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设计的契合

时间:2024-01-24 点赞:49875 浏览:9938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建筑师论文范文,关于建筑师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关于中西方建筑设计的契合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建筑师及建筑美学及建筑学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建筑师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在建筑学领域中西方建筑美学的差异始终凸显.一般认为是传统文化差异所致,但笔者通过细致分析得出了中西方建筑潮流差异的契合点,对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 键 词】建筑学;空间动态;模糊美;虚实相生;流动性

一、前言

众所周知从兴建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伊始,建筑空间藉由多种可能的运动流线和透明玻璃的穿插得到了流动与重叠,空间动态性作为一个重要而古老的话题开始被设计师关注.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先锋建筑师努力地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潜能,特别是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使用形式生成的动态模拟、NURBS曲面建模、CAM构件制造、传感和控制等数字化技术,使建筑师在追求动态性的空间设计时显得得心应手.时至今日,动态空间和数字化技术都已不是前卫的话题.然而对此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聚焦到数字时代建筑的设计实践,特别是由数字化设备与高新技术直接参与营建的建筑空间,其空间动态性的新表现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和时代意义较少得到深入探究.

二、动态的线性——西方建筑的空间动态学

追根溯源这种建筑的动态性,我们会发现:对于空间动态性的理解,需要还原到主体与客体以及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动态性得以存在的方式和依据.在主客对立的平行关系里,空间是独立于人的静止先验的客观存在.这个观念基于古典主义的原则:客观世界有着严密的秩序,与主体毫无关联.相应地,作为古典主义复兴的文艺复兴建筑,拥有理想中的稳定秩序和比例关系.这是一个偏重于客观性的空间,一个相对于主体处于凝滞不动的静态空间,主体的视点及其产生的主观感受不在设计的考虑范围内.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开始向主观性倾斜,于是视觉效果超越了数学原则成为最终决定建筑形态的因素.基于这个理由,布鲁诺·塞维认为最早试图摆脱均衡稳定的“静态空间”的努力,是巴洛克时期建筑.巴洛克建筑墙面呈波浪状弯曲,同时强调不对称和起伏变化,意味着具有动态特征的空间概念.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此时的空间动态性因由主观的视觉感受而产生.这种追求动态感的方式在19世纪末的新艺术建筑仍可见到.在高迪(AntoniGaudi)的圣家族大教堂、米拉公寓、居里公园中,流畅的曲面将地面、墙体、天花板融合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形成一个似乎是自然生成的流动着的有机空间,充满了力量的动势与内在的生机.从本质上说,这种建筑空间中所表现出的动态性十分类似贝尔尼尼在《阿波罗和达芙妮》中对时间的刻画手法:通过表现时间维度上的瞬间状态使人感受到运动态势,以静态暗示动态.

有机自然的造型,破碎扭曲的不稳定感,因此在塑形上呈现出更强烈的动态特征.这种空间形态演化过程在数字空间中能够被模拟,建筑师不仅可以提取观察点按任何轨迹观察分析建筑空间,而且可以随时从任意方向对空间形态进行调整,并在平衡内在条件和外在影响的过程中获得合乎逻辑的结果.比如在VillaNM住宅的设计中,内部空间反复扭转了5次,这些扭转构成了墙面、天花板和地板,所具有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反映出数字时代特有的空间形式.

与之相对,限于技术条件,空间自身的客观动态性,也就是物理空间的变化,在数字技术介入前一直没有被真正地探索和实践.而数字技术一个非常重要的潜力就是它能够把互动变化带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坚固耐久的建筑实体.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技术探索对塑造空间客观动态性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

可以预想,类似这样的数字技术在未来能够使建筑表皮和空间形态动态地根据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和心理状态作出相应的调整,产生其妙的变化.

三、模糊美感的体现——中国建筑的动态错位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审美具有模糊性特征,模糊性即不确定性,不是把事物和盘托出,而是使其存在于似与非似之间,是一种“离方遁圆”形式.模糊绝非含混,而是根据主观把握的情感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的取舍与安排,排除无关紧要的因素而使之变得模糊.这种处理方法,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多义性而产生了极大的思维能动作用.留有余地,发人深省,往往可使一块小天地、一个局部处理,变得隽永耐看.

