想象.有几篇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前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在发表的当时,就曾引起过关注,像《银杏海棠花》、《女护士陈敏》、《山雨欲来》等.这些小说具有统一的风格.也像徐刚先生的为人一样,试图给人一种真诚的生命感受和含蓄的生命诗性.徐刚先生是个一生都在以诗意生存贯穿于自己生命和作品的人.他的作品有几篇在当时引起了关注,但不轰动,不张扬,就像他本人的生命一样静静流淌.我们从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一个被真实记录的历史和一种被诗意感受的历史,那样一种历史不是僵死的,而是充满活力的.在《沧桑一叶》中,历史因为徐刚先生充满感情的记述,因为对那些美好生命的怀恋,而不再变得冷漠和刻板.

《沧桑一叶》中所表达的人性挚情和文学挚情,不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表达,而是依稀呈现出一个关怀着文学与他人,关怀着历史与人性的形象,他所代表的情感和精神,是他的经历、他人性和他周围人对他的影响而形成的.在我们这个盛行利益化和快乐化的市场叙事时代,徐刚先生的这种叙事方式和叙事精神并不能畅销,但却可能比那些畅销的消费叙事更具有文学生命力,由于对历史的真实记载,也由于徐刚先生对文学的真诚追求,《沧桑一叶》表现了融人格、历史和文学为一体的特色.

对于人性的关注,是徐刚先生叙事中一个突出的特征.他的任何叙事都将一种人与人的相互关爱或重或浓地表现出来.书中作品表现出来的对生命关注,始终与历史结合在一起,随历史的不同阶段、描写的不同历史内容而渐渐展开.这种生命感受,这种人性思考,并没有变成抽象的或极个人化的生命现象,而是与具体的历史内容共同呈现,把中国人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不同生命状况描写出来,也把作者的思考和感受的变化呈现出来.如《恩仇记》表现了一个从国民党军队进入军队的士兵的心理变化,《银杏海棠花》记叙了50年代普通女工相互之间的温暖和关怀,《大地》则回顾了主人公伴随的历史的坚贞情感和相互支持,这种生命感受和人性描写的特点,是不流于抽象的、空泛的表现,也不脱离具体的历史情景.这反而能见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也见出普通中国人具体的现代生命状态.

人性状态其实是《沧桑一叶》中与历史状态相并立的突出情景,是历史状态在作者记述中的一种表现.《沧桑一叶》的各篇都对人性状态有独到的描写,只不过它们呈现在不同的历史状态下.人性状态,是历史与生命交融时的具体表现,不同的人在同一历史情境中,有不同的人性表现,即使纪实类作品中的人物,也表现了他自己人性的独特,所有被描写的人物,都是被召唤到一种历史情境中而表现出他们的人性特点.历史与人性的撞击引发了一系列个人生活变迁,但也激活了这些个体生命精神的韧性,使他们转化为历史精神而具有光辉,历史因为这些人,而不是因为那些随波逐流的人,才真正恒久.他们以一种历史给予他们的崇高人性状态进入当代生活,表明在历史中的理想主义和人性,也表明在今天这个平庸化和感性化的社会中,仍需要历史精神和人性精神来挽救我们.

徐刚先生不但以其特有的执著与顽强为文讲所和鲁院的发展开辟道路,而且牺牲了发展自己文学创作的机会.当文化大革命过后,许多文学家都致力于文学写作并不断出名时,徐刚先生却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文讲所发展的事业,差不多荒废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当然,一个人对艺术事业的热爱与他自己的艺术层次有密切联系,如果徐刚先生没有对文学真诚热爱和追求,也不会对文讲所的事业那样不顾一切地付出.也许,徐刚先生自己并不为没有成为一个出色的小说家而委屈,他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后悔.仔细想来,徐刚先生牺牲了自己的创作,却为更多文学家的成长提供

这是一篇历史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阳光下的沧桑一叶相关硕士毕业论文。是比较文学专业与历史及生命及沧桑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历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了力所能及的条件,这比他一个人写出好小说的贡献还重要.这样,在这本集子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对文学事业所做的具体工作,而不是他自己更多、更精彩的小说.

永恒阳光与流淌岁月中的生命挚情

十年前,连我在内,约有26个文学编辑和作者在长江三峡上的一艘小轮船里度过了几天.其中有位年长的前辈当时对我说:徐刚先生该把他所知道的有关文学讲习所的事写出来,他不写,以后有些事别人不会知道真情了.我见到徐刚先生,把这意思对他讲了,他淡然一笑.这是他的典型风格:淡泊于事,但坚韧执守着对人、对艺术事业的真诚.直到十年后,他才出了这本《沧桑一叶》,这是他一生作品的精华,也是他文学一生的写照.

徐刚先生在这部书的纪实类作品中,没有什么对自己的张扬,但对于海先生却浓墨重彩、充满地去歌颂,对于海先生为人的品格、对艺术的执著,都满怀敬意和尊重.其实,我在这些字里行间看出的,是徐刚先生的影子.他之所以对于海先生如此敬重,是因为他自己的品性也与于海先生相似,因此在那些文字间倾注了自己几乎一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对人性的思考.徐刚先生的境遇也与于海先生有某种相象,从那些片断的回忆可以看出,他自己也是为了中国文学事业、为了文学讲习所和鲁迅文学院、为了那些文学人才的成长,顽强地不妥协、不计利益地去奋斗,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

《沧桑一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真挚叙事、体验叙事和人格叙事,作者徐刚先生参与了、体验了自己的叙事,并将自己的人格精神灌注到自己的叙事中.因此,在《沧桑一叶》里,人们可以看到徐刚先生多重叙事形象的叠印,就像一部电影大片的预告片那样具有含蓄的意味,但那些形象却是非常鲜明的.这是一个坚定的形象:为正义而不折不挠地追求;这是一个真诚的形象:对待生命和艺术都从不虚假;这是一个的形象:永远向往着一种人性的表现和人性的生存.

