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在职校法律课堂中的应用

时间:2024-01-20 点赞:48069 浏览:9648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刑事诉讼法学专业学年论文,关于“行动导向”在职校法律课堂中的应用相关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免费优秀的关于刑事诉讼及能力及法律实践方面论文范文资料,适合刑事诉讼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本文将德国职业教育理念"行动导向"引入职校法律课堂.以校企合作为指导,针对职校生认知实际和学科特点,抽象出法律课堂的"关键能力",并设计"行动"来获得"关键能力",最后提出打破教材编写体例,搭建"学习情境"的主张.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习得法律知识,并逐渐内化为其信念,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

【关 键 词 】职校法律课堂;关键能力;行动导向;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行动导向"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德国职业教育环境,此后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相比较,"行动导向"强调以"行动"为载体,通过学生亲自去"做"来主动构建个人知识、技能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由"关键能力"、"行动导向"、"学习情境"三个一脉相承的概念构成 .首先是"关键能力" .获得"关键能力"是"行动导向"的目的.它是指跨行业、跨专业的能力,使从业者能适应不同的岗位.在科技不断进步,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专业知识弱化加速,能力比知识更具有稳定性.能力不仅"为从事现有的工作作准备"还能"培养一种对尚未想象出来的工作的适应能力". 其次是"行动导向"."行动导向"是获得"关键能力"的途径.第三是"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又称学习领域)是搭建在现实和未来职业能力之间的桥梁.是学生通过"行动"获得"关键能力"的平台.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专业课中较多采用,但在德育课程中较少提到.笔者认为,德育课程中的法律课,既具政治思想性,又有一定专业性,且和学生职业生涯息息相关.本文尝试沿着"关键能力"、"行动导向"、"学习情境"这条主线,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能力"为目的,将"行为导向"教学理念运用于实践.

1.揭开法律课堂"关键能力"面纱

法律课程为职业院校所忽视,为职校学生所厌弃的部分原因为该门课程是否有用.如果能将法律课程纳入到"关键能力"培养的体系中,无疑对法律教学和学生职业生涯都将有所裨益.

"关键能力",作为跨行业、跨专业的能力,使从业者能适应不同的岗位,具有一定的可迁移性.但是,能力要成功迁移必须和具体场合、具体个体相结合.因此"关键"还应该与具体真实的任务相结合.同时"关键能力"要体现校企对接.

笔者首先根据能力可迁移性和校企对接方面抽象出法律课程包容的关键能力.再在本文第二部分讨论关键能力与具体真实的任务相结合.

法律课程包容的关键能力,包括但不仅限于:法律信仰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法条检索能力、证据保存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记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法律信仰能力是"关键能力"的根本.我国普法教育已30余年,已从普及法律常识转变为提高法律素质.法律不仅是一种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信仰.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职校德育教学大纲》规定了"知"、"信"、"行"三层目标,说明法律只有为学生所信仰,才能成为伴随其职业生涯的"关键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理解法规条文、案件判决的基础.虽然我国已于2011年8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立法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有赖民众的参与.无论是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还是一部法规框架和用语逻辑的规范,都需要公民的参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司法判决的说理性.如何使公民在法律监督简单的原始复仇心态和仇官情绪为正确判断司法判决的公正与否,关键一步在于让公民逻辑思维能力强化.

法条检索能力是学生深入立法、司法实际的工具.针对目前学生谈法言必称《宪法》的现状,应该为其编织一套立体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使他们明确真实的法规体系是以宪法为主体,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司法解释、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一个系统.让他们能够将现实生活与具体法规相对应,以达到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目的.


记忆能力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台阶.对基本法律常识的记忆是灵活运用法律的前提,也是知识进一步积累的基础.阅读、写作能力是获取新知、加深理解的途径.这两种能力虽在语文等基础课程中已有所涉及,但是了解规范性法律文件和法律文书的特殊行文特点,有利于更迅速地把握重点.

