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思维:来自全英文授课国际生教育实践的

时间:2024-03-18 点赞:53886 浏览:114279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高等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思维:来自全英文授课国际生教育实践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高等教育及全英文及留学生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等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中国首例教育专业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班的办学实践表明,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包括语言、学术、社会文化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挑战.改变传统留学生教育中“向目的地国学习”的单向思维,树立多元化交流的全球人才观,珍惜并充分利用国际学生所带来的文化和学术资源,是加强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应对策略.为此,高等教育决策和管理者必须具有超越地域和跨学科的教育发展意识,建立国际视野下的导师甄选与研究生培养制度,完善全英文授课研究生教育课程,将英文授课研究生教育课程融入到现有的中文管理体系,加强中国人文社科图书资料和研究成果的英文等主要国际语种的翻译,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些举措对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 键 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全英文授课研究生教育;多元化交流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6-0046-06

作者简介:朱红(1957-),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应用语言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主要从事语言文化和认同、高等教育国际化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为加强在全球人才市场竞争的实力,各发达国家正努力促进本土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发展接轨,按照国际化标准培养人才,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加强以国际学生和学者为主体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为此,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提出:“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等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教育部宣布到2020年,在中国的国际学生将达到50万人.庞大的留学生队伍将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CAFSA,2010)[2],并促使中国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然而,目前中国的国际学生教育主要还是依照对来华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留学生的传统思维和管理办法,面对当前多元化多层次背景的学术研究型学生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很多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国际研究生学位教育,以中国首例教育研究方向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班过去四年的实践为例,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人才培养、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新思维下国际型人才培养教育等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人才教育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一直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1994年迪·威特·汉斯(DeWitHans,1995)[3]等学者在对比分析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发展后的总结报告中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意识与本土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其中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课程的国际化以及学者和学生的国际间互动,以此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氛围.反思过去二十年中各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回顾整合过去二十年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各种理论以及批判性解释,Knight(2004:11)[4]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将国际跨文化和全球视野融入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以及实施中去的全面过程.

无论从何角度出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之一就是缩小国际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5],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可以说,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提倡国际理解和世界团结和平的教育事业.20世纪70年代末,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教育走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现本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1983年国家提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标志着中国的教育开始自觉主动地向国际化迈进.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逐步对外开放、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经验、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找寻中国高等教育生命力的探求过程[6].

在高等教育进入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国外学习并获得国外的学位.阿特巴赫指出:“国际学生不只是填满大学座位”(Altbach2004:2)[7],而是人类共同知识的积极分享和贡献者[8].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0)统计,2009年全球有将近3百万学生在世界其他国家学习,其中大多数是进行学位学习.吸引国外高水平师资和优秀学生的能力直接反映一所高校的国际化程度.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THES-QS)将国际师资和国际学生的比例分别作为高校综合排名的重要权重指标之一,反映了国际化水平对高校综合实力的影响.国际学生在选择国外高校时,不仅考虑其教学科研水平和文化氛围,语言上的便利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韩国高丽大学推进其国际化战略的一个举措就是大幅度地增加英文授课课程的比例.该校在2004~2006年间,将英文授课的课程比例从7%提高到32%,其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上的留学生单项指标排名从2005年的193名提升到2006年的并列99名[9].

从我国留学生的情况来看,虽然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较快,但占全球留学生市场的比例仍不高.2005年我国留学生约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0.6%,而同为非英语国家的法国、德国的这一比例都超过10%.200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推出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有6所大学进入前200名,然而其留学生比例单项指标排名却都在150名之外,远低于各校综合排名.同时,来华留学生中高层次学历生的比例较低,2006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仅占33.7%,其中还包括60%的汉语生.相比之下,日本的留学生中有约四分之一是攻读学位的研究生[6].

相对世界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教育的规模和培养形式,为争取达到“在2020年,在中国的国际学生将达到50万,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CAFSA,2010)的目标,我们的国际研究生教育任重道远.二、中国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愿意到中国来学习,其中寻求学位学习的留学生逐年增加.截至2010年底,已有超过26万国际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其中约有40%(107432人)为学位学生(教育部,2010)[10].这些国际学生获得学位后大多数回国服务,有些则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继续深造或谋求其他事业发展.而英语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提倡学习英语并将它作为国家的第二语言或教育语言.因此,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实际需要.但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全英文授课的学位教育发展相对国际人才市场需求的增长比较滞后,令很多渴望来中国高校攻读学位而又不懂中文的国际学生望而却步.从目前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把握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在国内高校实施一定比例的英文授课并设置全英文授课的各个专业学位教育项目,无论对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还是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人才都实属必要.