空间在我国古代只是以一种无形的、不可量度的、无法触及的、宏大而连续的客观存在被感知.其范围、内容和意义的不确定性,使感知它的主体产生极大的主观联想,不能一语道破,或隐或现,知其然而又不易知其所以然.仅在人们体验了整个空间历程后方能悟出其真谛,且其理解又因人而异.审美过程同时也是创造过程,这就导致了空间艺术本身的模糊性—让丰富的生活感受见于言表之外而让人们自去领会,即寄不尽之意于言表之外.这种模糊美往往通过虚实相生、流动性和空间复合等组织方式来表现,而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念和认知方式.


例如,在园林中曲和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运用,曲直自如.就像画家讲画树,要无一笔不曲.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性曲折,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而有些曲桥,定要九曲,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要低于两岸,有凌波的意味),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丝毫没有行云流水的感觉,如上海豫园前的九曲桥.

“隐”.前人论画,很注重“隐”的意蕴,布颜图说:“山水必得隐显之势,方见趣深.”唐之契说:“能藏处多于露处,而趣味无尽矣.”张彦远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画境如此,园林意境也是如此.例如:屋后山后用高树、竹林、楼阁等穿插其间作为背景,使得房屋山林向上层层推远,可以造成景外有景的印象;在临水处架石为若干凹穴,使得水面延伸于穴内,形同水口,望之幽邃深奥,有水源不尽之意,拙政园著名的小飞虹就是采用相似的手法,在水面的尽头处架了一个廊视觉上水面似延伸至远方

空间艺术,有点儿类似电影镜头的时空性,它们都有流动的画面.只是观看电影,人坐在观众席上不动,而借助拍摄过程中摄像机的镜头移动,在银幕上映出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建筑则是景物不动,通过人在建筑中的活动,产生视点移动而形成一连串的连续画面.

“动”中寓静.在流动的空间中,要感受的是静谧幽深的环境.在动观的线上串上了一个个静观的点.游人必须步游廊,攀假山,穿曲洞,渡小桥,在动态中来欣赏各种景色.而在一些重点构思的风景主题之前,造园家常常设计了一些亭台轩斋,让人们驻足流连,静静地揣摩欣赏,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审美.这种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既赏景又抒情的极为自由的欣赏方式,是园林艺术动静结合的又一特色.

这种不断改变视点的运动欣赏和中国传统绘画所采用的运动透视(散点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绘画为了集中表现出大自然的典型性格和本质,反映出空间无限延伸的客观存在,摒弃了模拟人眼看事物的一点透视理论,而采用随看随画的运动透视.如清明上河图,视点可任意升降移动,既可以描绘事物的立面形象,又可展示平面组合,这样就能动地缩千里于尺幅之中,在方寸之间展示千里江山.园林艺术也要凝集自然山水的精华,在小范围内再现自然之美,就要让游人尽量多地欣赏到各种不同的风景形象,所以动态的、在时间进程中的连续观赏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自然是一个大系统,居住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传统思想中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是相对立而是和谐共处的.当前很多建筑为了追求“现代化”和“国际化”,其高耗能的建筑处理方式在满足人们对“国际都市”的向往的同时,也在惊人地消耗着并不丰裕的自然资源.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模糊美的认知,特别是与西方新兴建筑美学上的交织,不仅有助于深人理解建筑的文化精髓,更重要的是认识人与自然的另一种相处之道.

相关论文

高层建筑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是一篇高层建筑论文范文,高层建筑有关毕业论文题目,关于高层建筑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高层建筑及建筑。

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设计之浅见

本文是一篇绿色建筑设计论文范文,关于绿色建筑设计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高效节能的绿色建筑设计之浅见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适合绿色。

坡地学校校园建筑设计实例

本文是一篇规划设计论文范文,关于规划设计相关学年毕业论文,关于坡地学校校园建筑设计实例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及自然。

建筑设计开题报告范文

本文是一篇结构设计论文范文,关于结构设计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建筑设计开题报告范文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适合结构设计及可靠性及计。

建筑设计开题报告

本文是一篇建筑设计论文范文,建筑设计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关于建筑设计开题报告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建筑设计及道路交通及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和谐融合

本文是一篇城市规划论文范文,关于城市规划方面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和谐融合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城市规划及建筑设。

探究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是一篇建筑设计论文范文,建筑设计类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关于探究建筑设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建筑设计及建筑工。

某小区医院建筑设计

本文是一篇生物降解论文范文,生物降解方面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某小区医院建筑设计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生物降解及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