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学科培养型人才的现状与措施

时间:2024-01-18 点赞:49322 浏览:99551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是一篇跨学科论文范文,跨学科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高校跨学科培养型人才的现状与措施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跨学科及高等教育及通识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跨学科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21世纪,创新型人才是决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文章在分析我国当前高校跨学科教育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树立跨学科教育的观念;建立跨学科教育的组织;跨学科教育设计与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加强对教师跨学科的培养.最后,从制度、人员、资金与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实施跨学科教育的保障措施.

[关 键 词]高校跨学科教育创新型人才

一、导言

21世纪,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进程加快,以国家或地区为经济单位的主体逐渐得到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希望在长期的发展中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取决一个主要的因素,即科技创新能力.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成长的基础在教育.在当代,任何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科技问题都是相当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都不是哪一门基础学科所能胜任的.在这种新形势下,各国高等学校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重视培养和造就跨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如美国政府通过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跨系委员会等多种形式来协调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同志指出:许多新的交叉科学研究领域都可能对中国未来的繁荣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研究应更加重视与人类前途命运攸关的全球性问题,尤其要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

但是,高校要实现跨学科教育绝非一时能实现,因为教学改革对现行教育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如学生不适应,老师对新的教育方式不适应,这些都可能产生不良效果.因此,本文在分析影响高校跨学科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

二、我国高校跨学科教育现状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后为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斯率先公开使用.最近几十年来,跨学科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注重和加强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如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在我国,直到1985年,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跨学科研究进入了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时期.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众多成果.如北京大学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在本科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逐渐由学年学分制过渡到自由选课学分制及弹性学分制.武汉大学以“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理念,以“充实内涵、重点突破、改革创新、超常发展”为指导思想,积极进行学科优化重组工作,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创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在“三个融为一体”(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下,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跨学科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但是,由于我国受传统的科举制观念的影响及沿用前苏联教学体制,在跨学科教育与培养人才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单一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观念根深蒂固.尽管高等学校设置了学院一级,而实际上只是虚化了学系,专业的实体性组织并没有改变,学生一入学,就被确定在某一专业学习,并按专业进行分班教学和开展活动;教师专注于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本专业学生的培养;专业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供本专业的师生使用.

2.我国高校的学分制与国外学分制仍相距甚远.与国外的学分制相比较,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有几个不同之处:第一,必修课程过多,选修课较少,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大致在7∶3以上;第二,一门课程多由一位教师主讲,学生选择任课教师的自由较小;第三,规定每年必须修习的课程门数,规定了每学年必须达到的学分;第四,修业年限的弹性很小,提前或延期毕业的学生凤毛麟角;第五,学生以固定编班为基本单位,进校后就被规定在某一院系、某一专业和某一班级,选择专业的余地很小.学生被限制在院系、专业、班级里,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学习时间,他们难有余力进行跨学科学习.尽管有些高校推行主辅修、双学位制度和试(实)验班等方式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但由于学习时间的冲突和学习任务的压力,以及毕业时找工作或考研的冲击,真正坚持下来并能够拿到辅修证书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只是个别学生.在培养方案改革方面,我国高校也力图减少学分总数,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扩大选课比例,降低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改革和调整的幅度并不大,真正让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仍非常少,必修课占主体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

3.对学生的指导与引导不够.由于学生对社会需要把握不清楚,对知识的逻辑结构不了解,如果放任自流,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常常会出现选择的盲目性,不仅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甚至还可能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另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运作方面也有一些具体问题制约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入开展.如有些高等学校的主辅修和双学位实行按成本收费,学费较高.而且,现行的效率低、出错率高、程序复杂的课程选修和成绩管理模式也影响着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开展.因此,面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紧迫需求,高校和社会应积极寻求解决措施,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三、高校实施跨学科教育的对策

