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

时间:2024-03-15 点赞:53562 浏览:111772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关于经济发展及保护环境及社会关系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经济发展有关论文例文,与社会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经济发展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指导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有学者指出:专门在全会上研究社会问题并作出决定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可见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的范围宽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而无论哪个领域的和谐,实质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占有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最直接表现在社会关系层面.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和谐主要是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哲学角度理解,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和谐的社会就是实现三者关系的和谐.

一、人与自身的关系

人自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内在蕴涵着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矛盾与对立.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由于人将自己分为灵与肉、理性与感性、人与物、责任与喜好、存有与现象、行动与思想、实际所为与行事本意等,他的见解也跟着有不同的意义.关键在于人总是要和自己作对,人的存在不可能没有这种人格上的分裂.但是,他并不满意这种分裂状态.他克服这种分裂的方法,他超越这种分裂的所有方式,在于显示出他对于自身的了解”.[1]可见人每时每刻都处在这种矛盾、分裂状态,并且时刻处在想摆脱、超越这种状态的挣扎之中.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一切活动与事物都离不开人的自觉参与,并受主体活动与目的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人的内在和谐是外在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人只有实现了自身的内在平衡,而不过分执著于某一方面,才能在对外活动中做到进退有止、有张有弛、收发自如、平衡和谐.如何实现人自身的内在平衡?我认为,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尤为重要.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知足者常乐”.西方有一位理论家认为,具有中等财富的人,生活才会是幸福的.财富太多或太少都不会幸福,因为财富太多,一方面,会招致别人的嫉妒、仇恨,每天都生活在一种不安和恐惧之中,甚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另一方面,可能因为财富太多而缺乏奋斗的动力,而丧失生活的理想和目标,生活也不会幸福.财富太少,不能保证基本的生存需要,整天为生存的需要而奔忙、苦恼,生活自然也不会幸福,生活的层次也就可想而知了.要懂得知足生活才能快乐.但这里所说的知足并不是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小富即安.

知足应该说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人们处在什么样的生活境况下,拥有多少财富应该知足了呢?对此问题当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自然也就没有统一的答案.这完全根据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自我感悟和理解而定.如果对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感悟不深或理解有误,生活的目标或标准太低,就会降低生命的层次或生活的境界.反之,如果生活的目标和标准太高,短期内无法实现,又会造成人生的痛苦.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说的,人生总体上是痛苦的,因为人生具有无限的和要求,当人的和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生是痛苦的;当人的所有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又会感到空虚、寂寞和无聊,精神上还是痛苦的.总之,“人生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地摆动着”.[2]人生的幸福是人自己的一种感悟和理解.西方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仆人[里无英雄”.处于不同生活境界和生活背景中的人对生活意义和目的的理解显然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学会生活、感悟生活,让自己学会用“知足或是满足”这样的人生信条来引导自己的生活.理想的生活状况应是什么样?我们的生活究竟是要和过去对比,还是要和将来对比,亦或是本无需任何对比?其实无论哪种生活状态均无需对比.保持一种知足心态,指的就是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工作以及其他的事情感到满意或知足,不苛求办不到的事,也不强求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而能够用知足、快乐的心态来接受人生的挑战.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发展的心情,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的态度.《大学》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这样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弄得心力交瘁,痛苦万分.

知足是一种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知足常乐,贵在调节.可以从纷繁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自己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真爱与壮美自然,把烦恼与压力抛在九霄云外,感染自身及周围的人群,促进人际关系的逐步亲近和谐,进一步去拥抱自然、回归自然感受生活.知足常乐要求:对事,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对人,和谐相处,相濡以沫.做到知足常乐,具有良好心态就会充满和谐、平静、适意、真诚.这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境界.当我们都在忙于追求、拼搏而疲于奔命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喧嚣中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我们犹如一个长途旅行中的驿站.真正做到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多一份幸福.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知足常乐,是一种人性的本真,是一种获得人生幸福和提升生活境界的主要途径.当然,知足常乐,不是要躺在成绩簿上睡大觉,不是碌碌无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沾沾自喜、盲目乐观、矫揉造作、狂放不羁.事情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层面上,知足常乐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知足不是目光短浅,常乐也不是盲目乐观,而是一种生活的境界,需要有很好的心态和大度的胸怀.只有保持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与生活境界的层次.

二、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复杂的、多维度的.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平等相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与情感交融关系,也有彼此争斗、你争我夺、相互仇视、残酷斗争、以邻为壑的斗争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指前者.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与关键是经济利益和收入的适度均衡.人与人之间在财产的占有和收入上完全平等,没有一点差距,社会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社会就不能和谐;人们在财产的占有与收入上差距过大,也会造成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社会同样不能和谐.因此,既要保持财产占有和收入上的差距,又要适当缩小贫富之间、阶层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过大的差距,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经济基础.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社会中,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必须确立义利统一的价值观.

