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修养与大学廉洁教育

时间:2024-01-16 点赞:49597 浏览:99463 作者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这是一篇儒家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与儒家道德修养与大学廉洁教育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是大学毕业论文专业与儒家及道德及意识方面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可作为儒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现今,我国大学生廉洁意识普遍比较淡薄,认为廉洁于己无关,是政府官员的事情.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因为,在校的大学生很快将走出校门,大学生们一旦走上社会,所担任的角色不是管理者就是被管理者,不是公务员就是普通公民.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无论是公务员还是普通公民,都有共同维护廉洁的义务.作为管理者和公务员,有保持自身廉洁的义务,作为被管理者和普通公民,负有监督廉洁的义务.因此,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廉洁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廉洁的首要条件是具有廉洁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是通过相关理论教育形成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所以,廉洁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学校抓起.

“奉公尚忠”思想.廉洁是指执政者在执行公务时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办事公平.《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是谓大同.”“天下为公”,贵在一个“公”字,其旨意在于提倡以公义战胜私欲,强调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义务.儒家同时也特别重视和倡导“忠”. “忠”,含有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职守等积极意义.把“公”与“忠”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儒家的“奉公尚忠”原则,其基本含义,就是强调对公共事业和整体利益的献身和尽忠精神,这也就是历代贤哲所倡导的对社会、对民族“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高尚精神.正是这一思想灵魂,给我国古代廉政奠定了思想根基.


儒家非常重视“正身”.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又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于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的这些话,都非常清晰地说明了“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性.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他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孟子·万章上》)

社会责任感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即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思想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归宿.廉洁教育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人格教育,把大学生主体的道德修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上去.从而培养起大学生对党、国家、人民负责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文化把知耻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认为一个人只有懂得什么是耻辱,有羞耻之心,才能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廉洁教育也是为了让大学生知耻,大力弘扬廉洁教育,就是了建设一种知耻的文化氛围,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

儒家特别重视孝悌教育,把孝悌作为个人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当今社会,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孝”意识比较淡薄,“悌”的意识更是缺失,由此带来的自私、冷漠等现象正逐渐侵蚀着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性格的塑造.

“孝”最初仅限于人伦的范畴,经过历代的弘扬和发展,“孝”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孝的含义首先是奉养父母,这是孝的第一要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离娄下》)孔子还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经》孝敬父母要有敬爱之心,诚心诚意之心,要敬爱长者,敬爱他人.德行便是孝行,故《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博爱也),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广敬也).”

“悌”是孝的延伸,故古人往往将孝和悌连用,即“孝悌”.悌要求兄友弟悌,特别是为弟的要尊重、礼让于兄,做到长幼有序.同时还要求亲爱、礼让,主要是对为弟者的要求,但也含有兄弟相亲、兄友弟恭的双向道德责任关系.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培养人们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是个体道德修养的起点.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在古代,“孝”被看作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

第二是形成国人人格特质的根源.爱敬忠顺是孝悌的伦理精神的本质,即孝是由爱心、敬意、忠德、顺行构成的.爱敬是心德,忠顺是行德.孝悌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和核心,就在于它蕴涵了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和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利他主义和迫求协调和睦的价值取向.

第三是选拔任用人才的基本标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其首要的标准就是“德”.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德”有其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其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则是孝悌,这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才标准上都有所表现.

第四是良好道德风尚形成的重要因素.传统孝道中重视人伦关系,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促进了中国社会良风美俗的形成.家庭道德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于是,人们在生活中提出父严、母慈、夫和、妻顺、兄友、弟恭、子孝等道德范畴,其中以“孝”为最核心的道德.

第五,是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孝悌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人们由对父母、家庭的爱而及对祖国美丽国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优秀传统的爱的情感升华,必然构成报效祖国的行为基础.一个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潜在根系都是以血统为脉络,大宗小支分流下去的,各宗各支各派各群人之间贯通人性人情的潜动力是“孝 意识”;“孝意识”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核心.这种“孝意识”的现实运用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孝悌之道在整个儒家道德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出发点,也是一个人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根基.因此,通过加强儒家道德修养特别是通过加强孝悌教育,对于教育大学生通过孝敬父母、敬爱兄弟从而达到忠于祖国具有积极的意义.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的人”、“人格完美的人”,他的主要方法就是倡导孝道和孝道教育.孝为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人的优良品德由孝产生,一个要成就大事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由孝道教化来培养.所以,加强对大学的孝悌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改革

本文是一篇应试教育论文范文,应试教育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改革相关本科论文范文。适合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及大学生方面。