在此背景下,中国高校在2006年开始开设部分专业课程的全英文课,2008年开始了教育方向的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项目.受教育部委托,2008年秋季,东北师范大学承办国际研究生全英文授课教育项目.四年来,东北师大教育学部、生命科学院、化学学院共招收来自五大洲26个国家共计103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或高级进修生.然而,所有103名国际学生全部都不具备用汉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的能力,其中绝大部分不具备最基本的汉语基础①.这些学生中有52名在教育学部学习教育学与应用心理学,其中47位获得中国政府全额奖学金的资助,7名由本国所在大学资助.所有52名学员来中国之前都曾在本国或其他国际教育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或非政府机构工作.截至2012年7月,已有39名学员顺利毕业,其中有11位高级学者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长城奖学金的要求完成了研究课题论文,28名硕士生在来自中国和国际外审评委的监督下成功答辩,其论文质量得到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由于本项目为首例教育专业全英文授课国际硕士培养课程,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开办初期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大学各部门协调,整合优势资源以及教育学部教职员的通力合作,在过去的四年里取得了初步成功,其中的经历、探索和反思对中国国际研究生教育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本文从语言、学术研究、社会学习等三个方面就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采取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语言

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看,语言在跨文化学习过程中都至关重要.对大多数国际学生来说,在中国文化和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普通话是交流的主要媒介.但本项目中这些国际学生来中国之前没有汉语基础也几乎没有做语言的准备,语言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第一大障碍.

按照全英文授课项目课程计划,第一学期安排了60学时的基础汉语入门课程,这样有限的入门语言技能训练甚至不能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交流的需要.面对汉语障碍,学生们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困难进行交流,比如运用肢体语言、向普通话和英语的双语朋友寻求帮助,与中国学生交换语言课程等.其中本课程研究生反映最有效的策略是向会说英语的中国学生寻求帮助.同时,项目通过招募志愿者搭建非的交流桥梁,请优秀的中国英汉双语研究生义务教授国际研究生汉语,并且让每位在生活与学术研究方面需要中文帮助的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建立起互学关系.例如,所有在中国做比较研究的国际学生都在中国研究生的辅助下得以完成查阅文献、访谈、数据转录和翻译等所有相关的文本工作.从这种志愿帮助和跨文化的交流中,中外学生在文化和学术上互相学习切磋,建立起了彼此的友谊.

与普通话相比,英语作为学术交流的媒介在国际学生的学习经历中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本项目中的国际研究生具有多种语言背景,他们中虽然没有一个人的母语是英语,可是英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其国家的语言或是教育语言,所以在学术方面他们的英语能力足以让他们顺利进行学术交流和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但是,由于他们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学习的英语,与在中国环境下的教育项目中使用的英语具有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口音在某些程度上给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最初的交流带来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熟悉对方的背景,习惯了彼此的口音,这些障碍渐渐消失.

尽管如此,英文资源的缺乏仍是导致学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首先,在中国的大学里,大多数资源及其渠道都是以汉语为媒介,比如图书馆、电脑多媒体,对全英文授课项目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无法利用.其次,对于为国际

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高等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思维:来自全英文授课国际生教育实践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高等教育及全英文及留学生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等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学生提供的其他服务,如公寓管理办公室以及医疗服务等,缺乏能用英语进行最基本交流的工作人员,同时各种服务手册和标识信息也缺少英文版本.再次,英文授课存在障碍.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所致,大学非英语专业中用全英文授课的教授不多.有些课程,特别是涉及到关于中国国情的课程,英文师资队伍较为薄弱.针对这些具体困难,学校专门指定了一位具有国际高等教育经验的双语教授全方位地指导协调国际研究生之间、学生与教授和校方之间的跨文化学术交流和论文研究工作.同时,为少数课程配备了课堂专门翻译.此外,招募具有双语能力的中国研究生志愿者为不懂汉语的国际学生在学习上提供课后全方位的帮助.这些策略适时地解决了国际研究生学业上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如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二)学术研究

