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订单培养”探析

时间:2024-01-23 点赞:47409 浏览:9581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工程机械论文范文,工程机械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关于高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订单培养”探析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工程机械及职业教育及高职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工程机械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为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职教理念,必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而“订单培养”作为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应运而生,我院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专业依托“订单培养”模式,为顺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对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

【关 键 词】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一体化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有别于普通大学的教育类型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它培养的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无疑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订单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被广泛推崇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以企业需求为依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近年来我院工程机械专业以服务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作过程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创新了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但毕业生就业后主要从事工程机械的销售的较多,而从事售后服务工作的毕业生较少.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大量的工程机械将投入使用.社会需求给工程机械行业注入生机活力的同时对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不足、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制约了工程机械售后服务岗位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合作,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解决实训设备与师资不足的问题,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实践专家座谈会的方式引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制定课程体系,以适用、够用为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时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教学过程与岗位能力发展相匹配使培养出的人才能迅速走上岗位实现培养目标.

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弥补了学校所教知识及实训设备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高职毕业生由于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有别于普通本科毕业生.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及依赖于良好实训环境.

我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从09年6月开始与重庆惠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装备,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数量与质量与学生的就业环境不同步的不足,将企业的场地及设备变成工程机械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将师傅的真实维修过程变成实践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与生产一线相贴近,同时从企业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不仅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且教学中可以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使课堂更贴近社会、更贴近行业、更贴近企业.学校教师则从讲台走进生产一线直接进行生产实践,通过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等方式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校企还共同开发教材,共同进行人才考核,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从而实现毕业即就业的良好局面.

但学生一入校即被“预约”,虽然增加了就业的稳定性,但因就业压力减少反而造成了学生学习不主动、不积极;课程的量身也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变成了一个产品的加工车间,由于忽视了人的教育,使学生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协同能力.如何实现“订单培养”的毕业生既具备高技能又具有高素质呢?突破这一屏障的有效措施就是将单一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向一体化培养模式转化.

三、“订单培养”一体化模式

为实现“订单培养”的毕业生从能工作到会工作最终到胜任工作的这一职业能力的转换,必须加强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使企业人员和教师都具有双重身份即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院的教师,使企业的生命力与学院的发展息息相关,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方案的的一体化

人才培养的目标从企业的量身到面向行业的宽范制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既聘请订单企业的专家参与,同时我们还聘请了本行业其它企业的专家参与指导,使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就业岗位所需要的专门职业能力,又具有能适应企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而发生的需求岗位变化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必要的敬业精神,学生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以“工作站”的形式实现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的一体化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达到定单培养的目标,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内成立工程机械售后服务工作站,

工作人员由公司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共同担任,企业为工作站提供所需的设备,学生跟随企业人员从事售后服务工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过程中,既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又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和敬业精神,融入了与企业共命运共荣辱.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为已任的企业文化,使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在工作站的工作过程中,通过名师专家的指导实践技能得到加强,真真实现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工作站的主角是企业的能工巧匠,他们既是工作人员同时也扮演教师的角色,将企业先进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培养的学生与时代同步,实现校企真真的融合.

3.课程体系的一体化

我们将凡是能够促进工作能力形成的课程称为一体化课程.例如在职业教育中原来认为语文与职业技能没有直接的联系而被削弱甚至砍掉.但语文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在岗位上进行语言交流能力的课程;德育课是培养学生职业操守、职业情感的课程,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能克服挫拆不言放弃的品质,培养学生能与同事互敬互爱、相互关心和帮助的情怀,所以语文课、德育课均属于一体化课程范畴.一体化课程作为课程体系,通过各分立课程与学习领域的“搭配”与“衔接”,实现课程的充分“整合”和“融合”.

在制定课程体系时我们请了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参与其中,将学生综合的能力目标进行分解成各个分目标,找出各分目标的支撑点即“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将各知识点和技能点按基本技能向综合技能转化的顺序将其串起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将知识与工作中的“默会”经验结合起来并逐渐养成职业素养,从而实现培养的人才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以“任务引领”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每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一个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来能力.

总之,“订单培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现可以达到培养的毕业生是具有综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不是只有专项能力,学习的过程是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就业后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为区域的发展服务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