1.树立跨学科教育的观念.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是在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下,经过一系列改革,形成了以专业设置为基础的培养方式.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仍在计划经济的轨道上惯性运转,高等教育的计划性和统一性特征仍非常鲜明.高校自身在专业的调整方面没有发言权,也缺乏专业自主发展与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导致高校专业的无序性发展,使专业数量越来越膨胀,专业面向越来越窄,明显不适应21世纪国家对人才建设要求.导致毕业学生就业困难,而企业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我国政府统一进行了新一轮的专业调整,以归并专业方向,压缩专业数量,拓宽专业面向.同时,政府也逐渐放开了对高校的直接行政管理,强调高校自主办学.所以,高校应树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加强跨学科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多学科的思维,全局、创新性地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建立跨学科教育的组织.目前,我国高校组织形式主要是“校―院一系”的管理模式,这种层级的管理模式在便于管理的同时,也形成了实现跨学科教育的障碍.如各单位行政系统与其他工作的影响和制约,无形中增加了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的难度;在解决问题时,由于是多主体的介入,在经费使用和科研成果归属上留有不确定的因素,这些问题将影响推进跨学科教育.从跨学科组织的构建来看,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通过打破学科和院系组织界限,成立各种跨学科实验室、课题组、协会组织等,形成校级跨学科的组织管理体系,指导跨学科教育活动.另外,高校应给予院系具有学科和专业的设置、调整,以及组织推进跨学科研究、教学的自主权,以利于院系制定跨学科的培养制度,设置适应跨学科研究的课程计划,引导学生养成系统的、辨证的思维观.同时,加强学科之间、院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比如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就采取了各自独立办学、相互合作的教育方式.


3.跨学科教育设计与引导学生跨学科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传授学生接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跨学科教育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为打造学生的主体精神,旨在培养高级理论创新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在跨学科教育过程中,仅仅靠跨学科知识的传授,以及过早地参与科研课题并不一定能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因此,第一阶段应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基础理论的教育.在课程设计方面要体现“与通识教育相关联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学科群相关联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和与研究型学习相关联的跨学科课程设计”;在教育结构设计上要体现“跨学科大学教育结构设计和现代大学中的跨学科教育设计”.第二阶段是面向问题的学生学习方法.如哈佛大学的“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体现“学生面向问题的操作训练、思维锻炼、知识体系整合、创新锻炼”等.因而,在跨学科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实现三方面的转变:一是由被动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二是由一元知识学习向多元知识学习转变,三是由单一学习方式向多维学习方式转变.

4.加强对教师跨学科的培养.在跨学科教育中,老师是一个关键,只有老师具备了跨学科教育与科研的思想、精神与知识能力水平,才能在教学及科研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养,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最新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跨学科研究的前沿,从而激发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该提供多种条件,鼓励教师在本校或外校进修不同的专业,在资金和薪酬上鼓励老师辅修第二学位或第三学位.同时,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开座谈会,组建不同领域的老师组建科研创新团体,进行科研活动,并对这些研究人员的学术评价、职务晋升、个人待遇方面根据其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专门研究相应的政策.

四、高校实施跨学科教育的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高校在推行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考评制度,如规定教学与研究方式、设立评价标准与方法、奖励和处罚制度等,才能更好推动跨学科教育方式.在制度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高校内会形成跨学科教育科研的氛围与观念.

2.人员保障.跨学科教育的特点是学科界限模糊、教育形式分散、人员多向参与.因而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特别是跨学科教育的管理人员需要专家学者型,学校应在人员配置上给予特殊政策.另外,跨学科的管理组织结构应是扁平化的,淡化管理层级,强调管理协作与交叉,使管理形式与跨学科的学科属性相一致.

3.资金保障.在初期,跨学科教育的众多事务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遇到的障碍较多,费用支出可能会比一般的教育方式要多.因此,为便于跨学科教育的推行,需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4.教育设施保障.跨学科培养更需要较多的实验设备,更多的讲座和座谈会,以及教学基地、实验室、现代教育条件等.把跨学科教育从学校课堂推向社会,形成跨学科教育的实验园区,促进跨学科教育的产业化进程.所以,高校需在设施、环境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本文是一篇跨学科论文范文,跨学科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关于高校跨学科培养型人才的现状与措施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跨学科及高等教育及通识教育方面的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跨学科相关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004,6

[4]胡甲刚: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5(1):111~116

[5]钱佩忠李俊杰:高校跨学科教育组织的建立及其运行[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66~170

[6]邱士刚:关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第6卷第1期:78~82

相关论文

高校国贸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这是一篇关于国贸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高校国贸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论文专业与国贸及专业及人才方面相关。

高校国贸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高等教育相关大学毕业论文,关于高校国贸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适合高等教育。

明确专业定位培养型人才

本文是一篇建筑技术论文范文,关于建筑技术相关电大毕业论文,关于明确专业定位培养型人才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适合建筑技术及智能建筑及实。

基础教育如何为培养型人才打好基础

本文是一篇基础教育论文范文,关于基础教育类毕业论文模板,关于基础教育如何为培养型人才打好基础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适合基础教育及素。

中介服务业人才的现状处理措施

本文是一篇服务业论文范文,服务业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关于中介服务业人才的现状处理措施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服务业及会计师及。

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是一篇文化产业论文范文,文化产业类学士学位论文,关于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适合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