学生们拥有非常明确的专业目标,他们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包含课程、高等教育管理、音乐教育理论、心理咨询、应用语言学、早期教育、教育技术等.面对如此多元的研究选题要求,全英文授课项目为国际学生在教育研究方法上提供了扎实的训练,在学术研究上根据学生不同兴趣提供了各自研究方向的导师选择,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障碍.第一,“一刀切”的通用课程设计.项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研究方法、发展/教育心理学、课程基础、比较教育导论等;但就个体兴趣所需的专业课程,如心理咨询、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成人教育、儿童早期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等,仍然面临全英文授课完整选课体系的挑战.第二,论文指导的挑战.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双方的研究兴趣,但是由于文化和学术训练背景的差异,作为唯一的沟通语言——英语,却使部分学生与导师的交流出现障碍.第三,图书馆和其他学习资源的限制.全英文授课项目的国际学生被置身于以汉语为教育语言设计的环境中,虽然项目安排了英文图书文献搜索的工作坊,但时间有限,并且缺少英文学术资源上的即时帮助,特别是关于中国情况的英文学术资料严重不足,这些阻碍了学生的独立研究.为排除以上这些困扰,帮助学生获得对其职业发展有利的多种资源,本项目通过各种渠道聘请在国际上相应领域有较高学术名望的客座教授进行讲学,先后已有来自多伦多大学、诺丁汉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东密西根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教育学院的教授为本课程讲课.此外,所有导师们都贡献出自己的业余时间为学生悉心指导,将自己已建立的国内外学术关系介绍给学生,并将私人英文图书和学术期刊收藏等开放给学生使用,同时推荐自己的中国研究生帮助国际研究生查阅翻译中文资料.所有这些努力的成效都在学生高质量的学位论文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各种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氛围的举措中值得一提的创新是本项目开设的全英文“国际教育与应用心理学学术研究论坛”.该论坛遵循国际上研究生教育传统,从跨文化和跨学科交流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参与者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论坛根据志愿和机会均等原则由国际班学生轮流组成自治委员会.每期论坛有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不同国家的2至3名演讲者,所讲内容都选取从科学、文化、政治、艺术或地理等角度来探讨教育相关话题.本项目以及其他院系,甚至其他大学的硕士、博士候选人纷纷利用这一平台,将自己的论文研究从选题到答辩各个环节都在论坛进行演讲,利用所得反馈,使自己的研究得到实质性的帮助.论坛向公众开放,到场的听众参加讨论和反馈,帮助演讲者改进研究设计和提高演讲技巧,并进一步完善论坛的组织.

论坛已经超越简单的教育课程学习,成为了一个跨国界、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平台.同时,共同组织建设研究论坛的经历为项目本身建构了一种特殊的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即倾听合作、接纳包容和独立创新.论坛作为多元学习与成长的桥梁把本土和国际的学者联系到一起,参与者从中体会到学术的无疆界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亲历到国际化高等教育的魅力.由于论坛在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学习和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在研究论坛已正式列为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过程的必修课程.

(三)社会学习

本文中的社会学习是指国际学生通过参与目的地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获得学习经验和知识.实际上,学生的学术实践很难与其社会文化生活截然分开,在外国求学更是如此.跨文化学习也不仅限于跨越中国文化和学生来源国的文化,更是指跨越来自世界各国留学生来源地的多元文化.就像学生们交流时用的英语并不是单一的“标准”英语一样,也没有单一的“标准文化”.因此,不同形式或多种形式的跨文化学习形成了本项目的特色之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学习是一个充满创意和乐趣的旅程.通过对比本国文化,他们逐渐了解中国文化.与此同时,在研究论坛和项目组织的非正式的社会文化活动中也有机会了解其他同学所在国家的文化.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本项目各个科目的导师组织国际学生参观本地区中小学及课堂,与中国一线教师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本项目共有14位国际留学生从2008年到2011年的寒暑假,与中国大学生一起前往海南省定安县参加义务支教活动,留学生不但进行讲课,还到田间地头宣讲教育意义并参加务农劳动.这些义务教育活动促进了中外学生的跨文化学习交流,并且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扬.

所有这些从语言、学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采取的各种策略和措施,都积极地促进了国际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以及文化适应,其中有些策略和措施对本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具有借鉴作用.但是,这些策略和措施都是基于过去大学办学思维和体系下的一时“补救”之举.为了全英文授课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远景,中国大学需要有国际视野下的新思维和改革举措.

三、新思维下发展全英文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展望与策略

21世纪,人类文明进入交流分享与共同发展的时代,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视野.大学不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本土培养人才的封闭性学术单位,国际间学生的流动也远不只是为了向目的地国家学习.今天的大学建设需要人类可持续共同发展的宏观新思维.今天的大学是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研究的中心,是传递人类文明智慧不可缺失的殿堂,也是超越疆界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信息技术和资料的交流,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教授和学生跨国界、跨文化的互动交流提高学术水平,通过“生活在别处”促进彼此了解学习,从而实现人类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方式,刚刚起步的中国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任重道远,可持续性发展有待规划,大量工作有待完善.诸如学籍管理、学术导师、课程设计、学术图书资料、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应予以重视和改变.