2.设计法律课堂"行动导向"方法

以上"关键能力"要实现迁移就必须和具体真实的任务相结合.设计"行动",让学生在"做"中领悟提升,最后还原到"行动"中去,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行动"要贴近职校生实际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厌学、务实、社会经验较同龄人丰富等特点.这一方面与法律实践性强的特征相契合,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职校生讲求实际,江湖气息浓重,恰好符合法律实践性强的特点.这部分学生将更早接触社会,如能将法律信仰等能力植入心中,将大大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匡扶社会公平正义.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15到18岁的未成年人,叛逆心理严重.但和高中以及高校内敛的演讲式的课堂相比,该类学生思维更为发散.若能在课堂上合理疏导,更能碰撞思维火花.

但该类学生厌学情绪高且耐心较差,讨厌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的教法和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及学生记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行动"要糅合"关键能力"

将抽象的"关键能力"内化为"行动"的任务是"行动导向"的关键."行动导向"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包括一系列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法庭法、情感体验法等 .

本部分以刑事诉讼模拟法庭为例,阐释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模拟法庭法三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法条检索能力、证据保存能力等"关键能力".

2.2.1 知识储备:选择一例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诉讼案件.根据大纲要求讲授刑事诉讼基础知识、程序正义、证据保存意识、违法犯罪等基础知识. 2.2.3 巧设任务:

(1)按角色分组:可以为控方的机关、检察机关;受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审理机构法院.

(2)介绍案件,布置任务:要求四组以不同角色思考问题,完成任务,以此锻炼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任务如下:第一,通过角色扮演法,模拟机关侦查现场,逮捕犯罪嫌疑人,以法律信仰能力为培养目标;第二,公诉方和辩护人搜集一次本案证据,以培养学生证据保存能力;第三,查找适用法条,以检验法条搜索能力;第四,阅读学习公诉词和辩护词,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阅读写作等能力.

2.2.3 模拟法庭:在完成前期任务的基础上,将四组任务成果在模拟法庭上展示.为更大程度保证模拟法庭的即兴发挥,必须保证四个小组前期任务成果互不知晓.模拟法庭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诉讼程序;通过与实际案件判决做比较,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在双方辩论中检查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和成果.模拟法庭应尽量将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把重点放在就法庭辩论阶段.

2.3 "行动"要在反思中升华

每一个真实具体任务的完成都可能偏离初衷.每一堂课是针对每个个体,运用直觉、类比、隐喻来处理"混沌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校生的语言来引导,在每个"行动"环节背后要有反思的过程.

法律"关键能力"培养,不是单靠法律课程的36学时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应是一个渐进的、不断积累、逐步加以塑造的过程 .因此不容忽视渗透式教育的作用.在实训环节、校园人文素养活动如:道德讲堂、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学生各类社团等,都可穿插法律能力的培养.

3.搭建"学习情境"平台

"学习情境"是为了实现校企对接,使学生迅速适应企业而提出的.将学科体系打散,按照企业生产过程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把学科知识按"学习情境"重构.即"一个有学习目标描述的主体学习单元,它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三部分组成." "学习情境"使"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成为现实.

"学习情境"符合职校教育培养目标.职校院校培养技能人才.姜太源认为课程开发应遵循科学性、情境性和人本性三个原则 .科学性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情境性主要解决"怎么办","怎么办更好"的问题.因此技能人才培养更强调情境性.

笔者认为法律课堂可以模仿"学习情境"原理,适当打破章节编排,以能力目标、任务陈述和给定时间来安排课程.也可以在专业"学习情境"中渗透法律能力的培养.

法源于生活,应回归生活,不刻意设立门槛.职校生习法,具备生活阅历,有现实需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剔除艰深晦涩法律专业术语,以"关键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学习情境"中设计并实施"行动导向",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应是法治中国,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关论文

计算机课中的行动导向教学

为您写教学法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教学法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与计算机课中的行动导向教学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教学法及计算机。

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设计

为您写职业教育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职业教育方面开题报告范文,与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设计相关论文范文素材,包括关于职业教育及高等职业。

商务沟通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

此文是一篇教学法论文范文,关于教学法类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与商务沟通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适合不知如何写教学法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