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史诗传统与汉族演义小的结合―略》解读

时间:2024-02-20 点赞:49154 浏览:10047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此文是一篇文学论文范文,文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蒙古史诗传统与汉族演义小的结合―略》解读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及作者及故事方面的比较文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扎拉嘎研究员的《蒙古史诗传统与汉族演义小说的结合―<五传>论略》一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五传”的作者、思想内涵、文化底蕴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论证,拓宽了“五传”的研究领域,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理论的具体实践.

关 键 词 :“五传” 比较研究 说唱艺术 蒙汉文化交融

《蒙古史诗传统与汉族演义小说的结合―<五传>论略》一文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扎拉嘎研究员的专著《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二编《蒙古族话说中原――故事本子新作研究》.文章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五传”的蒙古文化底蕴,并认为“五传”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与汉族演义小说相结合的产物,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该篇在作者的专著当中,虽然仅作为蒙古族本子故事新作研究的代表性案例之一而出现,但足见作者对蒙古族本子故事以及清代蒙汉文学关系的深刻认识,是作者比较文学理论的具体实践.加之笔者对蒙古族本子故事,尤其是对“五传”的热爱以及对其研究历程的关注,促成了本文的书写.

一、立足前人研究、拓宽研究领域

“五传”成书于19世纪中叶,由《苦喜传》、《全家福》、《尚尧传》、《契僻传》、《羌胡传》等五部故事本子组成,总计五百二十九回,“是现存蒙古故事本子新作的代表性作品”. [1]五部故事本子的故事情节各自独立成篇,但相互间又前后承接,共同组成了洋洋一百一十万字的庞大故事系统.描写中原唐朝百年兴衰史的“五传”,问世后长期以手抄本形式广泛流传于内蒙古东部民间.1979年至198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发行.

在蒙古族说唱艺术发展史以及清代蒙汉文学关系史上,“五传”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在继承蒙古族英雄史诗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汉族文学和文化传统而产生的.因而,“五传”研究在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关于“五传”的研究相对于其流传史而言较为薄弱,其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的“五传”研究,主要局限于考证“五传”的作者以及评价“五传”的地位、介绍“五传”的内容等几个方面.这一时期,特巴音包力高、贺宝音巴图、朝克图等学者先后发表了十几篇关于“五传”的论文.这些论文主要着眼于探讨“五传”的作者,认为“五传”的作者是蒙古贞“瑞应寺”的恩和特古斯.另外,朝克图在《‘五传’作者新探》(《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一文中分析了《羌胡传》的写作风格和故事情节,并认为《羌胡传》的作者和前“四传”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同时提出《羌胡传》在前“四传”之后隔一段时间问世等问题.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扎拉嘎研究员在《中华文学通史》(张炯等主编,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蒙古族文学史》(荣苏赫等主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和《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扎拉嘎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郎樱、扎拉嘎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等著作中系统介绍了“五传”,并且从比较文学的角度论证了“五传”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分析了其作者、人物形象等,把“五传”的研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五传’叙述了约百年间的唐朝兴衰故事等这些故事,并无史实根据,是作者从蒙古族审美理想出发,仿照汉文‘说唐’故事,借鉴甚至择取清代流传的各类汉文讲史演义和公案类小说的细节,经过艺术虚构创造出来的.”[2];“‘五传’成功塑造了一批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兼顾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因素.他们是仿照‘说唐’中的人物塑造的.但是,却又带有蒙古族的性格特征.粗犷,豪迈,阳刚气十足,是‘五传’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征.”[3];“‘五传’中的战争故事,战争场面少,斗智、斗力、斗法术场面多,这很类似蒙古史诗中英雄与莽古思的斗争,却不同于〈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等书中的战争故事.”[4]

《蒙古史诗传统与汉族演义小说的结合―<五传>论略》一文突破了前人的的研究范围,拓宽了“五传”研究的领域.认为“五传”是作者植根于蒙古族审美理想的“说唐”故事和虚构的内地战争故事相融合的产物;“五传”中仿照“说唐”人物而塑造的人物形象兼顾了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因素;作为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五传”在内地故事中体现出蒙古族的审美理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

二、平行研究理论的具体实践

《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一书的“导论”部分,作者从国内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的实践出发,着眼于哲学方法论和当代文化多样性角度,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新概念――比较文学是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认为比较文学可以定义为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并认为可以按照平行本质关系进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文学比较研究,以及关于文学的跨学科比较研究.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主要的两种研究方法.“所谓影响研究,简单地说,就是超越国家、语言、文化界限的基础上研究两种以上文学之间基于事实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5]而“平行研究指的是研究那些并没有多少直接的事实联系,但具有某些相似、相通之处的两个民族或几个民族的文学现象,将其加以比较,并导出有价值的理论.”[6]扎拉嘎研究员提出的比较文学是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这一观点,将影响研究理解为平行研究的特例,从而将影响研究纳入到平行研究领域,实现了在当代比较文学界被分离为两种不同方法的相互统一.