(一)要改变对于国际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包括教育目的和学习资源.当今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学生高等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留学生教育,学生毕业后不再局限在一个或者两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域服务,而可能是回国或留在目的地国或流动到第三、四国寻求生涯发展机会,所以当代的国际学生教育是为世界人才市场培养人才.因此,学习资源上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留学生向目的地国学习这么简单.当代的国际化研究生教育是不同来源地的国际学生、学者聚集到某个目的地国,向目的地国的学者学习,同时也向其他来源国的学者学习,而目的地国的学者也与国际留学生学者互相产生学术上的思想碰撞交流,在交流学习中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当代国际研究生教育是通过跨地域跨文化跨学科学术交流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教育者都必须培养超越地域和跨学科的教育发展意识.

(二)导师甄选与国际研究生培养应具有国际视野.基于上一条,大学应该有意识地吸纳英文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研究经验的人才到教授队伍里来,从中聘用能给予学生从研究课题选定到实施项目指导的高水平双语甚至是多语教师,而不应拘泥于以在中国CSCI和C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为标准来聘请硕士甚至博士生指导教授.更重要的是,大学必须有强烈的意识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国际交流能力的学术师资队伍.因为语言不仅是一个传达信息的符号工具,而更是思维的载体,甚至是思维本身.只有双方娴熟地掌握共同语言,才能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思辨.因此,中国大学应有意识地聘用具有多年国际高等教育经历,并在具有一定国际认可度的“盲审”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的学者作为指导教授.(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完整的全英文国际研究生教育课程的规章制度.将英文授课研究生教育课程融入到现有的中文管理系统里来,行使学校组织机制实施保障,使学籍管理、选课以及图书馆资源利用等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让英文授课和中文授课的国际研究生、本国研究生能够自由自主地利用学校资源.完善全英文授课国际硕士教育相关课程和配套课程,如教育技术支持、图书馆资料系统等.逐步完善的学籍、课程以及图书管理机制,不但有利于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也同时能够为本国学生提供在校进行国际学习的机会和资源,培养更多的国际型人才.

(四)以面向世界的视野拓宽图书资料管理思路.由于国际研究生要达到能用汉语进行学术研究的水平需要很多年的努力,而他们目前难以有这么长的时间进行汉语学习,所以他们非常需要关于中国人文社科研究的英文文字资料.因此,有必要加强中国人文社科图书资料和研究成果的英文等国际语种的翻译,让国际上对中国研究和发展有兴趣的学者及时掌握关于中国的知识.

(五)应在努力完善自身课程和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对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的筛选和管理,提高对候选人学术标准的要求,实行严格的输出国推荐制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国际留学生来华留学,让中国高等教育的宝贵资源得到高质量的运用,有效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英文授课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和管理做出了新的尝试.全英文授课研究生教育项目看似从语言开始的变化,实际上是由外向内教育理念的彻底转变.英语作为沟通和交流、表达学术思想的工具仅仅是转变的开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正经历着跨文化交流学习培养

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高等教育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思维:来自全英文授课国际生教育实践的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高等教育及全英文及留学生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高等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世界性人才的新局面.来自各个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学生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一股开放的新鲜空气,拓宽了中国教授及学生的国际视野,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完善大学资源管理、丰富大学文化乃至弘扬大学精神都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为中国大学走向世界高质量高等教育行列提供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持多元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理念认真研究全英文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关论文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探析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等教育方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关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探析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高等。

工科院校全英文授课培养留学生

本文是一篇留学生论文范文,关于留学生类毕业论文提纲,关于工科院校全英文授课培养留学生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留学生及全英文及英语教。

C++全英文课程理与实践的新方法

本文是一篇全英文论文范文,关于全英文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C++全英文课程理与实践的新方法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全英文及。

日本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新特点探析

本文是一篇留学生论文范文,留学生方面有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日本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新特点探析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适合留学生及高等教育。

新时期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新思维

本文是一篇档案管理论文范文,档案管理方面有关毕业论文,关于新时期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新思维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档案管理及电力。

英语教学中全英文教学的

本文是一篇全英文论文范文,全英文方面大学毕业论文,关于英语教学中全英文教学的相关开题报告范文。适合全英文及英语教师及英语学习方面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