很多叙事,虽然也在尽量真实地叙事,但作者自己并未参与过或体验过他自己所叙述的事件或故事,而徐刚先生的叙事,不但纪实作品中的人物与他有真实的生活联系,而且这些人物也是徐刚先生自己的一种生命表现,他崇敬他歌颂的那些人物,他也参与进并体验到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即使他的虚构作品中的人物,也同样具有他所记忆的那些人物和他自己的影子.这虽然不是什么形成大家气象的东西,但的确使他的作品具有荡气回肠的真挚感和体验感.徐刚先生的小说也情真意切,使这些小说具有诗意地追求人美好生存的感受,这些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些追求人与人真诚相知、相爱、相通的人物,阴暗和邪恶在他的小说中几乎没有描写,这是与徐刚先生的生命品质相一致的,他不喜欢丑恶、阴暗、猥琐和卑劣.他的人物具有和他相似的生命品质,不管他们是真实人物还是想象人物,不管是战士、工人、老革命还是有地位的人.这些人物,凭借着他们对于美好生命和人性的追求,带动着人们对世界的感受.

《沧桑一叶》体现了一种人格精神的意义.各篇作品中,尤其是纪实类作品所描写的情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格考验和生存信念考验,懦弱的人会垮掉、会屈服.这些作品,描写着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作品,实际上一直在提出一个对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学很重要的问题:人的品质和信念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抗击逆境和邪恶的力量历史培养了徐刚先生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的理想主义信念.中国当代历史的政治和经济变迁、利益和享受的诱惑、权力和体制的压力,都使处于中国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很难保持一种真诚的品质和理想主义信念,但社会最终要靠品质和信念来维系,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会被利益的爆发所瓦解.

《沧桑一叶》中所呈现的那种人的美好品质和信念,正是今天这个市场化社会愈来愈缺乏和弱化的.《沧桑一叶》中的人物,不但以他们的品质和信念鼓舞了自己的生存,也保证了历史以更好的形象留给后人,也给予今天的人们一种美好人格形象,使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获得安慰和信念,使我们不致对生活过度失望.当一个社会在利益获取的中无可挽救地堕落时,能挽救它的只有人性和爱.而《沧桑一叶》中的重要篇章,都突出了人性与爱的主题.这种人性与爱,其实就是作品中人物的日常人格,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人格标准,这种人格标准的重要特点是对于利己主义的突破.

不论在抗日战场上,还是在险恶政治环境中,《沧桑一叶》中的人物都具有一种为他人奉献自己生命的精神.人天生是个自利的、趋利避害的生物,但人的伟大在于他能突破这种自利性,使自己在很大意义上成为具有利他性的生命,这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和启示,也是历史不断要求人们的.人在历史面前,只剩下了生命和人性.历史,不仅是生命行为,更是生命行为所体现的人性精神.一种特殊的人性精神,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标志,陈祖善、于海、陈敏等他们都以自己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产生着启示.

在《沧桑一叶》中首先被辨认出的、感动着人们的,应该是徐刚先生那种执著追求正直生存的精神,为了文讲所和鲁院的健康发展,他拍案与上司据理力争等这种生存精神被诗意地贯注到他的不同作品中.书中所描述和所记录的,不论是虚构作品还是纪实作品,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和主题:徐刚先生的作品所关注的,始终是那些真诚和朴实的生命,那种顽强而温暖的人性.在市场化年代,什么人还追求这样一种真诚什么人还在意这样一种

徐刚先生几乎是奋力一生、文学一生,但至今为止的中国文学史,却没有一笔对他的郑重记载,他从不追悔、从不在意,他图什么有谁还记得《沧桑一叶》中的历史回声有谁还记得徐刚先生的执著、无畏和奉献人们沉浸在市场化年代的得意和利益中,对徐刚先生书中所载入的那些情景可能早已不以为意,而一个感受过徐刚先生的经历、感受过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气氛和徐刚先生小说的人,可能会静静品味一切,追随徐刚先生笔中流淌的岁月,回到历史,进入文学,进入文学讲习所,也看到徐刚先生的形象――一个阅尽上个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沧桑的八旬老人,挺立在21世纪初仍然照耀的永恒阳光中,就像一片在阳光下顽强闪烁、勃勃伸展的叶子.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论文

李清照与叶嘉莹文学比较

本论文是一篇文学批评相关古代文学硕士论文,关于李清照与叶嘉莹文学比较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文学批评及文化教育及文学创。

我当了一次“叶公”

本文是一篇昆虫论文范文,昆虫类有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我当了一次“叶公”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昆虫及妈妈及虫子方面的的大。

阳光体育到快乐教育

这篇语文课论文范文属于素质教育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语文课方面学年毕业论文,与阳光体育到快乐教育相关常规教育论文。适合语文课及新课改。

城阳均衡教育:共沐教育阳光

本论文为均衡教育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论文,关于城阳均衡教育:共沐教育阳光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可用于均衡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

阳光文化开始狙击媒体

本文是一篇阳光论文范文,关于阳光类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阳光文化开始狙击媒体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阳光及图书及电视方面的的大学。

肺奇叶一例

为您写参考文献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参考文献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肺奇叶一例相关论文例文,包括关于参考文献及右肺及静脉方面的论文。

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教师的

本文是一篇小学教师论文范文,小学教师相关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关于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当代小学教师的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小学教师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