蒙古族的文学和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征.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其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蒙古族文学在十九世纪的变迁,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是在汉族文学与文化影响下,蒙古族文学与文化精神的主体自觉重构活动.”[7]“在汉族文学影响下蒙古族文学在十九世纪的历史变迁,如同在蒙古游牧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学在元代的历史变迁,都证明了同一个事实,即:民族之间的文学与文化影响,是一种促进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8]

“影响研究的范围可大可小.从大的方面说,他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学或者一种思潮和运动给另一个民族带来的影响.等从小的方面来说,他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对另一个民族的作家和作品的影响.”[9]“从影响的接受一端看,则可以研究作家借鉴、模仿、改编外民族作家作品的情况以及作品的外民族渊源.”[10]十九世纪,蒙古族许多杰出的文人作家,如《新译红楼梦》的作者哈斯宝、杰出的爱国诗人古拉兰萨、个性诗人贡纳楚克、《一层楼》和《青史演义》的作者尹湛纳希以及“五传”的作者恩和特古斯等,他们文学创作的伊始,都与其所受到的汉族文学的启发和熏陶密切相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在十九世纪蒙古族文学的历史变迁中,汉族文学的影响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扎拉嘎研究员从“五传”的作者恩和特古斯所生活的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历史、文化的实际出发,论证了其写作“五传”的可能性和作品所具有的“蒙古族话说中原”的本质.并从作品中出现的具有蒙古族性格的唐朝皇帝及其众多部将,以及唐朝故事中出现的蒙古族生活风习和作品中出现的众多唐朝历史人物形象、唐朝皇帝年号的虚构等方面着手,论证了“五传”的蒙古文化底蕴.“关于清代蒙汉文学关系的专题研究,为‘导论’中的理论阐述提供了事实根据等”[11]可以说,这篇文章是作者平行研究理论的具体实践.

三、蒙古族话说中原:蒙汉文化交融的见证

清朝中后期,在“五传”的产地东部蒙古族地区,由于汉族移民的不断涌入,蒙古族传统游牧社会的一体格局逐渐被打破.继而在汉族移民社会成长和蒙古族游牧社会嬗递的过程中,东部蒙古族地区的民族结构、经济格局、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组与重构,逐渐呈现出蒙汉杂居、半农半牧、文化多元的新特点.当时的蒙、汉族际交流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习俗领域.这种文化习惯的相互渗透,表现为语言、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娱乐等诸多方面所体现出的新特征.如,日常用语当中汉语音译词汇的大量被使用;游动的蒙古包逐渐被砖瓦结构的固定居所代替;手把肉和奶茶逐渐被米饭和红茶所替代等无不体现出民族习惯相互融合的印迹.

“小说是多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通俗易懂是小说的重要特征.小说的这一特征,使它在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中发挥突出作用.这是在清代的一个时期内,汉文小说蒙译活动迅速发展的直接动因.”[12]“汉文小说的蒙译活动,首先拓展了蒙古族文人的阅读范围,具有向蒙古地区广为传播内地和汉文化的性质.等清代汉文小说蒙译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为本子故事繁荣提供了基础性条件.”[13]随着被译成蒙文的汉族小说在民间的广泛流行,东部蒙古族民间艺术尤其是说唱艺术发生了重组与重构,促使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叙事民歌等独特的地域性说唱艺术产生并迅速发展.植根于这种独特背景下的“五传”,可以说直接体现了这种蒙汉文化的融合.因此,蒙古社会在近代的变迁和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的广阔背景,正是“五传”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

“‘五传’是一部以蒙古文化为底蕴,又大量吸收汉族文化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五传’号称在讲汉族和内地的故事,其人物性格却是蒙古式的.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体现着蒙古族的审美理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14]

结语:

“五传”作为产生与蒙古族地区的故事本子,是融合了汉、蒙两个民族文化因素而成的,是蒙汉文化交流的产物.蒙古史诗传统与汉族演义小说的结合―<五传>论略》一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蒙古族本子故事“五传”的作者、思想内涵、文化底蕴、人物形象等诸多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是作者文学平行本质理论的具体实践.同时,该文又认为“五传”是融合了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因素,将蒙古族的审美理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与汉族演义类和公案类小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产物,是蒙古族话说中原的故事,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

注释:

[1][2][

此文是一篇文学论文范文,文学方面论文范文文献,与《蒙古史诗传统与汉族演义小的结合―略》解读相关硕士学位论文。适合不知如何写文学及作者及故事方面的比较文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文学类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的作为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3][4][7][8][11][14]扎拉嘎.比较文学: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12,138页、144页、148页、154页、293页、285页、6页、151页

[5][6]方汉文、吴雨平、王腊宝.比较文学基本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4,58页、65页

[9][10] 陈、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110页、112页

[12][13]郎樱、扎拉嘎.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元明清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9、360页


作者简介:李彩花(1972.9―),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人.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09级博士生、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

相关论文

《小企业会计准则》解读

本文是一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毕业论文模板,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解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小企业会计准则及所。

《小企业会计制度》解读

本文是一篇小企业会计论文范文,小企业会计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小企业会计制度》解读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小企业会计及财务会计报告。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

本文是一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小企业会计准则及。

《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机制

本文是一篇小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关毕业论文格式,关于《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小企业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