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下的教育资源配置

时间:2024-02-03 点赞:50847 浏览:10252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为关于学前教育类小学交通安全教育论文,关于市场经济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硕士学位论文,可用于学前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学前教育及市场经济及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为社会总资源的一个子系统,教育资源支撑着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的不断变迁,孕育了特色各异的经济体制与模式,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也随之调整.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是宏观意义上教育资源配置的两大基本方式,加之学校的微观调节,教育资源配置在寻求最大效益的过程中,市场、政府、学校逐渐走向了联合,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市场、政府、学校”三位一体的综合模式.本文重点针对我国现状,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大变革.国内学者对此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了相关研究,为21世纪的全新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时代的发展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对于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也应以实践观和发展观来考察和探究.教育资源具有复杂特性,因此,有必要对其配置方式进行研究,以实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目标

一、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

教育资源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间合理有效的分配①.教育资源的配置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前者包括对教育的规模、布局、结构和专业等的设置,后者主要是指学校内部怎样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教育资源通常是指构成教育工作或者开展教育活动的必要因素,分为显性教育资源和隐性教育资源,显性教育资源包括教育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隐形教育资源包括发展教育的政策和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面貌.教育资源如此广泛的内涵,致使其性质的复杂性.例如:人力资源的再生性、社会性;物力资源的消耗性;信息资源的可流通性等等,这既为教育资源的配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因此,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便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主题.教育资源配置包含了四个层次: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间的分配.图表1、2即为人力教育资源和财力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

图表 1—1:2010年全国小学教师学历情况【单位:万人】

图表1—2:2009年各地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状况 单位:元

北京 上海 天津 内蒙古 河南 广东 湖北

小学教育经费支出 14011.3 13348.62 7857.03 7054.03 1935.78

初中教育经费支出 21051.6 15902.12 8755.86 7401.34 2632.84

高中教育经费支出 20363.67 14411.13 4946.28 6530.23 1524.98

二、建立在宏观意义上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一国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与该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等国情密切相关,各国的具体国情虽不相同,但教育资源基本的配置方式从宏观上主要分为两种: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微观上则主要指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配置.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

政府调节是指通过政府直接分配资源.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以政府调节为基础手段,教育资源由政府集中分配.这种调节模式的特点是:集权、封闭、单一,优点是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但是高度集中和统一的配置模式也存在一些弱点,灵活性较差,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教职工端的是“铁饭碗”,坐的是“铁交椅”,吃的是“大锅饭”,无差别的劳动报酬和分配方式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政府统一政令式的分配难以和当地的实际状况相契合,分配往往会出现供不应求、僧多粥少,或者供过于求、资源浪费的局面.除此之外,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高等教育的校长要由国家任免、招生专业、人数等均由国家规定,经费的使用也实行“专款专用,结余上缴”的政策,如专款专用方面,教学业务费不能用于教学设备购置,行政公务费不能用于教学业务,造成学校有限教育资金的分散、割裂;结余上缴的规定致使许多学校往往在年终结算前突击花钱,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以市场为主导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

市场调节是通过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分配教育资源.这一基本模式主要用于市场经济体制,是根据市场价格信号所反映的供求情况,通过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各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的自由转移来实现合理有效的配置.该配置方式较政府调节更具灵敏性,但市场经济固有的弱点——盲目性和自发性,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便是一个很贴切的案例: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比2005年增加797.6万人,增长3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数据来源 国统局)由于该行业的迅速发展,人力资源的供给未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各地高校纷纷增设学前教育专业,而当市场一旦饱和而这种趋势依旧无限制的膨胀,必定会造成供给过剩,大量的学前教育专业高效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却找不到市场,致使教育资源的浪费.市场的反应虽然比较灵活、及时,但是具有短暂性和局部性,而教育培养人才有一定的周期性,同市场相比较而言具有滞后性.因此,教育的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还应兼顾其他制约因素的作用.

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政府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状态.将这一分配方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可谓是问题与成就并存,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中,应以全新的视角辩证的分析客观事实,并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 (一)政府和市场在配置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问题与成就并存

自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在配置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也逐步走向了联合,这种“有计划地市场调节”模式在运行机制中不断发展、成熟.政府让渡一些权力给市场,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通过市场独特的运行机制来调节教育资源,平衡了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分布,弥补了政府调节的不足,是教育资源得以灵活的流通、有效的利用.近年来,我国在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改革措施更多的是考虑到社会、市场的需求,按需分配,充分体现了市场调节的作用.如:我国《2011年度新课程改革计划》加大了综合课程的比重,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信息技术课程和外语课程被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这主要是以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所做的调整,这种适应市场的改革措施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但是市场经济本身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再加之一些固有的弱点也给教育资源的配置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加大、教育机会不均等和供求矛盾等一些类似的问题都与市场调节的失误密切相关.市场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给教育的良性发展带来了阻碍,促使教育向两级发展:更快或更慢,教育的发展也因此而失去了重心,难以维持平衡.

