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4-22 点赞:46437 浏览:92678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关于计算机基础方面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计算机基础及信息化及信息技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计算机基础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跨课程综合应用环节较为薄弱、因材施教难以落实、过程性评价难以实施等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作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为深化“数字化校园”中电子学档的建设需求提供支持.

关 键 词:电子学档,信息化教学,数字化校园,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84-03

一、前言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很多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多媒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C语言、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工程概论等课程.相对于其他基础课程,此类课程更注重实践应用,因此传统的依赖于“讲授+板书+演示文稿”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新突破.研究表明,“将学科内容跟真实世界的情境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在知识、知识的应用以及他们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将有效促进知识的建构.[1]而电子学档就是一种建立此种“联系”、提供真实“情境”的教学手段,运用电子学档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是教学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

电子学档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付出、学习进步、学习成果及业绩,以及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的一种学习制品集合体,[2]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即以学习者为核心,注重学习者的自我激励、反思评价和意义建构.电子学档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较为成熟的运用,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出现了一些小范围的电子学档.如华东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电子学档、温州大学的电子学档等.本文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基础,着眼于信息化教学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设计,探索电子学档应用模式,为“数字化校园”中电子学档的建设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为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理论与实践比例失调的问题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例如: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实验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即使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理论内容,但课程结束时仍难以独立完成好作品.再如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C语言,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普遍不能独立编程.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由于课程标准规划中实验课时太少,另一方面是缺少展示学生电子作品的平台,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致使学生以交作业的心态制作电子作品,以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程序设计,有限的实验时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2.跨课程综合应用环节较为薄弱的问题

目前的大学授课普遍注重“把书读厚”的过程,“把书读薄”的环节相对较弱.即授课时将学习内容分解为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却相对缺乏连点成面的总结和连面成体(跨课程)的综合应用.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习者必然会淹没在知识点的海洋中,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例如:C语言的学习,老师往往从数据类型开始讲起,接着是各种语句,然后是函数等等.如此教学,学习者学到的始终是孤立的点,难以自觉地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面,就更谈不上综合应用了.随着学科科目划分越来越细,学习者在不同科目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无形当中也被分割,导致学习者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将不同课程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应用.

3.因材施教难以落实的问题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最早由孔子提出并在我国古代的“学徒制”教学中得到体现.但当前的教育教学却未能很好地落实这个原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数量太多的因素外,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记录和展示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过程和状态的手段,导致教师难以了解每名学生的状况,也就缺少了因材施教的基础.目前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们传递等量信息,而学生们由于自身基础水平不一、理解能力不一,导致吸收的信息量参差不齐,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这种,差别出现累积效应,致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4.教学过程性评价难以实施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测验评价,通过一系列孤立的问题和测验条目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静态识记和理解水平.学生在测验中所得的分数,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也少有预见价值.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目前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同样存在评价方式落后的问题,测验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测试分数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所处位置,这会对某些低分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进而对课程产生畏惧、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实实在在地提升能力和水平.

三、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中的应用

1.电子学档支持任务驱动式教学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适合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依据教学内容要求设计难度适当、贴近真实、紧扣主题、扩展性强的具体任务,[3]并设计衡量任务完成情况的具体标准(即量规).设计量规时可以使用电子学档系统的论坛征求学生的意见.教师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发布学习任务和量规,学生登录电子学档系统后可看到这些内容,明确任务和量规后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团队学习.学生制作的电子作品在电子学档中得以展示,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价观摩,作品的公开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实验时间,在教师的指导和关注下查阅资料、复习理论、完成作品.

当然,哪些内容适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哪些内容适合课堂讲授是在教学准备阶段必须详加甄别的,如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等基础性内容仍然适合课堂讲授,偏重于应用和实践的内容大都适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应用课程中的图像处理部分,可设置运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并合成图片的任务.音频部分可设置运用Goldwe软件对多段音频进行混音的任务.视频部分可设置运用Premier软件对一段视频进行剪辑的任务等等.总之,任务驱动是基于电子学档教学的自然属性,运用电子学档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够从很大程度上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2.电子学档支持多课程联合教学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包含多门基础课程在内的一个课程体系,其内在的课程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联系.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涉及到网络编程,可以与C语言和软件工程结合起来;网站架设与网页制作部分可以和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结合起来;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中单片机编程部分,同样也可以与C语言结合起来.多课程联合教学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课程壁垒,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

电子学档提供了多课程联合教学的教学环境,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组成教学小组,经讨论协商共同制定综合任务和量规,根据学科特长分工负责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关特定内容和问题的辅导,对于学生提交的作品分别从本专业的角度进行专业评价并形成综合评价.运用电子学档进行多课程联合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问题.

3.电子学档促进差别化教学

电子学档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展示学业进步的有效工具,可以为教师提供每一名学生的已修课程、知识基础、作品及评价等信息,这是实施差别化教学的基础.电子学档提供了学生与教师直接通信的机制,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学生可以随时运用这些工具向教师提问.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是一对一的,电子学档提供了实施差别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是很多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面向的教学对象往往数量庞大,给差别化教学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难度,但电子学档为差别化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电子学档中以往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来判断掌握学生的基础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学生的提问内容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理解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学生划分若干层次(仅为教学需要),设置教学任务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电子学档的运用为落实“因材施教”、实施差别化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

4.电子学档支持过程性评价

电子学档可以通过提供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作品范例来评估学生过去或正在进行的学业成绩的质量,从而直接提供学生学习质量的证据,提供一种过程性评价的根据.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估不仅仅依赖于最终的测验成绩或作品,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前期的基础水平和整个学习过程,评估结果的重点不再是学生之间比较而是学生自我进步的比较.电子学档通过学习笔记、答疑提问、论坛讨论主题和回复帖子等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轨迹,可以形成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激励、自我进步的能力.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的评估,理论方面主要采用传统的测验,实验方面则采用基于电子学档的过程性评价,且均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使评估结果反映学生的自身进步.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可以通过查阅学生的电子学档,结合其已修课程、作品及评价给出一个综合的定量评估,在电子学档创建完善之前,可以通过在课程开始前进行理论测验大致掌握.可以说,电子学档的应用是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必由之路.

四、结束语

要解决当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信息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果说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是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基础,那么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信息技术构建的电子学档就是信息化教学的工具基础,对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理应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方面.而研究其应用模式的过程就是深化其建设需求的过程,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作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凝聚和实现,电子学档的应用对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必将起到重要的先导作用和牵引作用.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关于计算机基础方面自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电子学档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计算机基础及信息化及信息技术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计算机基础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译.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王佑镁.电子学档的设计与应用研究[M].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寅龙,李前进,李志祥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评价要点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3):15-18.


(编辑:李晓萍)

相关论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计算机基础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本文是一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大学计算机基础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适合。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本文是一篇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关于计算机基础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