儒家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总体上是重义轻利的,对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对社会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它的主流是好的,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是协调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儒家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肯定了义与利、道德理想与现实的物质欲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的义利统一的价值观虽然是“重义轻利”的,但它们并不是从根本上排斥“利”或以“义”来否定“利”,而是肯定义与利都是人之为人而不可缺少的因素,因而也是人必然要追求的.如孔子作为我们理想中的“圣人”,他重义,强调道德理想价值的重要性,但他又明确肯定追求物质利益也是人的天性,孔子曾说过,“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也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4]根据孟子的观点,物质享受和道德理想都是人们所需要的,但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以道德理想为最高追求.对此,我们不应仅理解为这是圣人的行为准则,它应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见利思义”、“利以义得”、“依道而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道得之”.这就是中国古代所理解的道德.

通常被理解为一个词的“道德”其实是两个概念,即“道”和“德”.老子的《道德经》就是这样来区分的.一般说来,道和德分别对应于伦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两个方面,通常理解的道德只侧重于德,强调的是主观性的一面.其实两者合起来看,道德说的是“依道而德”、“以道得之”.道,作为万事万物依它而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之理,是道理之道;道,作为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路向和方式,是道路之道.二者同为客观之道,道在人之外的事物或动物那里已强化为必然的存在之状态,是一种必然的规则.它们所在的种的类特性,只是它们的内在冲动和本能,如果没有外力的阻碍,它们就只有听从它们内在冲动的摆布,完全跟着本能走.所以,在它们那里,就不存在有德和无德的问题,因为它们没有背离和超越它们生存之道的可能,只能是依道而行,即它们能做的就是它们应该做的,也就是它们必然做的.动物的生存只遵循一个尺度,即物种规定的尺度,它不会超越物种的规定.然而人则不同,人有意识、理性,能思维,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已经使道从必然的生存之道转化为可能的生存之道,就有可能使人现实的生活之道,背离本然的生存之道,就可能背道而行,这就有了有德和无德的问题.“德者,得也,所得者何,道也”,是为道德.这当然是中国哲学的理解,但同时也是西方哲人的意识.黑格尔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伦理性的东西,如果在本性所规定的个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5]对此问题理解的歧义与困难,主要是人们有一种常识的习惯的看法,在一般人看来“德”是一个完全纯洁、毫无瑕疵的圣境,有德之人都是空谷隐士,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他们没有自然的本能,不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其实不然,德是非常具体的东西,它只要求人在谋求自己利益时遵循人道而已,即“以道得之”.正如斯宾诺莎所说:“德性的原始基础乃在于遵循理性指导,以保持自己的存在”.[6]德乃是一种心理状态,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力求遵循伦理法则,以追求自己的存在,换句话说,他力求在伦理(人性)形式的制约下实现伦理实质.所以,“绝对遵循德性而行,在我看来不是别的,即是在寻求自己利益的基础上,以理性为指导而行动、生活,保持自我的存在”.[7]有德之人所得乃人之道,所以,有德之人行事所遵循的法则不在人之外,而就是人自己的本性法则而已.康德把它叫作意志自律或道德自律,而这也就是自由.自由不等于任性,不等于怎么都行,而在于依自己的本性而行,落到实处,也就是依德而行.依德而行造就了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且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始终贯彻伦理道德原则.

儒家的“重义轻利”、“利以义得”、“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强调道德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优于物质生活.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是中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儒家义利统一的价值观积极合理因素的突出表现.孔子主张,一个人不应该过度计较个人的得失和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理想.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就不会为贫贱担忧.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行为非常赞赏,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认为,颜回能安贫乐道,不因贫困而改变自己行仁的乐趣,达到了乐以忘忧的精神境界,是道德高尚的表现.

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市场经济法则为“重利轻义”提供了土壤,诱发着“重利轻义”的观念和行为的产生,从而严重阻隔着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因此,提倡“重义轻利”、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有利于协调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只有协调和解决好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特别是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聪明的才智和力量.和谐生活关系的建构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境界的升华.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丰富的、多向度的,不仅具有征服、改造、索取的功利关系,也有相互依存、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共同发展的超功利的审美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生、共荣.然而,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把自然当成奴隶和牲畜,对自然任意掠夺和破坏,认为无论怎样对待自然都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自然都只能默默忍受而不会作出任何反抗,于是乎,人们便毫无节制地、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结

本文关于经济发展及保护环境及社会关系方面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经济发展有关论文例文,与社会关系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对不知道怎么写经济发展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524;资源被大规模地消耗,淡水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被破坏,人类自身陷入危险的生存困境之中.因此,人类必须改变自己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变占有掠夺的观念为和谐相处的观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社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即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要统筹安排.新近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际上,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不矛盾,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都是手段,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终极目标.当把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统摄于人的发展的最高原则之下时,我们就会认识到,二者之间必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就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相关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法治建设

本文是一篇依法行政论文范文,依法行政相关函授毕业论文,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法治建设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适合依法行政及社会关系及社会。

共同富裕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该文是文化社会学专业社会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关于社会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共同富裕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关论文范文素材,适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篇可持续发展相关开题报告范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是家庭社会学专业与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