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之下看北京农村金融

时间:2024-02-16 点赞:49215 浏览:9871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农村金融方面本科金融学论文题目,关于城乡一体化之下看北京农村金融相关硕士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农村金融及现代农业及经济发展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农村金融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农村金融是做好“三农”工作,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北京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京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等方面得到了较大改善,京郊地区的民俗旅游、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也因此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金融发展及环境建设却远远滞后于“三农”的发展需求.

“十二五”时期,北京将率先于全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包含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体制一体化等三个方面,其根本则在于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也就是要率先发展农村经济.因此农村金融的加快发展,甚至是跨越发展尤为迫切.

金融已成为推进城乡一体的当务之急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北京的农村发展当然也需要类似的生产要素.

相比北京城区,农村地区仍然缺乏能够带动农村发展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别是相关技术人才的支撑.虽然北京农村的现代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低等因素,技术人才流向农村地区的机制尚未形成.

尽管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较高,但相比在北京得到较快发展的二三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也并非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目前以吸储为主要目的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同“抽水机”,大量地从农村抽离资金却很少再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可见农村地区资本要素的积累并不乐观.

而以服务产业为主要特征的首都经济,其多年来的极大发展,也吸纳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业,造成农村劳动力数量逐年减少.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即使除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也必然会有很大数量的农业劳动力外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

很显然,从首都当前“三农”的现实情况看,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相对欠缺,而技术管理引进、资本积累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和支撑,因此,金融不仅仅是推动城区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支持“三农”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也处于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

与金融在首都农村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极不相衬的,是迟滞发展的京郊农村金融服务和落后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近年来,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各商业银行出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除保留了京郊重要城镇分支机构外,纷纷裁撤了偏远地区的营业网点.而京郊农村地域宽广,人口居住又较为分散,金融营业网点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信贷支持与服务严重不足.以京郊怀柔区银行业为例,截止2010年,怀柔区共有10家银行机构,其总的营业网点数量为92个,其中城区网点54个,占比58%,山区、半山区网点38个占比42%,纯山区网点占比不足10%.这一现象不仅仅在怀柔,而是在京郊区县普遍存在,大多郊区县的山区甚至在方圆几十公里内都找不到一家银行网点,当地百姓特别是留守山区的群众,每月办理如存取款、缴纳水电费等基本金融业务都需往返几十公里,金融服务环境在农村,尤其是山区正呈现出进一步恶化的趋向,已经给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

农村地区现有的银行多为分支机构,由于不具备审贷权,以及农户贷款小额、分散的特点和农村信用环境的不完善,使得各银行对发放支农贷款缺少积极性,除少数政策性银行在开展农户贷款业务外,有些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甚至停止了该项服务.如此一来,农村地区的很多银行实质成为了吸储行,主要业务是吸收当地存款.仍以怀柔区为例,多年来银行业的贷存比长期在30%左右,使得大量的地方资金流向区外,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总量虽有增加,但增量却在减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城市的趋势明显,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资源在城乡配置中的失衡.而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和金融资源配置失衡,正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较短时间内,农村金融网点少,存款外流的情况是可以通过调整管理实现转换的,但是要改善长期被城市金融边缘化的农村信用环境则需要较长时间,这种信用改善需要金融理念在农村逐步深入人心之后才能实现.

正是缘于农村不具备良好的信用环境,而小额农贷的发放对象又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农村种养殖业,其潜在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言而喻.再加上能够对风险发挥对冲作用的农村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也正处于完善之中,小额农贷也因此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银行机构对小额农贷的进一步投入.如此背景之下,政府开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又仅仅针对农户,并没有涉及到对金融机构开展涉农业务风险的保险补偿,政府虽然建立了涉农贷款的担保基金,但也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在风险真正出现时及时弥补银行产生的经济损失.

此外,政府对现有支农金融(准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为支持区域“三农”经济发展,京效多数区县均组建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且在支农方面发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尽管如此,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再获得任何方面政策和资本金注入的后续支持,导致其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大多是贷款发放到一定额度之后,无法再发挥更大的支农作用.

而担保环节的薄弱也进一步阻碍了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由于涉农贷款风险较高,很多民营担保公司根本不愿涉足农业贷款担保项目.各区县受自有财力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郊区县仅有一家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但受体制、经济实力、人员配置等因素,国有担保公司又很难在农村产业融资上发挥有效作用.

不难看出,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已成为“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提速首都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方面推动农村金融

造成农村金融发展缓慢和服务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真正解决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制度上、政策上进行创新和突破.虽然当前“三农”发展有国家和市级财政支持,但是财政支持毕竟有限,同时还要兼顾资金使用的效率,从这个角度也说明,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不可或缺.因此首都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区县政府、金融机构、监管机构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共同推进.

就当前情况,可以考虑从四方面推动首都农村金融发展.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资源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建议区县级政府部门结合区域内优质金融资源加快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网点,增加涉农金融业务.一是以农村金融网点增量、涉农贷款增量等指标为评价标准,招标选择区域财政资金账户及专项资金账户的服务银行,并以此类指标的增长为续签合作协议的基础.二是加强政 府与涉农金融机构的银政合作,政府投资项目出现融资需求时,使涉农金融机构享有优先选择权,以优质项目平衡涉农项目的高成本与高风险.

其次,逐步完善农村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通过整合政府各部门的支农财政资金,建立统一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用于支持“三农”建设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根据银行、担保机构涉农的贷款、担保的风险级别和带动效应,制定相应的风险奖励、补偿政策.特别是对那些支持政府发展方向内的农业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政府要通过补偿机制与银行共担风险,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三农”.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将税收与支农贷款挂钩的方式,逐步降低银行税收负担,平抑银行收支,以鼓励、引导银行发放更多的农业贷款.最终通过进一步完善农村区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从而初步形成优惠扶持的政策框架.

再者,应积极推进适合“三农”发展的新型金融机构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在京郊农村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根据政策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只能发放小额贷款,以怀柔区为例,截止2010年11月底,经过一年时间运作,怀柔区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利源公司和融兴村镇银行,两家机构全年总计发放300万元以下贷款超4亿元.其中,利源公司已累计发放贷款超过3个亿,融兴村镇银行也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亿元.根据粗略计算,2010年怀柔区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500万元以下贷款累计约为15亿元,也就是说两家新型金融机构发放的支农和小额贷款已经占到了全区小额贷款的近1/3,足见在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小额贷款方面,新型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已充分显现出的优势地位.因此,要更好地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加大流向“三农”的速度和力度,还应大力推动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在郊区县的设立.

最后,政府还应携手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共建农村信用体系.众所周知,农村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是阻碍银行资金流向“三农”的主要问题之一.市、区级政府应组织基层政府、司法机构、金融主管部门、银行、担保等几方面力量,注重引导,加大惩罚力度,共同推进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在此基础上,配套建设区域性融资信用信息系统,通过评级或与人行征信系统对接,逐步建立区域性的信用体系,以供银行等金融机构使用,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总之,只有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才能逐步加大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才能开创民间资金参与、市场积极活跃、融资渠道畅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下的金融支持道路.

相关论文

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金融

为您写农村金融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关于农村金融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相关论文范文集,包括关于农村金融及金。

城乡统筹下广西农村金融

本文是一篇农村金融论文范文,关于农村金融方面函授毕业论文,关于城乡统筹下广西农村金融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农村金融及农业贷款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