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时间:2024-02-17 点赞:50300 浏览:102707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通识教育论文范文,通识教育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通识教育及课程设计及课程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通识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文章在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提出几点建议:选择适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培育有“生成性”课程意识的教师;设计“纵”“横”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建立科学的通识课程管理机制.

[关 键 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问题设计

[作者简介]叶妮(1978-),女,四川成都人,平顶山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河南平顶山467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前教师职业精神的文化透视――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GH-23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06-02

近年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尤以省、市级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居多,但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设置理念多关注技能性、实践性、应用性,而忽视注重人性关怀的“全人”教育,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人际适应能力更弱.在了解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科学构建有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公民,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及分析

(一)课程目标缺乏特色主线和方向

无论希腊的古典博雅教育(tibcraleducation)、博德学院帕卡德(A.S.Parkard)综合教育(prehensiveeducation),还是哈佛大学科南特(JamesBryantConant)一般教育(generalcurriculum),都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旨归,即关注人性解放、个性完善与全面发展.但遗憾的是,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深刻理解这一本质,缺乏个别化课程模块设计,忽视以科学与人文价值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割裂地方文化自觉意识与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重视国家、社会本位,相对忽视个人自身发展,外显为更重视功利性专业课程以应对就业需求,相对忽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批判精神.同时,一直沿用“老三段”式分科课程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松散的课程组合难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通识课程.

(二)教育资源稀缺限制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兼具有“深度”与“广度”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稀缺的通识教育资源限制了融合人文与科学、本土化与舶来品整合课程目标的实施.

1.高水平师资欠缺.(1)创建时间短,难以形成有底蕴的师资群.(2)教师知识面过于专业化,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教师不足,直接影响到通识课程的开设.(3)专业课课时系数较高、与科研关联度高、学生认可度高,教师更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通识课程的投入.

2.公共课数量不足,质量堪忧.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来源与投入都比较紧张,已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难以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1)难满足文、理、工、医、农不同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要.(2)与地方历史、文化、经济有关的课程严重匮乏.实质上杂糅着概论型、常识集锦型、实用技术型、专业补充型、休闲娱乐型、刻板说教型课程,缺乏有文化传承、艺术体验、生命关注、多元思维方式的课程.

(三)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不健全

1.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有规范、促进、诊断、反馈、调控等作用,是保证“全人”教育实现的重要措施.但实际运行中,通识课程的教学评价存在问题:(1)缺少规范.与专业课教学评价多采用自编测验等量化手段不同,通识课程在评价主体、评价时间、定量与定性、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上都缺乏统一要求.(2)评价内容偏离目标.通识教育的普适性目标是培养具备“全人”旨趣的公民,但实际操作上,既缺失学习策略掌握、多元文化思维培养、高雅情趣和完善的人格结构等“宽度”,也无深入熟悉自然与社会核心概念、规律、方法的“深度”的维度.

2.实施机构不得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许多系(部)创立时间短,通识课程的开设由不同的系(部)自行组织,除了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传统模块传承多年来的老规则,各系(部)独立不相往来,学校缺乏对通识课程的全盘课程规划,以及有执行力的通识教育实施机构.


二、提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水平的对策

建构符合通识课程设计意识的教育理念

1.以“道器结合”的通识教育理念主导.通识教育定位于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主旨是关注学生作为“人”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塑造具有完整人格和素养的“全人”,内容涵盖所有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具体操作借用明代理学家来知德“道器不相离”:既有形而上的理论(道)层面,也包括形而下的实践、操作:(1)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纵向闭合性状,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双拥;(2)体现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循环性状,通识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联合设计,培养复合型人才.

2.渗透“大学精神的内在之意”理念.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言说:“大学之使命有二:一曰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所谓大学精神,其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批评创新精神、科学与人文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等.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使得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被人为割裂,导致了文、理思维方式的绝对对立.而通识教育课程是挽回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塑造,将割裂的科学与人文两种精神从分裂到统一的极好尝试,乃是高等教育本质和大学使命的回归.

3.为学科特色建设奠基的理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要促进地方发展需要.打造以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奠基、以核心课程为轴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共同发展的特色学科之路,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打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重要手段.世界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如哈佛的政治学和医学、耶鲁的法学和生物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等.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基础较差、发展历史较短等原因,不能盲目照搬名校做法,只能结合本校实际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找准课程建设的切入点,促进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共同发展.

(二)培育具有“生成性”课程意识的教师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包括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论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受传统教学论影响,教师会形成学科课程意识,而受“道器结合”理念影响,教师就会形成“纵”“横”结合的融合课程理念.