政府一方面让渡出一些权力,一方面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取得了显著成就,2012年,我国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4%的目标,并在2013年出台相关政策,确保这一目标不至下滑,并且从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优先投向看,政府特别重视“保安全、促健康、补短板”.保安全方面,国家于2012年4月实施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便是一个典型,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对确定难以就近入学并且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农村地区,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获得校车服务,确保学生上下学安全;促健康方面,如2011年财政安排160多亿元,以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在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该计划覆盖699个县,惠及了3000多万学生;补短板方面,如针对学前教育“入园难”的问题,国务院于2010年出台《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十二五”期间,财政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反应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些部门和机构以权谋私、投机取巧、公款私用,国家的教育政策在运行过程中漏洞百出,致使教育经费的大量流失,教育事业的前进举步维艰.教育改革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就,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

为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的社会背景和客观条件要求资源配置主体从多角度出发,作出综合性的尝试对策,以发挥有限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率.

1.转变教育资源配置观念,确立政府、市场、学校相结合的三维运行机制

从微观角度分析,教育机构(本文主要指学校)对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着更加具体和直接的作用.因此学校便成为了一个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自办的教育运行机制.

各教育资源配置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要素组织结构.(1)市场主体应正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依据价值规律、竞争机制调节和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以法律及,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2)政府让渡权利并不等于放弃权力,而是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功能更大程度地体现在财力支持方面.下图数据显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差距较大,投入力度仍需加强,并且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重点解决教育不公平现象.(3)学校作为教育资源配置的终端力量,一方面要完善内部建设,尤其应做到以教学为中心,预防教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交流,实现教育资源的流通和教育资源的共享.

图表 3—1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图表 3—2 2012年主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按照“制度均衡理论”,“市场、政府、学校”三种配置力量制衡,既有排斥又有妥协,对于教育资源的产权问题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而落实到具体运行过程中,三者的关系:市场和政府是宏观上教育资源配置的两大基本主体,该主体均需通过学校这一中介系统实现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并且学校还是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直接的和终端的主体力量.因此,在具体分工中应明确三者的产权关系: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应以政府调节为基本形式;非义务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应由市场和政府共同配置教育资源;在以上配置过程中,不能忽视学校的力量,政府应让渡部分权利给学校,确保新课改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发挥高等教育学校自主办学的优势.“政府、市场、学校”三位一体,共同致力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2.教育资源配置主体应坚持必要的配置原则

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用性,教育资源尤其如此.在配置过程中,一旦各行其是、无章可循,必将导致教育资源的垄断和浪费,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资源配置主体应坚持基本的配置原则,做到供给与需求相吻合,社会与自然相统一.根据各配置主体以及教育资源的特性,现提出以下几点原则:(1)统一性原则,既指各配置主体互相配合、统一协作,共同调节的过程;也指教育资源各要素之间达到的一种整合状态,实现教育资源开发的协调发展.从理论上来讲,在配置教资源过程中,各配置主体之间和各教育要素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妥协,是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应协调各配置主体和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系统之间的优化组合.(2)公平性原则,即教育资源配置要使各院校和不同的社会群体得到公平的待遇.公平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我国政治的重要内容,坚持公平性原则,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公平不等于平均,对教育资源应实行有差别的配置,以满足当地发展的客观需求为基准,以免造成供求失衡的不良现象.(3)法制性原则,教育资源的配置应依据国家法律进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出发点都是科学而有益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利益驱使,教育资源在由向地方的分级配置中往往会出现不尽人意的现象,教育腐败现象尤为严重.如:克扣教师工资、公款私用、天价幼儿园等现象比比皆是.教育资源的透明性大大降低,形成了地方政府对教育的,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因此,坚持法制性原则就显得突出而必要了.(4)效益性原则,即资源配置要有利于激励各教育系统在资源筹集和使用方面提高利用率.教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利用率,从而实现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资源的管理者、使用者不仅应合理、恰当地分配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而且要做好教育资源的养护工作,避免教育资源的遗失和浪费.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3.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和监督体制

我国教育存在的重大隐患即为缺乏监督或者监督不力.学校危房、校车事故、经费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层出不穷,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落实过程中成为了空头口号.针对这些现象,教育监督部门以及监督人员应履行其职责,对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保障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以及教育目的的实现.除此之外,还应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利用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大众监督,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和管理体制,确保各项教育政策落实到位.

教育资源配置,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制约着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日益凸显其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各有利弊,一旦运用不当,都会带来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最理想的状态便是将二者相结合,取长补短,做到优势互补.市场调节不应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调节也应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等运行机制,做到主客观相统一,“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紧密结合,共同致力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这种联合的模式,我们将其称为“有计划地市场调节”,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资源微观调控中的积极作用.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本论文为关于学前教育类小学交通安全教育论文,关于市场经济下的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硕士学位论文,可用于学前教育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免费教你怎么写学前教育及市场经济及高等教育方面论文范文。

的教育资源配置应坚持这样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在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的基础上,坚持“统一性、公平性、法制性、效益性”的原则,完善教育监督和管理体系,积极致力于构建“市场、政府、学校”三维运行机制,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注释:

① 靳希斌著.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第155页.

相关论文

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

本文是一篇农村体育论文范文,关于农村体育方面毕业论文格式,关于河南省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农村体育及体育教育及。

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与教育管理经济化

本文是一篇教育体制论文范文,关于教育体制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关于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与教育管理经济化相关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教育体制及经。

承德各校图书馆硬件资源配置的

这篇图书馆论文范文属于参考文献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图书馆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承德各校图书馆硬件资源配置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哪。

探究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

该文为会计信息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探究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相关会计学基础论文,可作为成本会计专业会计信息论文写作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