培育“生成性”课程意识的教师,是进一步落实“道器结合”理念在课程实施层面的重要手段.(1)促使教师成为“动态生成者”,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具有“生成性”创生课堂取向的教师,能从整体角度思考课程实施,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2)微观课堂层面,具备课程实施“创生取向”的教师本身就是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身体力行地演绎“全人”型人才的综合素养.正如课程理论家格鲁梅特所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对于学生自身意识和行为的锻造是最深刻有效的.

(三)“纵”“横”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纵”“横”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确实是道难题.从横向看其学科门类不甚齐全,从纵向方面看,其学科水平发展不一.但仍可以从以下几种课程设计模式中寻找出路.

1.特色、核心通识课程的生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通识课程开设存在着“杂、散、乱”的倾向.如Y大学,自然科学类模块中从“能源与环境”到“宠物疾病学”,从“发酵食品与健康”到“皮肤护理学”,拼盘式的课程编排使学生只了能解纵深型的知识,而缺乏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貌似课程资源丰富,实质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应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主线,具备整体知识体系的融合课程,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以上海交通大学“交响音乐鉴赏”为例(国家级精品课程,该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历史知识、鉴赏知识为“横”,以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纵”,体现音乐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2.主题性通识课程的设计.传统通识教育课程往往采用“概论+不同学科领域内容”的模式,驾驭能力较差的教师授课容易蜻蜓点水,缺乏吸引力.采用适合地域特点、反映知识领域精华和思维方式的主题,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体系的组合.以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赏析”课为例,以时间为线索,结合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特点,进行优秀建筑个案的深入讲解,促进学生对建筑的认识、思考和探索.由“专”向“通”过渡,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联系、互有益处.

3.综合实践通识课程的设置.现代社会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技能型人才,也需要开发研究、创新发展、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地方实际,开设校企联合、产业合作的综合实践通识课程,能开阔视野,提高技能,促进学生就业.如原哈佛文理学院院长威廉科比(WilliamC.Kirby)通过考察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高等教育现状,结合他对当下中国文化深切认识和体会,与商学院高级研究员里基纳阿伯密(ReginaAbrami)博士合作,开了一门通识课“21世纪怎样在中国做生意”(DoingBusinessinChinainthe21stcentury).这门由商学院教授和文理学院教授合作开设的实践课,学科跨度极大,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4.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通识教育PBL课程.PBL课程(ProblemBasedLearning)是指在知识领域和生活世界相统一的基础上(体现为具体的问题情境)来设计课程.PBL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科教育,近年来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以PBL理念为基础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是:一个PBL通识教育单元即一个问题情境、一个独立的PBL通识教育包(package),包含一个项目(project)和2~4门内容上相互关联的课程(lecture).问题情景是整个课程结构的逻辑起点,它可能是笼统的、概括的、模糊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情境进行细化和分析,形成自己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项目的最终表现形式多样,如研究性文章、调研报告、产品等.学校则负责设计若干个不同的PBL通识教育包,供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选择.

PBL通识课程的主要特色(见108页图1):(1)融合学科课程,不打破目前的通识教育体系,只对通识课程中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改造.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报告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从多门课程中习得的理论视角、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2)提升学习共同体

本文是一篇通识教育论文范文,通识教育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通识教育及课程设计及课程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通识教育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0340;互动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以合作小组形式开展,教师担任促进者的角色,促进师生间多向人际互动、知识的建构和学生交流能力的提高.

(四)建立科学的通识课程管理机制

1.创建科学的组织运行机制.以卡尔阿伯瑞契特(KarlAlbretcht)倒三角运行组织理论(见图2)作为通识课程实施过程管理的基础,强调学校是课程成功实施的枢纽,即成立专门的通识课程教育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全校的通识课程.这一机制既打破了教务处传统课程实施管理核心部门的局限,又增强了为学生提供更多选课服务的功能,既能“统”――做好宏观的资源调配功能,又能“放”――充分赋予通识课程实施者真正的课堂权力,还能“合”――利用通识课程平台,构建校、师、生畅通的信息渠道.

2.创新动力机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离不开一定的内驱力.课程实施的制度最终落实到人,动力机制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如在组建教学团队时,鼓励把开设高质量的通识课程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建立核心通识课程负责人制,组建多学科的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统领该类课程的管理,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指标体系核算;加大教学工作量计算、评优评奖上对此类优秀课程的倾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2]李会春.通识教育的知识中心倾向及新通识教育模式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11(6).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梅贻琦.致全体校友书[A].杨东平.大学精神.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6]王玉丰.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蓬勃兴起的原因探微[J].高教探索,2010(6).

[7]王毅,傅晓微.哈佛通识课程改革创新理念与践行――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三[J].美育学刊,2012(1).

相关论文

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策略

本文是一篇通识教育论文范文,通识教育有关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策略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通识教育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